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课件(含12课时).zip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三 峡 第1课时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 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 情境导入 青山林立,碧水蓝天 三峡中的游船往来穿梭 巫 山 神 女 峰 红叶片片的瞿塘峡之秋 西陵峡风光 巫峡风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 诗如画。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 ,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 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三 峡 郦道元 【作者名片】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范阳涿(zhu)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先后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吏,多次出 任地方官。他爱好游历,酷爱自然,十分注重 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名著。 初读,读出韵味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 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水经 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看似为 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 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 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 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注 文中,郦道元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但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 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 不少错误。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 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阙处 曦月 襄陵 沿溯 素湍 绝 飞漱 属引 u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 quxxins tunynshzh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u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 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的要求。 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 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 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 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再读,理解文意 阙:同“缺”,空隙、缺口。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湍:急流。 肃:肃杀,凄寒。 属:连接。 引:延长。 u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u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 【自 】 回清倒影 (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 (形容词,清澈 ) 【清 】 沿溯阻绝 (动词,隔断) 绝 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 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 【绝 】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u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这些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 太阳都遮蔽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 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 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 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 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 u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2课时 研读,三峡之美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简单概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交代峡 长。 说明山高,“隐、蔽”,以天 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正面 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 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 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 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 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 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 u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 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 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 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u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章到底 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 下面的句子。 品读,写法之妙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 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 ,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 ,侧面烘托山“连”山“高”。正面描写和侧 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 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 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 ,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 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 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 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 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 变,摇曳多姿。 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 峡景观的。先写“山”,再写“水”。写“ 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 “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u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 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 群山。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而 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 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 ,文章曲折有致,再到凄美结束,气脉悠 长。 u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u欣赏这张三峡图片 ,尝试背诵课文。 诵读,山河之爱 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 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 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 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 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三峡大坝 板书设计 三峡 山:连绵、高峻 夏:水迅猛 春冬:趣味 秋:悲凉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 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 山水的优美诗文。 激趣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 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 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诵读,读通顺 歇 颓 沉鳞 能与其奇者 u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 碍,读通读顺。 xitulny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u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 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u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u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 时更正。 u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请各组代表展 示在黑板上,做好笔记。 再读,读文意 u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 为几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仰视 俯瞰 平视 分两层,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平视 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u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读过此文,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 用给出的句式进行描 绘。 深读,读文情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 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 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_ _ 。 这里有_之美,你看,_ _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 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 盎然。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山青 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使人感 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 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 翠。 缤纷的色彩之美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晨昏变化之美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 丽迷人的山水画。 u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揣摩句子的 内在情感。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 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 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 惋惜之情。 ! u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 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 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 书(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流传下来 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是六 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 其间,吟咏盘桓。南史陶弘景传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 感。 小结: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 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 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 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竹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仙都、未复 四时 晨昏 总领 写景 抒怀 第2课时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 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 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 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 ,有的失落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 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 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感韵味 u听录音范读。 u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 气不断。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 ,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 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 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 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 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译读,通文意 u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罢了。 u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和( )在( )因为( )而游赏,他们( )。 苏东坡张怀民承天寺 睡不着欣赏到了 美丽的月色 赏读,品心情 u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月色入户。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 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 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 温暖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 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 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 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u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 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 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 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 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 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 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 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 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 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 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 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苏轼曾写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 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 达的胸襟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 达。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 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 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 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 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 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重读,品不同 u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 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 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 用词 表达方式情感 答谢中 书书 句式整齐,多是 四字一句,又用 对偶,极具节奏 感,读来朗朗上 口。