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4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4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南京 年级 数学 上册 单元 分析 全部 教案 84 课时 下载 _二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单元备课 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 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 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之前,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 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
2、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 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 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 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 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 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
3、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 (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 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课时安排:共 10 课时: 连加、连减1 课时 加减混合1 课时 练习一2 课时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1 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 课时 练习二2 课时 机动课时2 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总第课时 课课 题题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内内 容容教材例( 1 ) ,练习( 1 )至( 4 ) ,补充习题第一页(1)
4、至(3 ) 。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 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 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 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 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兴趣。 重重 点点 难难 点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教 具具 学学 具具 课件练习纸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流 程教 学 流
5、程个 性 化 修 改个 性 化 修 改 一、一、 回顾回顾 整理整理 形成形成 网络网络 谈话:小朋友,暑假过去了,现在我们是二年级的小 学生了, 大家高兴吗?你们有信心把这个学期的新知识 学好吗? 你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加减笔算吗?谁来说说加法 和减法笔算的方法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连加、连减 揭示课题 二、二、 内化内化 理解理解 初步初步 应用应用 1. 出示教材例 1 主题图,创设情景:二(1) 班的三个小朋友在进行折纸船比赛,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情况。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题目提出了什么 问题? 2. 学生看图,交流信息和问题。 3. 引导: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
6、少只,你能列出 算式吗? 4. 提出要求:这个算式你会算吗?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不同算法 5. 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学生中 有没有出现把竖式连起来写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6. 他们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你喜欢哪种 法? 7.“试一试” :902528= 学了连加计算,你会计算连减算式吗? 8.小结:在计算时,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要求,可以口 算,也可以笔算,或口算和笔算相结合,要选择自己认 为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尽量算得又对又快。 三、三、 回顾回顾 交流交流 收获收获 提升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
7、算方 法了吗? 四、四、 延伸延伸 拓展拓展 综合综合 应用应用 下面来考考大家: 1. 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 2. 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 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出示第 3 题图:你看懂这道题的意思吗? 谁来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4. 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摘西瓜 (1)出示第 4 题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交流:阿姨上午摘了 38 个西瓜,下午摘了 46 个西瓜。 (2)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集体订正。 (3)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思考: 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
8、你能列一个算式解决 问题吗?阿姨上午摘了38个西瓜, 下午摘了46个西瓜, 运走 60 个,还剩下多少个?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连加、连减 例 1:19+27+26=72(只)“试一试” : 902528=37 1 94 6 +2 7+ 2 6 4 67 2 1 9 +2 7 4 6 +2 6 7 2 教后教后 记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总第课时 课课 题题加减混合加减混合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内内 容容教材例(2 ) ,练习(1)至(5) ,补充习题第二页(1)至(4) 。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 算
9、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 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认真计算地学习习惯。 重重 点点 难难 点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教 具具 学学 具具 课件 练习纸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流 程教 学 流 程个 性 化 修 改个 性 化 修 改 一、一、 回顾回顾 整理整理 形成形成 网络网络 谈话:上节课二(1)班的同学开展了折纸船比赛, 今天他们又在折
10、纸船了, 不过今天他们折的纸船是要 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二、二、 内化内化 理解理解 初步初步 应用应用 1学习例 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 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 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说明: 像这样的算式, 有加法也有减法, 叫加减混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竖式计算 提问: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 3 页,用竖式算出这道 算式的得数。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 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
11、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 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板书减法竖式)接下 来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讨论:在算出减法得数 22 后,用什么方法算要 方便一些?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 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 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三、三、 回顾回顾 交流交流 收获收获 提升提升 提问: 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你通过计算 这两题, 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12、 (按算式的顺序算, 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四、四、 延伸延伸 拓展拓展 综合综合 应用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 查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先算加 20 的得数,再算减 6 的结果。 提问: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可以 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 过的口算内容。 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 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
13、每题里哪一步可以 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每题里哪一步用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 算?第二小题的竖式里 66 哪里来的?(说明如果第一 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提问: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 求的第二个问题?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 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追问: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指出: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 二个问题的条件。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 45 棵和吃了 37 棵, 求出第一
