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2练)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654367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9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2练)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提升 32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3232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并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 20 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对此,凌 纯声解释说:“因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文化人类学 。 ”基于民族识别主要是依 据“文化”而非“种族”的认知,学者们致力于不同族群文化异同的探讨。不过,文化人类 学并不能与民族学简单划等号。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 化人类

    2、学才特指民族学。民族学偏重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者最有 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等方面的研究。 学科交叉能促进学科发展,但也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当一个学科涵盖了其他一切学科 时,人们也可说它什么也不是。人类学家罗德尼尼达姆( Rodney Needham) 曾指出:“人类 学领域可能很快就会重新分配到多个邻近学科中去” , “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 般的变形 。 ” 这绝非危言耸听。 要确定一个学科的性状, 必须有一个 “亲本” ( parental stock)。 以植物嫁接为例,无论你怎么嫁接,首先要找到一个用作嫁接的砧木。以梨嫁接苹果产

    3、生梨 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 “亲本” 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和品质。学科交叉融合也一 样。一个冠以“人类学”的学科,你叫它文学人类学也好、历史人类学也好、医学人类学也 好、生态人类学也好,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这一点不 能忽略。 此外,人类学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就面临如何适应本土文化与社会的问题。为此,一 些学者提出“人类学中国化”的主张,这无可非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文藻出任中 央民族学院民族志研究室主任,更是“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 ” ,强调“把包括汉族在内 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 。吴文藻所说的“民 族

    4、学” ,就是人类学分支的文化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者对其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可见 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并实践“中国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 ,即失去人类学 基本秉性的危险。 “本土化” 既可能为学者实现本国学术独立的“学理追求”提供动力,又 可能给以“本土化”口号作为标榜、拒绝在国际学术规范下建构学术研究共同基础者提供借 口。学科“世界性”和学科在不同地域体现的“本土性”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 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中国学者应当具有“学科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的关怀。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一般地说,人类学是要查明一些民族的起源,以

    5、及这些民族的构成因素。长期以来,人们以 为,所谓人类学只要研究人类的生理方面,而不必全面地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致把 人简化成可以用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来理解的对象。 1933 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是人类学和人种学会议上,一些专家们试图把人类学的定义 限定于狭义的体质人类学,并把它列入自然科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是所谓的的原始民族。 因此,在这样的概念中,古代文化占有有其一定的位置。人类学家希望通过对一定语言和文 化的理解,对于它们多样性的分析,来发现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进化规律。为了便于 分析所研究的对象,人类学使用了文化这个术语,这一概念,意味着人类的重重生活方式以 及表现形式的

    6、有机总和。 在各种各样的学科中, “人” 这个概念有着许多不同的词义。 动物学家们通常所说的 “人” 这个词,是指一种灵长类动物。古典哲学认为,人是一种物质、智慧和自由的实体。这同动 物分类学上的特点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的概念和其他任何特定学科的人 的概念是不同的。人类学的概念比动物学的概念含义广得多,其范围又比哲学上的概念狭窄 得多。 人类学并不局限于研究人类的进化,而且还要对现代的民族进行分类,并列举其种种表 现形式,阐明其生理(体质人类进化)和文化(文化人类学)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构成民 族历史的重要部分。 学科不同,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不同。其实,古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

    7、)、体质人类学和生 物学和遗传学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古生物学的发展已受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的 影响。反之,文化人类学、语言学以及在人类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社会学、神学、 世界观、宗教和当代民族的艺术,则与生物科学及其方法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长期以来, 文化人类学由于只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因此在发展上与外界隔绝。研究者根据直观得到的 结果往往发生变化,缺乏充分的真凭实据。 (摘编自法国安托尼奥阿里巴斯帕洛当代世界百科全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学界认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内涵相同,凌纯生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 对这一观点

    8、作出了解释。 B.材料一以植物嫁接为例,说明只有将“人类学”作为“亲本” ,才能在与其他学科融合 时,保持“人类学”的基本性状和品质。 C.有学者认为人只是人体测量值和数学指数的对象,为此,他们认为人类学研究不必全 面研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D.从材料二关于各种学科对“人”这个概念有不同解释的论述,可知不同学科即使研究 对象相同,其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族与民族的文化差异比种族差异更明显,有利于学者进行民族识别与探讨族群文化 差别。 B.中国人类学者对学科“中国化”的强烈追求,是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但如果一味追求 “中国化” ,

    9、又会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 C.人类学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它应该与自然科学,比如生物学建立一定的 关系。 D.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着的文化人类学,长期以来,它在方法利用上相对单一,研 究者得到的结果往往缺乏真凭实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 分) A.灵长类动物的起源与进化研究 B.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价值 C.中国各民族神话的流传与演变 D.中缅边境跨境婚姻情况的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5.高校招生季,某大学要为“文化人类学”这个专业作一简要介绍,请根据材料完成介 绍语的撰写,字数不超过 100 字。(4 分

    10、)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看见阿尔山 梁豪 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 直接跳过。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 阿尔山是北国不可多得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 却一个不领情。 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 与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

