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7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信息资源管理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3.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650539
  • 上传时间:2021-08-12
  • 格式:PPT
  • 页数:674
  • 大小:1.6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信息资源管理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3.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信息 资源管理 配套 精品 完整 课件
    资源描述:

    1、信息资源管理全册配套精品信息资源管理全册配套精品 完整课件完整课件3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教学服务资源 前前 言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科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等学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等学 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学与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学与工 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息系统、管理科学专

    2、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 系统研究,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及系统研究,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及 上述四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上述四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 求求(经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经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 济学的教学基本要求济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并确定了相应教材编写计划。教学,并确定了相应教材编写计划。教学 基本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要求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地位、 教学总体要求进行说明,确定教学基本知识点。教学基本教

    3、学总体要求进行说明,确定教学基本知识点。教学基本 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课程教学、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是各高等学校组织课程教学、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有关高等学校管理科以及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有关高等学校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各专业在使用本教学基本要求的过程中,可结学与工程类各专业在使用本教学基本要求的过程中,可结 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适应的调整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适应的调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年年9月月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教学服务资源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简介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4、列教材简介 教学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教学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 委员会自委员会自2001年成立以来历经年成立以来历经4次年会,在专家反复讨次年会,在专家反复讨 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经教育部认可,最终确定该学科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经教育部认可,最终确定该学科 必修的必修的5门核心课程及下属门核心课程及下属4个二级学科各个二级学科各4门共门共16门必门必 修的专业主干课程。由教育部制定修的专业主干课程。由教育部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核心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 本要求本要求,并委托

    5、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并委托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会组织编写该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教材。会组织编写该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系列教材。 该系列教材经过几次教指委年会和专业小组会议充分讨该系列教材经过几次教指委年会和专业小组会议充分讨 论,反复推敲最终定稿,统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分论,反复推敲最终定稿,统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分 社出版。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社出版。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 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工作成果,希望该套教材的出版能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工作成果,希望该套教材的出版能 够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发

    6、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够为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年年9月月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教学服务资源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总前言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总前言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证高等学校管理 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质量,我司委托高 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管理科 学与工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学与工程类四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

    7、工业工程、信息 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上述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上述四个专业的核心课程 和专业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主干课程,提出了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经经 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济学课程建议采用工商管理类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 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的教学基本要求),并编写相应教材。各门课程的教并编写相应教材。各门课程的教 学基本要求及相应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基本要求及相应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秋季陆年秋季陆 续

    8、出版,供各高等学校选用。续出版,供各高等学校选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年年9月月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教学服务资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服务资源教学服务资源 主编简介主编简介 照片位置照片位置 第1章 绪 论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三种不可 缺少的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那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只是在人类社会 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 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状态、方式 以及关于这些状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在当 代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通过一系列 的流通、加工、存贮和转换过程作用于用户 时,

    9、就可以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 即信息资源。 本章基本内容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2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3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1.1 信息与信息资源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信息可以说是当代社会使用最多、最广、最频繁 的词汇之一,它不仅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和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而且在自然界的生命现 象与非生命现象研究中也被广泛采用。 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很肤浅的,仅停留在 字面上,把信息看做是消息的同义语。在西方中 “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 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是相互通用的。

    10、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在通信领域 。 哈特莱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 传输”的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 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的大小。 20年后(即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在贝尔系统电话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他 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 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和信道容量的方法和一般公式,得 到了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的编码定理。 布里渊直接指出,信息就是负熵。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看做广义通信的内容,他把 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

    11、看做是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 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 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通信领域所展开的对信息的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在这里,信息被看做有序程 度(或组织程度)的度量和负熵,是用以 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些也是申农、维 纳、布里渊等人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哈特 莱的信息定义仅仅是申农定义的特殊情 形)。这些认识比仅仅把信息看做消息或 通信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 断提高,信息概念也在不断拓展。 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被看做数据。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

    12、植物界的信号交换, 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 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看做是信息 的传递。 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成为科技工作的 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社 会经济生活中独立的产业。信息又被看做经验、 知识和资料。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信息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也引起了哲学家们的关注, 他们发现,人类社会、自然界、思维,乃至宇宙 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及运动状态都有其固有 的规律和特征,由相应的信息来表现这种运动的 状态和方式。因此,信息可以说是事物的一种普 遍属性。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利用,网络世界把信 息带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

    13、领域、每一个方 面和每一个角落,使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信息 的普遍性和不可或缺性。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包括 在网络上传输的一切数据、符号、信号、资料, 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集合体。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 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 能的对象。 “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 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 态势和规律。 由于宇宙间的一切事

