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数上全册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二数上全册教案.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数上全册 教案 下载 _其他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 以内加、减法笔算, 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l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 长度的意识。 2、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
2、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 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 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3、切联系。 本册重点:本册重点: 1、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一、长度单位(3 课时) 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 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 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 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我长高了1 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 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 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 课时 2、26 的乘法口诀 5 的乘法口诀2 课时 2、3、4 的乘法口诀4 课时 6 的乘法口诀3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
4、时 五、观察物体(4 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 课时) 7 的乘法口诀5 课时 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 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看一看摆一摆1 课时 七、认识时间3 课时 八、数学广角2 课时 九、总复习4 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3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
5、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3 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 课时 认识米1 课时 认识线段1 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 教材 1-3 页例 1 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
6、、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4 学习过程: 一、教学例 1: 1、老师拿起数学书。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 等, 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1 组量数学书,2 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 1 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
7、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 2 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 3 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 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 1 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一边量一边叙述。 5 5、对,正方体的边有 1 厘米长。1 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 1 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 1 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6
8、题。 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教材 3-4 页例 2、例 3 及练习一 15 题。 学习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5 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 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
9、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 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 1 厘米就是这么长: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6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 5 厘米长的?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 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 5 就是 5 厘米。 8、看练习一第 13 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集体订 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 10、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师出示米尺。
10、11、看,这就是 1 米,1 米就是这么长。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 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 2、这条绳子有 1 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 请你用尺子量一量。 (100 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 100 厘米的?(用 20 厘米的尺子量了 5 次就是 100 厘米。 ) 5、 所以说 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 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 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11、 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 4 题。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7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线段 第三课时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 5 页,练习一的 710 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课前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
12、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 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 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1)(2)(3)(4)(5)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8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
13、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 3 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 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 是不是线段?2 线 段是不是 3 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 3 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 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 3 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 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 7 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 7 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 8 题 (3) 练习一的 10 题: 分析为
14、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 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 5 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 5 厘米短 3 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 5 厘米长 4 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 (试一试) 思考:3 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 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 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 9 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00100 以内加减法以内加减法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
15、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使学生会运用 100 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学习时间:学习时间: (共 15 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 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 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我长高了1 课时 1 1、两位数加
16、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教材 P8P15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法。 10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时间:学习时间:4 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一)不进位加(一)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第 9 页例 1做一做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17、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合作探索: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
18、 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为什么? 生 1: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 66。 师:你是怎样算的?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三、教写竖式: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11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 36 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 30 的时候要注意与 36 对齐数位,再写“”。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
19、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五、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26+30=45+20=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一颗星。 六、总结: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3 6 + 3 0 6 6 课后记: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不进位加(二)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第 10 页 例 2做一做练习二的 1、2 题 学习目
20、标: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12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 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
21、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 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 5 根小棒和 4 根小棒和起来,3 捆和 3 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13 三、练习: 练习二第 1 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22、第 2 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课后记: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进位加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 第 11 页例 3做一做练习二3、4 题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复习: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
23、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 辆车,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教师:到底能不能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 14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 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 算的方法。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说 提问:6 根和 5 根合起来超过 10 根怎么办?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说 提问:6 加 5 得 11,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3)请口算的学生说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
24、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 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边做边思考 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 6 加 7 得(),怎样写?” “个位上 6 加 4 得(),怎样写?” 四、练习: 练习二第 3 题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 36+47 怎样算,再列竖式计算。 第 4 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竖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得数写在书上。 组内互查、互评。 五、总结: 笔算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进位加3 6 +3 5 7 1 课后记: 15 第四课时:练习课第四课时:练习课
25、学习内容:学习内容:P14 ,练习二:5-10 题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迅速的进行笔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算卡片,指名看题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第 5 题,请学生计算第 6 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2、第 7 题:出示投影片,说图意并计算出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 8 题: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的多,采得快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