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共4课时教案(表格式).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55041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格式:DOC
  • 页数:36
  • 大小:4.2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共4课时教案(表格式).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第三 单元 12 课时 教案 表格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6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第 9 9 课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 响、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影响的认识、评价王安 石变法等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 (二)(二)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结合北宋的建立 、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 、 金、南宋、西夏 对峙图等图片和相关史实结合时空变化和联系去理解几个政权之间的关

    2、 系 (三)(三)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 的呈现方式,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或根据史料印证历史 结论。 (四)(四)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读懂图片、文献材料,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问 题,形成理解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五)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两宋与辽夏金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的性质及 签订合议的影响使学生充满人文情怀认识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并对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充满自豪感 2、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增强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 展并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北宋

    3、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难点:难点: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 2 页 共 36 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百家姓导入 一、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 2、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 背景 (2) 措施 (3) 评价(认识)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理解并 分析北宋初期加强 专制集权措施的影 响、培养学生全面、 客观认识历史问题 的唯物史观 2、分析对比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的现状 和危害,从而理解北 宋统治者加强专制 集权的必要性 3、结合史料引导学 生全面分析北宋加

    4、 强专制集权措施的 影响,培养“论从史 出”的思维习惯和能 力,或根据史料印证 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应对举措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及应对举措 (一)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一)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 表现:表现: 1、军事边患迭起 1、结合北宋的建 立 、 北宋、辽、西 夏对峙图图和相关 史实结合时空变化 和联系去理解北宋、 第 3 页 共 36 页 教学设计2、经济财政危机 原因:原因: (二)应对举措:(二)应对举措: 1、庆历新政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 (2)内容: (3)失败的原因 (4)评价、启示 与辽、西夏政权之间 的关系 2、通过学习两宋与 辽夏金少数民族政

    5、权之间战争的性质 及签订合议的影响 使学生充满人文情 怀认识历史上的民 族问题并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发展充满 自豪感 3、对王安石变法的学 习,增强学生关注国 家和社会发展并以 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进步为使命的意识 一、一、 南宋的建立及宋金之间的和战南宋的建立及宋金之间的和战 1、南宋的建立 2、宋金之间的和战 1 1、结合金、南宋、 西夏对峙图等图片 和相关史实结合时 空变化和联系去宋 金政权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1、讲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待改进 2、学生课堂反应比较活跃,但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和训练,老 师要善于引导和培养 第 4 页 共 36 页 第第 1010 课课 辽夏金元的

    6、统治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案教案 理念及目标理念及目标 1.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了解诸少数民族特点及制度建设 难点难点: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历史必然趋势,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设计理念设计理念 1、强调历史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坚持用左图右史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手绘地图,让学生在 时间和空间上加深对北方政权的了解。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已学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授,将基础 性的史实让

    7、学生自主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从少数民族政权自身发展的方面,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创新,理解这些创新对本民族政权和中华民 族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往对于辽、夏、金、元历史的讲述,主要侧重在它们与两宋的和战,对于其自身的 发展,包括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社会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以及制度建设、对北方地区的开发等, 涉及不多,准备这一课时,教师的难点在于增强相关的知识储备,了解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现状,改 变以往汉族中心或中原王朝中心的历史认知。这些政权的创新,为后来囊括中原、草原、西域、雪域高原 和东北等地区的体系化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局面, 同时促

    8、进了“大中国”的观念。 3、强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必然趋势, 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 第 5 页 共 36 页 索,辽夏金元的这段历史特别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些政权促进了中国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同时,这一时 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发展时期,其中之一就体现为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南方 成为经济重心,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建设,最终使得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改变了南北关系。 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这四个北方民族政权统治时期的历史,从边疆民族自身发展的视角同时去讲

    9、述这段历史, 从这四个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创新等方面来认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 4.4.核心素养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时空观:通过学生手绘历史地图,探究辽夏金元政权形势图,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培育 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与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与历史理解:通过师生互动探究辽夏金元的政权创新建设,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 能力。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在对本课相关制度(图南北面官制度)的学习中,进行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考古史料的 多重佐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通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封建化的进程,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发展的趋 势具

