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1练)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1练)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提升 71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7171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 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 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 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
2、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 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 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 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 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 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 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
3、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 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 “天下情怀” 。 在谈到 “天下” 的时候, 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 “公” 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 老子说:“修之于天 下,其德乃普。 ”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 管子云:“以家为家,以 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 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 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 。 “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 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
4、、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 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 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 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 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 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 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
5、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 “开” ,就是开拓、开发、开创。 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 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 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 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
6、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 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最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 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分 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 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 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 与私
7、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 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 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 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 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 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 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 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 “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
8、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 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B.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得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家国天下使得中国人与其 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D.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 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9、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 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 “开”字体现了 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 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材料二引用老子 管子 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 它和“公” “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治大国若烹小鲜”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10、” 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当年那件事情 赵新 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村里的社员们生活困难,不 少人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那时候我在乡下一所初级中学教书,学校离我老家沟里村 正好有十里地的路程。我还担任着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有五六个学生都是沟里村的;他 们一个个拿不出伙食费,所以都是走读生,天天来来回回跑饭吃,尽管很累,累也没有别的
11、法子。 那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十五(那个时候这个节日不放假) ,晚饭时厨房里限量分给我们每位 老师一个二两面的白面馒头、一个二两面的棒子面窝头,还有小半碗儿滴了一点点香油的凉 拌菜,款待大家欢度中秋。我把饭端回我的办公室正准备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突然想 起了父亲:我 3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今年我已经 23 岁,是父亲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叫我 读书识字的! 我想,今天晚上自炊自食的父亲会吃什么饭呢?老人家已经年逾花甲,烧火做饭拙手笨 脚,不是稠了就是稀了,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生了就是煳了。 而且今天非同一般,今天是一个很隆重很喜庆很讲究很传统的节日! 有夕阳照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个馒头热热
12、地冒着香气。 有秋风吹进屋里来,我桌子上的那份凉菜悠悠地飘着香气。 我心念一动,激动地跑到教室,把正准备起身回家的赵尚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赵尚就是我们沟里村人。他既是我们班的学生,又是我的本家兄弟。这个孩子聪明好学, 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担任着我们班的班长,我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是我很喜欢的 学生之一。 他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迟;别人没来他来了,别人走了他还要坚持学习一会儿。 他个头儿长得也高,16 岁的年纪,焕发出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他规规矩矩地问我: “老师,您找我有事?” 我点了点头: “赵尚,咱们村又是只剩你自己没走了?” 他回答: “是。老师,每天都这样。 ” 我说: “赵尚
