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练)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654335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11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练)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高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提升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3 3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 “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 ,清律“父祖有 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 。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 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 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

    2、,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 ,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 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 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 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 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 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 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

    3、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 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 红楼梦 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 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 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 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 ,而在造 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

    4、” ,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 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 ,希望由人的修养, 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 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 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 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中的建筑与园林 )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

    5、我国历史而言,其 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 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 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 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 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 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 指出过中国

    6、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 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 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 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 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 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 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 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

    7、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 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 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 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 , 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 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

    8、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 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 “门” 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 观园来成就。 C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 林,以求安慰。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 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 “法 自然”的意味。 3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 项是( )

    9、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4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5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 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回眸 王松 他就这么站着,仰着头,看着我,两个胳膊垂得很直,肩膀端得很平。春天的风吹来, 撩起他的头发,把眼镜也带了一下。他戴的是黑色方框眼镜,有些松。他抬手扶了一下镜框, 胳膊又垂下去。 他每次来,都是这样站着。有时,一边仰头注视着我,还会慢慢抬起右手,

    10、放到自己的 左胸上。我想,他也许是在想象我当年那一刻的感觉。当时,我平静地看着那颗子弹从行刑 士兵端着的枪筒里钻出来,然后径直朝我飞过来,我甚至能看到它拖出的一溜耀眼的火光。 就在听到那沉闷的砰的一声时,我意识到了,这颗子弹已经钻进了我的胸膛。在它钻进来的 一瞬,我的心脏也轰的一下,好像猛的一热,又一凉,我知道,它已经穿过我的身体,将我 体内的一些血肉也一起带走了。我感觉胸膛上像开了一扇窗,在凉风吹进来的同时,一股热 血也在朝外涌,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如同瀑布一样发出震耳的哗哗流淌声我想,他一定很 想知道我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他想知道,是因为,他想讲给他的学生听。就在几天前, 他又带着他的学生

    11、去了东北角的那片松林,那是我的墓地。 是的,很多人来祭奠我,为我献花。我知道,人们没有忘记我。每年的清明节,他也会 带着学生来,让每个人在我的墓上放一朵白色的小花。这一定是孩子们亲手做的。我听到, 孩子们叫他崔老师。 我站得很高。雕塑家为我设计的这个铜像,创意很棒,我很喜欢这个姿态,一只脚蹬着 一块岩石,左手扶着膝盖,右手按着腰间的盒子枪,挺直上身,注视着远方。 就在昨天,崔老师又带着一个学生来了。看上去十多岁,应该是新转学过来的孩子,操 着江西赣南的口音。以往也是这样,每当有新的学生来这边,崔老师就会带着来这里。这孩 子的眼睛很大,而且黑白分明,看上去很清澈。 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仰起头看了一

    12、阵,似乎在想什么,然后,回头问崔老师,他,是英 雄吗? 崔老师说,是,他是英雄,也是一位烈士,他叫崔筱斋。 也许,崔老师这样为孩子介绍我是对的。但我不是什么英雄,因为在那时,我身边的战 友很多,他们和我一样根本不考虑个人得失,甚至舍生忘死,把自己一切的一切都置之度外, 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他们很多人就这样默默地牺牲了,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那是 1929 年秋天,我奉命到六安、霍山地区指导农民运动,然后和徐百川同志一起,参 加了诸佛庵兵变和著名的六霍起义。后来,仅独山境内,被追认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 530 多人,如果说英雄,又何止我一个人呢。到 1931 年春天,合肥北乡一带的农民运动已经如火

    13、 如荼。为了显示农民协会的巨大威力,肥北区委决定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召开一次大规 模的农民大会。那天早晨,双河集和造甲店地区的农民协会会员 1000 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 李老家双土地庙会场。我在大会上做报告,给大家讲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同时号召大 家发扬革命传统,同土豪劣绅做不调和的斗争。会后,我还带领农民协会的会员进行了声势 浩大的示威游行。从这开始,农民协会就要带领会员有实际行动了。 1932 年春天,上级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乘农民青黄不接、缺粮断炊的季节, 先开展春荒斗争,然后在这次斗争的基础上举行暴动。这个方案定下以后,又派张志一同志 来合肥北乡加强领导,当时张志一同志

