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6练)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6练)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提升 36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3636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了解一位哲学家是如何推理的,往往比了解由此推出的结论更重要。这大概是因为不论 何种观点或理论总有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或理论存在,也或许是因为缺乏论证的思想终究是无 效的。推论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它可以以一种认识上透明的方式被一劳永逸地确立。它不 会因推理链条的冗长复杂,或因年代的久远而使推论的有效性有丝毫的减损,即便推理存在 着错误,也可以通过主体间性的公认方式被纠正。 有效性是逻辑推理力量的根本来源,逻辑的一切问题都与有
2、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诸如蕴涵、一致性与哲学、数学乃至日常思维联系密切的重要的逻辑性质与关系的定义都以 这种或那种方式涉及有效性问题,对有效性的不同理解与处理从根本上塑造了逻辑的版图。 对逻辑研究对象和使用方法的考察,充分揭示出这门学科的科学特征。它是求真的科学, 尽管它探求的不是实在的真知,但它探求负载知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逻辑不涉及具 体的科学发现却涉及科学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逻辑并不是一种实用的知识,也不是论证和推 理的结构的知识,而是识别和判断思想和思想的联系正确与否、有效与否的科学。逻辑也没 有一个实在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是只以心灵所赋予的存在方式而存在 着
3、。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 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 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 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 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 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 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
4、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逻辑指 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规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理论作品。作为科学,它又是一 种有论证的、关于思想的正确性的知识。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 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 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 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 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 链条的环环相扣反
5、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 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 逻辑的一个总体特征是与哲学的密切联系。逻辑与哲学有着很强的互动,每当哲学观念 出现变化,逻辑理论和实践也倾向于相应的变化;反过来,每当逻辑的方法和程序发生变化, 也倾向于引起哲学探索方法和结论的变化。逻辑透过哲学而与科学、宗教、伦理和法律等理 智活动联系起来。哲学中的概念分析、论证建构、假设和预设、内涵与外延等基本方法,都 是逻辑杂货店中供哲学家所用的必备品。逻辑之于哲学犹如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犹如显微 镜之于生物学家。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不仅有逻辑,而且蔚为
6、大观。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墨子等人深入探讨了与“辩” 有关的诸多问题,形成了“名家” ,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 ;墨子在人类历史 上首次强调“辩”是一门专门的技术,指出“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 然后义事成也” ;荀子系统地建立了正名学说;韩非子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 。尤其是后 期墨家,集先秦名辩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较为完整的逻辑学体系。 中国逻辑注重概念分析,以表达最为基本的逻辑关系的“否定”为例,早在先秦典籍诗 经中就有“不” “弗” “靡” “莫”等十余个,并且这只是单独表达的否定,还不算组合式的 否定,这在其
7、他语言中是极其罕见的,充分体现了汉语在否定表达方面的丰富和精微。这导 致了中国逻辑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即重视名辩析辞,相关的学派也被称为“名家” 。如邓析 提出“刑名之辩” ,墨子区分了名的种类。 中国逻辑强调概念的辩证转化,与西方逻辑强调概念确定性的静态分析不同,中国逻辑 重视概念内涵的生成和变动发展、重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及其相互转化,重视对概念进行动 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的传统密切相关。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阴阳五行”学说更是重视概念的相互生发和矛盾 转化。 中国逻辑以名、辞、说、辩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最一般的抽象研究不同
8、,是应用逻 辑。另外,逻辑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既有纯粹的推理理论研究,又包括对推理规则和方 法的应用探索。 道德经中的归纳与推类, 韩非子等著作中的反证与归谬以及黄帝内 经中的类比推理,都体现了对说辩方法应用的高度自觉意识,这与偶尔切合逻辑的不自觉 应用有着明显的区别,彰显了中国逻辑的应用特质。 中国逻辑是道器结合的逻辑。西方逻辑的主要目的,其内是求真,其外是作为探求知识 的工具,亚里士多德逻辑著述汇编时名之曰工具论 。中国逻辑其内的目的是作为论辩的工 具,是为了说理,与西方逻辑无显著差异,但其外部功用则相去甚远。中国逻辑对名辩重要 性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他们将“名”的作用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
