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部编版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1-1-2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2021 部编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齐桓晋文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高考导航高考导航 1.文中出现的“反涂”“诚”“诸”等词语的意义、“臣未之闻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 爱也”等特殊句式,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 运用”的能力要求。 2.厘清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 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导入、导入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你面对
2、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 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 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初中学习过的孟子里的文章,谁能背诵其中的名句: 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3、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篇章,共同特点是孟子的说理文章,但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和这些文章很不一样?不一 样在哪里?这是两个人的聊天记录 二、人物介绍二、人物介绍 聊天的两个主角,是什么样的人? 1 1、齐宣王齐宣王:(约
4、前 350 年前 301 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在此 之前,你听过他的名字吗?作为配角出现在哪些地方? 我给出三个词,滥竽充数、钟无艳、稷下学宫。谁能给大家讲故事? “滥竽充数”的故事里有他。他爱听吹竽,但要三百人合奏,结果就出现了南郭先生这样 的不会吹竽的充数者,一直到他去世,都不知道实情;他的继承人齐湣王,喜欢单独演奏,吓 跑了南郭先生。他的爱好成就了一个成语故事,但是他也是被嘲讽的对象,一个一生都在受蒙 蔽的人。 “他的妻子比他有名,且改变他的人生”:公元前 312 年,齐宣王杀王后,娶钟离春为后。 钟离春,中国四大丑女之一,钟无艳,钟无盐(出生地),40 岁以后才
5、嫁人,因为她立志要 嫁王侯。齐宣王执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欢声。无艳进,数宣王之错。宣王悔改,散尽后宫, 立无艳为后,勤勉政事。 稷下学宫的鼎盛全仰仗他的:他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 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他用淳于髡、田骈、荀子、孟子等人。 心中有一个遥远的梦想,像自己的老祖宗齐桓公那样,春秋时期称霸诸侯,做威风凛凛的 盟主,所以他在勤勉国事之后,不断折腾。 2 2、孟子:、孟子: (1)孟子其人: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邹国人。战国时期 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 圣”。孟子宣扬
6、“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性善论。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后“受业子思(孔伋,孔子之孙) 之门人”。他对孔子备极尊崇,“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上)。 孟子曾历经 20 多年游历多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一度奔齐,游说齐威王,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 齐国。二度奔齐,受到礼遇,终离开。 他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 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2)孟子名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小结:孟子民贵君轻不愧圣,性善气正真完人。 (3)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任何一
8、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 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 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 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 (4)孟子的时代意义 当时的社会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
9、社会 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 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 学习的。 你觉得文章聊天的时候有几个不同的话题? 1、孟子认为齐宣王未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告诫齐宣王称霸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3、描绘王道的蓝图,讲具体措施。 三、初读课文,校正读音,梳理文脉三、初读课文,校正读音,梳理文脉 王(wng)胡龁(h)衅(xn)钟觳(h)觫(s)褊(bin)小 恶(w)忖(cn)度(du)挟(xi)便嬖(pinb)莅(l) 畜(x)妻子赡(shn)豚(tn)彘(zh)庠(xing)
10、序 四四、思路梳理思路梳理 一一、(、(1 1-14-14)开头开头到到“是以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 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保民而王保民而王 孟子真不知齐桓晋文之事?为何撒谎? 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二者,论及晋文公一次,齐桓公四次,论及齐桓公股肱之臣管仲多 达 11 次。孟子中也多次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言论。 不是不知,而是不愿说。 战国时代,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都想以武力兼并别国,于是出现“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而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之父威王曾两次
11、大败魏军(一为前 353,于桂陵;一为 前 341,于马陵),并以善于纳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誉(邹忌讽齐王纳谏)。宣王 本人也曾攻破燕国都城(前 314),威震诸侯;并且继承其父威王遗业,在稷下(齐都城临淄稷 门附近地区)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 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宣王野心勃勃,很想凭武力称霸中原,所以劈头就问孟子“齐桓晋文” 之事,其用心至为明显。但是孟子是极端鄙视霸道的,曾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 子告子下)。他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意在 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提倡仁爱,提倡礼义,借以缓和矛盾,
12、发展生产,从而达到天下统一、 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也表现出孟子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的深切 同情。 现在面对宣王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桓文之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在论语和孟 子两书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而是不愿讲,不屑讲;可是如果直接这样回答,那么谈话 就无法再进行下去,而孟子要想说服宣王行王道的意图更是无法实现。于是孟子-方面保持他 的“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又巧妙地采用 “求同” 的战术, 设法把对方引人自己所要劝说的范围之内。 他用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的话,就轻轻把宣王的问题推掉,接着
13、又用“无以,则王乎” -语,把问题拉到自己铺设的轨道上来:避实就虚,真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 尽管宣王对王道并不热心,可是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也就 是说,希图能够统一天下,而行王道可以不战而统一天下,这“统天下”,正是孟子所要“求” 的“同”;宣王也想听听,于是又有“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再问。孟子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用极其明确、斩钉截铁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并以此作为 全篇立论的总纲,真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 【思考】梳理进入孟子正题后对话过程 齐王问道“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 齐王确认其事孟子提出“
14、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 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思考】欣赏孟子论说策略因势利导,建立信心 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方心理, 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 孟子深知宣王虽然颇有兴趣地问 “若 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是实际上宣王非但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连保民的念头过 去也根本没有动过。因此,如果在这时就直接向宣王宣传“保民”的做法是根本没有基础的。 在论辩上就不能求速胜(欲速则不达),而应采用因势利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欲擒故 纵、步步紧逼、穷追不舍的方法,以求全胜。请看文中四大论辩回合的表现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谁都知道,善于发掘对方的长处,也就容易 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