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1657626
  • 上传时间:2021-08-1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6.8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部编版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5-2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2021 部编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15 司马 谏议书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课程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以及有关“书”的文体知识。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 3、学习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特点,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 俗语所动的决心。 4、培养做事坚定不移原则,说话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人文素养。 【学法指导】 1、课前上网查找有关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了解并掌握“书”的 文体特点。 2、借助课下注释和古代汉语词典,逐句解释,疏通文意。 3、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改 革的决心。 4、结合课文,联系相关材料,展开讨论,正确认知司马光、王安石的为政理论 和做

    2、事态度。 【高考导航】 1、“答”“书”“报”“见”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有司”等文化常识, “书”的文体特点,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2、反驳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经常会在议论文写作中用到,考生可在高考写作中加 以借鉴。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 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 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 以坚定的态度和

    3、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幼时随父宦游大江南北,到过许多地方。 王安石后中进士,被派往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后任舒州通判等地方官多年。嘉 佑年间,入朝任度支判官,主张改革政治,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 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主持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宋神宗动摇,变法 失败。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

    4、,复相;熙宁九年(1076),辞去宰相,退居 江宁;熙宁十年(1077),被封为“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后人称其为王 荆公。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 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 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 新,豪气纵横。 主要作品:散文答司马速议书伤仲永等,诗歌泊船瓜洲登飞 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作者事迹 王安石从小勤奋好学, 博闻强识, 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作文时纵笔如飞, 所

    5、写文章情理俱妙。他曾随父亲宦游大江南北,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劳苦阶层, 对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很早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王安石为人刚正,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因其极为固执,不允许 任何人反对他,人称“拗相公”。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康自守。就连他的政敌 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王安石道德品行高。 3、背景探寻 北宋宋神宗时期,内外交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 开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 三封长信,抨击新政,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作了回信,信虽 然简短,但逐一驳斥了对方的责难,辩明了司马光所指责自己

    6、的多条罪状,批判 了土大夫们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明变法是正确的,自己要坚持改 革的决心。 4、文题解读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因为当时的司马 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在此称之为“司马谏议”。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 “上书”“答书”等。 本文题目的意思是“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不能误解为“回答司马光 规劝的书信”。 5、知识链接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 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的政治

    7、危机为 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 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此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 了国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渔利行为进行了打 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 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 利益, 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 因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 变法也最终失败。 公元1067年正月,对于生活于大宋王朝的人来说,当年最大的新闻事

    8、件已经 提前预定。在位4年的宋英宗病逝,19岁的太子赵顼登基,成为王朝的新主人, 是为宋神宗。 年轻的宋神宗血气方刚,怀揣着富国强兵的抱负。但可惜的是,他接手了一 个烂摊子。 自太祖时期积累的隐疾扩散恶化,在内兵力衰弱、财政亏空,在外被辽、西 夏不断侵扰。 宋神宗治国心切,他急需一位能臣给他出谋划策,改革政治,而不是粉饰太 平。很快,新皇就为自己选到了合适人选,他就是王安石。 这位性格强毅、 不流于俗、 曾给宋仁宗上过万言书剖析社会弊病的 “拗相公” , 似乎正是宋神宗心中改革者的最佳人选。 两年后,宋神宗提拔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成为影响整个国家 走向的人。 王安石遇到了人生中最大

    9、的机会,他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践。但作 为一名改革者的必然代价,王安石也让自己卷入数百年的毁誉评说中。 有人把北宋灭亡归咎于他的变法失败,称他是异端。有人为他辩驳,说他是 盖世的英才、圣人。 而对于从小熟记“唐宋八大家”的今人来说,王安石首先是个文人。 宋史 中说他从小爱读书,并且过目不忘。即便是王安石的政敌和反对者,也对他在文 学上的成就表示肯定。 但显然早年间,王安石的大志并不是成为一名文学家,他推崇杜甫、韩愈, 作诗文强调实用。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篇曾对他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篇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从十几岁开始,王安石就随父亲在汴京、江宁各地游历。21岁时,他得中进 士