14、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 果。 5做“想想做做”第 5 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 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6.完成作业。 (1) “想想做做”第 1 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两小题,第 3 题右边两小题。 (2) “想想做做”第 5 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加减混合 38+4233=47(只) 3 88 0 +4 2-3 3 8 04 7 3 8 +4 2 8 0 3 3 4 7 教后教后 记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总第课时 课课 题题连加、连减和加
15、减混合练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内内 容容教材练习一 1 至 5 题,补充习题第三页(1)至(3) 。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 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 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重重 点点 难难 点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教 具具 学学 具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流 程教 学 流 程个 性 化 修 改个 性 化 修 改 一、一、 回顾回顾 整理整理 形成形成 网络
16、网络 1回忆内容。 提问: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 些?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加、减整 十数或一位数时) 2揭示课题。 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 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小朋友要认真地 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 算。 二、二、 内化内化 理解理解 初步初步 应用应用 1做练习一第 1 题。 出示练习一第 1 题。 提问: 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为什么想 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 指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 口算内容。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
17、加、减整十数或 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 2 题。 (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 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 因。 提问: 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你根据什么想 到用口算的? 指名在可以口算的地方没有用口算的同学, 说说为什么 没有用口算,现在发现其他同学们为什么用了口算。 指出: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 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用口算, 这样比较方便,可以 算得快一些。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提问: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
18、,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 (3)练习反思。 通过上面的计算, 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有什么体会? 指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 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 可以连起来写。 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 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三、三、 回顾回顾 交流交流 收获收获 提升提升 3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 76-20+2844+8+3864-27-6 46+39-5053-9+40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 34+26+2345-37+59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提问:你用口算了吗?各在哪一步
19、用的口算? 指出: 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 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4做练习一第 3 题。 出示练习一第 3 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第一小题得数都是 90,请大家观察一下: 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 和呢? 第二小题上面3个数的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你 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的数中看出来多的1吗?左边 和右边比呢? 四、四、 延伸延伸 拓展拓展 综合综合 应用应用 1完成、或=。 100 厘米1 米7 米500 厘米1 米99 厘米 6 米6 厘米
20、2 米7 厘米15 厘米5 米 3.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 8() (2)文具盒宽 8() (3)床长 2() (4)讲台长约 1() (5)字典厚约 3() (6)乐乐身高 99() 三、三、 回顾回顾 交流交流 收获收获 提升提升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内交流 四、四、 延伸延伸 拓展拓展 综合综合 应用应用 1.画一画 (1)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 6 厘米短 2 厘米的线段。 交流:画线段时要注意哪几点? 2.在 5 个点之间可以画几条线段?试一试。 交流:怎样画可以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3.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 15 米,
21、第一次用去 5 米,第二次用去 8 米,绳子短了多少米? (2)一支铅笔用去 2 厘米,还剩 10 厘米,这支铅笔原 来长多少厘米? 4.思考题:小猴学爬竹竿,竹竿长 8 米,小猴每次爬上 2 米,滑下 1 米,它要爬多少次才能爬到竹竿顶端?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教后教后 记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审核人:总第课时 课课 题题机动课时机动课时 2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内内 容容复习线段、厘米、米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1.进一步明确线段、厘米和米概念。 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线段的特征,能熟练进行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转换, 在生活实际中能熟练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3.使学生能
22、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 观察、交流等活动。 重重 点点 难难 点点 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正确运用。 教教 具具 学学 具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流 程教 学 流 程个 性 化 修 改个 性 化 修 改 一、一、 回顾回顾 整理整理 形成形成 网络网络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46=65=155= 35=306=66= 63=205=46= 124=5330=47-8= 85-40=28+40=54-9= 2. 算一算 17 厘米-9 厘米=()厘米 1 米-20 厘米=()厘米 30 厘
23、米+70 厘米=()米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二、 内化内化 理解理解 初步初步 应用应用 1. 判断是非,并说出理由 (1)小华身高 150 厘米,实际上就是 1 米 50 厘米。 (2)一块橡皮厚约 1 厘米。 (3)线段是不可以量出长度的。 (4)教室墙的四条边不是线段。 (5)100 厘米长的铁丝比 1 米长的绳子长。 2.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3. 口答 (1) (2)量比较短小的物体长度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一般用()作单位。 三、三、 回顾回顾 交流交流 收获收获 提升提升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内交流 四、四、 延伸延伸 拓展拓展
24、综合综合 应用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1将一根绳子对折后用尺量长度为 40 厘米, 这根绳子的长 度是多少厘米? 2一根绳子长 24 米,每 4 米剪成一段,可以剪成这样的几 段? 3一根铁丝剪去 15 厘米后还剩 65 厘米。 (1)这根铁丝原来有多长? (2)剪去的比剩下的少多少厘米? 2.222 板书板书 设计设计 教后教后 记记 第六单元单元分析第六单元单元分析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16 的乘法口诀和用握 1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教学的。内 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 7 的乘法口诀和用 7 的乘法口诀求商,初步认
25、识“倍”的 概念, 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教学 8 的乘法口诀和用 8 的乘法口 诀求商,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教材还在这两部分内容后分别安排相 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 7-9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 7-9 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 7-9 的乘 法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能应用学会的乘、 除法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况和简 单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 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