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共五课时).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1590727
  • 上传时间:2021-07-18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8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共五课时).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 三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五 单元 解决问题 策略 分析 所有 教案 课时 下载 _三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1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 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 发展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 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前后知识联系: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从而与问题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形成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共 5 课时 1. 从条件出发思

    2、考的策略(一)1 课时 2.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1 课时 3. 练习十2 课时 4.间隔排列1 课时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 简单的一步计算 实际问题 2.简单的两步计算 实际问题(二下) 本单元内容: 1.用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解决两步 计算实际问题 后续学习内容: 1.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解决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三下) 2.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思 考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四上) 2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172 页的例题。完成第 7273 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 程,

    3、 了解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由条件想问题的策略寻找解题方 法,并正确解答。 2. 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的完整 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策略意识和成功体验,提高学 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板书策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你知道什么是策略吗? 生各抒己见。 师:策略实际上是一种解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小猴

    4、真爱劳动,它正在帮妈妈摘桃呢! 二、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 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2. 理解题意。 (1)说一说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想一想,哪个条件需要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3)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 5 个”是什么意思吗? 设计意图:从关键信息理解题目的意思,帮助解决问题。 3.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1)根据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同桌相互说一说。 (2)交流反馈: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 4. 自主解答。 3 (1)选择填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反馈、小结:不同的解答方法,求出的结果都符合题意,解答都是正 确

    5、的。 5. 过程回顾。 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后,及时回顾,厘清思路,明确在理解题目已知条件的 基础上,分析条件,从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 (1)第 1 小题,说说知道什么条件?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提出哪个问题? 能还能提什么问题? (2)读第 2 小题,想想能提哪些问题?你能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从两个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中,提出问题,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这里的关键是找出有直接关系的已知条件。 2.想想做做第 2 题 读题,理解题意(画图或用动作表示每次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的一半) 在表

    6、里填一填。 交流:填表的结果各是多少?你每次填写的米数的依据是什么? 反馈、检验: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高度的一半吗? 3.想想做做第 3 题 根据题意在图中做出标记。 交流:你是怎么确定芳芳和兵兵的位置、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从条件出发是帮助孩子审题,理解题意来解决问题。该题目中, 画出的示意图也是条件的一部分,我们要仔细看图,读图,用图,边看边想,就 能充分利用所有已知条件,顺利解决问题。 4.想想做做第 4 题 读题,并看图理解图意。 引导:从条件开始可以怎样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观察图片,你是怎样想的,怎么样理解题目,解决

    7、问题。 5.想想做做第 5 题 4 读题,了解题意。 猜一猜:画到第几个正方形就画不下了?圆的大小要画得一样大。 动手画一画,看看刚才猜得怎样? 算算看,第 8 个正方形要画几个?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课上我让学生借助解决问题的“阶梯”自己拾级而上,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问题再从学生的解题实际情况着手,进行针对性交流,顺学而导,获得了较好的 教学效果。 引入部分我通过“两个或三个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利用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本节课铺垫。 例题的教学中,我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解决实际问 题, 积累了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8、。二年级下册又学习了简单的两步计算的 实际问题。可谓经验丰富,例题也不难,我估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 独立完成。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解决,再进行针对性地引导。我先出示第三天摘了 几个这个问题。根据我对孩子们的了解,他们在做题的时候,肯定是根据题目的 已知条件来分析, 想到用第一天的 30 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的 5 个就是第二天 的。那么我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将这样的一种解题思路进行强化: “哦,原来我 们都是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信息,从而解决问题的。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 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它帮助我们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解题时,我们 还可以这样,关注已知条件,从中思考出解决问题

    9、的方法。 ” 解决了第三天的之后, 第五天这个问题的处理其实恰好就是运用到了刚才解 决第三天这个问题的经验了。 5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7475 例题 2,及“想想做做”练习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已知三个数量间的关系和其中一个 数量, 求另一个数量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时间并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 的策略,提高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题目意思,尝试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第二步 帮助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步独立解决问题,第四步思考解决问题的价 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结合情境,使学生经历依

    10、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用 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画出线段 图,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条件出发思考对于解决 实际问题的价值,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发展集合 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 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从条件出发思考解决问 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从条件出发有序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