13、,今天可不一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 他说: “一样一样,八月十五我们家也没有好东西吃,能填饱肚子就不赖。 ” 这时候他才看见了我放在桌子上的白面馒头、棒子面窝头,还有那半碗滴了香油的凉菜。 他的眼睛大放光彩: “老师,您这是?” 我说: “赵尚,你把这个馒头、这碗凉菜给我爹捎回去,让他过个节日” 他说: “老师,那那那您吃什么?” 我说: “我吃那个窝头。赵尚,这个事情不能告诉我爹,你就说我也吃的馒头。 ” 他点了点头: “是,老师。 ” 我把东西交给他,嘱咐他路上小心些,别洒了也别掉了。他说: “不会不会,这么贵重的 东西,我能不负责任,给老师弄丢了?” 他又说: “老师,这是您的一片
14、心意啊! ”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肚子叽里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他们中午不带饭,硬扛着, 他饿了啊! 两三个星期过去以后,我回沟里村看望老爹。爹很动感情地说: “小子,八月十五你给我 捎的那个馒头、那碗菜,我都收到了,也都吃掉了。你正年轻,饭量大,别老是惦记我” 我说: “爹,您把我拉扯这么大,那还不是应该的么。 ” 爹用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头: “小子,那东西真是好吃,真是香甜,真是有味道,这个八 月十五真是没有白过! ” 爹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我满心的幸福和高兴。 一年后赵尚考上了高中。 几年后赵尚考上了大学。 又几年后赵尚大学毕业,在我们县政府参加了工作。 赵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八月十五
15、,就提着两瓶酒两包月饼到家里看望我。提起当年那 件事情,他立起身来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 “老师,对不起,那一年八月十五您让我给您 家大伯捎东西,我在路上饿得走不动了,就偷吃了半块馒头,偷吃了一点点凉菜” 我很吃惊: “是吗是吗?赵尚,你只把半块馒头交给了我爹?” 赵尚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老师,对不起,那时候越吃越想吃,越吃越香甜,反 正也是吃了,就管不住自己了,我把那馒头把那菜一口气吃光了,这才觉得自己犯了错误, 丢尽了脸面” 赵尚紧接着问我: “老师,我当天晚上就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伯了,说我日后一定 一定报答他,大伯没有告诉您?” 我摇了摇头: “没有,爹只字未提。爹只说
16、那些东西真香甜、真好吃。 ” 赵尚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打湿了他脚下那片土地。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选自金山 )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头一段紧扣标题展开回忆,将时光拉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不但点明“当年那 件事情”的发生时间,还使小说带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B就在“我”准备享用馒头和凉菜、享受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时, “我”突然想起了父亲, 于是决定把饭菜带给父亲。可见, “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C爹没有吃到儿子送来的饭菜,因此, “满脸的”幸福和高兴是故意装出来的; “我满 心的”幸福和高兴是真情流露,因爹幸福和高
17、兴而由衷高兴。 D “还怎么报答老人呢,老人家已经去世。 ”这句话语短情深,蕴含了对爹已去世的悲伤, 对已去世的爹的怀念以及对再无机会报答爹的遗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第二段宕开一笔,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社员们生活 困难,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也为“那件事情”的发生做了铺垫。 B小说构思缜密,如写赵尚看到食物对“眼睛大放光彩” 、跟“我”说话时“肚子叽里 咕噜叫起来,打雷一样沉闷”等,为后文写他偷此馒头和凉菜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锤炼语言,如描写夕阳下的馒头和秋风中的凉菜,同样是香气,前者是“热 热地冒着” ,而
18、后者是“悠悠地飘着” ,用语准确传神,并且不乏文采。 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赵尚听到“爹只字未提” “泪水扑簌簌 地流下来” ,这一处侧面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赵尚内心的感动和内疚。 8小说以“当年那件事情”为题,有何作用?(4 分) 9小说中“爹”的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借鉴外来的表现手法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可能性,但只有借鉴并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 文学。还有一个问题是,强调注重内心世界、侧重于人的感觉范畴的表达、高度抽象化的人 物形象对丰富复杂的现实而言
19、是非常不够的。人们可以从这样的描写中进入人物或社会的某 一个层面,但仍难以总体性地进入现实生活。从审美接受的层面来看,中国的读者对这种情 节发展不清晰、人物形象较模糊、叙述相对薄弱的表现手法还不够适应,难以把握其核心。 从表达效果来看,主观视角非常严重地局限了作品对更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描写,如小说的叙 述视角,现代派手法可能更重视个人的感受,这无疑使作品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社会生活 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出现断裂,个人视角的独特性当然会使个性化得到强化,却也会使小说 表现生活的领域受到局限。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保有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丰富、深广与真实的可能性。但这种对现 实主义的呼唤并不等于对其他表现
20、手法的排斥。莫言在谈创作时说到,他曾积极地向现代派 小说学习,但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回归后创作的小说是 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这一表述强调的是对当下文学 审美建构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追求,具有典型性。那就是,一种既继承传统又借鉴他人,既保 有文学的本体性又兼具文学开放性的努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现实主义手法的继承,以及 在此基础上适应时代审美要求的新变。 (摘编自杜学文现实主义:文学审美构建的内在需求 )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似乎天然地与现实主义绝缘。现实主义真的过时了吗?离开了现实主义的 网络文学,长期以来遵循着消费文化的基本逻辑,
21、似乎市场的好坏成了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 主要标准。这是文学该有的模样吗?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理应承载着我们对于一个更合理、更美好的世界的期 许,理应给予我们战胜艰险、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为我们所遭遇着的现实提供一些可能 的路径或可能的逻辑。 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如实地表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但这种“如实地表现”绝不是 对现实简单地、平面地、机械地反映或复制,而是要去直面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以虚构和 想象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某种合理的人性之参照对象和构建模式,创造出一种 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来照亮那通往自由王国的道路。 不幸的是,在网络文学的格局中,现实主义似乎越来
22、越成为一种陈旧的话语,文学关注 和表现的对象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个人的身体、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情感等。个人的情怀被无 限张扬,私欲被无限放大,诉求被无限抬高,历史、社会、现实等则被刻意地排除、压缩乃 至架空,似乎唯其如此才足以体现文学的“超越性” 。但文学的超越性并非脱离社会现实的凌 空蹈虚,而是要在现实世界里发现闪光的人性、厚重的生命以及不向假、丑、恶屈服的灵魂。 在后宫甄嬛传里,主人公不仅没有同恶的世界坚决抗争,还以一种对权力话语适 应和利用的方式,强化了人性之恶。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文学,就会发现,那些 自称是“文学应该与现实保持距离”的神怪作品,也不过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对低俗趣味的无
23、 节操迎合。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浪漫玄幻小说,以人神恋、祖孙恋、跨世恋等来刺激现 代人的神经,体现了网络文学的大众文化或消费主义特征:眼球经济。但是,个人情感真的 就重要到可以无视伦理、无视道德、无视历史吗?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让我们忽视他人的世界。而现实主义让我们看到和听到其 他人的忧惧与欢喜、诉求与向往,分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当代的“鸳鸯 蝴蝶派” ,不是说我们不可以“问鬼神”,但如果网络文学完全被这些内容所充斥,我们将何以 触摸我们的现实、历史、未来?如果我们的审美世界只有宫斗、玄幻、仙侠,那么这些脱离 历史、现实的表达,何以支撑起我们对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