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013-10-07修改版;2014-04-09.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653100
  • 上传时间:2021-08-13
  • 格式:PPT
  • 页数:91
  • 大小:54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013-10-07修改版;2014-04-09.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五 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 理论 2013 10 07 修改 2014 04 09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引子:长江黄金水道引子:长江黄金水道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n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理论 n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 元理论元理论 n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 n第四节第四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理论 n第五节第五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机制理论机制理论 n第六节第六节 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 第一节第一节

    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组合要素理论组合要素理论 n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n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 n经济地理学的专属领域经济地理学的专属领域 ;享有;享有“话语权话语权” n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概念。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概念。 n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关在一定时间维度内,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仅是经济关 系在地域空间中的反映,而且更是各经济要素的空间系在地域空间中的反映,而且更是各经济要素的空间 组合形式。组合形式。 n区域经济空间结

    3、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 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教材第(教材第170170页)页)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要素 n案例案例: n湖南省湖南省:“一点(长株潭城市群)一线(京广铁路、 京珠高速公路)” n湖北省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襄樊都市区;宜昌都市区 n 长江经济带、汉江经济带 n辽宁省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五点:大连长兴 岛临港工业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营口沿海产业 基地、锦州湾沿海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一线:丹 东至葫芦岛14

    4、4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辐射和带动距 离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沿海经济带发展。 n江苏省江苏省:沿海轴线、沿江轴线;苏锡常都市圈、南京 都市圈、徐州都市圈。 n湖北省空间开发战略的湖北省空间开发战略的“非科学性非科学性”: n 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 n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n 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 n “两圈一带两圈一带” n n “一元多层次一元多层次” 不同学科视域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组合 要素论 n1.人文地理学的观点 哈格特哈格特(P(PHaggettHaggett,19771977) :) :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 点、

    5、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点、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 n2. 2. 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区域经济学的观点 n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极化而成的中心(节点); n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的经济腹地(即域面,指各种经济活动的 地域依托);地域依托); n由交通、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即网络,指各种空间由交通、通讯等线状基础设施组成的经济网络(即网络,指各种空间 经济联系的通道、系统和组织)。经济联系的通道、系统和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点点

    6、”、“线线”、 “面面”要素分析要素分析 n. 点要素点要素 n n 线要素线要素 n n 面要素面要素 点要素点要素 n点要素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点要素是区位要素中的最基本形式,是组成“线线”和和 “面面”的基础。的基础。 n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 分布形态。分布形态。 n点的区位属性:一是绝对区位点的区位属性:一是绝对区位(Site)(Site),指一个点的经,指一个点的经 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纬度位置;二是相对区位(Situation)(Situation),指,指种连接种连接 度和通达性度量。度和通达性

    7、度量。 n点的基本特征:点的基本特征: “ “点点”有明确的位置有明确的位置 ; “点点”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的大小和形状本身反映地域空间的特征; “点点”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具有极化和扩散功能。 线要素线要素 n线要素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线要素指在地域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线路、通 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讯线路、动力和水源供应线。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 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基础和空间经济 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活动横向拓宽的先决条件。 n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

    8、用以及未来根据不同的轴线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 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发展潜力的不同,可将“线线”分为分为一级发展轴线一级发展轴线、二二 级发展轴线级发展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级越高,轴线,以此类推。一般而言,等级越高,轴线 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的影响就越大,其在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n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点与线的结合是形成空间网络结构的基础。 面要素面要素 n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域面是节点、线以及空间网络三者间的作用和影响在 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地表上的扩展,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 n

    9、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若视域面是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内除去节点、线网之 外的所有地域,此即外的所有地域,此即“经济腹地经济腹地”概念。概念。 n域面作为各项域面作为各项空间经济活动空间经济活动“场所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空间范围及 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随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其内部要素的密集程度等都随着它们与节点的相互作 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用和影响的状态而变化。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模式 n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是指点、线、面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是指点、线、面三者相互关系及其组 合形式。区域经济空

    10、间结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类合形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经济类 型。型。 n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首先表现为“点” 的集聚,随着聚集程度的不断加强,一些节点逐步成长为 区域经济中心,经济中心进一步聚集到一定规模后,扩散 效应逐步彰显,经济中心向周边辐射经济能量。 n这一过程首先发生在交通沿线附近,形成沿交通线的经济 中心区,即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轴线”。点与线的组合, 形成更大的扩散效应,从而产生向“面”上的扩展效应, 最终三个要素交错融合,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n节点的极化和扩散是区域空间结构不断演进的根本力量, 而线作为交通枢纽起到

