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2课时).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1624470
  • 上传时间:2021-08-01
  • 格式:DOC
  • 页数:64
  • 大小:2.5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2课时).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版 南京 某校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教材 分析 全部 教案 12 课时 下载 _中考专区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写景散文。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 新,均显造化之妙。所选择的五首唐诗,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不同的思 想感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如郦道元的三峡生动地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陶弘景的答谢 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作者在承 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秀丽的山水景物; 唐 诗五首中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教学本单元时,一要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大意;二要反

    2、复诵读, 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三要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四要注意引导学 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在教学写作“学习描写景物”部分时,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能够 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在写景时适当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生动。 在教学本单元名著导读部分时,可指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要求,引 导学生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分类分类内容内容课时课时教学要点教学要点 课文 10.三峡2 1.要求学生积累文言词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虚词。 2.指导学生体会诗文韵律美,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文章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课外注意积 累古诗词。 3.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 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11.短文二篇2 12.与朱元思书1 13.唐诗五首2 写作学习描写景物1 名著 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 实作品的阅读 2 感。 4.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学会运用 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在写景时适当 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生动。 5.指导学生了解纪实作品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要 求。 课外古诗词诵读2 1010 三三 峡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

    4、和谐的特点;对照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节奏美。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特别喜欢旅游吧?谁来介绍一下你曾经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学生 交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她的风景如诗如画。长江最险河段之一在三峡,今天,我 们就跟随郦道元一起来欣赏一下 1500 多年前的长江“三峡”之景吧!

    5、 (板书:三峡 郦道元)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学生对旅游景点的讲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读出韵味二、初读,读出韵味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适时补充,引导学生了解郦道元其人。 2.初读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停顿。 阙 处(qu)曦 月(x)襄 陵(xin)沿溯 (s) 素湍 (tun)绝(yn)飞漱 (sh)属 引(zh) (2)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

    6、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提示:本文多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3)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指导:注意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 情的要求。如第一段稍高昂,语速适中;第二段语速加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语气舒缓, 语速略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段语气低沉,语速稍慢,读出凄美之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文章的美。 三、再读,理解文意三、再读,理解文意 1.学生借用工具书,标示重点字词 提示:注意“阙” “奔” “湍” “肃” “属” “引”

    7、等词在文中的意义。 2.以组为单位,归纳整理本文重点词语 “自” :自 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 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绝” :沿溯阻绝 (动词,隔断) 绝 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停止) “清” :回清 倒影(名词,清波) 清 荣峻茂(形容词,清澈) 3.在交流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师:请同学们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预设(1)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2)

    8、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长很久才消失。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重点训练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解决字词,把课堂 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通顺的现代汉语翻译文章,会按通假字、古 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归纳整理词语。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深层研读,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语句品读,探究写法之妙。 【教学

    9、过程】【教学过程】 一、研读,感受三峡之美一、研读,感受三峡之美 1.概括三峡之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2)三峡的水在不同季节各有怎样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简单概括。 (师引导,生交流讨论) 预设(1) 三峡一文写山,突出其高峻险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其中, “自三峡七百里中” ,交代峡长;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说明山高, “隐”和“蔽” ,以天 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这两句正面刻画出山的雄奇险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从侧面突出了山峰的险峻

    10、、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2)写水,则重点表现夏水水流湍急,迅猛异常。接着描绘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写夏水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正面描写夏季 江水暴涨、水流湍急的特点。 写春冬之水句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 “良多趣味” 。 三峡“水”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体会三峡之美 师: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何处?试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来表 达。 预设三峡的山美,美在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 三峡的水美,美在水流湍急,迅猛异

    11、常,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认识、对词句的揣摩将这些鉴赏变为自己的理解, 进而真正了解水经注的文学特色,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品读,探究写法之妙二、品读,探究写法之妙 1.品析句子写法 师: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郦道元所写的山水文 章到底妙在何处呢?请同学们品析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

    12、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预设(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隐天蔽日” ,写出群山连绵,高峰入云,遮天蔽日的情形,侧面烘托山“连”山“高” 。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 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 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 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

