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6-14-1促织 配套教案 .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6-14-1促织 配套教案 .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部编版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6-14-1促织 配套教案 2021 部编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14 配套 教案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促织 蒲松龄 课程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及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2.理解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3.牢记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 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学法指导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积淀语感 2.按照要点提示,摘录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和虚词、一词多义、词类 活用、特殊句式等 3.分组讨论。分析成名悲剧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的主题 高考导航 1.“顾、直、然”等文言实词、虚词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掭以尖草(状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 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句)”等是高考重点
2、句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300 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 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 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白天听,晚上 伏案写作。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 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蒲松龄年轻时,颇有文名,但 屡试不中。家贫,设馆为生,71 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深有体会。 他
3、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 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 托自己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诗集、杂著、戏曲、通俗俚曲等 各类作品。 2、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 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 , 作者的书斋名; “志 异”, 记述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 简称 聊斋 , 俗名鬼 狐传 ,搜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共有 491 篇,其日的是“讽刺现实,寄托 孤愤”,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其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 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 嘴脸,如
4、促织 席方平 商三官 向杲 go等。 讽刺科举制度, 勾画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与考场中的乱象, 如 司文郎 考弊司 书痴等。 歌颂、描绘底层妇女与穷书生坚贞、纯洁的爱情,如鸦头 细侯等。 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等。 3、背景探寻 蒲松龄 20 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 ,40 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 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 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为裘, 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 直教那、抱玉
5、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 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 ”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 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庸俗的热衷功名的 一面,但也有傲视权贵的“足迹不践公门”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 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 “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 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气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 中。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蒲松龄二十年不断 增删,至死方休,萃一生心血而成聊斋 。他们不屈服不退缩,艰难奋进,创 造了人生的军煌。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
6、,其实大有深意。“宜德治世,宣宗 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 坛宗师王士祯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士祯为什么要强调宣德 年间是“治世(太平盛世) ” ,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提 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 ,康熙本人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 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 ,酷爱“斗鸡戏虫” 。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 以康、 乾年间制作的最精, 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实际上是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 “英主” 当政的“盛世”的黑
7、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 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 不是泛泛而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之处, “治世” “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言自明了。 三、初读文本 1、疏通字音文义 2、文题解读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 “促织”又名“蟋蟀。小说写了成名一 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而倾家荡产,但最终又通过成子“魂化促织”而致富的故 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研读文本 1、结构 起因(1):“宫中尚促织之戏”,流毒遂遍及民间 开端(2):无虫之忧成名因交不上促织而痛苦。 发展(3-4):得虫之喜占卜得图索促织。 高潮(5-7):失虫之惨、得虫之喜
8、儿魂化促织 结局(8):因虫得福 尾声(9):发出感慨,“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反映现实,揭露官吏贪虐,同情百姓疾苦。 2、主旨点睛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 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近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 社会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上行下效、横征暴敛的黑暗现实,寄托了 对受尽欺凌和压迫的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五、探究文本 1、 【探究】小说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小说主人公成名经 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小说始终围绕着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成名感情经
9、历了这样的变化:“忧闷欲死” “惟思自 尽” (家产耗尽又抓不到蟋蟀无法交差时)“大喜” (抓到“巨身修尾,青项金 翅”的蟋蟀时)“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儿子误毙蟋蟀投井自杀时)“心 稍慰”(儿子“半夜复苏”时)“喜”(又捉到一只小蟋蟀时)“大喜”(小 蟋蟀斗胜气焰嚣张的少年的“蟹壳青”)“惊喜”(小蟋蝉斗胜鸡时)皆大 欢喜(交了差得了赏赐时)。 成名的从悲到喜,喜极生态,悲极复喜,几经周折,悲喜交替,祸福转化, 构成了小说波澜起伏、铁宕生要的谋篇布局。这样曲由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 避免了情节的一览无余。它的扶宏起伏丰满了故事性,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青睐。 2、 【探
10、究】小说的情节发展-步步走向高潮,是需要一定要来的,比如悬念等。 本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悬念有哪些? 【明确】悬念 1: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乎规格的蟋蟀,不仅耗尽家产,而 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 2:成名的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 3:蟋蟀死了,儿子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 4: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 5: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充满阅读期待。 3、 【探究】小说在描写小虫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时,采用了哪些 艺术手法? 【明确】采用了对比、衬托和夸张等手法。 “蟹壳青”的斗无不
11、胜、 “庞然修伟” , 与成名小虫的“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以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营 造了紧张的气氛。然后情况陡变,小虫“暴怒,直奔” “腾击” “跃起,张尾伸须, 直龁 h敌领” ,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示了小虫的勇敢善斗。村中少年从“笑”到 “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波澜又起:鸡的出现和“径进以 啄”,造成了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以夸张的 手法进一步显示了小虫的神奇本领。 4、 【探究】你是如何理解“求神问卜”与“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的现实性与虚 幻性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求神问卜: 这个情节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 在小说所发生的时
12、代, 人们陷入绝境时,常会寄希望于“求神问卜” 。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 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情节,含蓄地反映 了成名夫妇当时已走投无路的境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顺利发展。 魂化促织: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成名之子因惹祸而自杀在现实中是存 在的,但是“魂化促织”则不可能。然而,书中的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震撼人心 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 只蟋蟀而自杀,并且寻死也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自杀未遂还要化为蟋蟀来 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