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12讲配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12讲配答案.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衔接 教材 12 答案 下载 _初高中衔接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1212 讲讲 编者的话编者的话 高中数学难学,难就难在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之间剃度过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搞好初高 中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初高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 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 : 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 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 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 1 的 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 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
2、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 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5 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 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 、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 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 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 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 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 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
3、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 知识要领; 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 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 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四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 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 有去学习; 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 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
4、生以 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 极分化,心理失落感很大,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 了信心。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 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 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高中教材从知 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在知识的呈现、过程和 联系上注重逻辑性,且数学语言抽象程度发生了突变,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而抽象。知 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 容量多”的特点。
5、其次,初中难度降低,有中考试卷的难度降低作保障;而高中由于受高考 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 加大了。如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 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都转移到高 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初中教材就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但却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 量。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 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中考好成绩。而高考要求则不同
6、,有的高中教师往 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 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新生普遍适 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 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 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 容的教学,可组织阅读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自学理解能力以及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
7、形成有效的学习 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我 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 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加以补充和完善。 我们的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努力之后,都能摘到相应的果实,所以我们要不惜时间与 精力,进行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让“衔接教学”更好地为高一新生铺设一条成功的路。 南侨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 目录目录 第一章数与式 1.1数与式的运算 1.1.1乘法公式3 1.1.2分式4 1.2分解因式5 第二章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二次不等式 2.1一元二次方程 2.1.1根的判别式 11 2.1.2根与系数的关
8、系 13 2.2二次函数 2.2.1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像和性质 19 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25 2.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8 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 3.1相似形 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3 3.1.2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6 3.2三角形 3.2.1三角形的四心、40 3.2.2几种特殊的三角形43 课后练习与习题答案46 1.11.1 数与式的运算数与式的运算 1.1.1.1.1 1乘法公式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b aba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baabb。 我
9、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 ()()ab aabbab; (2)立方差公式 2233 ()()ab aabba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bcabcabbcac;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baa bab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baa bab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 1计算: 22 (1)(1)(1)(1)xxxxxx。 解法一:原式= 2222 (1) (1)xxx = 242 (1)(1)xxx= 6 1x 。 解法二:原式= 22 (1)(1)(1
10、)(1)xxxxxx= 33 (1)(1)xx= 6 1x 。 例 2已知4abc,4abbcac,求 222 abc的值。 解: 2222 ()2()8abcabcabbcac。 练习: 1填空: (1) 22 1111 () 9423 abba() ; (2)(4m 22 )164(mm); (3) 2222 (2)4(abcabc)。 2选择题: (1)若 2 1 2 xmxk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等于() A、 2 mB、 2 1 4 mC、 2 1 3 mD、 2 1 16 m (2)不论a,b为何实数, 22 248abab的值() A、总是正数B、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
11、数也可以是负数 1.1.1.1.2 2分式分式 1分式的意义:形如 A B 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 A B 为分式。 当M0 时,分式 A B 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AA M BBM ; AAM BBM 。 2繁分式:像 a b cd , 2 mnp m n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例 1若 54 (2)2 xAB x xxx ,求常数,A B的值。 解: (2)()254 2(2)(2)(2) ABA xBxAB xAx xxx xx xx x , 5, 24, AB A 解得 3 2 B A 。 例 2(1)试证: 111 (1)1n nnn (其中