    13、,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 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2.探究写作顺序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景观的? 预设作者是从“山” “水”两个方面描写三峡景观的。先写“山” ,再写“水” 。写 “山” ,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 ,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师: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 预设三峡的气势首先源自遮天蔽日的连绵群山。有了山的重叠,才有水的迅疾。而 夏水正是承接了山的气势,既是承上,又是启下,开启对水的描写。由壮美到秀美,再到 凄美结束,文章曲折有致,气脉悠长。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句子写法的品析及写作顺序的探究,

    14、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精练生动 的语言,品味其写法的精妙。 三、诵读,表山河之爱三、诵读,表山河之爱 师:请同学们看着这张三峡图片,尝试背诵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师小结:本文作者郦道元以仅 150 余字,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然而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 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观的三峡大坝,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 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 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热爱!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本堂课按照“读译析诵”的步

    15、骤进行设计,符合“新课标”有关文言文教学的 要求,即指出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 课文的内容。同时,本文的教学紧扣文本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梳理、品析。此外,多 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打下了基础。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三峡中的修辞手法三峡中的修辞手法 1.1.并提并提 为了使句子紧凑、文笔简练,古人常用并提法行文,把本来应该写成两个短语或两个 句子的话,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表 意上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并提。这种 句子翻译时应分为两句。如:

    16、(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亭午” “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和“月” 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句话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 夜分,不见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这句和上句一样,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白 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 2.2.引用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 篇文章就

    17、运用引用中引言的修辞手法,如“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 沾裳。 ”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写出 了三峡寒秋凄清悲凉的气氛。 3.3.代称代称 事物本身有自己的约定俗成的名称,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不用该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作代称。如: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奔”字这里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清”字这里形容词作名词,指“清波” 。 以上两个例句中,都是用事物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也就更加突出了本体事物的特 征,如例(1)句

    18、中的“奔”突出马“奔驰、快捷”的特点,更突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例(2)句中的“清”突出了春冬之时水的清澈。 4.4.互文互文 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 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极少数也有三个)形式大致相同、 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 使这两个(或 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手法就叫互 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 (1) “隐天蔽日” ,意思就是“隐蔽天日” (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 (2) “林寒涧肃” ,意思就是“林涧寒肃” (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 5.5.对仗对仗 把字数相等,结构

    19、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群对称 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对仗。如课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上下词性相 同,语意相对,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这句对仗句着重刻画了三峡群山的高峻。还有“朝 发白帝,暮到江陵”也是一句工整的对仗句,突出了江水的迅疾。 6.6.夸饰夸饰 夸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夸张。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生动形象,也用到了这种 修辞手法。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有时比骑着骏马、驾着疾风的速度还快,这是夸张。作者 在比较时运用夸张的手法,更显水势之迅疾,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

    20、、一泻千里的特点。 这篇文章语言骈散相杂,恰当地、巧妙地运用了这么多古汉语修辞手法,文辞简练、 生动,文采飞扬,全文只有 155 个字,却生动道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形象描绘出 三峡四季的美好景色,确是值得后人代代传诵的山水游记之佳作。 阅读推荐阅读推荐 李白早发白帝城 袁山松宜都记 盛弘之荆州记 刘大杰巴东三峡 余秋雨三峡 1111 短文二篇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这两篇短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景物描写的方法,品味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3.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教学课

    21、时】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2.佳句赏析,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 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 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被称为 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一首“流

    22、动的山水诗” 。既像画又是诗,它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 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名言、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 二、诵读,读通顺二、诵读,读通顺 师: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课文三遍。 1.第一遍,能够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女生齐读) 课件出示: 歇 (xi)颓 (tu)沉鳞 (ln)能与 其奇者(y) 2.第二遍,能够读出停顿,初步领悟文体特征(男生齐读) 课件出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23、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第三遍,能够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推荐代表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知晓读书的要领,读准字词,读清停顿,感知文 章的内容。 三、再读,读文意三、再读,读文意 1.翻译全文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然后小组成员 间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2.整理笔记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请各组代表展示在 黑板上,教师纠正并加以补充,并且给足时间做好笔记。 3.梳理层次 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来