    14、化名叫“李星三” 。就在这年的 4 月 7 日,一场规模浩 大的武装暴动拉开了序幕。在这片大地上,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200 多名赤卫队员,500 多 名红枪会员和 1000 多名农民协会的会员,手持步枪、红缨枪、大刀和长矛,冲向双河集的联 保办事处和团防局。这就是合肥地区史称的“双河集暴动” 。 我身后就是“双河集农民暴动纪念馆”的展厅。里面不仅陈列着我们当年暴动时使用过 的火枪和长矛一些遗物,还有一些当时的珍贵文件。这个展厅,崔老师带着他一届又一届的 学生来过。每次来,已经不需要讲解员,他自己就可以把当年的事一件一件讲给孩子们听。 他的口才很好。其实口才好的人未必去刻意追求声音的表现力,平

    15、静的语气,也许更有感染 力。崔老师的语气就很平缓,这样,也就不知不觉地将听的人带到那悠远的过去。 这时,这个新转学来的孩子从展厅里出来了,他走得很慢,一边走,似乎在想什么事。 来到我跟前,他忽然站住了。先围着我的铜像转了一遭,又用手摸着铜像的底座,看上面的 文字。看了一阵,他忽然抬起头,对崔老师说,我会唱一首歌。崔老师看看他,什么歌,你 唱,我听听。这孩子就唱起来: “红军哥哥你慢些走,小心路上有石头”他的声音很稚嫩, 也很清脆,随着春天的微风飘出很远。 我听出来了,这孩子唱的是赣南地区的客家山歌。当年红军长征前后,这首歌在当地很 流行。这个孩子是从赣州的于都县转来的。于都正是红军长征出发的地

    16、方,所以,他会唱这 个山歌也并不奇怪。这时,我发现,孩子在微风里唱着,眼里已经闪出泪光。 (选自文艺报2021 年 6 月 11 日,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详写“我”牺牲时的感受,是为了突出“我”的视死如归,无所畏惧。 B.“我”对自己铜像姿态很喜欢,意味着这个姿态能体现“我”的精神风貌。 C.小说选取 1929 年“我”的革命活动,目的是引出像“我”这样的英雄很多。 D.崔老师能将学生们带到悠远的历史中,主要因为“我”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标题语意双关,既指崔老师师生对“我”的

    17、景仰,也指“我”回忆自己的革命活动 B.首段对“他”的动作描写细腻,但是这些平常的动作隐含了对“我”的崇敬之情。 C.崔老师是“我”的后辈,又是学生们的前辈,这一角色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 D.小说中“我”否定自己是英雄这一细节,突出了那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和牺牲精神。 8.小说重点写新转来的学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4 分) 9.小说从雕像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6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最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 于吸引各类优

    18、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 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 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 3700 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 2300 万居民, 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 10 倍,韩国的 27 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 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 2400 多万人和 2100 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 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 3 个都市圈,形成 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

    19、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这 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 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 ,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 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 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 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 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

    20、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 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 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 童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 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 1.3 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 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 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的优势也会被不 断减弱。 (摘编自梁建章、黄文政从“抢人大战”看中国城市发展格

    21、局 ) 材料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放眼世界,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 合国力的竞争;纵观国内,人才竞争更是城市实力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 据优势。2017 年以来,国内人才竞争持续升温,由“新一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蔓延至全 国几十个城市。这些城市先后颁布人才新政,为争夺人才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掀起了一场 空前的“人才争夺战”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各地方政府拿出“真金 白银” “珠宝软玉”表达对人才的满腔热情和强烈渴求。 在这场席卷全国的“人才争夺战”中,是否该去“争夺”人才?“争夺”什么样的人才? “争夺”来的人才能留得住吗?该如

    22、何用和留?这都是值得各地政府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 问题。 政策的激励与吸引带来的是短期效应,而引进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建立长效的人 才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才争夺战”的积极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城市才能获得长远发展优 势。人才政策不能流于表面,做表面文章,先把人引进来再说,而应该科学、精准地规划一 系列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人才工作也不应是政绩工程,在短时间内吸引大批人才不是最终目 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 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应该看到学历落户并不等同于获得了相应的就业工作岗位,新 增就业岗位数量是否与新落户人才数相匹配、能提供的就业岗