    10、第四名,被朝廷派往扬州任淮南解读判官。 一年任期满后, 他本可以申调去往京城, 但他却主动放弃, 继续在地方工作。 这之后,他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 朝廷不忍看人才流失在外,宰相文彦博推荐他进京参加馆职考试,欧阳修举 荐他为谏官,他都推辞了。他说自己并非是淡泊名利,实在因为家里贫困,人口 又多,很难在京城生活。 在从常州改任提点江东刑狱后,王安石去京城述职。也就是在这时,他写了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详细陈述了他的政治革新主张,指出了宋朝在经济、社 会、国防上面的积弊,后来他的很多变法内容也都发源于此。 然而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位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曾在他33岁 时启用范仲淹

    11、施行新政,但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因为理想得不到施展,或是其他必然的原因,宋英宗在位期间,曾多 次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都以服丧和有病为由,请辞不去。 有人说, 他这是故意做出这种姿态, 营造声望。 但那时王安石已经四十多岁, 没理由推拉这么长时间。 我们无法揣测王安石的心情,只知道在宋神宗即位的那年,朝廷任命他为翰 林学士,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进京城没多久,皇帝就召他觐见,并开门见山地问他,什么是治国之先?王 安石勉励皇帝,应效法尧、舜的治国之道。 年轻的宋神宗随即表示压力山大,但他也打起精神来,把尧、舜当做榜样, 并嘱咐王安石全心辅佐他。 宋神宗还问王安石,祖宗能守大宋朝基业上百年,能

    12、够太平无大事,这是为 什么? 王安石随后便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述了本朝太平的原因,同时也 指出各处隐忧,期待神宗能够在今日大有所为。 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奏文大为赞赏,第二年,以王安石为主导的“熙宁变法” 就正式开始了。 新法大多在财政方面,比如设置三司条例司,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 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等。在军事上有置将法、保甲法。在教育上, 推行三经新义等。 要改变宋朝积贫的现状, 王安石认为, 应当理天下之财, 抑制大地主的兼并, 帮助贫苦的百姓,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从而也使国库充盈。 然而在很多遵从儒家 “义主利从” 的人看来, 王安石此举无异于 “剥民兴利” 。 新法

    13、第二年,经历三朝的宰相韩琦就上疏,请罢青苗法。同年,司马光还三 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 王安石为此专门写了一封答司马谏议书,解释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 在答曾公立书中,他也详细说明了青苗法的本义,之所以贷款给百姓收取两 分利息,而不是白送,就是为了把这件事长久做下去,既给百姓好处,又不耗费 国家财力。 随着变法的深入,新旧党争愈发激烈,阻挠不断。尽管如此,大宋朝这位年 轻的皇帝和这位强毅的新相,都没有中止的想法。 期间,朝中有多位官员因为争论新法被贬或请辞,其中包括范仲淹的次子范 纯仁、司马光、苏辙、苏轼等。 不得已,王安石启用了很多新人,如吕惠卿、曾布、韩绛、李定、章惇等。 他们中有

    14、很多人被称为小人,有的还被宋史列入奸臣传中。李定就是弹 劾苏轼,促成“乌台诗案”的官员之一。 很多支持变法的人,也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只是当攀附上新贵,作为自己 平步青云、捞取好处的台阶。 大宋王朝积重难返,尽管王安石的设想是好的,但很多新法并没有实际执行 到位,甚至完全变了味。有的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借贷,随意提高利息,青苗 法成了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公元1074年春天,大宋王朝遭遇了一场久旱,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整日满 面愁容。有大臣画了流民图,向皇上进言:“去安石,天必雨。” 四月,久居深宫的太皇太后和太后也向皇帝哭诉,担忧京城混乱,大旱将使 朝廷失去民心。 焦头烂额的宋神宗终于妥协,