    11、了联结和促进的作用,并通过域面 来消化吸收,最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经济区域系统。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 单元理论单元理论 n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是指构成空 间结构的实体空间,一般是城市、乡村或其它 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域。 n从空间维度视角考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 域构成单元突出表现为:中心中心外围二元空间外围二元空间 结构;城市结构;城市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乡村三元空间结构 两种典型类型。 一、中心一、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外围二元空间结构理论 n(一) “中心外围”理论的演进 n(二) “中心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12、(一) “ “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的演理论的演 进进n 1.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n弗里德曼基于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个案研究,吸收缪尔达尔弗里德曼基于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个案研究,吸收缪尔达尔 和赫希曼等学者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和赫希曼等学者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在区域发展政策区域发展政策 (19661966)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模式;在理论模式;在极化发极化发 展的一般理论展的一般理论(19671967)、)、城市化、规划和区域发展城市化、规划和区域发展(19731973)等)等 书中将中心书中将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对象从空

    13、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层外围理论的研究对象从空间经济扩展至社会生活各个层 面,强调面,强调中心中心外围关系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外围关系不仅存在于不同区域之间,而且也存在于不 同产业部门之间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同产业部门之间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 2. 2.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中心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中心外围模型外围模型 n克鲁格曼(1991)两区域模型。模型中有两类产品:一类是农业 产品,由不变报酬的农业部门生产;另一类是制造品,由分布在 两个区域内的报酬递增的工业部门生产。 n其结论主要有:在所设条件下,两个区域的经济最终会内生形成 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域为外围的中心

    14、以工业化的区域为中心、农业化的区域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构架; 中心外围的形成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以及制造业在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贸易的产生并不完全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更在 于规模经济产生的报酬递增。这一范式称为中心外围模型。 n滕田昌久、克鲁格曼和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 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1999)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有 关理论观点,对“中心外围”模型作了拓展,是新经济地理学 派的集成之作。 (二)(二) “ “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的基本内理论的基本内 容容 n1.1.弗里德曼弗里德曼 “ “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论的基本内容 n(1 1)区域均可分为)区域均可分

    15、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和外围区。 n 中心区中心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区,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 聚区。这类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聚区。这类区域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 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n n 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外围区,包括,包括 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n 由于核心增长区的繁荣大大刺激了相邻区域的发展,投由于核心增长区的繁荣大大刺激了相邻区域的发展,投 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和农业发

    16、展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资不断增加,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 n 与外围区域相比,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区域显示出经济上与外围区域相比,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区域显示出经济上 升的趋势,形成升的趋势,形成上过渡区域上过渡区域。 n 下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多位于边远的农村,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多位于边远的农村,还包括原料枯竭、老工 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域,该区域的农业呈停滞状态,业向衰退方向变动在内的区域,该区域的农业呈停滞状态, 产业结构老化,效率低下,粗放型经营生产方式为主,人产业结构老化,效率低下,粗放型经营生产方式为主,人 口向外迁移。口向

    17、外迁移。 n 资源前沿区域资源前沿区域是指那些富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发展是指那些富有待开发的资源,对区域发展 有极大潜在价值的区域,一般位于两种过渡区域之间。有极大潜在价值的区域,一般位于两种过渡区域之间。 n(2 2)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中心区和外围区的相互作用。 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中心区从外围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出大量的创新(材料、技术、 社会和文化体制等),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社会和文化体制等),这一创新又源源不断地从中心区向外扩散,引 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和聚落类型的转换,从而促进整导外围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

    18、化结构和聚落类型的转换,从而促进整 个空间系统的发展。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中心区对外围区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地位可描述为六大反馈效应:中心区对外围区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地位可描述为六大反馈效应: 从外围区净获得资源的支配效应;从外围区净获得资源的支配效应; 因各种要素增长、潜在相互作用增强和创新速度提高,给中心因各种要素增长、潜在相互作用增强和创新速度提高,给中心 区带来的信息效应;区带来的信息效应; 因创新机会多且预期成功率高而使创新者向往中心区的心理效因创新机会多且预期成功率高而使创新者向往中心区的心理效 应;应; 因转变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机构,而有利于创新出现的因转变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19、和组织机构,而有利于创新出现的 现代化效应;现代化效应; 因一种创新的产生而引致其它创新出现的连锁效应;因一种创新的产生而引致其它创新出现的连锁效应; 因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创新成本引致更多创新性产业配置的生因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创新成本引致更多创新性产业配置的生 产效应。产效应。 n(3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具有阶段性。 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 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四个阶段。历经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

