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由用户(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古诗三首 年级 上册 语文 12 古诗 优质课 教案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8 页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 少年中国说(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 。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 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字词句:认识 32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0 个字,会写 24 个词语。 阅读:阅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头表达:口头表达:1.能说出诗文大意。 2.能以小岛中将军的口吻讲述故事。 3.能
2、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 书面表达:书面表达:1.能根据习作要求大胆想象。 2.能列习作提纲,在习作中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能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1 12 2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教材解析教材解析】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作。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 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 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 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 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 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临安邸这首
3、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 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 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 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 ,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 ,他于道光十 第 2 页 共 18 页 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 【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 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被免职。四十六岁入蜀
4、,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 达二十年。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 ,生平不 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 48 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 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 歌瑰丽奇幻,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 5 个生字,会写“祭、乃”等 8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
5、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 1 课时 示儿 【课时目标】 1.认识“乃”这个生字,会写“祭、乃”2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 ,能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过程】 第 3 页 共 18 页 板块一板块一 谈话导入,带入诗境谈话导入,带入诗境 1.谈话导入. 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说到 热爱国家,你们会想到哪些仁人
6、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飞、林则徐、郑成功等)不 论经过多少年,这些爱国人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将穿越到南宋,去感受爱国 诗人陆游炽热的爱国之情! .板书古诗题目,齐读古诗题目。 (1)引导:从古诗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看注释,理解古诗题意: “示儿”指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简单介绍陆游。 课件出示: (2)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 “中兴四大家” ,亦作“南宋四大家” 。 (3)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陆游肖像图)8
7、00 多年前,一位 85 岁的老人僵卧病榻,老 泪纵横,他颤颤巍巍地挣扎着起来,给儿子写下了一首绝笔诗。他写的内容会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并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之中。简单介绍诗 人之后,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之上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读懂古诗 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读出古诗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板块二板块二初读识字,理解诗意初读识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一个字音。 (2)指名读诗句,着重提示“家,(j) 、乃(ni)翁(wn) ”的读音。 (注意“翁” 的韵母不要读成 on) (3)区分形近字:
8、祭蔡,乃及。 随文指导“祭、乃”的书写。 祭:左上部分的横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两横要适当 收缩,避让上边的横撇和捺。 乃:书写时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第 4 页 共 18 页 (4)学生自由练读,尝试标注节律和重音。 (5)反馈初读: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共同交流讨论为什么要这 样读。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1)学生边自由读,边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 (2)师生共同讨论,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元:同“原” ,本来。但:只是。同:统一。定:收复北方失地。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
9、里代指全国。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交流古诗的大意。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痛不能活着看到国家统 一。等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 课件出示: 示 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整体把握古诗内容,为后面 的“感悟诗情”这一环节作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1)引导思考:面临死亡,陆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死观? (豁达) (2)
10、设问交流: 陆游临死前真的了无牵挂吗? (不是) 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 “元” ) 这个字暗示诗人还有放不下的、要嘱咐的事情。 (3)指名朗读,设问:你们从诗句中读出了陆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的是什么? (不见九州同) (4)结合背景资料谈一谈:平常人临死时,会有对生命的留恋、对家人的不舍,而 陆游临死前心里最记挂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时收复失地)他又为何而悲?(学生发散 语文要素 第 5 页 共 18 页 思维:为南宋朝廷未收复失地而悲;为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而悲;为金人对国人的蹂躏 而悲;为朝廷当权者贪生怕死而悲) 。 课件出示: 1126 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城(今河南开封市
11、) 。1127 年,金俘虏了徽宗、钦宗, 又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淮河以北的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 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称南宋。从国土沦陷那天起,南宋百 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军队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父老乡亲。可是,南宋朝廷 不但不发愤图强, 收复失地,反而任命秦桧做宰相, 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 陆游写这首示 儿的时候,九州破碎已整整 84 年了。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提问:尽管对朝廷当权者和军队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感到悲愤,可诗人依然对 他们寄予了怎样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12、) (2)启发想象:如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之时,那么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陆游嘱托儿子(学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讨论交流: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拨:诗人临终前,不是跟家人告别,也不是表达对生命的留恋,而是表达“不见九 州同”的遗憾。诗人临死时还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对儿子没有嘱咐别的,只是嘱 咐若有朝一日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家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告诉他。诗人哪怕到了九泉之 下还在等着“九州同”的消息,这是多么深切的爱国之情啊! 4.教师小结:这首诗的诗眼为“悲” ,诗人为“不见九州同”而“悲” ,为无法亲眼看 到“王师北定中原日”而
13、“悲” 。正是因为对国家“爱之深” ,才有这般的“悲之切” 。 5.学生齐读全诗。 6.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设计意图】情由心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悲”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将常人的生活经验与特定的人物进行对比,用万事之空衬托一事之悲来感受诗人死不瞑 目、心有不甘的遗憾,后句又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至此深刻体会到诗 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 板块四板块四补充资料,感悟情怀补充资料,感悟情怀 第 6 页 共 18 页 1.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 课件出示: 壮年陆游:48 岁时,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14、” 老年陆游:67 岁时,从军边关,他高唱: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 “位 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8 岁时,缠绵病榻,他写下了: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思为国戍轮台。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85 岁时,他写下了临终绝唱: “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2.教师引读:教师读提示语,学生接读诗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以一篇带一串,以一首带一类, 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不见悲之切 示儿 无忘盼之深 第 2 课时 题临安邸 【课时目标】 1.认识“熏”这个生
15、字,会写“熏、杭”2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 。背诵古诗。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板块一 新旧联结,揭示题目新旧联结,揭示题目 1.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示儿 。 (2)导入:陆游临终之际仍苦苦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 ,他盼来了吗?朝廷的权贵 们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墙头诗题临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板书古诗题目, 学生齐读) 2.理解古诗题目。 第 7 页 共 18 页 (1)引导:谁能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题目的意思是指 题写在临安一家
16、旅店墙壁上的诗。 (2)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题目点明了写诗的地点)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林升,生卒年不详。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 【设计意图】 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诗人所作,时代背景相同且有先后的 联系, 所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之时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 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板块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一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读准“熏” ,相机指导书写: “熏”上半
17、部分横画较多,其中第二笔横最长, 与下半部分的四点底宽度相当,整个字中间只有一笔竖,不要写成“千、黑”两部分。 2.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试着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2)同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对古诗的理解。 (3)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无尽的青山,连绵的楼阁,望也望不到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歇? 暖洋洋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4)学生再读古诗,试着读出节奏。 (5)师生合作朗读。 课件出示: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 8 页 共 18 页 板块三 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18、1.展开想象,品读第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引导:读这句诗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可以借助课文插图,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想象当时杭州的优美景色, 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 教师引导:青山连绵,楼阁相连,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楼阁?(这些楼阁是供权贵们用 以寻欢作乐的,他们成天醉生梦死,歌舞升平) (2)指导朗读:你觉得“几时休”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读出诗人的责问,读出 百姓的愤怒。因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慨之情。 ) (3)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公元 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 1127 年,金人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