    23、位与新落户人才的专业特长是 否对口等,还需要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政策时,过于强调户籍政策和各类补贴,认为拿出户口、房子 和待遇才能引进人才,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 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事实上,本土人才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要摒弃 “只有外来和尚才会念经”的观念。在精准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发掘、培养 和使用本土人才,整合优化已有的存量人才。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将 本土人才的各项保障工作做好、做到位,注意不要过于拉大两者之间收入、住房等待遇的差 距,造成不公平感而引起本土人才的流失,或因

    24、内部排挤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只有内外兼 顾,才能充分调动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持的双赢效果。 总之,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是地方政府在内外因的双 重推动下谋求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才竞争,关键不在于出台多少政策,而在于政策的速 度与温度。对于城市来说,引才政策起催化作用,城市经济起强化作用,生态环境起固化作 用,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让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才能使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 (摘编自张晓明等 “人才争夺战”之冷思考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还不太理想,因此要大力发展以上北广深为中心

    25、的三大都市圈, 并让二线城市大幅扩容。 B.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认识均不足,表现为有的地方只注重引进高端人 才,忽视了普通的劳动者。 C.各地“人才争夺战”的战果和成效如何评价,并不看人才引进的数量,而是要看引进 人才的贡献率。 D.人才引进要与培养本土人才统筹兼顾。如果将其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扭曲 了政策的初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更多优秀人才将因“抢人大战”而集中,推动创新创业 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B.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加剧高房价、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城市需要不断扩容,在发展过 程中解决这些问

    26、题。 C.人才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决定着城市竞争力,更关乎综合国力的竞争,这 是材料二的论述背景。 D.材料一列举了我国当前人口生育率的数据,既直观具体,提高了可信度,又有预见性 地指出了人口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3.下列各项所述措施中,不符合材料二作者主张的一项是( ) (3 分) A.安康市某医院根据高层次人才特点和承担任务情况,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 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案。 B.深圳市某街道办辖区内高新企业较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迫切,录用了多名来自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C.余杭区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岗位,制定“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到职

    27、一年后, 组织部门通过考察,再根据个人意愿作二次分配。 D.浙江某高校在招聘公告中特别注明:讲师岗位“同等学历条件下,有海外著名高校留 学经历者优先,薪酬上浮 20%” 。 4.材料一的二、三两段是如何使用驳论这种论证方法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5.同样是探讨“抢人大战”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喜悦 何士光 秋深了,晴朗的早晨,鸭子一半浮在水田里,一半栖在田埂上,已显得那样清冷;余下 来的,还没有干透的谷草个子,零落地立在那儿,也显得寂寥。几只白鹭倏地又飞起来,闪 着白亮的

    28、翅膀,低低地划过田野在这一片遥远的、被磅礴的大山围着的坝子上,又一个 年头算是过去了! 一年一次的,年轻的媳妇惠回娘家的日子到了。一年只有一次,婆婆暗中是这样规定的; 哪一天才能上路呢? 她不知道,也不敢打听。没有想到,今年婆婆却爽爽快快地要她在今天 就动身。日子太平了,田土里有收成,婆婆好像也很高兴。 大清早她就起来挑水,想把家里那一口石板砌的水缸挑满,来答谢婆婆的恩情。那时,雾罩 还大得很,现在呢,远远的扁担山虽然还望不见,但晨雾却不再是沉重的一片,已经浮动起 来,变得灰白,对面的林子和人家的剪影已经清晰地透出来。 她立在水井边,把扁担横在手腕上。看得出来,她什么也没有想,她的一颗心,只是