    15、罢免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变法的堤坝一旦开了口,就无法避免一路溃败的结局。虽然宋神宗并没有放 弃,之后他开始亲自主持变法,但却始终没有达成所愿。 十余年后,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38岁的宋神宗忧郁而终。高太后启用司 马光,全面废除新法。 人虽逝,江湖仍在。在不同年代,对于王安石功过是非的评判都不同。有人 骂他是乱臣贼子,而改革派梁启超则大力为他辩解。 王安石曾说,自己天性疏放耿直,与世俗总是不能合拍。所以,是奸邪还是 圣人,他大概不会在乎,在乎的都是身后的人。 王安石和司马光 关于司马光,我们从小就知道了,课本上就有:司马光砸烂缸的故事。当他 们一群孩子出去玩,然后一个不小心跌足掉落缸中,别的孩

    16、子都吓跑了,只有司 马光在冷静中,把缸砸烂,然后救了这个落水孩童。这时他才仅仅七岁。 这个故事,是让我们深深的记住了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敏,而且是有点天才神 童的味道。当我们七岁的时候,还是懵懂无知时,人家都已经懂得运用智慧。这 一点,是非同小可的。毕竟民间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还真是很有 一定道理。后来司马迁的成就,可以说得上是彪炳千古,光芒万丈。 在他有生之年,就已经做到了尚书,而且他被贬居洛阳时期,宋神宗就让他 编纂资治通鉴,在这段时期,他周围汇聚了程颐程颢理学大儒、邵雍、文彦 博等当时的绝代名仕,显然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现在一说 到史学界:就是史学两司马,一个司

    17、马迁,一个司马光,交相辉映,辉煌灿烂。 司马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涑水记闻,这是研究宋朝很重要的纪实 文献。 历来对于资治通鉴的评价都很高,首先它是一部帝王的教科书,作皇帝 的若想有作为,是一定要读这部大著作。作为我们现代人,可能去专心坐下看这 部书的不多了,如果你能看看其中的精华版,也许会引起你的足够兴趣。因为它 里面有关于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介绍。其实我们伟大的主席毛泽东,读资治通 鉴就有十七遍之多,而且是当作枕头书来看的。可见此书魅力之大。 资治通鉴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 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 后晋、

    18、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 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 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 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 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 鉴古人之所以失, 则求胜而败, 图利而害, 此必然者也。 ” 这是我们比较看重,而且是司马光对历史和我们的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其 实,一个人活着,不仅有正能量

    19、,还有有他另一面,我们不说他负能量,应该是 不能绕过的人生多面性。司马光其实正是如此。 终司马光一生,他最重要的对手无疑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继位第二年,神宗 和王安石联手,就推出了熙宁新法,也正是在这时,司马光提出辞职,从此离开 了朝廷,到洛阳去编书。对于王安石新法,司马光是坚决的反对者,并且是十分 的决绝无情。为了能够推翻新法,王安石在宋神宗在位时,没有好的办法。但他 是一位不甘寂寞,也不落人后的能人,一直在养精蓄锐,韬光养晦。等到神宗退 位,王安石被罢相后,他又再一次回到朝廷,跟以前的守旧派再联合,把王安石 新法废除的一点不留,是真正的连根拔起。 在王安石新法中,最为对人民有利的,也是最根本

    20、的变法,就是保甲法、免 疫法,但司马光回去没多久,就把这两项,也彻底的斩草除根,一并推翻了。此 时在老家的王安石,听到自己的新法被一点没保留地推翻后,不久也就郁郁而终 了。在和变法派争斗的过程中,司马光对对手,可以说用尽了手段,把对方是至 之死地而后快。还用了许多卑微和阴险的招数。 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两排的对立争斗中,其实还有一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人物, 也在其中表现了不同一般的行为,那就是苏东坡。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在文坛 上的领袖,而且还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样的冤屈。但当时东坡先生本来是跟司马光 一起的守旧派拥护者,后来王安石倒台后,东坡先生却跟司马光斗气狠来,俩人 也水火不容,当然了,主要是司马

