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0练)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0练)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提升 50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5050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慕课大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 术,实现中韩两国四地同上一堂实验课。韩国又松大学学生、云南大学学生、北京市大兴区 旧宫镇养老照料中心的老人与线上线下嘉宾一道,同步学习,实时协作。这堂实验课,再次 展现出慕课打破时空限制、让知识无远弗届的魅力。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xxx 指出,要总 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
2、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 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正是本次世界慕课大会的背景之一。2020 年,面对疫情,教育部依 托前期慕课建设积累及在线教育形式,发动全国所有高校成功实施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 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今年春季学期,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在线教学,108 万教 师开出 110 万门课程,合计 1719 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 2259 万人,合计 35 亿 人次;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 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 85%大会上,中国慕课与在线 教育的抗疫成绩单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在全球教育创新实践中,慕课正在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不仅助力 中国高校
3、成功应对疫情,而且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催生着高等教育 的深刻变革。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改变了教师“教” 、学生“学” 、学校“管”的现状,改 变了教育的形态,基本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等效。截至 2020 年 10 月,我 国主要慕课课程平台有 30 余家,上线慕课数量已有 3.4 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者学习人数达 到 5.4 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发展到 1.5 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 第一。质量为王、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慕课 的经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
4、目标的 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慕课与在线教育的 优势,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随着中 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 标。如今,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代表的慕课资源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质学习资源。随着优 质慕课登陆各大主流平台,从学生、在职者到老年人,慕课覆盖人群日益拓展,全民终身学 习蔚然成风。 慕课催生变革,教育塑造未来。 “扩大慕课平台开放度和优质资源覆盖面” “创新慕课学 习内容、 模式和方法” “规范慕课的开放、共享、应用与管理”此次大会上, 慕课发展北京
5、 宣言描绘的愿景让人期待。以慕课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彰显“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增强慕课吸引力,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同时,应推 动中国慕课担当起服务终身学习的责任,面向社会开放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提高服务终身 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贡献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时评 2020 年 12 月 28 日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材料二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 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慕课上“别人家的老师”无形中成为线下授课老师的参照对 象,压力也
6、是动力,从“以老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课堂形式的日趋丰富 和信息密度的加大,很难说与慕课建设浪潮毫无关系。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 断深入,慕课于教育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 但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慕课并不是没有烦恼。从诞生初期,慕课建设就始终伴随着完成率 不高的质疑声。早前,就有统计报告指出,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 4%15%。有媒 体援引中国慕课大会的消息称,在 2 亿多的学习人次中,有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虽然没有 更多数据表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的完成率更高,但考虑到平均教育程度和互联网使 用水平,前者的完成率或更不乐观。按照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经济社会地位和
7、教育水平正是 造成知识差距的主要因素。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但在这之下掩藏的知 识鸿沟,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 从热推“ (慕课是传统教育的)颠覆者”概念到对“ (慕课)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成为共 识,更为理性的审视必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而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说,收藏、报名一门 精品课程确实可以疏解快节奏社会中的焦虑感和失控感,但好饭也需要一口一口吃,所以与 其做着玫瑰色的梦,不妨先登录打卡,学起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时评 2019 年 4 月 11 日 理性审视推动慕课建设行稳致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疫情,我国教育部总结以前大
8、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发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 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为抗疫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B慕课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形态,打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开放 共享,为未来高等教育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正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 C本次在北京召开的慕课大会发表了慕课发展北京宣言 ,描绘出以慕课促进个性化 学习和终身学习、使学习者进行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等美好愿景。 D慕课下掩藏着知识鸿沟,因为经济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较低,社会学习者比在校学习 者的慕课课程完成率要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是本次世界慕课
9、大会的背景之一,也是中国的慕课数量和 规模在现阶段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之一。 B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 慕课与在线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C从中国慕课的课程完成率可能只有 4%15%的统计报告中可以推知慕课中学习者学习 效率低下,因此它最终无法取代传统教育。 D通过对比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虽然在论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肯 定了慕课的价值并看好慕课的发展前景。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慕课”特征的一项是() (3 分) A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深山里的一名 11 岁小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学习了吉林大学“奇异的仿生学” 、
10、武汉大学“古文字学”等课程。 B一位 85 岁的老先生通过线上学习拿到中国大学“针灸学导论”课程结业证书,又接 着学习厦门大学“针灸学”课程。 C某语文老师提前制作 PPT,学生在家里先依照 PPT 上的要求,初步完成学习任务, 到了学校之后再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答疑和完成相关练习。 D由专家团队打造,为中小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学校同步教学及专项提高视频课程, 形成新课预习、复习巩固、课后习题智能检测的学习闭环。 4两则材料都引用了数据,请任选一处说明引用数据的作用。 (4 分) 5材料二谈到“慕课建设确实带给我们更多玫瑰色的希望”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慕课”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以希望
11、。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 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B “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 心中的“帷幕” ,突显等待者内心的
12、怨恨和寂寥。 C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 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 年 12 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 唤醒了他童年的逃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 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 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C 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
13、短句, 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 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 D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诗歌增添了想 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 8.“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中,诗人用叙事的方式象征化地展开情 景,请补齐这句诗所包含故事的四个层面。 9.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 词之美” ,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过去 100 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
14、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 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 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 “对于社会的 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 指出, “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 (1)各 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 ,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 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 (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 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
15、高度主观的。他可以 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 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 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 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 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 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 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 的中
16、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选自探索与争鸣 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迷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 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 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 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 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
17、老子早 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 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 “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 中可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患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 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 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 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
18、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 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 “发无差等” ,前面也提及 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 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 ,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 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 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 ,不仅有对老人、
19、妇 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別对待(歧视) 。对外, 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 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 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 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 1 期) 材料三: 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
20、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 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 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 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 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 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 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 ,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
21、题。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 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 “差序格局” ,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 刘娟 “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 :对一个经典概 念的反思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 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差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