    10、有普遍性、规律性。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 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个离不开” ,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 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指导法、情景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一、【导入】一、【导入】 草原风貌视频播放 师:今天我们暂时告别南方的宋,进入同一时空下的北方少数民族 结合视频资料,草 原风光,让学生在时空 第 6 页 共 36 页 政权:辽夏金元宋。 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一、主干梳理:空间中的新政权

    11、二、重点探究:民族政权的创新 三、家国情怀: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学生活动】二、【学生活动】 一、主干梳理:空间中的新政权一、主干梳理:空间中的新政权 1 1、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手绘历史地图,讲解辽的主要史实? 配套的辽、夏手绘地图 配套的金手绘地图 配套的元手绘地图 上贴近所学的少数民族 政权。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和板块,让学生对学习 任务有清晰的认识 发挥学生小组合 作能力,训练提取信 息能力。 时空观时空观:通过学生手 绘历史地图,探究辽 夏金元政权形势图, 认识辽夏金元政权 的建立和发展,培育 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学生自主学习, 梳理主干知识,构建 知识体系 地图展现朝代更迭

    12、形象生动。 第 7 页 共 36 页 二、二、重点探究:民族政权的创新重点探究:民族政权的创新 1 1、制度之新(辽,南北面官)、制度之新(辽,南北面官) 1)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本朝北有狂虏,西有黠羌,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 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 宋神宗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图片反映了契丹人生活方式是什么? 材料中宋神宗的“二虏”指的是谁?他们较之以前的少数民族有什么改 变?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契丹族是游牧民族。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但是其政权 越来越深入中原农耕地区。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契丹有农、牧两种经济,这改变了汉唐以来仅有游

    13、牧经济的 北方少数民族情况。 2)史料展示)史料展示:幽云十六州的历史地图、地理降水地图、北京地形图 历史地理相结合, 了解统治区域。 为学生创设历史情 境,发挥才智自己思考 政策。 立足课本,研读史料。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图片与文字 史料,引发好奇心,引 导学生分析历史辽夏时 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 唐有何不同。 第 8 页 共 36 页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结合三幅地图,思考幽云十六州对于辽的战略价值(辽太宗 取得)?为了治理这个地区,辽进行了什么制度创新?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幽云十六州这片土地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两 省的北部区域,面积大概 10 万平方公里多一点。 400 毫米

    14、降水线,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区分点,也是游牧民族和农 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 幽云十六州天然就卡在这条分界线中。 燕山山脉, 抵抗北方游牧文明的天然屏障,抵抗的最前沿就是北京一线。 这些地理位置,会让北宋如坐针毡,无险可守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3)史料展示:)史料展示:南北面官图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图片和教材“学思之窗”的史料,思考辽朝职官设置特 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你能否从上面两张图片中体会这一特点?这两张 图片是什么史料?史料价值如何? 学生回答: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藩汉分治。 图中的史料是考古史料、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15、揭示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唯物 史观。史观。正是因为有了农 耕经济的幽云十六州, 作为草原政权的辽朝才 应运而生相应的政治制 度 第 9 页 共 36 页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皇帝巡行到哪里,政治中心即到哪里,以巡游的方式来保持 契丹人的游牧尚武精神。 在一个草的世界中导入禾的系统,辽的这一创举给契丹带来了前所 未有的强大国力和稳定性。自从单一华夏政权汉朝与单一草原政权 匈奴的白登山之战后,历经千年洗礼,直至契丹,草原与华夏的融 合之路终于登上了新的台阶,可以同时驾驭草原和华夏的、更为有效的 政权模式已经初露锋芒。 辽则在历史上第一次主动地建构起一个采取二元治理体制的帝国, “兼制中国,官