    29、同 这田野的早晨一样新鲜喽。婆婆没有像往年一样,在她要回娘家的时候用难看的脸色待她。 她今天能宽宽心心地上路,日子能这样地呈现在她的面前,她就喜悦不尽了。 只一会,她就担好水桶,轻盈盈地顺着窄窄的田埂往回走。太阳虽然还看不见,却让人 感到它正朝这一片坝子上走来。雾气也浮转得更快,乱纷纷的,好像很紧张,很快抵挡不住 太阳的光亮了。猛地,她觉得肩头一阵温暖,一片光亮已经像水一样漫过去,她家的瓦檐、 壁板和窗棂,还有旁边的牛棚和谷草垛子,屋后的那一片杂树林子,都浸在浅黄色的光亮里 了。 她担着水走进灶间的时候,婆婆正蜷在灶边,早饭快要好了,她正往灶膛里架柴草。惠 连忙倒了水,赶过去说: “妈,我来!

    30、”4 年前她嫁过来以后,就接替了做家务的位置。 灶膛里散出青烟,枝叶毕剥地响着,探出猩红的火舌来。 “我来烧你看有哪样要 收拾”婆婆说,声音有些含糊不清,脸上还像往常那样没有一点表情。她的脾气乖戾, 常常使人不安,但惠听得出婆婆今天这样说并不是使气。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 抓得紧,忙不过来的时候,婆婆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她煮饭的。今天呢? 却是要帮她早一点把 饭煮好,来犒劳她一年的辛勤。她站着,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就到柴草棚子里去选了一捆 树枝,给婆婆堆放在灶边。 早饭摆出来的时候,丈夫也回来了。今早上他好像很忙碌。一家人坐下来吃饭。菜有三 碗,一碗红亮的、填了糯米粉的辣椒,一碗白净的、盐

    31、水浸渍的蒜瓣,一碗酸菜炒肉片。这 比平常丰盛多了。大家都一声不响,没有交谈,只是婆婆吃完了的时候,惠就立即搁下自己 的碗筷,起身为婆婆添饭,然后双手把盛好饭的碗送到婆婆的手上。 吃完了饭,她要洗碗,婆婆说把碗收拾在锅里好了。她要喂猪,丈夫先吃完,已经把木 桶提在手里了。这么说,她空闲了? 该换衣裳了,但她还是不由得停了一停,才低着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她出嫁的 那一年,用来压衣箱的衣裳,只有一件碎花灯芯绒上衣,一条蓝布长裤,一双浅蓝色纱袜, 一双深棕色布鞋。这套嫁装她平时从来不穿,现在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它们一件件取 出来,不一会就穿戴好了。 衣裳是用心浆洗过的,一走动就窸窣作响。她放

    32、轻脚步走出来。堂屋里的方桌上搁着一 个细篾背篓。她心里一动,不禁偷偷地向背篓里瞥了一眼:好几只黄颜色的旧玻璃瓶里盛着 包谷酒;还有用旧报纸一份份包起来的,则多半是砂糖。这一带的风俗,一瓶包谷酒或者一 斤砂糖,就是一份带给亲戚的见面礼。要是这些全是婆婆用来打发自己上路的,就可以去看 望许多家亲戚了。不知是为了偷看过背篓,还是为了动过这样过分的念头,她顿时觉得脸热 心跳。 不一会,婆婆和丈夫从对面的房间里走出来。 “跟亲家说, ”婆婆开始嘀嘀咕咕地吩咐她, “这回简单得很,等到正月间,再”她 的心一下子跳得更厉害,慌慌张张地连连点头。眼前的情形叫她不敢相信,因为这样的事情 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婆婆很

    33、爱面子,但又很小气。她已经习惯了不在婆婆面前把喜悦表露出 来,只是微微地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去 终于,婆婆要她动身了。她最后点了一次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往前去背那只背篓。 “叫长顺背嘛”婆婆说。话还没说完,丈夫就一声不响地把棕丝编织的背篓系子抓 在手里。 惠又心跳了。如果她暗暗地盼着什么,就是盼着丈夫和自己一道上路不是为了恩爱, 而是为了让自家的爹娘看见高兴,觉得婆家并没有亏待她,觉得他们当初并没有将她错嫁人 家,于是很放心,脸上也光彩。 来到碎石铺的大路上了! 经过整个上午的追逐,雾岚已经被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浮在 那儿一动不动,留在近处的也变得像水一样透明,抖动着,融入阳光之中,浸着水

