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三单元 8.3 《琵琶行》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三单元 8.3 《琵琶行》教案.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统编版 琵琶行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三单元 8.3 琵琶行教案 2021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8.38.3 琵琶行琵琶行 教案教案 1.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 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 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
2、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 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重点:重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学习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难点:难点: 1.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2.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 听者的感情融 为一体的。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导入:积累白居易名句,导入新课。 1.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初出城留别 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3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后宫词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5.平生知
3、心者,屈指能几人?感逝寄远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 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 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 触犯了权贵的利益, 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 教”,再贬江州同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 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 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 遇
4、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三、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 , 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 后因宰相武元衡一事被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 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 香山。 作品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 琵琶行 等。 四、四、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 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
5、钢绳、尼龙 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 “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国预劳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演类时坚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卖,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六、全文分析全文分析 (一)分析小序(一)分析小序: 浔阳江边闻琵琶。 1、白话译文: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 客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 铿锵脆亮有
6、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 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 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 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 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 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 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 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 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3、小序在文中有什
7、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 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 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 感人。 (二)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二)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 : 第一层第一层: : 浔阳江边闻琵琶。浔阳江边闻琵琶。 1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 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
8、人物凄凉愁惨 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互文: “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3)“管弦”:指音乐,借代。 3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2)“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 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 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 际,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
9、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 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 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 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 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 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 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二层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
10、”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 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 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 身世, 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 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 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 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 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
11、对比、摹声。 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 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 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 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 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 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 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
12、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 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第三层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江中诉说身世苦。 1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放拨”、 “插弦”、 “整顿衣裳”、“起 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2 2、“自言本是京城女自言本是京城女” 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 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 铺垫。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13、。 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 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 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 含糊地说了他也
14、是“天涯沦落人” (2)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 先说无音乐;B 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 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4)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 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 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