    20、业化阶段四个阶段。 (教材第教材第200-202200-202页页) 各阶段都反映了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关系的变化特点。经过四个阶段的各阶段都反映了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关系的变化特点。经过四个阶段的 演变,由最初的区域不平衡逐步形成功能各异的城市集群系统。演变,由最初的区域不平衡逐步形成功能各异的城市集群系统。 2.2.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的“中心中心外围外围”理论模型理论模型 n克鲁格曼认为,在中心外围结构形成过程中,垄断竞争厂商根据其在不同区位 的获利能力决定生产区位,而其生产区位的决定将产生三种不同的经济效应。 n(1)市场通路效应(又称需求关联或后向关联)。一个厂商从其他区域

    21、迁往本地 将使本地劳动力需求增加,当劳动力可在不同区域流动时,将吸引劳动力流入并 使本地需求增加,本地需求的增加将使本地厂商的利润增加,继而又进一步吸引 更多厂商进入,进一步产生需求关联。这一过程将循环反复,通过一个积累循环 过程实现聚集经济。 n(2)生活费用效应(又称为成本关联或前向关联)。一个厂商从其他区域迁往本 地使本地厂商数量增加,而在一个厂商数量增多的区域,消费者需要从区外购入 的商品种类减少,从而支付的贸易成本下降,这意味着本地生活费用下降和实际 工资水平提高。工人受吸引而大量流入,引起劳动力供给增加和本地名义工资下 降,使得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下降,本地厂商利润增加。厂

    22、商利润的 增加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厂商进入,并进一步产生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 程。 n(3)市场挤出效应(又称为竞争效应)。一个厂商从其他区域迁往本地使本地厂 商需求减少和边际收益下降,这使本地厂商利润减少或亏损,厂商为获得正常利 润而降低工人的名义工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使本地对工人的吸引力低于其 他地区,劳动力从本地流出,产生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从而抑制 了集聚。 二、城市二、城市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乡村三元空间结构理 论论 n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在区域空间上形成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中心中心 外围二元结构。外围二元结构。 n 随着区

    23、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展开,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展开, 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下,中心与外围的中间地带又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下,中心与外围的中间地带又 分化出城乡边缘区,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化为分化出城乡边缘区,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化为中心中心城城 乡边缘区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结构。外围三元结构。 n 曾菊新(曾菊新(19961996)在分析中国的城乡空间结构时,将中)在分析中国的城乡空间结构时,将中 国的城乡结构表述为国的城乡结构表述为城城镇镇乡三元结构乡三元结构。 n 安虎森(安虎森(19971997)在分析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变化过程)在分析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变化过程

    24、 及城乡边缘带演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及城乡边缘带演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城市城市城乡边缘城乡边缘 带带乡村乡村这一新型区域空间结构三元论理论框架。这一新型区域空间结构三元论理论框架。 n 郝寿义等(郝寿义等(19991999,20042004)、安虎森等()、安虎森等(20042004)在区域)在区域 经济学教科书中进一步完善了经济学教科书中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城市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乡村乡村 三元结构理论。三元结构理论。 (一)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其特征(一)城乡边缘区的内涵及其特征 n“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概念可界定为:概念可界定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

    25、乡村土地的 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 地域地域(郝寿义等,(郝寿义等,19991999)。)。 n城乡边缘区具有四大特征:城乡边缘区具有四大特征: n城乡边缘区是一个不连续的空间,深受建成区城乡边缘区是一个不连续的空间,深受建成区“外延型外延型”及及“飞地型飞地型”城城 市化影响,其成长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市化影响,其成长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 n建成区是工作型流动人口的主要扩散地,城乡边缘区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建成区是工作型流动人口的主要扩散地,城乡边缘区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 人口大规模、快

    26、速过渡的转化地,也是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界人口大规模、快速过渡的转化地,也是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界 面变化快;面变化快; n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的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的 特点,被替代的概率大,抗干扰能力弱;特点,被替代的概率大,抗干扰能力弱; n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 及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等等。及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等等。 (二)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二)三元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 n 1. 1