    11、话导入,复习回复 1. 昨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这个策略有什么好的地方? 指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 。板书课题。 2. 结合题目的条件、问题和要求,补充条件。 (1)苗圃 20 棵杨树苗,柳树有多少棵? 补充一个加法计算的条件。 补充一个减法计算的条件。 一般:比多少的条件,可以列加法或减法计算。 6 补充一个乘法计算的条件。 补充一个除法计算的条件。 一般:根据谁是谁的几倍,可以列式乘法或除法计算的算式。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数量入手,理解数量关系,为画线段图做铺垫。 二、探索策略,尝试解决问题 1. 出示例题 2 学生独立读题。 说说题目有哪几个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

    12、. 指导学生尝试画出线段图。 学生独立尝试画出线段图。 指导画图:说说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结合线段图来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 注意细节的指导。 比如: 两个事物写的时候上下对齐, 冒号对齐,先画一份的,再画几份或者比多少的,标好已知条件和问题,大括号 的使用。 3.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先算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来算的? 再算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来算的? 绿花有 12 朵 黄花的朵数 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 2 倍红花的朵数 红花比黄花多 7 朵 找出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小问题。 4.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板书: 黄花:122=24(朵) 红花:

    13、247=31(朵) 5. 想一想:如果“红花比黄花少 7 朵” ,应该怎样解答? 想一想,图应该怎么改? 根据学生的交流改一改。 说说现在解题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7 6. 比较原来的题目与现在的题目,在解答过程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 同?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变式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思,能够看懂 线段图,从中厘清数量关系,帮助解题。 三、巩固练习 1. 想想做做第 1 题 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提问。 组织交流: 提一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问题什么?提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问什么? 一步计算的问题: 排球有多少个?

    14、 二步计算的问题: 足球有多少个? 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2. 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回答。 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3. 想想做做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4. 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出:现在我们的解决问题条件变多了,一定要确定解题思路,根据相关联 的两个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时,题目比较复杂,要学会画出线段图 帮助分析。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 70、71 页 8 教后反思: 本节课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

    15、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在于看懂线段图,从中理解数量关系,难点在于根据题目恰当地画线段图, 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中,提炼出相关信息,画出线段图,帮助分析和解决问 题。 教学中, 学生对于线段图有一定的理解, 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很多线段图, 有很多学习经验。但是,对于细节方面还要进一步的加深理解。本节课学习效果 较好。 9 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76 第 15 题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弄清根据哪几个条件想到这一问题, 相关问题之间有什么 联系。结合具体题目说说,先算的是什么,后算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 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解决问题从条

    16、件想 起的策略,能从条件想起说明书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能应用策略正确 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 两 步讲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样,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分析、推理的思维 能力,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巩固从条件想起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 由下面每组条件按要求提出问题? (1)读一读条件,说说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纯牛奶有 45 箱,酸奶有 15 箱。 男生有 30 人,女生比男生少

    17、 12 人。 小芳买了 8 支铅笔,王老师买的铅笔支数是小明的 4 倍。 让学生读条件提出问题、口头列式,并板书算式。 说明:如果两个条件有联系,就可以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二、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七第 1 题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之后,要让他们说清楚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些问题 的,相关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例如,根据第(1)题中的条件能够提出的问题有:跳绳的有多少人,拔河 的有多少人,跳绳和拔河的一共有多少人,等等。其中,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 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 10 2. 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根据图意,独立完成。 说说怎么比的?明确:小力的身高是 136 厘米,小英比小力矮 15

    18、厘米,小 军比小英高 21 厘米。 3. 完成练习七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4. 完成练习七第 4 题 要适当帮助学生理解表中的信息, 知道表中每一竖栏分别表示一个公交站点 的上、下车人数。其中,西门站由于是始发站,所以没有下车人数的记录,而只 有上车人数的记录。计算公共汽车从每个站点开出时的总人数时,应考虑到汽车 从前一站开出时的总人数和本站上、下车的人数。例如,从建设路站开出时乘客 人数,应等于从西门站开出的 16 人,加上本站上车的 9 人,减去本站下车的 1 人,得 24 人。 5. 完成练习七第 5 题 有哪些已知条件?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9、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练习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你觉得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要怎样想?用从条 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练习你还有哪些体 会?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第 72 页 11 练习十(二)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77 第 611 题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说有哪些已知条件,从这些条件出发能想到 什么, 然后让他们各自解答教材所提出的问题。第 8 题可以指导学生用线段图表 示几种汽车数量间的关系,再启发他们利用画出的线段图展开思考,进而列式解 答。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 量关系,能

