(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期末复习试题(四).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期末复习试题(四).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统编版 2021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期末 复习 试题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1 期末复习试题(四) 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 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 000 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 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 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 追求精神快乐。 幸福在 论语道德经 等诸子典籍中也被称为 “乐” 。 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
2、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 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 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 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 “知足之足,恒足矣” ,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 境界。孔子认为,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对安贫乐道 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 :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 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 “与天合者
3、,谓之人乐”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 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 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 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 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 。荀子认为, “圣也者, 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 “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 现个体幸福, “尽制”就是心怀天下
4、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 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 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 ,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 爱” ,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 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 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 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
5、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 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 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 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 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 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
6、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 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 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 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 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 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2 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 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
7、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 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 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 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 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 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之上的自 我实现需要。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 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 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 如果我
8、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 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 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 福状态。 (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材料三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 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 见人的 GDP 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对于提升公众幸福
9、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 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 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 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 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 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 众一定不幸福。 (摘编自志灵幸福感是否提升,
10、请把评判权交给公众)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幸福的看法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谈论的角度不完全相同。 B孟子主张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在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 面有重要意义。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把占有更多资源当作人生目标与自我实现的标志。 D要想真正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就必须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政府的施政目标,采用 一定的标准进行评比。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是必需的,是 更应该看重的内容。 B “格物、致知、诚意、
11、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中提出的观点 说明个人的发展终究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 C物质享受幸福观把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幸福,错误地以为获得物质享受越多就越幸 福,但其危害度小于资源占有幸福观。 D作者认为,幸福不是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一个人如果达到这一状态,就是幸福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3 A政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会幸福。 B让个体通过奋斗实现人生价值,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活快乐,就是幸福。 C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工资
12、,家庭就会幸福。 D大幅度提高国民的工资待遇,国民就会幸福。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 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6 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执着者 张丽 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 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 城。 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 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
13、山, 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 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 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 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 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 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 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
14、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 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 5 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 有 20 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 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 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 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 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15、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 “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 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 ”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 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 “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 城里读书,有福啊! ”我越发困惑,问道: “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 是”他摇头叹气, “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 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 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4 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
16、 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 “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 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 “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 “你可真行! ”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 “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 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 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 “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 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 ”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 急地说: “这个举报
17、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 ”我瞅着王 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 “你就 不怕处分?” “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 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 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 “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 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 棍就有 14 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
18、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 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 大山里 的老年学校 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 空校,不空心 执着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 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 B “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 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 改建成祠堂
19、,而是想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 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第段中写“我”第一次到笔架村时所看到的环境,笔法细腻,形象生动地凸 显了笔架村的贫穷、闭塞。 B “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像悬挂的毛笔”,此处使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 修辞再现了王新上课的具体情景。 C小说第段主要写人物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侧面交代了与王新有关的背后的故事, 丰富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情节。 D小说以“我为使用哪个新闻标题而大费周折”结尾,能引起读者
20、对王新人生故事深 入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8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 分) 答: 9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安石,字 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21、法先王 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 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 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 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 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 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 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 去,终英宗世,召 不起。 煕宁二
22、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 世务尔。 ”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 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 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 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 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罢黜中
23、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 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有删改) 注儇(XUN):轻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 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
24、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 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 尊敬。 B忧,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是为“丁 忧”。 C召,有征召、召见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 副使合称“宰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安石年幼时酷爱读书,过目不忘;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
25、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都以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所 新教材语文必修下册 6 谓的读书人,都是庸俗之人。 C王安石认为改变习俗、建立法度,是当时最为紧要的,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虽然变法遭到了朝廷中许多 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4 分) 译文: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4 分) 译文: 14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本文回答,王安石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