文章用词精 美,描写生动, 呈现出了大自然 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为 总起;接下来具 体描绘景物,写 总体风貌,写四 时、朝夕景物的 不同,层次清晰 ;最后,以赞美 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 用词 表达方式情感 记承天 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 有节奏变化,使 文章内容具有波 澜。语言朴素自 然,描绘了一幅 庭院月夜小景图 ,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 记,有时间、地 点、人物,先叙 事,再写景,最 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 被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等 复杂而微妙 的情感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热爱生活 豁达、超然 月色空明 竹影斑驳 夜游闲人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与朱元思书 视频欣赏:美丽的富春江 情境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富春 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 ”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 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 ”,元代的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 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 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 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 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 称为“吴均体”。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 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 永。 检查预习,诵读美文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5年版)。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 避世隐居。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 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 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 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我们现在读到 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 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 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朗读,感韵味 u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 ,听清句子的停顿。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 自由朗读。 u读准字音。 缥碧 湍急 轩邈 戾天 鸢飞 夹岸高山 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有时见日 piotun ji xun mio lnyn yunl kukjin u读出节拍。 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 成,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 /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 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 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u读出韵味。 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 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以言带言,疏通文意 u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 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 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 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 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 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 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 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品水析山,分析手法 u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总体结构。 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 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 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 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u 文中的哪一部分写“异水”?这水又异在何 处呢? 第2段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鱼和细 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 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 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突出水之清 突出了水之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 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反衬正面烘托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 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 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形 u 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 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 寂静,寓视于听,以动写静。 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 昼,林间仍显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 还能见到阳光。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 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可见山之奇。 色 u本文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 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交响曲 ,绘声绘色,使人产生“声临其境”之感 ,令人神往。 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为我们描 绘出在“天”这个广阔背景下的天清气朗、明快 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 了富春江江水随山形而曲折变化,也表现了作者 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 生命和动感。 u本文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请你简要说明。 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 静结合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 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u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怡 然自得。 由景到情,知人论世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 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 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 夺利和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因景明志,这是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心 音、情韵,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 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 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 者高洁的情怀。 小结: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认为,观山 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 道,观道适以澄怀。本文作者以澄澈空明 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 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的人生 态度。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厌倦仕途 寄情山水 奇山 异水 清:缥碧见底 急:急湍猛浪 形:竞上轩邈 声:泉鸟蝉猿 色:光影交错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唐诗五首 第1课时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 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 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 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 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 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简介唐诗 唐诗五首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 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 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 仗,都有许多讲究。 了解律诗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 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 3.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 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 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 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 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 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 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 巧之一。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 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野 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 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 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 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 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 ,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东皋 徙倚 驱犊 u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oxd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 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 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 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 了。 u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词用得好,它 写出了_,表现了_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 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 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 意情绪。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 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 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 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 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 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 隐士情怀。 u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 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 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 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 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 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 诗坛上别具一格。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徙倚彷徨 颔联:落晖萧瑟 颈联:返、归孤独 典故:采薇知音难觅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 ,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 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 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 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 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 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 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 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 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 :“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 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 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崔颢 千载 萋萋 u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oziq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 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 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 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 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u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 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 么不同。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 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 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 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 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 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u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 什么景象?第七、八句 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五、六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 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 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 空间:虚无 时间:邈远 写景(芳、草):实写 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使至塞上 王维 u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 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 来。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 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 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 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 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 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 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u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词用得好,它 写出了_,表现了_ 。 “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 ,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 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 劲拔坚毅之美。