    24、谈谈。 预设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 ,再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具体描写山川的秀美景 色。 第三部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赞美和感叹总括前文。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引导学生整体 把握文章内容。 四、深读,读文情四、深读,读文情 1.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读过此文,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 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进行描绘。 课件出示: 这里

    25、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 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 这里有之美,你看,。 (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文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 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 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 色调单一,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就如五彩锦缎上

    26、缀 以碧玉翡翠。 (静景:山高、水清、岸美)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 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这既是一幅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 (动景:猿 啼、鸟鸣、鱼跃)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用固定句式引导学生进行佳句赏析,让学生在品中读,读中品,体会课 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2.请学生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的末尾加上标点,以揣摩句子的 内在情感。 (生交流讨论,师引导) 预设

    27、(1)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 言表。 (2)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 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揣摩句子含义, 使学生更深层次理解作者情感。 3.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 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 时称“山中宰相” 。 (2)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28、,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 水的锦绣文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名篇。 (3)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南史陶弘景传 预设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意之 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材料,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并深刻理解文本中作者所抒发 的感情。 五、背诵课文五、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全文 68 字,却是一幅清丽的画,一首流动的诗,美不胜收。这样美 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

    29、美的课文,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3.对比阅读,分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可 是,不同的人,欣赏它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 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

    30、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人们赏月时的不同心境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感韵味二、朗读,感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请两位学生代表读 师指导: (1)文言文句子读起来要有美感,断句要声断、气不断。 (2)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 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 (3) “念无与为乐者” ,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 ,读出兴奋之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感慨之情。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 出来了。我们读时,要将文中宁静、欣赏、感慨的意味

    31、表达出来。 3.男同学齐读,女同学齐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并读出文言 文的韵味。 三、译读,通文意三、译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小组内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翻译课文(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师点拨) 课件出示: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预设(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请同学们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和()在()因为()而游赏,他们 () 。 师提示:元丰六年

    32、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月光美而游赏,他 们友情很深厚。 预设苏东坡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因为睡不着而游赏,他们欣赏到了美丽的月色。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要素概括文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教给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 四、赏读,品心情四、赏读,品心情 1.赏析句子 师: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预设(1)月色入户。 理由: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 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理由: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33、中交横 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 染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赏析文言佳句,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美文,学会欣赏中华文化 的精髓。 2.理解心情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月色如此美丽,苏轼赏月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如何 理解“闲人”? 资料助读 1: 课件出示: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 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 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

    34、轼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生交流讨论) 预设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 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 ,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 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 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 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资料助读 2: 课件出示: 苏轼曾写过一句话: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本是苏 轼的受难之地,但苏轼却以他豁达的胸襟为民

    35、请命、建功立业,足见其旷达。 师小结:文章短短 85 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被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 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 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心态。 五、重读,品不同五、重读,品不同 师:请同学们重读这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和情感方面 有哪些不同之处。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课文不同句式、节奏、用词表达方式情感 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

    36、是四字 一句,又用对偶,极 具节奏感,读来朗朗 上口。 文章用词精美, 描写生动,呈现出了 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以感慨发端, 为总起; 接下来具体描绘景 物,写总体风貌,写 四时、朝夕景物的不 同, 层次清晰; 最后, 以赞美和感慨结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 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 奏变化,使文章内容 具有波澜。语言朴素 自然,描绘了一幅庭 院月夜小景图,极具 诗情画意 如一篇短小的日记, 有时间、 地点、 人物, 先叙事,再写景,最 后以议论点题 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 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 情感 【设计意图

    37、【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法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使用不同的 写作技巧来表达情感的方法,积累、内化,供写作时借鉴。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记承天诗夜游记承天诗夜游 【设计亮点】【设计亮点】 这两节课注重诵读、积累和欣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节课以读贯穿课堂,设 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教材内容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将这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比较在句式、节奏、用 词、表达方式以及情感抒发等方面的不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山中宰相山中宰相 陶弘景隐居茅山时期,仍然关心社会的发展,希望社会稳定,天下百姓都能安

