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海洋生态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 生态学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海洋生态学全册配套最海洋生态学全册配套最 完整精品课件完整精品课件1 海 洋 生 态 学 绪绪 论论 一一、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的定义、研究对象)的定义、研究对象 (一)定义(一)定义 生态学的一般定义:生态学的一般定义: 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根据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生态学可定义为:根据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生态学可定义为: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
2、人与生物圈(即自然、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1、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 学基础分支学科。学基础分支学科。 2 2、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研究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 个体生态学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autecology):生理学与生态学交界的:生理学与生态学交界的 边缘学科边缘学科 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population ecology
3、)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community ecology)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ecosystem ecology):生物地理群:生物地理群 落(落(biogeocoenosisbiogeocoenosis)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landscape ecology) 生物圈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biosphere ecologybiosphere ecology):): 全球生态学(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global ecology):全球性环境问题)
4、:全球性环境问题 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与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湖沼学、土壤学、它与气象学、气候学、海洋学、湖沼学、土壤学、 地质学、社会科学等各学科交叉、协调、综合。地质学、社会科学等各学科交叉、协调、综合。 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等方面因素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等方面因素 , 是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是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 。 3 3、生态学研究的重点、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 1 1、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
5、前期:公元前公元前2 2世纪到公元世纪到公元1616世世 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从公元 1616世纪世纪 到到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3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从本世纪6060年代至年代至 今今 。 (三)生态学的发展史(三)生态学的发展史 (1 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 (2 2)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它
6、进)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它进 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3 3)7070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 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 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4 4)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的是主流,)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的是主流, 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容忽视。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容忽视。 (5 5)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应用生态学的迅
7、速发展 。 (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四)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n按栖息环境划分:按栖息环境划分: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 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而陆地生态学又可再分为森林生生态学和陆地生态学。而陆地生态学又可再分为森林生 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原生态学。此外,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原生态学。此外, 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也是常被认为是独立的分支。热带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也是常被认为是独立的分支。 n按交叉学科划分: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 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地理生态
8、学、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行为 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经济生态学等。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经济生态学等。 n按研究方法分: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 态学等。态学等。 2 3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 现代生态学已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现代生态学已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关系,而是必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而是必须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 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 n(1 1)全球变化()
9、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 n(2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n(3 3)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m) (五)生态学的趋势与重点研究领域(五)生态学的趋势与重点研究领域 (一)海洋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海洋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 18世纪末至世纪末至19世纪末,在世纪末,在 捕鱼、晒盐、航海等活动中与海洋发生联系,逐步对海洋进行定性研捕鱼、晒盐、航海等活动中与海洋发生联系,逐步对海洋进行定性研 究。)究。) 、海洋生态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海洋
10、生态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20世纪初至世纪初至50年代,主要年代,主要 特点之一是在大量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特点之一是在大量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 ) 、海洋生态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海洋生态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世纪60年代以来,迫切年代以来,迫切 要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学进要求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学进 入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入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系统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主流。 ) 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n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
11、总量的研究 n2、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n3、海洋新生产力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n4、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n5、海洋微食物环研究、海洋微食物环研究 n6、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n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n8、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n9、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n10、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二)海洋生
12、态学重大研究成果(二)海洋生态学重大研究成果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 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 1.1.1 地球科学体系地球科学体系 一、地理学 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 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 的学科。 n所谓地球表面,通常是指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 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n广义的地球表面,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 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可达3035km。 n狭义的地球表面,则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 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 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 的深度;由于这一深度在