    14、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 因而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产生信息,而且是不同的信息。在 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 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如果考虑到信息的产生、认识、获取和利用离不开主体 人,并且必须从主体的立场来定义信息,那么,本体论 层次的信息定义就转化为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在认识 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 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这里,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 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 界输出的信息。显然,在引入了“主体”这个约束条件后, 信息定义的范围变

    15、窄了。 比较两个不同层次的信息定义可以发现,在本体论层次上, 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 信息也仍然存在。完全可以认为,在人类出现以前,信息 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只是没有人去感知、表述和利用而已。 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 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因此也可以说,在人类出现 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 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 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 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 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 第三,人具有目的

    16、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 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1.1.1 信息的概念及其发展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 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 信息称为“全信息”。 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 息”。 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 信息”。 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时考虑语法信息、语义 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 一是狭义的理解,

    17、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 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 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 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 信息、金融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 构成要素;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 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 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信 息资源包括下述几个部分: 1.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 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2. 为某种目的而生产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3. 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 4. 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信息 活动经费

    18、等)的集合。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在本书中,我们持广义的理解,但又不否认信息 活动中信息要素的核心地位。以此为指导思想, 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所谓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 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 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 产者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 的搜集、整理、提供和利用而开展的一系列社会 经济活动。由于信息要素是信息资源的核心,为 了探讨方便,本书许多地方仍然以狭义的信息要 素资源为研究对象。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即信息的来源,它的 含义很广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内涵

    19、。 在通信领域,信息源被简称为信源。研究者认为:“信源 也就是消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 也可以是一个事件; 在传播领域,研究者认为:“传播的来源是指生成、制作 和发送信息的源头或起点。传播的来源可以是个体即 某个具体的制作、传递信息的人,也可以是群体指发 生信息的部门或机构”; 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认为,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 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它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 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 品”;信息源可分为非文献信息源(包括口头信息源、实 物信息源等)和文献信息源两大类型等等。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依据信息源的层次及其加

    20、工和集约程度, 信息源可分为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 三次信息源,四次信息源。 依据信息源的内容类别,信息源可分为五 类信息源: 1. 自然信息源 ;2. 社会信息源; 3. 经济信息源 ;4. 科技信息源 ;5. 控制信 息源。 依据信息源的运动方式,信息源还可分为 静态信息源和动态信息源两大类。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对“信息源”与“信息资源”进行比较,我们发 现: 在时间序列上,信息源是信息资源的源,是先于 信息资源的。从信息的开发利用上,信息源可以 不断的转化为信息资源。 从信息来源上,信息资源包括一切信息的来源。 从信息本体论意义来讲,信息是系统状态的表征, 而客观事物系统又是

    21、永恒运动着的,伴随着流变 而源源不断的发出信息,因此信息资源包括一切 信息源已经发出、正在发出和将要发出的所有信 息,其范畴包括已经保存下来的历史信息、现实 信息和潜在信息。信息与它所表征的物质客体的 这种可分离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1.2 信息资源的内涵 信息源和信息资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概念。信息源不等于信息资源,信息 源是蕴含信息的一切事物,信息资源则是 可利用的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可以是一 种高质量高纯度的信息源,但信息源不全 是信息资源。 1.1.3 信息资源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信息资源的特征: 一个角度是把信息资源作为一般的经济资源。 另一个角度是将信息资

    22、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 资源进行比较。 1.1.3 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 源资源一样,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 1. 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2. 稀缺性 3. 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1.1.3 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较, 又有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 1. 共享性 2. 时效性 3. 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 4. 不同一性 5. 驾驭性 6. 累积性与再生性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信息,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状态、方式以及关于这些状 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在其他信息活动要素的支持下,通 过一系列的流通、加工

    23、、存储和转换过程作用于用户时, 就可以为人类创造出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它 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自古就有。古人“结绳记事”实 质上就是用“结绳”来存储和传递信息。但信息的利用在 早期并不像物质和能源那样普遍和广泛,信息往往依附于 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并借助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 用而发挥作用。因此,信息在早期并不是资源。 信息资源化,既有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是随之而 来的人类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信息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 益重要。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信息的生 成、传递、存储和积累提供了用武

    24、之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又为信息 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 条件。因此,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各种形 态的信息以指数形式增长并迅速积累起来, 很快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基数。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经济活动实 践中便逐渐认识到,资源不仅有各种物质 形态,也包括知识、经验、技术等非物质 的信息形态。前者包括物质资源和能源资 源,后者即是信息资源,它是一种无形的 资源或无形的社会财富、是信息社会十分 重要的资源。目前,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 和能源资源一起,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 发展的三大支柱。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与此同

    25、时,人类自身的认识也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价值观在不断演变。 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 水平及其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 农业时代农业时代 (土地和矿产 ) 工业时代工业时代 (股份 ) 信息时代信息时代 (信息、知识 )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在以质能转换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中,人们对资源 的争夺主要表现在占有土地、矿产和石油,而今 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争夺的重点。在科学技术 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掌握信息 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谁能掌握和利用更多的信 息,谁就能取得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目前,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许多发展中 国家,也纷纷