    11、些内含红色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 多端。峰不高,登上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 气味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 木。取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 也柔和,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 安逸,带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 观望。正前是两车道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

    12、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 态十足,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 听同行的林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 任其在原野上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 登高望远,细细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 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 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磅礴。 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像 个童心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

    13、,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 口岸处逗留良久,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 云,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 湖,即为玛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 之后,那湖面便可雅兴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 乎不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 之美,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腰,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

    14、是聪明 气、英俊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奈何得住。 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 表层定居者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 挨着,是山偏偏贴着伊。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 此地确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 上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 气质和脾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

    15、看。对于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 华章来。你捆不住它,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 点点磨损,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 得管你如何去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 己也是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 在城市放眼望去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借由 它,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再

    16、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 味,实实在在。 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 归于悠悠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 年 12 月,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 写出了阿尔山山水的特色。 B文章第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 现了阿尔山水的多情。 C文章第段写玛珥湖“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

    17、月累的压力,致使 火山没有再次爆发。 D 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 “性 格”的敬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思路明晰,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到“见 山见水、见不见”,到“再见”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 对阿尔山见之“多”形成对比。 C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 字直截了当,作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D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

    18、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 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8文章第段画横线的句子, “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 “看见不 见”的内涵。(4 分) 9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 曾在生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 境批评的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他说: “自然写作,可以简洁地定义为一种非 虚构的文学写作,它提供关于世界的科学考察;探

    19、索个体人类观察者对世界的经验;或者反 映人类与其所在星球关系之政治和哲学涵义 。自生态批评运动开始阶段起,尤其是在我说的 第一波生态批评中,中心兴趣便是自然写作。 ” 布伊尔这里所说的“自然写作” ,是针对人为的“艺术写作”而言的纪实自然考察与个体 经验的一种文学形态,诸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之类。但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 “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 形成中所言,这种“环境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是:1.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并不仅仅是一种 框定背景的手法,这种非人类环境的在场实际上开始向人们宣示:人类的历史必然被融入自 然之历史;2.在环境取向的作

    20、品中,人类利益并没有被视为唯一合法的利益;3.人类对环境 负有责任,这是文本伦理取向的重要组成;4.这种自然取向的文本中隐含这样一种意识:自 然并非一种恒定或假定之物。 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中心论” ,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 文学艺术平等的地位。可见, “自然写作”即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 学”的另一种表达。显然,这是对于工业革命“人类中心” 、 “艺术中心”与“理性中心”的 抛弃与评判。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一种后现代时期对于工业革命进行反思与超越的写作,是 20 世纪 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

    21、本, 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道家则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释家则言“众生 平等” 。这种“共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 。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的,是文心雕龙 。它在原道 篇中提出文来源于“自然之道”的论断: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里所 说的“自然”既包含大自然,也包含人对于自然的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表现。 “自然写作” 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典范之作文心雕龙中,由全书的首篇原道揭示出来,也具 有全书之核心的意义。 (曾繁仁

    22、 “自然写作” :人与自然共生 ) 材料二: 由于疫情,很长时间每天都几乎处于封闭隔离状态,每个人都赤裸裸地面对自然的生命 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使自然诗歌和自然文学越来越让人关注,这也许将成为自然诗歌和 自然文学的新时代。生态意识、环保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逐渐成为新常态。 人应该与动植物、神、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 这样一种理念,与天人合一思想契合,也接近当代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比如当代生态学特别 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每一样物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具有一种 默契的平衡。 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特别提倡自然文学,惠特曼和

    23、梭罗都是他的弟子。爱默 生曾经强调:人类应该遵守两句格言,一是认识你自己,二是研习大自然。认识你自己,是 古希腊神庙里镌刻的一句格言。研习大自然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终于醒悟人 类再也不能自大,不能自我中心主义,人不过是大自然里的一分子,应该平等对待其他物种, 与之和谐共存。 我对没有过自然生活经验的诗人,从来持怀疑态度。对于诗人来说,童年的经验极为重 要,保存其最初的精神种子或者说初心,这是一些看似寻常普通的人最终成为诗人的奥秘。 此外,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 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古典诗

    24、歌里花草植 物出现数量很多, 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 ,宋词也特别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 相互对应生辉,说明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 所以,自然写作,我理解就是要将这样的自然理念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 接受,受到熏陶,具有一种生态意识,继而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科学的环保的理念。在这一 点上,诗歌从来在文学中有引领作用。 (南君自然写作中的诗意 )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然写作这一概念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布伊 尔首先创立的。 B. 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的“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

    25、”的写作,因而不 是真正的自然写作。 C. “自然写作”理论以自然环境的在场表示人类历史必将融入自然历史,自然环境不再 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 D. “自然写作”在西方是 20 世纪中期的产物,但在中国,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是具有 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疫情使得人们更直接地面对自然的生命生存状态,如此真实处境之下,自然文学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的生活方式也将逐渐成为新常态。 B. 自然文学提倡人应该与动植物、神、自然界和谐平等共处,这种理念符合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和当代生态学的观点。 C. 爱默生强调要研习大自然,提醒

