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由用户(tdj200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上册 单元 教学 反思 下载 _二年级上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 的启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 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 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学难点,就是 “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商不变性质”有点相像。 呵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
2、得 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 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 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 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 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 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 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
3、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 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1 厘米有多 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 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 找出“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 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 识 1 厘米的长度。 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
4、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 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 联系起来。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 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 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 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
5、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 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 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 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 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 “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 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 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 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
6、通过比较优化,最 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 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 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 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 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 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 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 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
7、的正确定率不高。一 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 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 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 吧! 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 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 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 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8、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 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 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9、,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 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 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 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 T 字形的角。这里学生 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 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 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 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 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
10、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 会学习 四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表内乘法四二年级上册人教版表内乘法( (一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 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 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 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 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 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 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
11、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 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 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 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 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 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 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 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的教学反思 观察物
12、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 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 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 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 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 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
13、、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 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 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 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 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 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 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 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
14、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 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 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 出现以上问题了。 2、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 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 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 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 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 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
15、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 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 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 要。 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 7-9 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 1-6 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 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 7-9 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 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 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 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 生观
16、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 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习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 1 到 6 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 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 习,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 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
17、,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 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 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 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多种形式练习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 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 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看一看,摆一摆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和掌 握,以及应用。本课是由“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
18、用小棒拼摆图形”两部 分内容组成,在第一节小组教研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次教案。再次教学时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 1.内容生动有趣,激发学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实物玩具,将“看”和“摆”两个不同的数学 活动内容结合起来,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全面的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思想,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 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 生主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 展示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情感教
19、育 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 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只有多 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道理。 二年级上册统计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 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 理数据,初步认识了 1 个格表示 1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 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 2 个单位。在本节课 教
20、学中,我原意是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 全过程。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更 多的是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 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我以最喜欢的动物导入新课,但思考得十 分不足,课件做得吸引力不够,所以从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没调动起来。使 得很多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在之后的课中都保持沉默。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前面 数据的收集、整理都已到位,但数据
21、的描述还不够,低年级是十分重视口语表 达、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时特别强调描述和分析,分析有学生自己分析以 及教师对作品的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实施到位。主要原因是对教案不 熟、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总之就是不够勤劳。 3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 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中, 学生会问那么三格该怎么表示呢,这一问题我首先已作好思考,也就是要涂半 格,会出现两种情况:竖着涂半格;横着涂半格。但思考的还不够充分,就是 到底哪种是合理的。自认为两种都可以。后来课后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才认识 到应是横着涂半格才是合理
22、的。 4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老师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又要使 学生的学习有效。原因有二:语言不够精练;可能还不够细心。使得时间的有 效性没把握住,课还没完就匆匆结束了课。 以后的措施: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多阅读有关教学的书,提高教学能 力;多练练语言方面的技能,时时注意。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的教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 组合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 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
23、合数, 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创造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首先,由“参加森林运动会”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 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 了两个问题:站跑道和握手祝贺。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 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本节课以森林运动会贯穿全过程,为学生创设了 4 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号码 布、握手祝贺、选道路、购买汽水。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
24、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 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 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 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 也不会多。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 两种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 象。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 生成性的资源。 (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
25、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 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 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 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 100100 以内的加减法以内的加减法( (二二) )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在教授“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 的:出示 36+8=44 后,问:“这个 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 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 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 36 起连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