12、n是正整数) ; (2)计算: 111 1 22 39 10 ; (1)证明: 11(1)1 1(1)(1) nn nnn nn n , 111 (1)1n nnn (其中n是正整数)成立。 (2)解:由(1)可知 111 1 22 39 10 11111 (1)()() 223910 1 1 10 9 10 。 练习: 1.对任意的正整数n, 1 (2)n n ( 11 2nn ); 2计算: 1111 1 32 43 59 11 。 1 12 2分解因式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另外还应 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提取公因式法 例 1
13、分解因式: (1)baba55 2 (2) 32 933xxx 解: (1)baba55 2 =5b5 2 aba=) 1)(5(aba (2) 32 933xxx= 32 (3)(39)xxx= 2( 3)3(3)xxx= 2 (3)(3)xx。 或 32 933xxx 32 (331)8xxx 3 (1)8x 33 (1)2x 22 (1)2(1)(1) 22 xxx 2 (3)(3)xx 练习: 一、填空题:1、多项式xyzxyyx426 22 中各项的公因式是_。 2、 yxxynyxm_。 3、 222 yxxynyxm_。 4、 zyxxzynzyxm_。 5、zyxzyxzyxm
14、_。 6、 52362 3913xbaxab分解因式得_。 7计算99992=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上“” ,错误的打上“” ) 1、baababba242 22 ()2、bammbmam() 3、5231563 223 xxxxxx()4、1 11 xxxx nnn () 2、公式法 例 2分解因式: (1)16 4 a(2)2 2 23yxyx 解:(1)16 4 a=)2)(2)(4()4)(4()(4 222222 aaaaaa (2)2 2 23yxyx=)32)(4()23)(23(yxyxyxyxyxyx 练习 一、 22 2baba, 22 ba , 33 ba 的公因式是
15、_。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上“” ,错误的打上“” ) 1、 1 . 0 3 2 1 . 0 3 2 1 . 0 3 2 01. 0 9 4 2 2 2 xxxx() 2、babababa43 434389 22 22 () 3、bababa45 451625 2 () 4、yxyxyxyx 2222 () 5、cbacbacba 2 2 () 五、把下列各式分解 1、2 2 9nmnm2、 3 1 3 2 x 3、 2 2 244xx4、12 24 xx 3、分组分解法 例 3分解因式: (1)xyxyx33 2 (2) 22 2456xxyyxy。 解: (1)()()()()()(3
16、-xy-xy-x3y-xx3333 22 xyxyxxyxyx 或)()()()()()(y-x3x3xy3xx3xy333 22 yxxxyxyx (2) 22 2456xxyyxy= 22 2(4)56xyxyy = 2 2(4)(2)(3)xyxyy=(22)(3)xyxy。 或 22 2456xxyyxy= 22 (2)(45 )6xxyyxy=(2)()(45 )6xy xyxy =(22)(3)xyxy。 练习: 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多项式 (1)byaxbayx22 2222 (2)912644 22 bababa 4、十字相乘法 例 4 分解因式: (1) 2 x3x2;(2) 2
17、 x4x12; (3) 22 ()xab xyaby; (4)1xyxy 。 解: (1)如图 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 x的积,再将常数项 2 分解成1 与2 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就是x 23x2 中的一次项,所 以,有 2 x3x2(x1)(x2)。 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 111 中的两个x用 1 来表示(如图 112 所示) 。 (2)由图 113,得 2 x4x12(x2)(x6)。 (3)由图 114,得 22 ()xab xyaby()()xay xby (4)1xyxy xy(xy)1(x1) (y+1)
18、 (如图 115 所示) 。 练习 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65 2 xx_。 (2)65 2 xx_。 (3)65 2 xx_。 (4)65 2 xx_。 (5)axax1 2 _。 (6)1811 2 xx_。 (7)276 2 xx_。 (8)9124 2 mm_。 (9) 2 675xx_。 (10) 22 612yxyx_。 2、 3 4 2 xxxx 3、若42 2 xxbaxx则 a, b。 二、选择题: (每小题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 x x 图 111 1 2 1 1 图 112 2 6 1 1 图 113 ay by x x 图 114 1
19、 1 x y 图 115 1、 在多项式 (1)67 2 xx(2)34 2 xx(3)86 2 xx(4)107 2 xx, (5)4415 2 xx 中,有相同因式的是() A、只有(1) (2)B、只有(3) (4) C、只有(3) (5)D、 (1)和(2) ; (3)和(4) ; (3)和(5) 2、分解因式 22 338baba得() A、3 11aaB、baba3 11C、baba3 11D、baba3 11 3、208 2 baba分解因式得() A、2 10babaB、4 5baba C、10 2babaD、5 4baba 4、若多项式axx3 2 可分解为bxx5,则a、b
20、的值是() A、10a,2bB、10a,2bC、10a,2bD、10a,2b 5、若bxaxmxx 10 2 其中a、b为整数,则m的值为() A、3或9B、3C、9D、3或9 三、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21126 2 pqqp2、 223 65abbaa 3、642 2 yy4、82 24 bb 5、关于x的二次三项式 2 ax+bx+c(a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的方程 2 0(0)axbxca的两个实数根是 1 x、 2 x, 则二次三项式 2 (0)axbxc a就可分解为 12 ()()a xxxx。 例 5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2 21xx; (2) 2
21、2 44xxyy。 解: (1)令 2 21xx=0,则解得 1 12x , 2 12x , 2 21xx=( 12)( 12)xx =(12)(12)xx 。 (2)令 22 44xxyy=0,则解得 1 ( 22 2)xy , 1 ( 22 2)xy , 22 44xxyy=2(12) 2(12) xy xy。 练习 1选择题:多项式 22 215xxyy的一个因式为() (A)25xy(B)3xy(C)3xy(D)5xy 2分解因式: (1)x 26x8 (2)8a 3b3 (3)x 22x1 (4)4(1)(2 )xyy yx 习题 12 1分解因式: (1) 3 1a = (2) 4
22、2 4139xx; (3) 22 222bcabacbc; (4) 22 35294xxyyx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 2 53xx;(2) 2 2 23xx; (3) 22 34xxyy;(4) 222 (2 )7(2 ) 12xxxx。 3分解因式: 2 xx(a 2a)。 2.12.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2.1.12.1.1 根的判别式根的判别式 情境设置:可先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探索二次方程的根的求法,如求方程的根: (1)032 2 xx;(2)012 2 xx;(3)032 2 xx。 用配方法可把一元二次方程 2 axbxc0(a0)变为 2 2 2 4 ()
23、24 bbac x aa a0,4a 20。于是 (1)当b 24ac0 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 根 2, 1 x 2 4 2 bbac a ; (2)当b 24ac0 时,方程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 的实数根 1 x 2 x 2 b a ; (3)当b 24ac0 时,方程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的左 边 2 () 2 b x a 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 2 axbxc0(a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 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axbxc0 (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
24、“” 来表示。 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2 axbxc0(a0) ,有 (1)当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 2 axbxc0 等的实数根 2, 1 x 2 4 2 bbac a ; (2)当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1 x 2 x 2 b a ; (3)当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 1判定下列关于x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为常数) ,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 程的实数根。 (1) 2 x3x30;(2) 2 xax10; (3) 2 xax(a1)0;(4) 2 x2xa0。 解: (1)3 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a 241(1)a240,所以方程一
25、定有两个不等的 实数根 2 1 4 2 aa x , 2 2 4 2 aa 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a 241(a1)a24a4(a2)2, 所以,当a2 时,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1; 当a2 时,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1,x2a1。 (4)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2 241a44a4(1a),所以 当0,即 4(1a) 0,即a1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 11xa , 2 11xa ; 当0,即a1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1; 当0,即a1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说明: 在第 3,4 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