    26、人们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这种思想所 产生的重大影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 D. 诗歌经常抒写人对自然的感受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在熏陶生态意识培育环保理念方 面,相比其他文学样式,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 下列表述,不符合“自然写作”内涵的一项是() (3 分) A.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天下 ) B.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 C.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 ) D. 我辽阔广大,我包罗万象。 (沃尔特惠特曼我自己的歌 ) 4. 材料一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材料二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

    27、分别证明了什么观 点?(4 分) 5. 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 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 14 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 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 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 “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 ”伙伴保罗悄声 对我说, “

    28、相当罕见的品种。 ”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 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 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 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 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 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 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

    29、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 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 “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 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 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 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 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

    30、孩紧抱着 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 14 公斤 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 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 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 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 “请问我儿子 吧,这是他的鱼!” 6、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儿子的鱼”

    31、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7、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8、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6 分) 9、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

    32、富的内心世界。 (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3232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C (因果颠倒) 2. A (学者致力于探讨族群文化差别来识别民族) 3. A 4.首先通过与民族学比较区分,指明人类学在我国呈现学术交叉融合的特征;其次以植 物嫁接为例,说明人类学应该重视“亲本” ,避免异化危险;最后强调人类学者应该具有学科 世界性和学术本土性两方面的关怀。(6 分) 5.文化人类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以探索不同族群的文化异同、揭示 语言和文化本质的一门学科。它有广义狭义之分,

    33、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 民族学,狭义特指民族学。(4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C【 “压得火山没脾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火山没有爆发。 】 7D【 “哈拉哈河”虽是阿尔山的一部分,但此句是对阿尔山品格的一个总结,不仅限于指 阿尔山火车站。 】 8从表层含意看, “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 到了人类远未当家作主时地下的光景。(2 分)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 不管游人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 如阿尔山一般“无私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2 分)

    34、 9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 泯”,使阿尔山的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色更鲜明。(2 分,另举其他比喻、拟人、对比的 例子均可参照给分)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概写阿尔山山水 “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运用对称句式,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 性和抒情性。(2 分,另举其他整散结合、短句的例子均可参照给分)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 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境界!”这种通 俗的口语语言,使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2 分,另举其他或雅或俗、富有哲理 的例

    35、子均可参照给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它是由格罗特菲尔德和劳伦斯 布 伊尔首先创立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曾在生 态批评读本中有所涉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 未来中提出自然写作的概念” ,没有说他们“首先创立” ;B.“劳伦斯布伊尔所提倡 自然写作并不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错,原文表达是“但真正的自然写作 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诚如布伊尔在另外一部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 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所言” ,说明劳伦斯布伊尔的作品是包含“环

    36、境取向”的真正的 “自然写作” ;D.“这一概念古已有之”错。原文是“但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 并没有提到“概念”的问题。故选 C。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因为这种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 响,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强加因果,原文是“爱默生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 ,特别 提倡自然文学” ,没有说他被誉为“美国文明之父”的原因是什么。故选 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自然写作”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的写作,它是“自然文学”的另一种表达。D.“我” 指的是“人类” ,不包含自然,因此不属于“自然写作”内涵。故选 D。 4. 引

    37、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共生”的 文化立场) ,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证 明自然生活经验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在材料一第四段,这段论述的中心句是“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 文化形式” 。引用名言的句子是“中国作为农业古国,以农为本,遵循天人合一的文化传 统,力倡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儒家有言道家则言释家则言这种共 生的哲学观念必然导向人与自然平等的自然写作 ” 。可见引用儒道释诸家名言,说明中 国古代“天人合一”的

    38、文化传统(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立场) ,从而证明“自然写作”在 中国文化中的原生性。 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古典诗歌里花草植物出现数量很多, 诗经就完全是群芳谱 ,宋词也特别多以花草拟人的篇章,人和花草相互对应生辉,说 明那是一个何其自然葱郁的和谐世界” ,它证明的是前面的句子“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从 小就受到大自然熏陶,是人性健康的必要条件。在自然中生活的最初经验感受,确保了很多 诗人有更广阔包容的胸襟和开放精神” 。可见例举古典诗歌中的花草描写,证明自然生活经验 对诗歌(诗人)创作和人性健康的重要性。 5. 首先论述“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然后指出“自然

    39、写作”的意义;接着论 述“自然写作”在中国是一种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先说“ 自然写作一词肇始于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 ,然后列举生态批评的重要 代表人物格罗特菲尔德在生态批评读本中的论述以及另一位生态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劳 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的论述,来论述“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 接着第二段列举布伊尔在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与美国文化的形成中关于“环境 取向作品”的标准要素,来说明“真正的自然写作则是一种包含环境取向的写作” , 这是论述“自然写作”的内涵; 第三段总结“自然写作”的意义“这就在实际上批判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与艺术 中心论 ,而使自然写作走到与传统文学艺术平等的地位” ; 第四段说明“自然写作” “在中国却是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式” ,并分析了原因;第五段 指出文心雕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自然写作”进行全面理论论述。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D 7、B 8、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 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9、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2练)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436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