    16、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 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 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 这样一种二元结构深刻地体现了大辽皇室自身作为超越于农-草之上的 普遍性秩序的象征,它不再是契丹人的帝国,而意图成为一个普遍的帝 国。 5)史料展示)史料展示:乾隆的多元身份画像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清在这个过程中把辽开创的二元帝国治理技术,发展为多元 治理技术。清的最高统治者在不同地方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作为体系的 中国,其内部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有这些区域,通过大清皇 帝的多元身份而获得统一。作为体系的中国,到

    17、这时才完整地获得其政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通过考古史 料对文字史料的佐证, 印证“南北面官”的存 在和形象。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通过考古文 物与文字史料,印证辽 的“华夷同风”的特点 第 10 页 共 36 页 治统一性,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政治基础。 2 2、都城之新、都城之新 1 1)史料展示:)史料展示:金中都平面图,建设者名单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从这份名单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体会到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这些参与金中都设计和监护施工者,有汉人、渤海人,至于 工匠则应从属更多的民族,他们共同营建了金中都。由于他们具有不同 仕宦经历和文化背景,也会把辽宋文化成分融入中都的建筑之中

    18、。金中 都从多方面体现和见证了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这一事实。 2 2)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自海陵迁都永安,女直人浸忘旧风。朕时尝见女直风俗,迄今不 忘。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盖以备礼也,非朕心所好。” (金史世宗纪) 创设女真进士科,1173 年在中都悯忠寺进行首场考试。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加速女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3 3、疆域之新、疆域之新 1 1)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 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 也不得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

    19、元代行省疆域更大,权力很大,却最终没有 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通过乾隆皇 帝的多重身份画像,学 生理解辽创新的南北面 官这一双轨行政制度的 的历史影响 第 11 页 共 36 页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行省地方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比较严重。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打破传统政治格局,推动民族交融 2 2)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 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 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 交错和以北制南。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元朝的地

    20、方行政区划分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试分析其作 用?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防止地方割据,打破地域限制,有利民族交融 3 3)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教师讲授教师讲授:凉州会盟使蒙藏双方避免了一场战争所造成的惨重伤亡和破 坏,两族人民从此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成为相互关系的主流。同时向历 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西 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中国的西南边疆,从此正式固定下来。 4 4)史料展示:)史料展示: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 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通过金中都 的建设者名单,学生理 各民族共同

    21、缔造中华文 明的历史。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女真封建话 的表现女真进士科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通过权力节 制和犬牙交错区域划分 的方法,行省制度对防 止地方割据和加强民族 第 12 页 共 36 页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元朝对边疆治理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改变了羁縻制度,实行行省制度;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 的统治; 出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 态,促进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从东北到西北、从中原到塞外、从江南到北国,来自游牧、绿洲雪域高 原、农耕区域的人群,随着国家军事和市场力量的扩散运动,而发生的 变迁、流动、分散和凝聚,这是中国的帝国建构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历

    22、 程之一。 5 5)材料展示:)材料展示:元朝的驿道 元朝修建的驿道,以大都为中心,往东可以抵达今天的朝鲜, 黑龙江,往西可以抵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东部地区,往南可以抵达 越南、缅甸等地,设立了超过 l500 多处驿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物流网 络。 6 6)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行省制度: 打破传统政治格局 犬牙交错区域划分:突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 四通八达的驿道:巩固统一、促进民族交流 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交融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文字加图片 资料,形象生动展示西 藏并入我国版图这一历 史史实。 第 1

    23、3 页 共 36 页 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态,促进民族间的深度融 合 三、三、家国情怀:从多元走向一体家国情怀:从多元走向一体 1 1、史料研读:史料研读:“中国中国”观的丰富观的丰富 材料一、至北宋时期,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 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 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 “中国” 的同时, 并不反对宋人称 “中国” 。 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 人自称“北朝”

    24、,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 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以为自 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 金人进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 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 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他们又认为金、宋 都是“中国”。这就是中国古代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 国”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多元一体”意识。 赵永春: “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 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