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 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 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 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 车”相呼应。 “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 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 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 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 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u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边塞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 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 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 孤寂之感。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蓬、雁自比 直、圆雄壮、苍茫 关心战事、失意消散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 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 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 光。 回顾导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u朗读全诗。读准节奏:按照“二三” 拍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情感:注 重重音和停连;读出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随 怜 连音 读得温柔,情意绵绵,读出留恋与不舍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 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 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 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 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 小舟。 u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 点。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 是什么?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 ;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 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 特点。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 角度是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 ;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 人思乡之情。 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 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 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 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 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 样。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 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 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山、水(远景 ) 颈联:月、云(近景) 尾联:留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 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 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u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登上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西面的山(西湖 的美景尽收眼底),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 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 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 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色彩斑斓的春花渐 渐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好能够遮 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 够,尤其是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u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 行踪是怎样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u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 处处”“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 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 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 ”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u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 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 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 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 喜爱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u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 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 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 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 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 ,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 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 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 喜悦与闲适。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所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所见:水涨云舒、莺歌燕舞、乱花浅草 所感:最爱行不足 主旨:对初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 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 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 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 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激趣导入 u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
收藏
编号:162581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8.4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8-01
15
文币
- 资源描述:
-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三 峡 第1课时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 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 情境导入 青山林立,碧水蓝天 三峡中的游船往来穿梭 巫 山 神 女 峰 红叶片片的瞿塘峡之秋 西陵峡风光 巫峡风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 诗如画。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 ,我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1500 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三 峡 郦道元 【作者名片】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范阳涿(zhu)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先后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吏,多次出 任地方官。他爱好游历,酷爱自然,十分注重 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 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名著。 初读,读出韵味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 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水经 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看似为 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 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 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 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注 文中,郦道元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但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 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 不少错误。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 注齐名,合称“四大名注”。 阙处 曦月 襄陵 沿溯 素湍 绝 飞漱 属引 u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 quxxins tunynshzh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u自由朗读,读清句读。 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 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 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 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的要求。 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 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 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 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再读,理解文意 阙:同“缺”,空隙、缺口。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湍:急流。 肃:肃杀,凄寒。 属:连接。 引:延长。 u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u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 【自 】 回清倒影 (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 (形容词,清澈 ) 【清 】 沿溯阻绝 (动词,隔断) 绝 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 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 【绝 】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u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这些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 太阳都遮蔽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 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 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 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 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 u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2课时 研读,三峡之美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 简单概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交代峡 长。 说明山高,“隐、蔽”,以天 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正面 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 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江面 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 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正面描写夏季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 点。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 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 u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 美,美在”的句式来表达。 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 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 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u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章到底 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 下面的句子。 品读,写法之妙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 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 ,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 ,侧面烘托山“连”山“高”。正面描写和侧 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 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 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 ,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 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 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 然。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 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 变,摇曳多姿。 作者是从“山”“水”两个方面描写三 峡景观的。先写“山”,再写“水”。写“ 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 “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u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 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 群山。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而 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 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 ,文章曲折有致,再到凄美结束,气脉悠 长。 u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u欣赏这张三峡图片 ,尝试背诵课文。 诵读,山河之爱 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150余字, 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 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 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 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三峡大坝 板书设计 三峡 山:连绵、高峻 夏:水迅猛 春冬:趣味 秋:悲凉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 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 山水的优美诗文。 激趣导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 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 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诵读,读通顺 歇 颓 沉鳞 能与其奇者 u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扫除字词障 碍,读通读顺。 xitulny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u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 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u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u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 时更正。 