    20、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 问题。 2.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 件分析、 推理的思维能力, 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 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做练习第 6 题。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结合交流,选择乘法和除法说说怎样算的。 2. 看图完成填空 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说说问题是什么? 列式解答,交流是怎么想的? 二

    21、、巩固练习 1. 学生完成第 7 题 12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因为“苹果比香蕉的 2 倍还多 70 千克”,因此算出 280 千克的 2 倍后,再加上 70 千克,就是苹果 的千克数了。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学生完成第 8 题 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汽车开走 7 辆就与大客车同样多”,就是指 小汽车比大客车多 7 辆。 注意出示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3. 学生完成第 9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计算方法。 4. 学生完成第 10 题 学生独立完成。 5. 学生完成第 11 题 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一律半价”这个条件的含义,知道所谓“一律半价”, 就是

    22、指每样商品的售价都是原价的一半。而由此即可先算出每样商品现在的价 钱。 6. 思考题 左图表示的意思是“一盒巧克力和 4 盒饼干共 73 元”,右图表示的意思是 “一盒巧克力和 2 盒饼干共 49 元”。比较这两组条件,则可发现:2 盒饼干共 24 元。由此,一盒饼干的价钱就是 242=12(元);一盒巧克力的价钱就是 73 元与 4 盒饼干价钱的差,或 49 元与 2 盒饼干价钱的差。 三、课堂小结 想一想通过练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 73 页 13 复习和练习复习和练习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补充练习 教教学目标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

    23、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 关系, 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 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 培养根据条件分 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 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基本练习 实物投影出示口算习题,让学生口答。 让学生口算,写出得数。 二、策略练习二、策略练习 1、 学校美术组有 40 人, 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

    24、3 倍, 合唱组有多少人? (先在下图中填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人 ()组 ()组 ()人 (1)引导画出线段图。 学生读题,说明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引导:能不能画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想想看:按条件先画什么, 再怎样可以表示题里的意思? 指名学生看图说说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让学生独立解答合唱组有多少人,并交流和板书算式、答句。 14 交流:这个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里解答得对不对? 解决这个问题你用的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2. 小明重 32 千克,妈妈比小明重 20 千克,爸爸的体重比妈妈重 25 千克,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让学

    25、生读题。 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 “妈妈比小明重 20 千克, 爸爸的体重比妈妈重 25 千克” 这个条件的? 那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在自备本上先画图,再解答。 3.学校举行队列广播操比赛,每排站 18 人,能站 8 排。如果每排站 9 人, 要站多少排?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引导:这道题可以从哪里想起呢,怎样想呢?说说你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表示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呢?为那线段图怎样画呢?要求什么 问题? 分析解答。 引导: 请小朋友再看着线段图表示的条件和问题, 说说可以怎样想, 怎样算, 同桌互相交流想法。 交流:可以怎样想?

    26、 让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你能根据线段图说说怎样想到这样算的吗? 你觉得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 4商店里一袋花生原价 20 元,活动期间一律半价,那么现在去买 4 袋花生 要多少元? 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 提问: “一律半价”是什么意思、 根据条件,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15 三、三、练习小结练习小结 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教后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紧密结合着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首先要根据题 目的已知条件进行理解和剖析,从中紧扣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出解题思路。既

    27、突出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适用列表画图等方法使题目 的信息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孩子们理解题意,辅助思考,使策略运用过程 更具有针对性。突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解决问题策略 的认识。 16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78-79 页。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 蕴含的简单规律。本节课的教学分五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观察了解间隔排列 这一现象。第二层次: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初步发现

    28、规律。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从而明确规律。第四层次:让学生在相同 和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认识。第五层次:回顾反思探索和发现 规律的过程,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间隔排列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对找规 律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但是学生在低年级的一些练习中,积累到了一定的经验。 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也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 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 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这一规律。 2、

    29、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 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 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探寻规律中的原因, 并且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未来教室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课前热身,初识规律课前热身,初识规律 教师做动作: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 谁会跟着我一起做?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规律的,