    25、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 族两大部分; “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中国” 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 政权。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文字史料进 一步论述元朝边疆治理 的特点。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文字加图片 资料,形象生动展示元 朝驿道四通八达,巩固 统治,加强对外交流的 历史史实。 第 14 页 共 36 页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 换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根据材料二,概括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 根据材料一、二、三,思考元人的中国观和宋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 变化?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辽人和金人眼中的中国已经是包含了多个民族在内的“大中 国

    26、”了。而辽金的这种中国观被接下来的元所继承与发扬。 从单一的汉族及其生活的农耕地区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 域,从“小中国”意识变为“大中国”意识。 2、史料研读史料研读 “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 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 体大易之乾元。”。 忽必烈中统建元诏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从辽的“华夷同风”,到金的“皆习汉风”,到元的“天下 一家”,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3 3、史料研读:史料研读: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少数民族的进步,同样是中国整个社会 进步的重要标志。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成长时

    27、期,这时期各少数民族 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起显著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 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所谓发展阶 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杂居地区进入了封建化。宋元时期, 封建社会又进一步发展了。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边疆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总结深化主 题:元朝是我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的 重要时期,各民族的 交融空前发展。 历史理解历史理解:多角度理解 “中国”观在这一时期 的发展。学生深刻认识 到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 一体的这一时期的历 史。 第 15 页 共 36 页 地区进入封建化。有了这个变化和进步,我们才能说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了。

    28、 事实证明, 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总是有少数民族的发展, 总是有少数民族出了力量、做出贡献。同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对他 们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能分开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导 论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教师补充教师补充:从分裂走向新的统一,这是政治上的特点。而民族状况的特 点,一则是广大边区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二则是汉族同各民族间再 次经历了新的组合。白寿彝把这些看作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的 重要标志” 。 显然, 这个时期的民族状况比之于前一个时期的民族状况, 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这也验证了人类社会从低级社会到高级

    29、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 普遍性、规律性这一唯物史观。 本课总结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关于“三个”离不开 的理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 间也互相离不开”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这是被历史所证明的, 今天我们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认识。 最后,让我们一起学习习总书记的一段重要讲话: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通过史料论 证元朝“大中国”观下 “天下一家”的民族交 融,培养学生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第 16 页 共 36 页 当堂检测布置:当堂检测布置: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结合史料论 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民族问题,感受唯物史

    30、 观所论述的 “人类社会 从低级社会到高级 社会发展的趋势具 有普遍性、 规律性” 。 第 17 页 共 36 页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结合当带我 国民族关系的国情和政 策, 借史鉴今, 坚持 “三 个离不开”,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 正确的历史观。 当堂作业,检查学 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 18 页 共 36 页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 19 页 共 36 页 第第 11 课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教案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第 11 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材版本教育部组织编写 2019 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1、培养的立足点在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又在于教学立意。历史教学 立意是统领全课的灵魂,蕴含思想性和价值判断,同时提供一种释史的视角。本课的课堂立意是“流动”, 这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围绕这个关键概念,本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用“流动”把碎片化的经 济、社会变化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全课内容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现象描述到实质分析、由学科知 识到学术思想的演进,这对学生学科素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一)(一)课标要求 认识两宋王朝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课标要求学生在厘清史实的基础之上,探讨宋代经济与 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就单元教学的知识结

    32、构而言,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新变化是学习要点之一。与政治领 域相比,经济与社会领域的新变化影响更为深远,学习难度也更大,属于本专题的难点,应当与前后历史 时期对照观察,才能充分认识两宋相关变化的重要性和特色所在。 就本课内容而言,本课四个子目,设置顺序是先讲经济,后讲社会。前两目都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按 照古代经济史通常的叙述次序,第一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讲农业、手工业;第二子目“商业和城 市的繁荣”讲商业和城市;第三子目“经济重心南移”也是以经济为主,略微涉及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子目“社会的变化”基本属于社会史领域。 (三)(三)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