    27、.城市化起步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 n 城市化启动阶段,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城市化启动阶段,社会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所需的 社会资本短缺,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城市和乡村之间社会资本短缺,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城市和乡村之间 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往来,并在过渡地带形成仍存在一定的经济往来,并在过渡地带形成城乡边缘区雏形城乡边缘区雏形,此,此 时城乡边缘区基本以农业为主,因而在空间结构上只表现出时城乡边缘区基本以农业为主,因而在空间结构上只表现出城乡城乡 二元结构二元结构。 n 2 2城市化集中发展阶段城市化集中发展阶段 n 当城市的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业化水平进

    28、一步提高,吸当城市的极化作用进一步加大,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吸 纳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靠近城市的区域基于城市人口的需纳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靠近城市的区域基于城市人口的需 要,其产业开始由普通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过渡,由粮棉作物改为要,其产业开始由普通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过渡,由粮棉作物改为 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品的商业化率提高,形成与乡村不一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产品的商业化率提高,形成与乡村不一 样的边缘区。城市化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外延的扩大,在紧靠城市样的边缘区。城市化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外延的扩大,在紧靠城市 的边缘区出现非农用地,且农业用地越来越少。伴随着城市的开的边缘区出现非农用地,

    29、且农业用地越来越少。伴随着城市的开 发活动,发活动,“城市城市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乡村乡村”三元结构基本成形三元结构基本成形,但农,但农 业仍为城乡边缘区的主导产业。业仍为城乡边缘区的主导产业。 n 3. 3.城市化分散型阶段城市化分散型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向外扩散,呈郊区随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开始向外扩散,呈郊区 化趋势。城乡边缘区成为人口、工业和仓储零售业的主要迁入地化趋势。城乡边缘区成为人口、工业和仓储零售业的主要迁入地 区。由于城乡边缘区的社会观念、经济结构已初具城市特性,城区。由于城乡边缘区的社会观念、经济结构已初具城市特性,城 市过于拥挤的状况使

    30、得人口和一些制造业纷纷向地价较为便宜、市过于拥挤的状况使得人口和一些制造业纷纷向地价较为便宜、 环境较为优越的边缘区转移,城乡边缘区的景观朝城市靠拢。此环境较为优越的边缘区转移,城乡边缘区的景观朝城市靠拢。此 时三元结构表现最为明显,即时三元结构表现最为明显,即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工业起主导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工业起主导 的城乡边缘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的城乡边缘区、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形成较为清晰的界限。形成较为清晰的界限。 n 4.4.三元结构后期阶段三元结构后期阶段 城乡边缘区越来越朝着城市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持城乡边缘区越来越朝着城市的方向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持 续发展,它将成为城市的

    31、一部分。由于原来边缘区的一部分与城续发展,它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由于原来边缘区的一部分与城 市连成一片,原有的三元结构会逐渐变得模糊,而在更广的范围市连成一片,原有的三元结构会逐渐变得模糊,而在更广的范围 内,新的的三元结构开始形成。内,新的的三元结构开始形成。 (三)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三)三元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1.1.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2.城市聚集不经济城市聚集不经济 3.3.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理论 n一、极核式空间结构一、极核式空间结构

    32、n二、点轴式空间结构二、点轴式空间结构 n三、网络式空间结构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n四、双核式空间结构四、双核式空间结构 一、极核式空间结构一、极核式空间结构 n (一)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内涵(一)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极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极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中极核式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极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中 的表现。的表现。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核式结构表现为一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核式结构表现为一种 常态。常态。 极核式结构是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极核式结构是指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经济要素首先 在一个在一个点点上集聚,通过上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33、极点与周极点与周 边区域边区域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相互传递要素流而形成一个“极核极核域面域面”结结 构构。极核极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周边区域经济发 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展起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区域经济增长极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角色。(第的角色。(第 186186页)页) (二)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二)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n1.1.极化效应极化效应 n2.2.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n3.3.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 n1.1.极化效应极化效应 n极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极

    34、化效应是指极核借助自身积累的经济优势,对周边 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区域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 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转移、集聚到极核区域的过程。 n n极化效应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极化效应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 n(1 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 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 的地方。的地方。 n(2 2)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

    35、 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 往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区域发展。往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区域发展。 n(3 3)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n2.2.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n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扩散效应是与极化效应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 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一种区域变化过程,它使经济要素从极核区域向外围 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扩散、延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n扩散效应的形成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n(1)避免集聚不经济