u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 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请各组代表展 示在黑板上,做好笔记。 再读,读文意 u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 为几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领全文仰视 俯瞰 平视 分两层,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色 平视 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u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 ,读过此文,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 用给出的句式进行描 绘。 深读,读文情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 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 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_ _ 。 这里有_之美,你看,_ _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 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 盎然。 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山青 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使人感 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 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 翠。 缤纷的色彩之美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晨昏变化之美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 丽迷人的山水画。 u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揣摩句子的 内在情感。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 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 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 惋惜之情。 ! u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 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 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 书(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流传下来 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是六 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 其间,吟咏盘桓。南史陶弘景传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 感。 小结: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却 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 收。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 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竹林、四时 晓雾、猿鸟 夕日、沉鳞 仙都、未复 四时 晨昏 总领 写景 抒怀 第2课时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 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 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 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 ,有的失落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 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 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朗读,感韵味 u听录音范读。 u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 气不断。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 ,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 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读出兴奋之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 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 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 感慨的意味表达出来。 译读,通文意 u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 的影子吧。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 的闲人罢了。 u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和( )在( )因为( )而游赏,他们( )。 苏东坡张怀民承天寺 睡不着欣赏到了 美丽的月色 赏读,品心情 u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月色入户。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 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 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 温暖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 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 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 墨,点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u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 怎样的呢?如何理解“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 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 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 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 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 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 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 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 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 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 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苏轼曾写过一句话:“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 州本是苏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 达的胸襟为民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 达。 小结: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 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 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 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 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 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重读,品不同 u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 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 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 用词 表达方式情感 答谢中 书书 句式整齐,多是 四字一句,又用 对偶,极具节奏 感,读来朗朗上 口。文章用词精 美,描写生动, 呈现出了大自然 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为 总起;接下来具 体描绘景物,写 总体风貌,写四 时、朝夕景物的 不同,层次清晰 ;最后,以赞美 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不同 课文 句式、节奏、 用词 表达方式情感 记承天 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 有节奏变化,使 文章内容具有波 澜。语言朴素自 然,描绘了一幅 庭院月夜小景图 ,极具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 记,有时间、地 点、人物,先叙 事,再写景,最 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 被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 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等 复杂而微妙 的情感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热爱生活 豁达、超然 月色空明 竹影斑驳 夜游闲人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与朱元思书 视频欣赏:美丽的富春江 情境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富春 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 ”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 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 ”,元代的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 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 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 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 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 称为“吴均体”。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 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 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 永。 检查预习,诵读美文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 社2005年版)。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 动荡不安。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 避世隐居。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 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 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 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我们现在读到 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 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 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朗读,感韵味 u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 ,听清句子的停顿。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 自由朗读。 u读准字音。 缥碧 湍急 轩邈 戾天 鸢飞 夹岸高山 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有时见日 piotun ji xun mio lnyn yunl kukjin u读出节拍。 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 成,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 /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 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 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u读出韵味。 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 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以言带言,疏通文意 u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 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 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 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 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 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 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 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品水析山,分析手法 u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总体结构。 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 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 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 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u 文中的哪一部分写“异水”?这水又异在何 处呢? 第2段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鱼和细 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 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 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突出水之清 突出了水之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 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反衬正面烘托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 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 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形 u 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 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 寂静,寓视于听,以动写静。 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 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 昼,林间仍显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 还能见到阳光。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 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可见山之奇。 色 u本文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 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 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交响曲 ,绘声绘色,使人产生“声临其境”之感 ,令人神往。 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为我们描 绘出在“天”这个广阔背景下的天清气朗、明快 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 了富春江江水随山形而曲折变化,也表现了作者 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 生命和动感。 u本文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请你简要说明。 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 静结合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 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u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怡 然自得。 由景到情,知人论世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 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 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 夺利和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因景明志,这是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心 音、情韵,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 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 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 者高洁的情怀。 小结: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认为,观山 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 道,观道适以澄怀。本文作者以澄澈空明 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 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的人生 态度。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厌倦仕途 寄情山水 奇山 异水 清:缥碧见底 急:急湍猛浪 形:竞上轩邈 声:泉鸟蝉猿 色:光影交错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写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3 唐诗五首 第1课时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诗,但唯有 唐代的诗歌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为广泛。