    34、田飞入家 和山林,太阳高高地照着,一点也不骄矜,又宽阔又明净。 大路上没有人,但惠还是没有和丈夫并排走,一直落后那么一点点。他们也一直没有说 话。她只见那只背篓不停地在眼前晃动,隔一会,她又高高兴兴地往前赶几步,跟上他。 一片晒谷场过去了,一座烘房出现在前面,丈夫的背篓仍在摇晃,而阳光还是那样明亮,天 还是那样蓝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婆婆脾气乖戾,不太好相处,一年只允许惠回娘家一次;为了讨婆婆欢心,能早点回 娘家,勤快能干的惠大清早就起来挑水。 B “田土里有收成” , “今年分组做活路了,大家都把季节抓得紧”等等,这些都指向

    35、了 改革初期农村变化的现实,凸显了时代背景。 C 惠从红漆已经发暗的柜子里把用来压衣箱的从来舍不得穿的嫁衣, 一件件取出来穿上, 既表现了惠内心的喜悦,也折射出生活的艰辛。 D小说围绕年轻媳妇惠回娘家展开情节,描写出女主人公细微而丰富的心理感受,展现 了时代变化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7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较为突出,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6 分) 8有人评价何士光的小说擅长从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 认识。 (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3 3 练)练)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B【解析】B

    36、.“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 ,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 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 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 ,希望由 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 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故选 B。 2C【解析】 “都会”太绝对。原文是“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 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 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 故选

    37、 C。 3B【解析】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 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 “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 合。而 B 项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4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园林:朴素自然、幽深自在、 感性有私密性。 5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 了可能;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 , 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D( “主要因为“我

    38、”是革命活动的领导者”错) 7.A( “对我的景仰”不当,应是指对革命历史的追溯和对先烈的深切缅怀) 8.这个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他身上的特点就能代表当下学生的精神风貌。 他来自革命老区,承继红色基因,能主动唱红歌,表明红色精神在青年身上的延续。 (4 分。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提供全面的视角,便于详细地交待烈士牺牲的经过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历史 与现实交织,虚实结合,便于揭示革命先烈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表现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和 代际传承。英雄的自我叙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使小说更具感染力。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39、 I I 1.A( B 项“认识均不足”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 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 ;C 项“并不看”不妥,原文“不应用人才引进的绝对数量来衡量“人 才争夺战” 的战果和成效,在关注人才引进数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人才贡献率”意在强调二者 的结合,不能单看绝对数量;D 项原文说的是“片面地将人才与金钱、住房等物质利益挂钩, 扭曲了人才政策的本质,偏离了人才引进的初衷” ,并非否定以金钱、住房等优惠吸引人才这 种做法。 ) 2.B(B 项“限制大城市发展会加剧高房价、留守儿童等系列问题”表述有误,原文表述 为“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

    40、留守儿童等一系列 负面影响” 。 ) 3.D(D 项中的措施对于本土人才非常不公平,不符合“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外来人才与本 土人才” 的做法,将挫伤本土人才的积极性。 ) 4.先直接驳斥认为中国城市规模太大而应当控制人口规模的观点;然后列举国内外翔实 的数据,对比论证,从而指出中国城市规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3 最后立论,认为要发展三 大都市圈,并大幅扩容二线城市。 5.材料一侧重于论述“抢人大战”对城市扩容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要关注普通劳动 者,提高生育率。材料二侧重于探讨建立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平等对待本土人才与引进人 才。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3 分)A( “为了讨婆婆欢心,能早点回娘家”有误) 7.(6 分)描绘出恬淡明丽的农村风光,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背景。以景物描写来配合情 节的发展以及主人公惠的心理变化。使小说具有清新浓郁的田园风格,呈现出时代的勃勃生 机。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8.(6 分)社会价值:小说通过农村的年轻媳妇惠回娘家这一生活琐事,表现改革开放以 后农民生活改善后的喜悦之情,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审美价值:以舒缓的叙事、细腻的文笔, 小中见大,展现人与人之间温情的美好,给读者以美的熏陶。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3练)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433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