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试题附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试题附答案.docx》由用户(weihai201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概论 国开 中央电大 本科 公共政策 概论 网上 任务 试题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国开国开(中央电大中央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网上形考任务 试题试题附附答案答案 形考任务一 考核内容: 主题: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 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00 分) 考核要求: 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 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考试平台, 提 纲包括以下内容: 1. 联系实际的案例。 2. 组成 48 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作业, 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 讨论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资料占 10, 网上实时讨论占 20, 内容占 70。 3. 每个小组自定时间必须在网上实时讨论, 互相交流, 时间不得少于 1. 5 小 时; 辅导教师网上实
2、时指导。 4. 每个小组学习完成后, 形成小组意见, 字数不少于 1000 字, 以小组组长 的姓名(后附小组成员名单) 提交。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 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参考答案: 不管是从军事上看还是从政治上看, 南海区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 个世界大国, 理应走出去, 融入到世界舞台中。 着眼于长远, 着眼于全局, 中国 应该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态度, 并努力寻求在南海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促使南海成 为和平、 友好、 合作之海。 个人讨论提纲: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策环境的现实
3、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 政 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针对国际、 国内环境的分类, 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境都有较大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治法律 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 响。 自然地理对公共政策影响:南海问题的由来: 自古以来, 中国都对南海地区拥 有主权, 由于中国的强大, 并且南海地区多为中国的藩属国, 所以这些藩属国也承 认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无可争辩的主权。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直到美国 的石油公司在南海发现大量石油这一重
4、要战略物资, 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南海 逐渐成为世界上航运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 越南等周边国家意识到了南海的重要性, 开始逐步有计划的开始侵占南海的一些岛屿。 由于此时的中国刚经历完十年动乱,加 上改革初期,一切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忽略了该地区的重要性。 这一状况, 更 是加剧了越南等周边国家的野心, 肆无忌惮的出去中国的领海地区, 抢占岛屿、 渔业、 石气等资源。 由于海洋意识薄弱, 一直没有切实的解决, 所以才最终造成了今天这 个局面。 如今,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 石油资源的大量进口, 造成了中国的石油进口 90以来于海上航道, 而这又必须是经过南海海域。
5、 再加上, 中国大量出口至欧洲的廉价商品也必须通过南海海域进入印度洋, 从而到达欧洲。 另 外, 南海又有丰富的石气资源, 这一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 中国 开始意识到南海的重要性,开始越来越强硬的强调南海的主权,这不仅仅是利益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政治法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海。 中国愿同有关国家根 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 包括 1982 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 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争议。 这已明确写入 1997 年中国- 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发表的联合声明 中。 政治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中
6、国主张有关各方在南沙问题上采取克制、冷 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中方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渠道, 以和平方式与有关国家商讨解决有 关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和双边友好关系大局的诚意。 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问题。 中国 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 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都 是不可取的, 只能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与有关国家完全有能力、 有信心妥善 处理彼此的争议。 南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可以长期保持。 形考任务二 考核任务形式: 调查报告 考核内容: 主题: 运用公共政策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 报告。
7、(字数在 8001000 字之间)(100 分) 考核要求: 1. 认真学习公共政策概论 第六章第九章内容, 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 用价值的问题。 2. 综合运用相关理论、 方法、 知识。 3.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 可以查阅有关文献, 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 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 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 凡资料详实、 来源清楚的 至少可以得及格分; 凡资料不实, 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 必须使用 Word 修改功能, 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 不得抄袭, 抄袭者成绩 为不及格。 参考答案: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为了摸清城市外来务
8、工青年的现状和特点。 把握他们的心态和需求, 针对存在 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性意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团中央权益部于 1999 年 4 月 在外来务工青年比较集中的北京、 上海、广州、 深圳、 烟台五城市及外来务工青 年输出大省湖南进行了专题调查。 城市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和生存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1. 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 本 次调查结果显示, 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 29. 8%, 三年以上的占 17. 0%, 二年以上的占 19. 0%。 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 时, 选择“目前还没想回
9、 乡” 的达 45. 6%, “永远不回乡的” 占 2. 1%, 表示“说不清”的占 23. 2%。 三项之 和为 70. 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 著减弱。 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 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 增长才干, 求得发展。 在本次调查中, 有 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 以便更好地 发展自己。 施展才干”, 居 9 个选项的第一位。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 回家乡好干 点事业” 和“到城里见见世面, 开开眼界” 的分别为 14. 7%
10、和 11. 6%, 三项相加为 57. 4%; 因为生活困难, 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 16.9%。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 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 生活困难。 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 更精彩”, 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 学本领、谋发展。 2. 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 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 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 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 职业变换频率较高。 从调查数据看, 外来各工青年有相当一部分在三资企业 (19. 2%) 或私营企业 (11. 4%) 中就业。 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占
11、6.1%。 从事个体经营的占 5. 9%, 四项合计为 42. 6%。 他们大都是合同工、 临时工, 工作缺乏稳定性, 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 失去工作后又会重新进入滞留群体。 3. 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 在外来务工青年中, 有较多业余时间的约占 41.9%。业余生活 的单调和枯燥,是引发包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问及“您在城里打 工是否会感到寂寞、 孤独和无聊” 时, 有 11. 8%的外来务工青年 回答“经常感到”, “偶 尔感到” 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感到” 的分别为 29.2%和 44. 4%, 三项之和为 84. 4%; 而回答
12、“从未感到” 的仅占 8. 6%。 4. 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 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 时。 回答“经常受到” 的占 3. 8%。“偶尔受到” 的占 51. 7%, 而回答“从未感到” 的仅占 28. 5%。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 统筹规划, 强化管理。 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 组织和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 度和服务体系。 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 就业有章, 组织 管理有机构、 有制度。 2. 要建立政府牵头、 劳动部门主办、
13、 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 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 3.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 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 维权工作首先 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 4. 依靠政策引导, 鼓励外来务工青年回乡创业。 各地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 外来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在资金信货、 土地批租、 工商税收、 手续审批等方面提供 优惠和方便,并在协调和开拓产品市场及提供今年 2 等方面做好服务和配合工作,以 良好的条件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 同时, 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 引导和鼓 励农民
14、进入小城镇参一就业竞争,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本地化。 使更多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5. 新闻媒介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正面宣传。 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 向作用。 使城镇居民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他们, 在城乡人民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新生 平等相待、 友好相处、 共建家园的社会氛围。 形考任务三 考核任务形式: 案例分析 考核内容: 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由分部(省级电大) 责任教师提供 4 个案例, 学员任选其一, 字数在 1000 字以上)。 考核要求: 1. 认真研读教材第 10 章第 14 章的内容。 2. 要充分运用利益分析、 政治学分析、
15、 经济学分析、 伦理分析、 量化分析这 五个方法,分析过程中不得少于两个方法。 3. 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 前后呼应。 4. 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能自圆其说。 5. 必须使用 Word 修改功能, 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 不得抄袭, 抄袭者成绩 为不及格。 参考答案: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一、 引言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府调 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 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
16、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 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 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 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 今, 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 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具体 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 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 失真现象。 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 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 正 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执行偏误 政策失真 一、 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 手段
17、, 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 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政策目标、 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 分配的主要途径。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 方 案确定的功能只占 10 % , 而其余 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 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 在公共政策执行 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政策目标不能预 期实现。 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在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
18、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研究并解决我 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 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 对于提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 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 它决定了 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 不但会直接影响 政策问题的解决, 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 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 削弱政府权威和 公信力。 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 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 上 有政策, 下有对策” 的不良现象, 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