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45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45练 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练习 45 语言表达 名句 默写 连续性 论述 文本 阅读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 45 练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 建议用时 30 分钟 12021海南第一次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始终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反映群众生 活中的情趣与喜怒哀乐。它与众不同的艺术体系的生成与定型,与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 水平和美学追求是分不开的。相声是雅俗共赏 的艺术。“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 , 方能称得上佳品。流传至今的数百段传统相声中,不乏精品,是几代相声艺人集体智慧的结 晶。反观当下的一些相声作品,似乎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儿。究其原因,一方面, ()以为只要
2、不怯场,敢张口,穿上大褂就是说相声的了,而相关知识储备与艺术 修养都不重要。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水到渠成 地将规 矩、行话等当作不可或缺 的相声传统,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殊不知, 相声看似简略实则高妙的漫话聊天方式,嬉笑怒骂婉而多讽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世态人情的深 度描摹等,无不是对中华文化精神传统的独特呈现,是对民族喜剧意识的浓缩与释放。因此, 今天的从业者一定要多一些对传统相声之精华的钻研与领悟,厚积薄发 ,并始终保持与时代 精神同频共振,向生活要笑声 。 (1)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俗共赏 B水到渠成 C不可或缺 D厚
3、积薄发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声的门槛似乎降低了,给当下的年轻人造成了一种错觉 B当下的年轻人认为相声的门槛似乎降低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C当下的年轻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相声的门槛似乎降低了 D相声给当下的年轻人造成了一种错觉,相声的门槛似乎降低了 (3)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 答:_ _ _ 22021河南八市重点中学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人们在谈到蓝光对人体的危害时,_,但其实蓝光除了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之外,还 会对皮肤造成
4、损伤。自然界的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_,如波长是 600 纳米 到 700 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红色;波长是 500 纳米到 600 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黄色; 波长是 400 纳米到 500 纳米的光,人们看到的是蓝色。蓝光能够渗入皮肤,造成细胞 DNA 氧 化损伤。_,例如可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 E、硒等的食物,这些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另 外在夜间使用智能手机时可开启夜间模式等。 答: _ _ _ 32021江西宜春月考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 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 专心主见坚持 墙头上草顺风倒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曝十寒人云亦云
5、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随波逐流半途而废 示例: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奉劝我们做事要专心。 答:_ _ _ 42021资阳市月考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_,_”两句写江水与深潭,水色清澈, 倒映着很多景物。 (2)杜甫登高中写自己因生活愁郁而白发日增,因病戒酒的两句是“_, _”。 (3)荀子劝学中,借助车马的人,能“_”,到达很远的地方;有一类人, “_”,他们并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9 月 28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新时代领路人强调: “要 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
6、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 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 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 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 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方向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
7、们认清自 身文明的来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 重视考古学由顺应时势发展所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揆诸当今世界发展,一个 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 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 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们几代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 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
8、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 “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 成燎原之势。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即立足于 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 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 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 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 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 的增强,如要实现“
9、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 自有其得天独厚的特质,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比如在良渚古国、安阳殷墟、敦 煌学等领域,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 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不曾断裂过的伟大文明, 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 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下,中华民族
10、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 “中和”思想。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中” ,二是“和” ,二者辩证统一。就文化上而言, “多 元一体”的“一体”为“中” , “多元”为“和” , “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 “一 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 “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 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中华 5000 年不断裂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于类似文化基因 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 寻根溯源,保护整理,引领话语,以史育人,终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无 不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
11、的时空轴 线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久久不息的重寻、重拾与重塑。 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 (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 材料二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当一些学者 还在为夏遗存在哪里争论不休时,考古新发现的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直接跨过夏 代, 呈现给我们一个个 50004000 年前, 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联系的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 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 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归纳总结也未必全面。这几十年
12、来中国的史前晚 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 中国近代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技术手段都是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外 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都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后,形成自己的特 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 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 现的石昴、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海昏侯等等。这些就是中国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遗中提 出中国有 5000 年文明遗址的底气和实力。 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4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