    33、一学生。基于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阅读史料的方法,为 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因素。 其次,宋代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是初一年级历史学习的内容,学生对宋代经 济发展、都市的繁华已经有所了解。解决无意义的重复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围绕着学生真 正的困惑展开教学,一方面在知识层面学生没有掌握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内部的联系、经 济和社会的关系,尚需要了解。在素养方面,还需要不断渗透。 第 20 页 共 36 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2、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体验宋代商业的繁荣,经济格局的转换和社会的新变化。 3、探讨商业与农业、手工

    34、业、经济重心南移与科举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渗透 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宋代商业和社会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社会的变化、对宋代流动性原因的分析与认识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 (二)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探究法等 教学流程 导入 以“流动”为视角,展示对宋代 经济与社会的总体印象, 由此导入新 课。 百物周流商 贸达天下 梳理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多 角度探讨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把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放在原因中去 理解,整合教材。 重心南流江 东甲天下 引导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在宋代的表现,认识其造就的江 东甲天

    35、下的经济格局和东南科举冠 天下的文化新趋势。 将社会的新变化置于宋代经 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宋代阶 层高度流动、国家管理宽松的新特 点。 激情引趣 整合教材 突破重点 史观渗透 认识格局、 文化 新特点 深化认识 突破难点 总结 阶层汇流大 宋新天下 将两宋的流动置于历史长河 中,认识其流动的特色所在和重要 性。 第 21 页 共 36 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提问:你们印象中,宋朝是个怎样的 朝代? 发表自己对于宋代的印象,初步感 知宋代流动性的特点 激发学生深入了 解的兴趣, 为进一 步学习、 思考做铺 垫。 百

    36、物周流百物周流 商贸商贸 达天下达天下 一、百物周流一、百物周流商贸达天下商贸达天下 1.宋代商业繁荣的体现 1)繁华之都市:提出问题:宋代都 市商业在经营上有什么特点? 2)市镇之繁荣 出示材料:据统计,宋代大约有 60007000 个圩集市镇,作为新型 的工商业据点, 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 区。 包伟民、 吴铮强 宋朝简史 3)和平之榷场 得出新特点:1 经营方式:出现各 种形式的广告;2 经营内容:服务 业和文化娱乐活动发达; 服务对象: 面向大众 感受都市商贸辐射到了乡镇和农村 地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 展。 通过文字材料感 受繁华之都市 通过文字材料和 图片材料相结合, 感受宋代

    37、商业的 触角延伸到了乡 镇和农村地区。 回应主题 拓展延伸 第 22 页 共 36 页 出示材料: 迄今井邑幼荒凉, 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 南客北客相经商。 宋刘迎 提出问题:榷场贸易带来了哪些影 响? 4)跨海之丝路 出示材料: (宋高宗)曰: “ 广南市 舶,利入甚厚,庶蕃商肯来动得百万 缗也” 提问: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对宋代财 政收入的影响? 5)新生之纸币 出示北宋交子、南宋会子、元朝宝钞 的图片,提问:市场扩大促进了商品 流通规模的扩大, 导致货币出现了什 么新变化? 提问:教材中说: “宋朝是商品经 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如何理解? 点评学生的答案。 总结:宋代在市场的规

    38、模、商税的占 比、货币的变化上都超过了前代,所 以说是一个高峰。 提问: 为什么宋代的商品经济如此繁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理解榷场贸 易带来的影响:推动商业发展,增 加国家收入,促进民族交融。 结合材料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带来 了丰厚的利润,非农业税在国家财 政收入中的占比增多。 联系所学认识到:商品流通规模的 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宋代大 量铸造铁币的同时发行纸币,元代 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将答案写在学历案上,并通过数码 展台展示 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得出认识: 农业的发展为工商业提供足够的粮 通过诗文材料, 感 受边境贸易往来 的密切。 感受宋代海外贸 易超越了前代。 通过新生之纸币, 感