    30、是拍手,跺脚,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这样不断重复的。 师: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课前热身,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蕴含简单的规律,为新授 铺垫。 二、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动手操作,实践探索 1、出示情境图,兔子乐园。 17 2、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分小组合作,每人都要操作,小组长维持秩序,限时 4 分钟完成) (1)下图中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2)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完成表格。 (3)你发现它们的数量有什么规律? (4)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3、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问题。(分小组到六台电脑上尝试)分小组到六台电脑

    31、上尝试) 4、集体交流。 (1)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规律。教师顺势揭示:一一间隔排列。 (2)小兔 8 只,蘑菇 7 个;木桩 13 根,篱笆 12 块;夹子 10 个,手帕 9 块。 (3)两种物体数量相差 1。 (4)可以在图片中圈圈画画,找寻规律。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一只小兔,所以小兔多 1。 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看成一组,最后余下一根木桩,所以木桩多 1。 把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看成一组,最后余下一个夹子,所以夹子多 1。 追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5、考考你 (1)20 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32、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小兔在两端,蘑菇在中间,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 多 1。蘑菇比兔子少 1:20-1=19(个) (2)把 20 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手帕在中间,夹子在两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 多 1。夹子比手帕多 1:20+1=21(个) 设计意图: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所以将学习 的主动性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一起观察交流,认识一一间隔现象,发现数 量中的规律,找寻其原因,探寻蕴含的道理。 三、三、巩固练习,深化规律巩固练习,深化规律 如果把口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口有 10

    33、 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1、分小组到电脑上试一试,看看你能想到几种情况?分别在白板上演示出来。 2、展示交流(极域电子教室)(极域电子教室) 3、归纳总结 首尾相同,个数不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在两端,在中间,比多一个。 18 在两端,在中间,比多一个。 首尾不同,个数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副本,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好, 观察它们的排列以及两个物体的数量,得出它们的排列及数量关系。并且归纳小 结,及时板书,深化规律。 四、四、回顾总结,提升认识回顾总结,提升认识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的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回顾学习

    34、方法,总结经验,帮助我们 更好地复习所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找规律的一般方法。 五、五、游戏和练习游戏和练习 (一)我要选择一些男生女生,做游戏,要求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 1、排成一排表演 可以怎样排?有几种情况?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首尾不同,数量相同)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首尾不同,数量相同)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首尾相同,数量不同,男生比女生多 1 人)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首尾相同,数量不同,女生比男生多 1 人) 2、围成一圈来表演 你发现了什么?一一间隔排列,围成圈,数量相同。 可以归到哪一类?为什么? 设计意图:围成圈是间隔排列中非常常见的

    35、一种现象,应用十分广泛,所以,课 堂上十分有必要拓展一下。课堂上,请学生上台来站一站,排一排,围一围,有 了实践的经验,实际的观察,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二)练习(教学助手在线检测(教学助手在线检测) (教学助手平台不能用,改为课堂练习纸) 1. 学校圆形喷水池,周长 100 米,每 10 米有一张石凳子.喷水池周围一共有多 少张石凳? 2. 一根 8 米长的木头,锯成 2 米长的一段。 (1)可以锯成多少段? (2)要锯多少次? (3)锯一段要 5 分钟,共要锯多少分钟? 3. 小明家住六楼,从一楼到六楼一共有 90 级台阶。如果每层之间的台阶的级数 都相同,那么从一楼到三楼要上多少级台阶?

    36、 4.爸爸妈妈以同样的速度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路边相邻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他 们从第一棵树走到第十棵树用了 8 分钟,如果他们走了 16 分钟,应该走到第几 19 棵树?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且都十分灵活,适合我们 班级的孩子,思维灵活,喜欢接受挑战。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间隔排列 首尾相同,个数不同,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 1。 首尾不同,个数相同。 (围成圈)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了一堂关于三年级的间隔排列的教研活动课,本课内容是今年 新加入苏教版三年级年级数学上册综合活动教学内容,放在本节内容重

    37、点在于 “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对于规律的表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 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和表达。由此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 自主找出这个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设计上我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借助情景,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两组排列,试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两 组排列的相同之处, 并借此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 为后面的找

    38、规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 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 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 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 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间隔排列的现象,发现规律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它 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出了规律之后,我安排了五个闯关练习,从具体的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到锯木头中木头段数和次数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 的一个具体运用的过程。让学生明确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 20 是抽象的。因此,要学会辨析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规律。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 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 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较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 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 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 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共五课时).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59072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