9、高度,认为社会的法律规 范、纲纪礼仪、国运民祉,甚至是天道人和都依靠“名” 。当子路问孔子“为政奚先”时,孔 子明确指出“必也正名乎” ,强调“正名”是治国理政的首要前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 (摘编自杜国平中国逻辑的特质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逻辑的一切问题都涉及有效性问题,推论的有效性不因复杂的推理链条和时间的久远 而减损。 B.逻辑与哲学联系密切,互动性强,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使对方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相应 的改变。 C.否定表达最基本的逻辑关系,汉语对“否定”丰富与精微的表达表明了中国逻辑注重
10、 概念分析。 D.西方逻辑强调静态分析概念确定性,而中国逻辑重视对概念动态分析,这与中华文明 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为一种逻辑关系,推论关系可以被一劳永逸地确立,我们要关注推论过程,而不是 结论。 B.作为科学,逻辑是关于思想正确性的知识,可以指导理性生产出定义、推理和证明的 规则。 C.邓析提出刑名之辩、墨子区分名的种类,都是中国逻辑重视名辩析辞这一特色的具体 表现。 D.中国逻辑强调名辩的重要性,与西方逻辑没有显著差异,都是论辩的工具,都是为了 说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逻辑特质的一项是() (3 分) A 道德经中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相关表述。 B 论语中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荀子系统地论述了正名理论,提出了“约定俗成”等观点。 D韩非子认为治国之道,正名为首, “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 4.材料二画线语段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5.材料一说逻辑不是“实用知识” ,而材料二则认为中国逻辑是“应用逻辑” ,二者观点 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心在鄱阳 范晓波 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有时看见某个熟悉的路牌,就打转向灯顺势拐过去,因为它指向 鄱阳。离开鄱阳县
12、城二十多年,我无数次重演以上“即兴之举” 。 爸爸和妹妹住在城里,几个亲友住在县城四周。于我而言,他们是情感吸铁石,但他们 又不是我去鄱阳的全部理由。 每次妹妹问:晚饭想吃点什么?我都回答:炒粉皮子。然后车刚进城,粉皮子就等在路 上,妹妹端着它,从车窗递进来,然后一车人都兴奋起来。藜蒿炒腊肉、鲇鱼糊、春不老煮 黄芽头、柘港豆腐、水菜煲鄱阳的吃食,细数起来真是让人口舌生津。还有独特的糕点 葱酥饼,一咬就掉碎屑,面粉、猪油、葱、糖、盐杂糅在一起的口感,很独特,尤其是刚出 炉时,软软热热的,我一口气能吃四块。早晨吃稀饭时,我偶尔还会怀念油条包麻糍。这种 把油条的酥脆和麻糍的软糯融为一体的早点,体现了
13、鄱阳人对美食文化的独特领悟。 舌头上的记忆就是这样顽固。不管离开鄱阳多久,我最喜欢的食物还是这些。 作为鄱阳湖边的古城,鄱阳的气味也是特殊的。 首先是水的气味。宽广的昌江流经鄱阳城奔向鄱阳湖,在城里留下韭菜湖、青山湖、土 湖、东湖、球场湖五片湖。可以说,鄱阳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湖水在晴天蒸发出的腥甜味, 雨天浮泛的铁锈味,弥漫在当地人的每一寸生活空间。每次去鄱阳,傍晚时分,我总要到城 西的圩堤和高门码头散步。一边走着,一边寻找小干鱼被阳光暴晒又被雨水浸泡后的独特气 味。有时一个人在河边站着,当河水既腥又甜的气味湿漉漉地涌来时,全身都感觉到了畅快。 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传来几声用方言喊的招
14、揽顾客的吆喝声,我便会跟着那声 音走回从前。 县城讲方言,因为多是本地人。我虽然也留恋县城的美景,却不想被方言所代表的小城 生活所固定,二十多岁时总是向往着远方。 我先后在县城的中学和报社工作,业余写散文、小说和诗歌。我总爱骑着山地车在一些 人少的场所游逛。芝山,西门圩堤、高门码头我的足迹在这些地点之间来回穿梭,不断 在心里构思一条远行的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一个冬天,某个大雪飞扬的日子,我终于登上一艘只有两三位客 人的客轮,离开了鄱阳县城。 只是没有想到,回归会发生得那么迅速。2000 年夏天女儿出生,在我的父母家住了约一 年。那段时间,我几乎每个周五都要坐五六个小时的大巴或夜班船回鄱阳
15、,周日晚上又原路 返回。那些奔波却又温馨的日子,迄今回忆起来都很幸福。 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和鄱阳这座城之间复杂的情感交织。以至于 后来每次在南昌街头听到有人说鄱阳方言时,我都会眼中一热,忍不住多看人家几眼。在外 地旅行,遇到讲鄱阳方言的一家人,总会不知不觉跟着他们多走一段路,虽然从不上前搭腔, 心里却有种小小的满足感。 妈妈去世后,我有次去鄱阳,在东门口大街见到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妈弯腰买菜。她身材 微胖,和妈妈差不多,穿的羽绒服也是妈妈喜欢的款式。我凑过去听她和小贩砍价,当熟悉 的方言传到耳朵里时,眼泪顿时热辣辣地涌起。 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高铁的开通,鄱阳城里说普通话
16、的人越来越多。县城居民 增至近三十万,其中十万是流动人口,城区面积、店铺数量也比二十年前翻了几倍,就连被 水葫芦和绿藻掩盖多年的内湖也开始苏醒。挖掘机们正日夜加班,准备把五个内湖串联打通, 让它们变成活水流向鄱阳湖。 只是,不管鄱阳这座城的外表怎么演变,我总能以味觉、嗅觉、听觉为触手抓住它的本 质。而对于我来说,不管离开鄱阳多久,不管走到哪里,吃得最爽口的还是那些食物,闻得 最亲切的还是那些气味,听得最温暖的还是那些声音。 最近一次去鄱阳,住在父亲独居的中学老宿舍楼里。屋子里充塞着老家具、旧衣物、书 籍等。妹妹尝试着偷偷把那些旧物清理掉,让房间更洁净舒爽些。父亲发现后连忙制止: “我 就是想看
17、着它们过日子,不行吗?”在父亲心中,那些物件虽然老旧,却有着特别的情感价 值。 有天深夜,我在一只旧皮箱里翻到在鄱阳工作时发表作品的样报样刊,接着睡觉时居然 梦见了那时县城街头的梧桐树,以及父母在厨房一边听收音机一边交谈的情景 第二天一早,我被斑鸠叫醒。在晨光里,我忽然有种幻觉,似乎自己从未离开过鄱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把无数次顺势回鄱阳的事说成“即兴之举” ,而且用引号强调,暗示这种“即兴” 仅仅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B作者列举了家乡多种美食,又把糕点葱酥饼的口感说得极具体,赞美了家乡的美食文 化,顺势为家乡发展旅游业作了非