    26、认识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战略意 义,并加入到这场新的世界性竞争中去。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 用。 1984年5月,邓小平在为国家信息中心题词时, 明确提出要“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从而促进了我国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 1992年,中共中央又作出了两项影响深远的重大 决策:一个是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另一个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 宏伟目标。 1993年,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指出:“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取得实 效的关键。”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实

    27、力强大与否,不仅仅是看物质生 产,更要看非物质生产。正因为如此,对于信息资源的战 略资源价值观开始进入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 小组,并于同年12月由朱鎔基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 组第一次会议,会议认为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持 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基 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向各 个领域广泛渗透,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开始 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对加快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 质量以及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正产生深刻影响。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2002年7月,朱鎔

    28、基主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 二次会议,会议认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 信息化,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 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2003年7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 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强调,我国信息化建设既要 加快步伐,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提出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政府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 发利用。 1.1.4 信息资源化的背景和条件 2004年10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 组第四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包括鼓励政府公

    29、开 信息、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商业 性信息开发等几个内容。 同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以“中办发200434号”印发了经国家信息化工 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信 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把信息资源 开发和利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2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管理者 (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或事业单 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 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 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 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

    30、规划、协调、 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2.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两方面。总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 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 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 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 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 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每一信息资 源管理系统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总目标与分 目标之间以及各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共同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最具代表性的是狄保 尔德所领导的一个管理咨询研究小组从一个公司

    31、范围内所列举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该目标包括 七个方面: 1. 建立起一种环境,只允许相关的信息进入公司 的决策活动中; 2. 实施一系列措施,使生产、搜集信息的费用能 够与利用信息后应获得的效果相比较; 3. 改变观念和政策,使信息在企业的商业活动和 管理活动中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产; 1.2.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4. 在利用信息技术前,应首先对需求进行 分析,而不是与此相反; 5. 使信息管理者的地位合法化; 6. 为所有的管理者及职员提供培训、教育 和升职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握有关信息资 源管理的技能; 7. 吸收用户参与系统的设计及有关的决策, 使之能对信息生产活动及人员、设备等

    32、资 源负责。 1.2.1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 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开 发利用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 理下,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 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 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 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 为保证上述总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将其分解 为一系列并行不悖且相互联系的分目标。这些分 目标包括: 1. 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 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确保相 关的潜在信息资源能及时、经济地转化为现

    33、实的 信息资源。 2. 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 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资源的分配, 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3. 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主要是遵循客观经 济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机 制,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与上述目标相适应,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了一系列 任务。从宏观上来说,这些任务主要包括: 1. 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 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活动在国家统一的指导和管理 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不仅 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地做到三个“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用户),

    34、满足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 2.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 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资源管 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开发出来的信息 资源能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 3.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 利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在平 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 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 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社会基础上。 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

    35、社会发展 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的今天,大力加强 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管理新天地 2.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 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 3. 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性表现为管理层次在管理目 标、管理方式上的不同而产生的管理效果上的差 异。大体上说,信息资源管理效果可以分为宏观 效果、中观效果和微观效果。由此,信息资源管 理活动也可相应地划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 微观管理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信息资源管 理中,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是微观管理的前提, 微

    36、观管理是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的基础。不同的 管理层次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1. 宏观管理 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 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 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 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信息资 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 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 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顺 利进行以及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 的方式。其主要任务是从总量上和结构上组织、协调信息 资源的开发

    37、利用活动,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带 有总量和全局性质。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国家从宏观层次上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 (1)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要从思想上把它 提高到一个战略的认识高度; (2)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规模巨 大、结构复杂,必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3)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确定目标、进行投资 决策,并为各级政府业务部门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提 供条件; (4)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开 发水平和利用效果; (5)确定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和保存制度,协调与国际 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 1.2.2信

    38、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2. 中观管理 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 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 法规和管理条例,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 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 行业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 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 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 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对全省(自治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总体规 划,各单位的信息系统盲目建设、

    39、重复投资,信息资源的 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全省(自治区)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无法整合已积累的信息资源,“信息孤岛”大量存在,重 要的经济和社会信息资产有流失的危险,有的正在流失。 (3)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 资源意义认识不足,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岗位 设置不健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人员缺乏 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培训。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关于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我们可以借鉴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的经验: (1)负责研究提出全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 划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全区信息资源的共 享

    40、、交换和整合工作。 (2)负责研究拟定全区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和技 术标准。 (3)负责集中管理全区重要的信息资源。 (4)为党政机关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1.2.2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与内容 3. 微观管理 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 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 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 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 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 理主要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管 理两种类型,我们将在第5章和第4章分别讨论。 1.2.3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没 有固定不