    38、居乐业。 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提御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御诏,文曰: “山 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陶弘景下定了不出山 的决心, 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 诗为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 “山 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画的内容是:两头牛,一头散放水 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套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 领会了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 询” ,故当时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这样评

    39、价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 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巨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徘徊者,一 个诗人,一个小丑。 (有改动)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有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建议有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建议 1.1.知人论世,感悟情怀知人论世,感悟情怀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有 85 个字,单从文章本身出发很难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知 人论世是理解这篇文章主旨的一个重要环节。苏轼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却屡 遭贬谪,政治抱负未能充分施展,面对所谓“闲人”的

    40、生活境遇,在欣赏明月的过程中必 然擦出情感火花,作者寄情于景,借月抒怀,所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 发散思维,联想苏轼在逆境中的襟怀,或豁达,或消沉,抑或悠闲乐观,这些情感体验都 是建立在对苏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人论世”在本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 色,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对苏轼当时的境遇有一个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2.2.对比学习,拓宽视野对比学习,拓宽视野 本文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描写月色的部分了,苏轼构筑了一个澄澈透明,充满光与 影、动与静的奇美意境,所以可就本文中的写月句做一做拓展练习,与其他名家名作进行 对比学习,如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句,在李白的

    41、笔下月光如“霜” ,寒冷 凄清,借此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而苏轼笔下的月光如“水” ,澄澈透明,空明动 态,以致苏轼物我相忘,以此来表达自己寄情美景、宠辱偕忘的达观心境。李白与苏轼同 是豪放纵情之人,笔下的“月”却截然不同,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两位借月 表达的情感决定了他们笔下物象的差异,值得学生在课后细细品味,深度探究。 阅读推荐阅读推荐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苏轼游沙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1212 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整体把握文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品味“奇山异水” ,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写景

    42、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一、情境导入 古人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大屏幕展示富春江山水美景视频) 富春江,全长 110 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 下第一奇山”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 下奇景于一身” ,元代的李桓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 元思书 ,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板书:与朱元思书 吴均)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入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检查

    43、预习,诵读美文二、检查预习,诵读美文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 2.仿例诵读 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 由朗读。 (1)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缥 碧(pio)湍 急(tun)夹 岸高山(ji) 轩邈 (xun mio)泠 泠作响(ln)嘤 嘤成韵(yn) 鸢 飞(yun)戾 天(l)窥 谷忘反(ku) 横柯 上蔽(k)有时见 日(jin) (2)读出节拍。 师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 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 ,有时我们可

    44、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等。 (3)读出韵味。 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节奏,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三、以言带言,疏通文意三、以言带言,疏通文意 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 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的翻译。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

    45、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重点语句检测,看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四、品水析山,分析手法四、品水析山,分析手法 1.品“奇山异水”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总体结构。 预设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

    46、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 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师:说到“奇山异水” ,文中的哪一部分写“异水”?这水又异在何处呢?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预设第 2 段写“异水”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 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 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 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师: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预设第 3 段写“奇山” 。 “夹岸高山,皆生寒

    47、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 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 ,以 “竞上” “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形)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 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寓视于 听,以动写静。 (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 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

    48、可算作文章的补 充,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可见山之奇。 (色) 2.析写作手法 师:本文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交流回答,师小结) 预设听觉: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 叫无绝”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交响曲,绘声 绘色,使人产生“声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视觉: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广阔背景下的天清气朗、 明快秀丽的景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既写出了富春江江水随山形而曲折变化,也表 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负势竞

    49、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 峰”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师:本文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请你简要说明。 预设详写“山” ,略写“水” 。写山水动静结合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 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品读文中山水之美景。先逐步分析“奇山” “异水”的特征, 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品读的难度,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五、由景到情,知人论世五、由景到情,知人论世 这是一封书信,写的是山水美景。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 “一切景语皆 情语” ,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

    50、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生讨论作答,师引导小结)预设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怡然自得。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荡涤了 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夺利和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因景明志, 这是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心音、情韵,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 师小结: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认为,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 ,澄怀方能观道, 观道适以澄怀。本文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南京某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含12课时).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2447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