18、常好的宣传。 C作者之所以听一位大妈和小贩砍价,原因有二:她像自己的妈妈,可慰自己的思念之 情;她说的是方言,可满足自己听乡音的愿望。 D作者说随着公路修建和高铁开通, “鄱阳城里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既有对家乡飞 速发展的欣慰,隐隐也有对方言式微的遗憾。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多处采用了插叙手法,使今昔事件相交织,内容显得十分丰富;叙述、描写、议 论相结合,叙述则简洁,描写则生动,议论则情意动人。 B本文完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题目“心在鄱阳”是神,文中妹妹送粉 皮子、女儿出生、美食文化、乡音、气味等内容都是形。 C以“吃得最、
19、闻得最、听得最”引出的一组句子,运用了夸张兼排比的手法,对上文 内容作了总结,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之情,读来气势酣畅。 D文章不同内容之间多有过渡,比如“这时,如果沿河路夜宵摊上”一段,前承“气味” , 后启“声音” 。这种句子使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 8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似乎“从未离开过鄱阳”?(4 分) 9文中叙述最近一次去鄱阳看望父亲的事,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 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
20、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 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 “上海”或“长安” ,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 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 ,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讨 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 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 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
21、的关系,兼及“历史” 与“文学” 。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 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 ,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 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 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甫草堂。 城市文学研究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 真正“活起来” ,只有斑驳的百姓家,只有来去匆匆的燕子,还不够,还必须把“旧时王谢” 的历
22、史记忆带进来,这个画面才完整,才有意义,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 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 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 去。 “驰骋想象” ,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那些 诸多解读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 ,却可能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 ,不管虚 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有删改)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 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
23、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 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 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 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 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 得以成立。在这个意义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 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对于
24、作家来说,这种 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 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 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 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 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 1.下列各项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城市“北京”因混合了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城市历史,而让人理解并接受。 B.文学中的城市
25、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叙述中,把握城市形态与精神。 C.研究者通过记忆与想象,阐释城市的前世今生,延续着其内在的灵魂。 D.当代青年作家把自身城市经验融入作品,是出于对乡土文明传统的反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杜甫寓居草堂时期创作诗歌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成都城市的认知。 B.城市文学研究受制于内在规则、缺乏对等经验,由此不能纳入传统文学学科。 C.相关文学作品中塑型的城市经验形态,是城市学研究和评论所不能忽略的。 D.珠海渔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作为解读珠海城市历史的素材,研究者应珍视。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