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21-2022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科版2021-2022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全部教案(共7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与测量 新教 2021 2022 一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二 单元 比较 测量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一年级上册(2017版)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全部教案(共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全部教案(共 7 7 课时)课时) 第第 1 1 课课 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 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 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 与同学讨论、交流。 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
2、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 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 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 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 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 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 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 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 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 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 确?21cnjycom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4、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 样描述比较结果? (1) 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 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 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 P8 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234 从长到短:1234 从胖到瘦:2431 第第 2 2 课课 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引导学生明白确
5、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让学生掌握测量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 识。 4.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 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
6、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 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 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 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 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
7、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 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 比较。 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 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 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21 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纸蛙跳远比赛。 (1)老师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2)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 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己练习。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
8、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 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 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 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 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 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 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 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
9、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展示活动: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第第 3 3 课课 用手来测量用手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 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引导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 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
10、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 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1. 问题引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 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 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 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
11、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 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 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 1. 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 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 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 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 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 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
12、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 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 测量纸带的长度。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 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用相同的手 指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纸带上写 上姓名、日期。 5. 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 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组织学生讨论: 1. 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 么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 们有什么不同?” 3.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
13、提出自 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 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 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 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教师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 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四、拓展与思考 1.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 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2.完成 P10 页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 第第 4 4 课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