    41、变的模式。从其性质来划分,信 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 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 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 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 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信息系统 和信息网络来实现的,作为基本技术手段 的信息系统和网络是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特 别关注的重要领域。 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各种经 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 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活动的手段。 在信

    42、息资源管理活动中,运用经济手段有 利于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微观经 济活力,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具有下述功能: 第一,调节功能,包括调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各个 机构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国家、集 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控制功能,即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 杠杆引导各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向信息资源管 理的目标靠拢; 第三,核算功能,即借助价格、税收、工资、利润 等经济杠杆核算劳动耗费,比较投入产出,平衡社 会需求; 第四,监督功能,即借助会计、统计、审计、银行、 监管、稽查等手段,根据法律和规章,对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43、机构及其与政府、职工和相关企业之间的 关系进行监督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运 用法律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就是各个层次的信息 资源管理者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 和经济司法机构,运用经济法规来调整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各机构之间及各环节之间错综复杂的经 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惩办经 济犯罪,维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正常秩序。 与经济手段相比,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具有 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和 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 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凭借

    44、国家政 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 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行政手段是信息资源管理必要的辅助手段, 其合理运用有利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组 织、减少混乱,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信息资 源管理的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运用行政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应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1.要明确行政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2.要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决策水平 3.要注意防止“多头管理”现象的发生 4.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1.3 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当代信息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 对文献、知识和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拓展,是文献、知识和 信息管理

    45、由古代到现代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产物。追溯信息 资源管理历史沿革,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典型的阶段, 即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和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这 三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管理内容和方法。 信息源信息使用者 信息流 信息系统、网络 图1-1 人类社会信息过程 1.3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传统管理阶段传统管理阶段 (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 以图书馆为象征) 技术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 (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 ) 资源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 (将信息看作资源, 对信息实施资源性管理) 1.3信息资源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卢泰宏曾用“概念框架”的方法来研究和比较 信息管理不同阶段的特征 认识 框架 相近的主

    46、题概念发源领域管理特征基本功能与目标 传统 框架 图书馆管理、文献工作图书馆 文献管理、 手工管理 信息保存 网络 框架 图书馆网络、信息基础结构标 准化 图书馆、通讯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社会传播 微观 框架 数据处理(DP、EDP、ADP)、 信息处理、数据库 办公事务、 统计 操作、 事务管理 信息有序 系统 框架 信息系统、MIS计算机技术管理 信息社会服务应用 系统 政策 框架 信息政策、信息法律 知识产权法律、 技术政策 人文管理协调、控制 资源 框架 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管理(IRM)工商行政管理 集成管理、 经济管理 信息战略利用 1.3.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K. B.

    47、莱弗顿(K. B. Levitan)指出,作为 一个概念,IRM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曾担任过美国联邦日常文书工作委员会信 息管理研究指导者的霍顿(F. W. Horton) 无疑是最具权威的开拓者之一。1979年, 他率先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概念,认为信 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其 支持工具的管理。他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 于资源管理,是把资源管理的概念拓展应 用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上的结果。 M. 怀特(M. S. White)认为,IRM就是有效率地 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有效地 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 C. 伍德(C. Wood)对IRM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

    48、 性。他认为,IRM是信息管理中几种有效方法的 综合,它将一般管理、资源控制、计算机系统管 理、图书馆管理以及各种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法结 合起来使用。 W. 梅德柯(W. O. Maedke)则从企业角度认为, IRM是企业中管理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群以使信 息资源获得最大利用的艺术和科学。 1.3.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狄保尔德(J. Diebold)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的另一位开拓者。1979年,他在信息系统杂 志上发表了信息资源管理新的挑战和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中的新方向两篇特别研 究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新领域, 探讨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挑战, 成为

    49、拉开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序幕的重要文献。 1984年,他又在数据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 题为影响信息管理未来的六个问题的著名论 文,对影响信息管理未来的六个问题进行了详尽 的分析。 1.3.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马奇安德(D. A. Marchand)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也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他着重研究特定的组织机构中的信息 管理,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管理是他与霍顿 在该主题领域合作的结果。马奇安德与霍顿合作 的另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1986年出版的信息趋 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一书。在这本书里,作 者将信息管理比作产品管理,提出了信息生命周 期的理论,深入地论述了信息

    50、管理的功能,强调 了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及其进行相应管理的 必要性。 1.3.4 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及演进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美国还出版了多部 以“信息资源管理”为题的专著,从不同 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除霍顿在1985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B. 里克斯(B. R. Ricks)等人在1988年出版的信息资源 管理:记录系统入门(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A Records Systems Approach) 1.3.4 信息资源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信息资源管理全册配套精品完整课件3.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05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