    39、受宋代商品经 济的繁荣。 提高解题能力, 及 时课堂反馈。 理解农业和手工 业的发展为商业 的发展奠定基础, 渗透唯物史观。 联系本单元的相 关知识, 进而理解 政治、 经济之间的 第 23 页 共 36 页 荣? 展示一组资料: 1农业的成就:稻麦复种制,经济 作物的广泛种植,棉花的推广、 人口的增加 2手工业先进部门的成果:制瓷 业、丝织业、造船业 3材料:宋太宗下诏: “除商旅货 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 并不得收其税” 。宋仁宗景祐年 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 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 过渡:以上,我们感受到宋代经济发 展的盛况, 宋代经济的发展在地理分 布上有什么特点呢? 食

    40、、原料 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提供大量的商 品和交通便利 国家相对统一,交通便利 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 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思考:如气候 角度、科技角度。 相互关系。 重心南流重心南流 江东江东 甲天下甲天下 二、二、重心南流重心南流商贸达天下商贸达天下 1、提问:宋代的垦田数和人口数量 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出示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元脱脱 宋史 范祖禹传 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高斯得耻堂存稿 提问: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还表现 在哪些方面? 3、提问:经济重心南移在元代的表 现呢? 4、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文化的进 步,提问:北宋进士录取在地理分布 结论:宋代垦田数和人口数量南

    41、多 北少,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阅读材料,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 移还表现在:国家财政收入、粮食 产量南方超过北方。 认识到元代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分 离,元代通过重新开通大运河等, 实现南方财赋北运。 解题方法的指导 落实基础知识 区分清楚经济重 心南移的表现和 影响。 经济的发展促进 了文化的发展, 渗 透唯物史观。 第 24 页 共 36 页 上有什么特点? 过渡: 经济的的发展除了促进了文化 的进步,还促进了社会的变化。 感受到:南方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 显,两浙地区人才集中。 阶层汇流阶层汇流 大宋大宋 新天下新天下 三、三、阶层汇流阶层汇流大宋新天下大宋新天下 1 1、一看官员、一看

    42、官员 材料:据宋朝宝祐四年登科录记 载,当年(1256 年)录取进士 601 人,其中官僚出身 184 人,平民出身 417 人。提问:宋代,将近 70%的进 士出身平民, 说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 化? 总结: 宋代大量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 进入政坛, 改变了过去世家大族垄断 政权的局面, 社会阶层固话问题有所 解决,这是一种纵向的阶层流动,是 社会的进步。 过渡: 门第观念的淡化还体现在婚姻 择偶观念的改变上 2、二看婚姻:、二看婚姻: 出示材料: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 资财。 ”蔡襄(北宋)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 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 “榜下捉婿”近岁,富商

    43、庸俗与 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 ,厚 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 余缗。(宋)朱彧撰,李伟国 点校: 萍州可谈 结合所学分析:70%的进士出身平 民, 说明家世门第不影响科举录取, 门第观念在淡化,也说明宋代科举 制完善,取士更加公平。 分析材料一,宋代婚姻择偶看重财 产, 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榜下捉婿, 反映的是婚姻择 偶看重政治地位,反映的宋代科举 制度的发展和宋代实行文治的治国 之策。 阅读材料,得出:唐代奴婢地位低 下,受到人身束缚,没有迁徙的自 由,不能横向流动。 通过探究宋代社 会的变化, 从纵向 和横向两个维度 梳理宋代高度的 阶层汇流。 科举取士更

    44、加公 平体现的是门第 观念的淡化, 促进 了阶层的纵向流 动。 婚姻择偶注重经 济、政治地位,体 现了商品经济发 展和科举制完善 对社会观念的影 响,渗透唯物史 观。 第 25 页 共 36 页 提问:宋代婚姻择偶不看重门第,看 重什么呢?出现这种变化和哪些因 素有关? 过渡: 科举制取士更加公平反映了宋 代阶层的纵向流动加强, 那宋代阶层 的横向流动如何呢? 3 3、三看奴婢、三看奴婢 出示材料:奴婢贱人类同畜产. 既同资财,即合由主处分。唐 律疏议 提问:唐代,奴婢的地位如何? 出示材料: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 民击登闻鼓, 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 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太宗 下诏,