13、陆地不超过地下30m,在海 洋不超过水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的厚度,一 般不超过200300m,但这却正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 为集中也最为活跃的场所。 二、地质学 n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 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 史的知识体系。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 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 层和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等等。 n由于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 仍主要是研究岩石圈,此外,也涉及大 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以下更 深的部位,甚至也包括某些地外物质。 n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大体可分为两类。第 一类是探讨基本事实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由这些基础学科与生
14、产或其它学科结合 而形成的学科,则构成地质学的第二类 分支学科。 n第一类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地质学、 地球化学、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地貌学、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地层学、 古地理学、地质年代学和区域地质学等。 此外,还有着眼于天体研究的行星地质 学、天文地质学等等。着眼于地球深部 的研究,则是刚刚开拓的新领域。 n第二类有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 境地质学、灾害地质学、金属矿产地质 学、非金属矿产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煤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和矿山地质 学等。 三、固体地球物理学 n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 究的是各种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的物理性质、结构、形 成及其
15、中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 n广义的地球物理学,除研究地球的固体部分外,还包 括对水圈和大气圈的研究。因为海洋科学、水文科学 和大气科学业已各自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于是,致力 于研究地球固体部分宏观物理学现象的分支,便成为 狭义的地球物理学,或直接称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四、大气科学 n是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它 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 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 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整 个地球的大气圈,此外,也研究太阳系 其它行星的大气。 五、海洋科学 n参见1.1.2 及1.2 和1.3。 六、水文科学 n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 循环、运动等变化
16、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 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n水文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从陆地表面 的水到地下的水,广义地说,也包括从 大气中的水到海洋中的水,以及对水圈 同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自然 圈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七、相关学科 (一)环境科学 (二)测绘学 1.1.2 海洋科学 n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 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n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 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 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 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 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
17、等等。 n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 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 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 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 点 n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n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尚未 发现其它星球上有海洋。 n全球海洋的总面积约3.6108km2,是陆地面积的2.5 倍。 在总体积13.7108km3 的海水中,水占96.5。 n水与其它液态物质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极 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
18、小的粘滞性和压缩 性等。 n海水由于溶解了多种物质,性质因而更特殊,这不仅影响 着海水自身的理化性质,而且导致海洋生物与陆地生物的 诸多迥异。 n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 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 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海洋每年 蒸发约44108t 淡水,可使大气水分10- 15 天完成一次更新,势必影响海水密度 等诸多物理性质的分布与变化,并进而 制约海水的运动以及海洋水团的形成与 长消。 n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 点。 n地球海洋充满了各种矛盾,如海陆分布不均、海洋的 连通与阻隔。海洋水平尺度逾数万千米,而铅直水深 只有3795m,两者差
19、别悬殊。其它如蒸发与降水,结 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 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 潮位的涨落,波浪的生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 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 共同组成了这个复杂的统一体。 n这个统一体可以分成许多子系统,而许 多子系统之间,如海洋与大气,海水与 海岸、海底,海洋与生物及化学过程等 等,大都有相互耦合关系,并且与全球 构造运动以及某些天文因素等密切相关。 这些自然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能量或物 质循环,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结合在 一起构成了一个全球规模的、多层次的 复杂的海洋自然系统。 n海洋科学的任务,就是借助现场
20、观测、 物理实验和数值实验手段,通过分析、 综合、归纳、演绎及科学抽象等方法, 研究这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便认识 海洋,揭示规律,既可使之服务于人类, 又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n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n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这 些观测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长期的, 且最好是周密计划的、连续的、系统而 多层次的、有区域代表性的海洋考察。 n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 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n这是因为,实施直接的海洋观测,既艰 苦危险、耗资费时,且获取的信息再多, 若相对于海洋整体和全局而言仍属局部 和片断,据此而直接研究海洋现象、过 程与动态,显然仍是远
21、远不够的。 n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 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 明显。 二、海洋科学的分支 n海洋科学体系既有基础性科学,也有应 用与技术研究,还包括管理与开发的研 究。 n属于基础性科学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海 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 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 及区域海洋学等。 n属于应用与技术研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 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航海海 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预报以及工程 环境海洋学等。 n管理、开发研究方面的分支有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海洋法学、海洋监 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海域管 理
22、等。 1.2 海洋科学的发展史 n海洋科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大阶段。 1.2.1 海洋知识的积累与早期的观测、研究 (18 世纪以前) 1.2.2 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 世纪 中叶) n这一时期的特点,既表现在海洋探险逐 渐转向为对海洋的综合考察,更重要的 标志是海洋研究的深化、成果的众多和 理论体系的形成: n海洋调查: n达尔文随“贝格尔”号1831-1836 年的 环球探险; n英国人罗斯1839-1843 年的环南极探险; n英国“挑战者”号1872-1876 年的环球 航行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 真正开始。 n研究成果:英国人福布斯在19 世纪40-50 年代出版了
23、 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欧洲海的自然史,美国人莫里 1855 年出版海洋自然地理学,英国人达尔文 1859 年出版物种起源,它们分别被誉为海洋生态 学、近代海洋学和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n在海洋化学方面,迪特玛1884年证实了海水主要溶解 成分的恒比关系。在海流研究方面,1903 年桑德斯特 朗和海兰-汉森提出了深海海流的动力计算方法, 1905 年埃克曼提出了漂流理论。 n海洋地质学方面,默里于1891 年出版了 深海沉积一书。斯韦尔德鲁普、约 翰逊和福莱明合著了海洋一书,对 此前的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给出了全 面、系统而深入的总结,被誉为海洋科 学建立的标志。 n研究机构:1925 年和1930
24、年,美国先 后建立了斯克里普斯和伍兹霍尔两个海 洋研究所;1946 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成立;1949 年英国成立国立海洋研究 所等等。 n1.2.3 现代海洋科学时期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 世纪中叶至今世纪中叶至今) n二战后进入现代海洋科学的新时期。 n这一时期,相继成立了多个国际海洋科学组织,海洋国际 合作调查研究更大规模地展开。 n这期间各国政府对海洋科学研究的投资大幅度地增加,研 究船的数量成倍增长,设备更加先进。如气象卫星、海洋 卫星、水下机器人等。 n海底热泉的发现,使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球化学获得新的 启示。 1.2.4 海洋科学的未来海洋科学的未来 n21 世纪为“海洋科学
25、的新世纪” 1.3 中国的海洋科学 1.3.1 历史的贡献历史的贡献 n公元前4世纪时,中国先民已能在所有邻海上航行。 指南针至少在1500 年前就用于航海。 n汉朝,中国的海路通东亚日本、南亚印尼、斯里兰 卡和印度,甚至远达罗马帝国。 n公元1405-1433 年,郑和先后率船队七下“西洋。 n公元前11 世纪的“诗经”及公元前2 世纪的尔雅 中就有海洋知识的记载。 n宋代,已开始养殖珍珠贝。 1.3.2 艰难的历程艰难的历程 n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闭关锁国,严重阻 碍了海洋科学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国 海洋科学处境更为艰难。进入20 世纪之 后,才陆续成立中国地学会、中国科学 社,开展一些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