    21、光不容苏东坡。主要东坡先生的性格喜动,而 且有什么说什么,不自觉就触怒了司马光这样的重臣。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东 坡的人生,后来就是凄惨和流放。 在我们看到的教材和历史书中,很多都是颂扬这些大人物的光辉形象。不可 否认,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自然是有其特殊贡献的。但是,人都是多面的, 有好就有坏,只是这坏,要看到什么样的程度。司马光的史学和学识,那是光芒 万丈的,但他的人品,在当时就不被很多人看好。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大部分还 是对人民有利的,但就因为司马光带头反对,导致它一败涂地。 我们对待历史人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这才是真正的正确态度。否则, 只会导致盲目。 二、梳理文本 【第1段】某启

    22、: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 操之术多异故也。 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 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 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 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 国公。| 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 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操:持,使用。| 术:方法,

    23、 主张。 “也”表判断。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 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 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强聒(gu):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略:简略。辨,同 “辩”, 分辩|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很简 略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ch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

    24、思。视遇:看待。| 冀(j): 希望。 卤,通“鲁”,粗鲁。| 具,通“俱”,详细。| 反覆:古义:书信往来。今义: 多次重复 | 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 第一人 称代词,我 后来又考虑到君实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 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原谅我吧。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实:名义和实际。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 名和实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25、、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怨谤:怨恨,指责。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以,连词,表结果, 译为“因而”。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现在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 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朝中的反对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 为拒谏。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 修订。|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26、。| 举:推行。|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 驳斥,排除。| 难(nn):责难。| 壬(r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以,连词,表目的,译为 “来,以便”。| 判断动词,是。| 介词,替,给。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 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 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国家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设法生财 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固:本来。前:预先。“多

    27、”作定语后置 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它会这样的。 【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恤(x):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以,介 词,把。| 动词,当作。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 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却。| 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 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 多含贬义。

    28、| “ 何为”应为“为何” (因而)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 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 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 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 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 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胥(x) 怨:全都抱怨。 胥:皆。 “.者,也”,表判断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

    29、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 反对);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du)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 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 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 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名词,作为。|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 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

    30、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 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动词,做。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 教的了。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r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 不胜,受不住, 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 不胜仰慕至极! 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的指责,指出儒者所

    31、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 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 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 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 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 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 结构严谨、 没有枝蔓,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

    32、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 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 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 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 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 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 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 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 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33、,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 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 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 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 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 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第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 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 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 愤然涌出,强 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 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

    34、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 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 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 场。 四、重难点 1、图文导航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天下怨谤 王安石:受命于人主 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触动士大夫利益 2、主旨点睛 在本文中,作者王安石通过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逐条 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揭露土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 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决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3、重点难点 1.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

    35、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 解。 2.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中“术术”指什么?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4.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致谤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6

    36、.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7.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8.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 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 了他的这种态度?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37、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 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 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重点】 王安石在推行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 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 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出现的情形出现的情形:天下“ 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

    38、安石在变法中, “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重点】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 的政治胆略?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 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 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

    39、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 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难点】作者在本文中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驳论的?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针对司马光“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 者先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拒谏”的论说逐点驳斥。这样,“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便成为无

    40、中生有之 说,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接着,王安石没有否认变法所招致的“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 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而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 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例子,进 一步反驳。这样,王安石就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 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4、观点争鸣 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 观点一: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的大无畏精 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 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

    41、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 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11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 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 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 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邪说”, 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 有失偏颇。所以明人茅坤说:“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 5、文本特色 古代驳论文之典范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 首先交代写信的

    42、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 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 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 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 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 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 还有“盘 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 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 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 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 坚持改革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8-15-2答司马谏议书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7626.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