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8课时).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集体 备课 教材 分析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教材 分析分析 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三篇课文。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 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绘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 连续细致的观察。 学情学情 分析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自主识字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已经掌握, 但对于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能力还是需要老师来培养的。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4.写一个人,注意把
2、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难点难点 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 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 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边读边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有助于我们归纳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能在阅读中,依据文章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就 可以按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比如我们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第五粒豌豆为 什么像“一个囚犯”?为什么它长得却很好?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把这些问 题解答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思考从蝙蝠 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了解蝙
3、蝠和雷达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 趣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小小“动物园”, 本次习作的重点是找相似,抓住人物与动物的外貌、性格和爱好等主要特点来写作。让孩 子掌握如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抓住人物与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找相似,要突出 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爱好等特征。比喻一定要恰当,注意用词要生动形象。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安排安排 共 8 课时 9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共有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三首古诗。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 露出
4、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 “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 “可 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 “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 1084 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 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 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作品,他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和梅的特点。作者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才
5、能不断进步。 暮江吟描写的是景色的美好和诗人观察地细致,而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 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会认“暮、瑟”等 7 个生字,掌握“降”这个 多音字,会写“暮、吟”等 1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3.学习通过写景来
6、表情达意的方法。 4.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评价方案 1.通过完成自主学习单“我会读”并在课堂中的汇报,评价目标 1。 (见评价单第一、 二题) 2.通过课堂交流思考,借助字典的注释,正确辨析“降”的读音。评价目标 1 。 (见评 价单第三题) 3.通过同桌互查,检查书写情况,评价目标 1 。 (见评价单第四题) 4.通过课堂中的朗读学生检验目标 2 的达成度。 (见评价单第五题) 5.通过课堂交流思考,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评价目标 3。 (见评价单第六题)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7、珠。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 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 ,去感受一下 诗歌的魅力。 (板书:暮江吟)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 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 角度进行评价。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 “暮”字上下宜紧凑, “艹”的横要平直。 “吟”字 “口”小偏上, “今”撇捺伸展。 二、诗歌朗读指导( (目标目标 2 2 的达成度的达成度) ) 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8、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 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 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 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二次修改 课
9、件出示:课件出示: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772-846) :字乐天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 稹合称稹合称 “元白元白” , 与刘禹锡并称与刘禹锡并称 “刘刘 白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语 言平易通俗,有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魔”和和“诗诗 王王” 之称之称。 代表作有代表作有 长恨歌长恨歌 卖卖 炭翁炭翁 琵琶行琵琶行等等,有有白氏长白氏长 庆集传世。庆集传世。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一道一道/ /残阳残阳/ /铺水中铺水中,半江半江/ /瑟瑟 瑟瑟/ /半江
10、红。半江红。 可怜可怜/ /九月九月/ /初三夜初三夜,露似露似/ /真真 珠珠/ /月似弓。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 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 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 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 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 我们来看第一句: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学生
11、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 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 “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 “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 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 境。 (板书:闲适亲切) (2)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 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 “可怜”一词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12、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 “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 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句: 课件出示: 露似真珠月似弓 (4)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 (板书:露珠真珠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 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 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把诗背出来,让大 家欣赏一下吧。 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 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九月初三夜露和月
13、的样子,表达 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 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 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 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 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 的景物描写得生动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优美、迷人迷人, 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 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 一、揭示诗题
14、,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 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 “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 ; “侧”左窄右宽, “贝” 的点不宜过长; “峰”左窄短,右宽长; “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
15、两点 对应; “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 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 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有能力的同学背诵。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落实目标(落实目标 1 1) 三、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
16、成峰” ,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 “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 不一样的。(板书:横岭侧峰) 二次修改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苏轼苏轼 (1037103711011101) , 字子瞻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 家、书法家、画家,为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唐宋八 大家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
17、辙合称苏辙合称 “三苏三苏” 。 有有 东坡易传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东坡乐府 潇湘竹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等 传世。传世。 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 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四
18、、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 ,那么,我们怎样才 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 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 2.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生各抒己见,师进行引导。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 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 角度去看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 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3.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 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就不一样。
19、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 到这样的例子?到这样的例子? 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 并作出评价。并作出评价。 ( (板书:人生哲理板书:人生哲理) ) 第三课时 雪梅 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出示雪梅图片 同学们,这两幅图片美不美?梅花和雪花都在寒冬绽放,它们互相 映衬,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是今天,它们却起了争执。它们在争 执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去看个究竟。 (板书:雪梅) 2.作者简介。 关于诗人卢钺,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生介绍诗人。 课件出示: 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代表作有雪梅两首。 二、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把
20、字音读准确。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多 音字和会写字的写法。 课件出示: 降 xin(投降) jin(降落) (落实目标(落实目标 1 1) 逊:半包围结构,可组词“逊色” 。 二次修改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梅雪争春梅雪争春/ /未肯降,未肯降, 输:左窄右宽,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布局紧凑,撇、捺舒展。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3.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并划分出节奏。 4.生齐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背诵。 三、品味诗歌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默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除了注释的重点
21、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 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畅所欲言,师进行引导。对说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说得不 准确的同学要及时纠正。 3.课件出示全诗翻译,学生对照全诗翻译纠正自己理解不准确的地 方。 4.悟道理。 (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落实目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落实目标 3 3)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生读诗,回答问题。师总结。 课件出示: 梅花和雪花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从后面两句诗可 以看出来:梅花香,却没有雪的洁白;雪花洁白
22、,却没有梅花的香气。 (2)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课件出示: 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 之短。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重新来读这首诗。 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四、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有关梅或雪的古诗。 骚人阁笔骚人阁笔/ /费评章。费评章。 梅须逊雪梅须逊雪/ /三分白,三分白, 雪却输梅雪却输梅/ /一段香。一段香。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占尽 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让诗 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人难以评议梅和雪的高下,只好 放
23、下笔来。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放下笔来。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 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 花的一股幽香。花的一股幽香。 【板书设计】 雪梅 争执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取长补短 结果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评价单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一、我会背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我评价 全部正确 有 1 个错误 有 2-3 个错误 二、我会读生字 暮瑟缘降骚逊输 同位评价 全部正确 有 1 个错误 有 2-3 个错误 三、请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下方括号内 jinxin 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落
24、的敌人投降()。 同位评价 全部正确 有 1 个错误 有 2-3 个错误 四、我会写 同位评价 “暮”撇捺舒展开和 “费” 上下结构书写正 确 占格美观 笔顺正确 五、 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 教师评价 语言通顺 语言生动 六、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 2.本诗为我们展示了两幅不同时间的美丽景象,一幅是_;一幅是 _。 教师评价 暮费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_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主备人:四年级语文组】 10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25、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 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 的事物。本篇课文,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 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均、柄”等 5 个生字,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正确读写“嫩 茎、一顺儿、均匀、弯曲、漾起波纹、蜗牛、触着墙、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