作 为中华民族最珍贵文化遗产之一的唐诗,或雄 壮浑厚,或清雅秀丽,意境深远,具有深厚的 美学韵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 进唐诗,走进历史,走进情怀。 简介唐诗 唐诗五首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 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 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 仗,都有许多讲究。 了解律诗 基本特征如下: 1.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 为尾联。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 可不押。 3.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 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4. 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 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元代范德机的诗格:“作诗有四 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 要渊永。”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 法方面的术语,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 巧之一。 把握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 转合的格局。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野 望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贞 观初年,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 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性情简放,“ 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 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 ,开创唐诗盛世做出重要贡献。 东皋 徙倚 驱犊 u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oxd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 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 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 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 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 了。 u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词用得好,它 写出了_,表现了_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 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 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 意情绪。 “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 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 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 “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 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 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 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 隐士情怀。 u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 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 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 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 孤独和苦闷。这首诗是王绩的代表作,也 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 律诗。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 诗坛上别具一格。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徙倚彷徨 颔联:落晖萧瑟 颈联:返、归孤独 典故:采薇知音难觅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蛇山上的一座名楼 ,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年仕途失 意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一种吊古伤今、 人去楼空的寂寞情怀,加上被神话传说触 动,胸中不禁迸发出诗情,面对无限的时 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响。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 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 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 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 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 :“沈(佺期)、宋(之问)既殁,而崔 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 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 崔颢 千载 萋萋 u放声吟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hoziq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地方只剩 下一座黄鹤楼。(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 ,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 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碧绿茂盛 的草木长满鹦鹉洲。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 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u请同学们分析“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 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两个“空”意义有什 么不同。 第一个“空”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 人驾鹤离去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下的黄鹤 楼似乎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 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 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 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u诗人在第五、六句写了 什么景象?第七、八句 又抒发了什么情感? 第五、六句: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 第七、八句:抒发了清冷的思乡之情 小结: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 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 今之情,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愁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 空间:虚无 时间:邈远 写景(芳、草):实写 抒情(日暮、烟波):点明主旨 使至塞上 王维 u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此诗押“n”韵,在诵吟韵脚字时,要特 别注意平仄起伏,这样读诗,才会读出韵味 来。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诗 意。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 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 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 广袤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 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 更红更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他们报告 说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u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赏析诗句。 这句诗中,“_”词用得好,它 写出了_,表现了_ 。 “大漠孤烟直”中的“直”字用得好 ,它写出了一缕烽烟直上云霄,在茫茫大 漠的衬托下,显得很有力量,表现出一种 劲拔坚毅之美。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 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 却是比喻一个担负朝廷使命的大臣,写出 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 车”相呼应。 “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 之美;“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 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感和苍茫感。这两个 词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 寂的情绪融入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u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边塞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 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 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 孤寂之感。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蓬、雁自比 直、圆雄壮、苍茫 关心战事、失意消散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野望黄鹤楼和 使至塞上三首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剩下的两首诗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 春行,一起来领略荆门及钱塘湖的美好风 光。 回顾导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u朗读全诗。读准节奏:按照“二三” 拍的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情感:注 重重音和停连;读出大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随 怜 连音 读得温柔,情意绵绵,读出留恋与不舍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 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渐 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 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 明镜;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 喜爱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 小舟。 u再读诗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 点。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角度 是什么?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1.首联交代了什么内容?表达方式是什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 ;用了叙事的表达方式。 2.颔联写了哪些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了高山、平野、江流;从远景、俯 视、动景角度来写的。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 特点。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景?写作 角度是什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江月、云霞 ;从近景、仰视的角度写的。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的是什么情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水送人, 人思乡之情。 尾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 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 在蜀地,对蜀地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 此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 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 他远行,这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 样。 小结: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 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 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 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山、水(远景 ) 颈联:月、云(近景) 尾联:留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 今属河南),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钱塘湖春行 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u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u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登上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西面的山(西湖 的美景尽收眼底),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 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 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 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筑巢。色彩斑斓的春花渐 渐要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好能够遮 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 够,尤其是绿树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u本诗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诗人的 行踪是怎样的?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u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 处处”“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早莺尚少,只有“几处”;新 燕不多,不知“谁家”。“几处”和“谁家” 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处处 ”和“家家”,就体现不出早春的特点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u颔联中的“争”和“啄”两个动词用得 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这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莺燕 的动态,传神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 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如此美景的无限 喜爱之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u尾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流连 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 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结:这首诗把西湖的初春描绘得生机 盎然、生动传神。诗人陶醉于西湖初春的美 景中,最爱的却不是那莺歌燕舞、绿树红花 ,而是绿杨荫里的白沙堤。诗人置身其间, 饱览山光湖色之美,心旷神怡。全诗表达了 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读来让人倍感 喜悦与闲适。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所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所见:水涨云舒、莺歌燕舞、乱花浅草 所感:最爱行不足 主旨:对初春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见! 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 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 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 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 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激趣导入 u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课件(含12课时).zip》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南京
某校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材
分析
全部
全体
整个
教案
课件
12
十二
课时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