    36、。集聚不经济即指当集聚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 而引发的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 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 n(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集聚区的企业、经济部门为谋求进一步发 展,主动到周边区域新建分支机构或发展据点,以扩大自身的影响 和势力范围。 n(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从宏观上而言,部分经济活动 的区位指向呈分散趋势,如日用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农业等受多 种因素制约而在空间上呈分散状态,它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客观上 倾向于分散布局。 n(4)政府政策的调控作用。 n3.3.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极化、扩散效应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形成 n 极核式空间结

    37、构的形成是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复合作 用的结果。 n 极化效应导致极核经济体的不断发展,是极核形成的 主要机制,它引发区域经济活动的向心运动,工业、商业、 金融等主要经济部门以及科技、高教、文体、医疗等事业 集聚在极核区域。 n 当极核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反集聚效应的作用 渐趋明显,经济活动由极核城市向外围区域扩散,周边城 镇得到发展,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n 随着扩散作用的加强,城市等级系统也将形成,小城 镇数目增多,社会经济结构慢慢向极核扩散发展阶段演变, 而这一演变过程中将导致极核体系最终形成。 二、点轴式空间结构二、点轴式空间结构 n 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陆大道在借鉴克里斯塔

    38、勒的中心地理在借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 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松巴特(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松巴特(WernerWernerSombartSombart)的生)的生 长轴理论、赫格斯特兰(长轴理论、赫格斯特兰(T THagerstrandHagerstrand)的空间扩散理)的空间扩散理 论等理论基础上,首倡论等理论基础上,首倡“点点轴轴”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n n 陆大道在陆大道在1984198420032003年近年近2020年间对该理论模式作了年间对该理论模式作了 系统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系统的研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点轴系统理论体系。 (一)点轴式

    39、空间结构的内涵(一)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n 1.“1.“点点”的基本类型的基本类型 n n (1)(1)各级工矿区、居民点。各级工矿区、居民点。 n (2)(2)各级中心地(即各种中心城市各级中心地(即各种中心城市/ /镇)。镇)。 n (3)(3)集聚区。集聚区。 n 集聚区是扩大了的集聚区是扩大了的“点点”或点的集合,是最高程度的空间集聚形或点的集合,是最高程度的空间集聚形 式,是在发展条件优越,往往是高级轴线交汇地附近建设起来的人口、式,是在发展条件优越,往往是高级轴线交汇地附近建设起来的人口、 城镇和经济设施密集的区域。城镇和经济设施密集的区域。 n 无论无论“点点”以何种形式存在,

    40、都是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是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区域内人口、产业、经济组织 和社会组织的相对集中地和社会组织的相对集中地。 n 一般而言,一般而言,“点点”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增长极”,其已有的,其已有的 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都要较周边区域相对突出,具有较强的极化、扩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都要较周边区域相对突出,具有较强的极化、扩 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n2.“2.“轴轴”的基本类型的基本类型 n发展轴的主体部分发展轴的主体部分是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或其交叉点上是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或其交叉点上 的城市、工矿区、港口等。的城市、工

    41、矿区、港口等。 n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是轴线上的所有城镇、港站直接集聚是轴线上的所有城镇、港站直接集聚 经济要素的范围。经济要素的范围。 n根据发展轴的线状基础设施种类的不同,发展轴可分为:根据发展轴的线状基础设施种类的不同,发展轴可分为: n 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发展轴沿海岸型(包括大型湖泊沿岸)发展轴 n 大河沿岸型发展轴大河沿岸型发展轴 n 沿陆上交通干线型发展轴沿陆上交通干线型发展轴 n 复合型发展轴复合型发展轴 n3.“3.“点点”、“轴轴”与点轴空间结构与点轴空间结构 不同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点点”由由轴线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相互连接,由于社 会经济空间结构的

    42、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 散,散,“点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沿着若干扩散通道(线状基础束)促 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 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 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发展轴线,这种,这种 “点点轴轴”渐进式扩散渐进式扩散引致最终形成引致最终形成“点点轴轴 集聚区集聚区”,不同规模和等级的,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点点”、“轴轴”最最 终形成终形成点轴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 (二)点轴空

    43、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二)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 n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阶段,生产力呈均匀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阶段,生产力呈均匀分 布状(见图布状(见图5.5a5.5a)。)。 n 到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在两点出现到工业化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首先在两点出现工矿居民点或工矿居民点或 城镇城镇,并适应社会经济联系的需要,在,并适应社会经济联系的需要,在A A、B B之间建设了之间建设了交通线交通线(见图(见图 5.5b5.5b)。)。 n 由于集聚效果因素的作用,资源和经济设施继续在由于集聚效果因素的作用,资源和经济设施继续在A