    45、“赐千钱偿其值” 。这是中国社 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 意味着从魏 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 主家与 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 双方如 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 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提问: 宋代奴婢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 化? 4 4、四看农民、四看农民 佃农与地主的关系契约化, 减轻了人 身控制。 出示材料:宋代除国有土地外,私人 土地的买卖不受到任何限制。 随 着货币流通的发展, 土地买卖愈益盛 行。漆俠宋代经济史 阅读司法案例,得出宋代奴婢取得 了平等的法律身份, 人身束缚削弱, 有了自由迁徙的自由,可以横向流 动。 通过对比前朝,认识到:宋代土地 所有权流转的加速,给了农

    46、民更多 的自主权,可以自由迁徙。 通过与前朝对比, 奴婢取得了平等 的法律地位, 农民 的人身束缚减弱, 实现了阶层的横 向自由迁徙。 总结提升: 宋代社 会变化中体现的 平民化、自由化、 宽松化, 体现了对 于“人”的关注。 第 26 页 共 36 页 提问: 宋代土地买卖不受官府干预对 农民的自主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总结:官员、婚姻、奴婢、农民的流 动, 分别体现了宋代阶层的纵向和横 向流动, 其中体现的平民化、 自由化、 宽松化, 让我们感受到宋代对于 “人” 本身的发展, 开始有了超越以前的关 注。 总结总结 1、宋朝的流动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呢? 布置作业:就某方面的流动,写一篇 小

    47、短文,包含背景、表现及影响。 2、如何看待两宋独特的流动性? 3、两宋的流动性在历史长河中地位 如何? 出示材料:节选自邓小南宋代历史 再认识 ,宋代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 盛的辉煌阶段。 思考,得出知识的流动、思想的流 动、科技的流动。 结合本单元内容思考,尝试从外部 压力、内部环境和国家政策等方面 去解答。 知识的发散与迁 徙, 思考不同领域 的流动。 将宋代的流动置 于中国历史长河 中, 认识到宋代无 愧为历史上文明 昌盛的辉煌阶段。 板书 第 27 页 共 36 页 流动的文明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商品经济繁荣 农业、手工业显著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课堂立意是“流动”

    48、,这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围绕这个关键概念,本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 教学设计: (一)百物周流商贸达天下。探讨了两宋江海奔流、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及百物周流造就的 繁华之都市、市镇之繁荣、和平之榷场、跨海之丝路、新生之纸币。 (二)重心南流江东甲天下。探讨 了重心南流、江东经济甲天下的形成和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新格局,由此引发的东南科举冠天下的 文化新趋势。 (三)阶层汇流大宋新天下。深入到科举竞流、婚姻交流、土地转流的社会新现象,展示 了一个充满生机、各阶层高度流动的新世界。最后,溯流探源,在宋代高度流动性的背后,是文明积累到 一定程度的突破。 二.本课在教材的处理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本课分

    49、“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四目。前三个子目讲述经济(第三目涉及文化) ,后一目讲社会变化,内 容较为庞杂。因此把本课的第一子目“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放在第二子目“商品经济繁荣”的背景中去 讲,解构了教材并重构了教材,把教材编撰逻辑和学生的认知逻辑进行了统一,理清了农业、手工业和商 业发展的关系,也使得课堂重点突出。 三.本课在教学中努力探求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 唯物史观统领全课, 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的变化等,无一不在积极渗透核心素养。把史料融入史学方 法和历史细节中,融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

    50、动中,注重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并注意引进最新的史学成 果来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学业评价 流动经济社会 阶层汇流 “人”的关注 第 28 页 共 36 页 在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上引入形成性、表现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1)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有助于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及时把握学 生通过学习产生的变化。 (2)宋代的流动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可以从科技、思想、知识等发面发散 思维,加深对流动的理解。 表现性评价: 详细地评价量规,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探究学习。 如“表达观点”环节,A 等级的标准为:“积极主动发表个人见解;声音洪亮、语言精练实在、流畅;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9-12课共4课时教案(表格式).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504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