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2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1657857
  • 上传时间:2021-08-16
  • 格式:PPTX
  • 页数:42
  • 大小:9.73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2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统编版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2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 2021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齐桓晋文 ppt 课件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 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 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 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 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 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 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 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作者及相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 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 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 他曾游魏,说惠王,惠王不能用。于是他去齐 国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很尊敬他,但终不得重 用。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行 仁 政 , 提 出 “ 民 贵 君 轻 ” 的 进 步 思 想 , 提 倡 以 “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反对“霸 道”,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 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 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 “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

    3、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 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 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 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 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 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课 文 通 译 1.重要字音。 胡龁(h) 衅(xn)钟 觳觫(h s) 褊(bin)小 彼恶(w)知之 忖度(cn d

    4、u) 舆(y)薪 便嬖(pin b) 莅(l)中国 商贾() 赴愬(s) 惛(hn) 放辟(p) 邪侈(ch) 畜(x)妻子 豚(tn) 彘(zh) 庠(xin)序 孝悌(t) 颁(bn)白 2.通假释义。 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 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诉”,诉说) 是罔民也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

    5、词,张网捕捉、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3.古今异义。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爱护, 喜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古义:痛惜,哀怜。今义:隐藏 不露;潜伏的,藏在深处的。)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简称。) 4.一词多义。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动词,揣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动词,计量长短) 王请度之 (动词,考虑) 关山度若飞 (动词,越过)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名词,限度)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名词,制度、法度) 可

    6、得闻与 (助动词,能)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动词,领会、理解)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动词,得到、找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同“德”,感激,感恩)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形容词,得意,满足) 得 度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表现) 视之,形若土狗 (名词,形状) 无案牍之劳形(名词,形体、身体) 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 (动词,比较,对照) 形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动词,像) 若无罪而就死地 (代词,这样)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连词,如果)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代词,如此)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及,比得上) 更若役,复若赋 (代词,你的) 若 以羊易

    7、之(代词,代“牛”)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牛何之(动词,往) 夫子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有也 (代词,代“这样的事”) 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连词,那么)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表假设,如果)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 用,加强对比) 则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 挡,抵挡)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惜,舍不得)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 王若隐其无

    8、罪而就死地 (动词,痛惜,哀怜)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动词,替换) 有复于王者 (动词,禀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及,推广到) 犹缘木而求鱼也 (动词,攀援,攀登) 殆有甚焉 (副词,恐怕,可能)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用作动词,称重) 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动词的活用 危士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3)形容词的活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字及 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爱”“爱护” 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 词,分别是“老人”“小孩”的意思)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甘, 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小固不可以敌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 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寡,人少的一方;众,人

    10、 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弱小的力量;强,强 大的力量)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乃也”表判断)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也”表判断) 非不能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是诚不能也 (“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省略句 臣闻之(于)胡龁曰 (省略引出对象的“于”)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省略引进处所的“于”) 将以(之)衅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3)宾语前置句 是以后世无传焉 (即“以是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即“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 (即“牛

    11、之何”) 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4)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5)状语后置句 吾何快于是 (即“吾何于是快”) 天下可运于掌 (即“天下可于掌运”) 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6)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被动) 8.文化知识。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

    12、称国境以内为海 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3)商贾(g)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 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课 文 探 究 1.孟子避开齐宣王所提的问题,有何用意? 2.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这和施行王道有什 么联系? 原因: 联系: 3.孟子用“君子远庖厨”来进一步宽慰齐宣王, 有何用意? 4. 孟子说“有复于王者曰则王许之乎”这 段话的用意是什么? 5.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为喻 有什么用意? 6.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这 段话有什么用意? 7.“王

    13、笑而不言 ”中的“笑而不言”四字有何 妙处?请赏析。 8.孟子以“缘木求鱼”为例说明了什么? 9.赏析“今王发政施仁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于王”这几句。 “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人 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谨庠序之教”,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 对他们施以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提升品德修 养。 10.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他的仁政主张有哪些 内容? 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1.熟读课文,说说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 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

    14、的第一个难题 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 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 王”的思想基础。再者,孟子的这一番言语,也让人听着顺耳。所以,齐宣王说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 2.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 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也?”意思就是说自

    15、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 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 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 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 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 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且要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 宣王听到心里去。所谓能破才能立,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称霸天下 的企图

    16、,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 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 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 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梦。 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转,摇曳生姿,有时故意 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 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 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 道理。另外,用“以羊易牛”这种齐宣

    17、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 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为齐宣王 所接受。 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现象,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 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事情之实。 3.本文长于譬喻,气势充沛,试进行分析。 孟子的文章表面看似散漫无章,铺张扬厉,纵横恣肆,而实际上,其 文紧扣论题,层层深入,层次井然。文章的主旨是“保民而王”,有些 文字似乎与此无关,却仍然是浑然一体的,只不过有的是从侧面讲,有 的是从远处讲,有的巧设比喻,以造成波澜起伏的文势,引人入胜。 文章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质疑辩理, 咄咄逼人,还多使用

    18、工整的对偶句,使两种事物处于鲜明的对比状态, 相对举而见义,相映衬而生辉。 孟子描绘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 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 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 仕者、耕者欲至,商贾、行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其;再 次,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 己的家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 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 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 “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4.孟子认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 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课 文 小 结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 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 道”,施行“王道”,使齐宣王接受了他 的观点,并自愿受教,从而宣扬了他“保 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2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7857.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