    44、 A、B B二点集中,在二点集中,在A A、 B B二点建立了若干大企业,交通线变成了二点建立了若干大企业,交通线变成了交通线、能源供应线、电信线的交通线、能源供应线、电信线的 线状基础设施束线状基础设施束。在沿线经济设施相继建立,同时,在。在沿线经济设施相继建立,同时,在C C、D D、E E、F F、G G等等 点开始出现新的集聚,交通线得到相应延伸(见图点开始出现新的集聚,交通线得到相应延伸(见图5.5c5.5c)。)。 n 当当A-H-B-CA-H-B-C沿线成为发展条件好、效益水平高、人口和经济技术集中的沿线成为发展条件好、效益水平高、人口和经济技术集中的 发展轴线发展轴线。A A、

    45、B B点形成更大程度的集聚,点形成更大程度的集聚,C C、G G、M M、N N成为新的集聚中心,成为新的集聚中心, 大量的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大的大量的人口和经济单位往沿线集中,成为一个大的密集产业带密集产业带。同时。同时A A、B B、 H H三点还各出现一个另一方向的三点还各出现一个另一方向的第二级发展轴线第二级发展轴线,并形成,并形成第三级发展轴线第三级发展轴线 (见图(见图5.5d5.5d)。)。 n 如此发展下去,生产力地域组织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以如此发展下去,生产力地域组织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以“点点- -轴轴” 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 图5

    46、.5 “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过程 资料来源: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38. (三)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制(三)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制 n 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存有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大趋向,这是社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存有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大趋向,这是社 会经济客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点轴系统的形成机理。会经济客体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点轴系统的形成机理。 n n 点的形成是由于空间聚集的需要,因为聚集效应能影响区域内的点的形成是由于空间聚集的需要,因为聚集效应能影响区域内的 要素集中,获得规模效应和正外部性。要素集中,获得规模效应和正外部性。

    47、n n 空间集聚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当集聚的负外部性逐渐处于主导地空间集聚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当集聚的负外部性逐渐处于主导地 位时,空间扩散就成为必然选择。位时,空间扩散就成为必然选择。 n n 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从来都是双向进行的。只有既充分发挥规模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从来都是双向进行的。只有既充分发挥规模 效应和聚集效应,又注重空间关联和空间扩散,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效应和聚集效应,又注重空间关联和空间扩散,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 才能实现最佳组织和最佳规模。才能实现最佳组织和最佳规模。 n 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点。点 轴渐进式扩散直接

    48、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轴渐进式扩散直接导致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 n 社会经济客体发自一个或多个扩散源,沿着若干线状社会经济客体发自一个或多个扩散源,沿着若干线状 基础设施(束)(基础设施(束)(“扩散通道扩散通道”)渐次扩散社会经济)渐次扩散社会经济 “流流”,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 n n 由于扩散力随距离延伸而衰减规律作用,新集聚的规由于扩散力随距离延伸而衰减规律作用,新集聚的规 模也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小,相邻地区扩散源扩散的结果使模也随距离的增加而变小,相邻地区扩散源扩散的结果使 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扩

    49、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 n n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轴线进一步延伸,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轴线进一步延伸, 新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积聚点和发展轴不断形成。新的规模相对较小的积聚点和发展轴不断形成。 n 区域可达性和位置级差地租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区域可达性和位置级差地租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n n 空间可达性要求点轴渐进式扩散,位置级差地租制约土地利用的空空间可达性要求点轴渐进式扩散,位置级差地租制约土地利用的空 间结构,两者共同作用于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间结构,两者共同作用于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 格局和发展方

    50、向。格局和发展方向。 三、网络式空间结构三、网络式空间结构 n 网络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网络式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由区域经济学家由区域经济学家魏后凯魏后凯(1988)(1988)首倡。网首倡。网 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织所形成的络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规模等级的节点与轴线之间经纬交织所形成的 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系统。 n n 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网络式空间结构模式是是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点轴空间结构模式的拓展,强调均衡发展的拓展,强调均衡发展 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以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一)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内涵(一)网络式空间结构的内涵 网络式空间结构作为空间结构的高级形态,具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013-10-07修改版;2014-04-09.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31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