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带解析) 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545596
  • 上传时间:2021-07-07
  • 格式:PDF
  • 页数:40
  • 大小:487.5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带解析) 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带解析 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解析 2020 模拟 分类 论述 文本 阅读 下载 _其它资料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专题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1. (2020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文 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 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晰,变偶然为必然。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 丰富化,艺术家喜欢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和个性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 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

    2、为大海,变平淡为神奇。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 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 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犹如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 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图像。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一是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 题。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奥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 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二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 已成

    3、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科技的发明和研究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 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 因和引领。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 索,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由此可见,科 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科技时代的艺术在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三大特征。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 和载体

    4、,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 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 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二是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 实验的路径,来作为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方式。他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材料实验、 结构设计,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艺术表现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多种未知的领域。三是当代艺术的疆域正借助 于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富,艺术边界的拓展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摘编自张杰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2019 年 4 月 15 日)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

    5、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相 成,缺一不可。 B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不同,它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加以概括和归 纳。 C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的视野,丰富了艺术创作的主题,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 作的主流。 D当代艺术家将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路径,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尝试艺术表现的各 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科学与艺术在科技时代的关系,侧重分析了科学对艺术的影

    6、响,分析透彻,说理深 刻。 B文章采取了总分结构,依次从思维层面、艺术创作层面、艺术表现层面分析,抽丝剥茧,逐层展 开。 C文章第二段,采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不同特征,形象生 动。 D文章在分析科学对艺术创作主题的影响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举出科技发展前沿的应用 实例加以印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往往运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从中寻找规 律,发现本质。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将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段将越来越多样化,艺 术作品的亲历感会更强。 C由于科技与艺术的联系

    7、密切,科技时代的艺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 富,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D以后的艺术家不仅要熟悉生活,还要了解科技,随着科技发展,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将 逐渐被弱化。 【答案】1B 2C 3D 【解析】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 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 项,“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错误,曲解文意,“改造世界”“相辅相成”原文没有体现。C 项,“科学主题已经成为 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错误,

    8、原文是“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可知只是“重要方面”。 D 项,“当代艺术家将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路径,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错误,原文是“当代艺 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实验的路径”,可知将已然说成未然。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 C 项,“文章第二段,采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错误,第二段没有运用类比论证。故选 C。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

    9、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 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 照,确定答案。D 项,“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将逐渐被弱化”错误,根据第三段“三是科研领域的创 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因和引领”,可知科技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增强艺术家的想象力,促进艺术 的发展。故选 D。 2.(2020安徽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闪是一种以创意、幽默、奇观为重要元素的亚文化活动,旨在“用颠覆性的表演震撼顺从的城市人 群”。2003 年,美国人比尔瓦斯克在纽约市区发起了首次快闪活动,随即它便乘着新媒体发展的东风魔力

    10、般席卷全球,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快闪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 20 至 30 岁的青年。这一人群的社交网络最具流动性,喜欢结识新朋友,不 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在快闪活动中,社交媒体一对多、节点式的传播特征,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 社交的优势,使得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成为可能,而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在大型 密集而人口异质的城市中心,年轻人巧妙地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活动策划、人员调度,可以打破城市生活 的日常节奏,打造出临时性的公共空间。 快闪类型多样,先后出现过离散型、游戏型、政治型、商业型等不同种类。其内容或是一种娱乐狂 欢,或是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抑或是宣传某

    11、种新观念、新产品。学者们对其评价也是态度各异。批评 者认为它肤浅幼稚,只是纯粹的社交性游戏并且缺乏严肃理性的实践目标;指责它干扰城市正常秩序,增 加城市治理成本;甚至担心快闪族被未知组织者利用,从而引发社会混乱。赞赏者则认为,快闪降低了社 会参与的门槛,创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社交形式;它以戏剧化的方式重塑了人们的城市空间体验,并拓展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了公共表达的形式。 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合理借鉴了快闪亚文化“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充满活力的形式,并通过有效的策划和 组织为其注入了深沉的内容和情感,提升了审美品格,展现了亚文化参与构建主流话语的无限可能。 注入意

    12、义,内容主流化。有别于快闪亚文化的无意义传统,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为背景,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特别礼赞。所唱曲目虽多为老歌,但因其爱国情感浓烈、社会普及度高,且经 过全新编排,更能直达人心,引发共鸣。活动在娱乐性、可近性上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同时也突破了理论 界对其肤浅性、破坏性的指责,以轻盈的姿态为爱国主旋律注入了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划,形式审美化。各地的快闪都非常注意天气、场所、布景、道具、领唱人物的选择和设计, 以彰显其地域特色、历史风韵、建设成就和时代精神。活动多在人流如织的公共场合惊奇发生,以知名人 士、行业精英、青年学子富有个人魅力的独唱或互动演唱启幕。在悠扬旋律的

    13、感染下,成百上千的在场群 众从好奇驻足到自觉加入,最终发展为共情共鸣的集体合唱。主办方通过多机位抓拍、精美剪辑和专业和 声,最后完成声画语言绚丽、情感逐渐开华的优雅叙事。 创设情境,行动剧场化。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创造了剧场,它本身就是剧场。”爱国歌 曲快闪系列活动通过艺术行为、教育主题的巧妙嫁接,在司空见慣的城市居所中创设出富有诗意的剧场氛 围,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经历了一场融欣赏、体验、共情、参与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而主流 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接力传播则将剧场效应进一步扩散,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震颤和价值认同,引发了全国 范围内一场又一场表达爱国激情的快闪风潮。 (摘编自邹

    14、举、周玥青年亚文化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境 , 中国教育报2019 年 6 月 13 日) 1下列关于文中“快闪”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闪”对城市文化具有颠覆性,使城市人群受到震撼,是一种亚文化活动。 B参与“快闪活动的主体人群不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C“快闪”可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 D“快闪”因肤浅幼稚、干扰城市的正常秩序,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指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从多角度介绍“快闪”活动,为下文论述中心论点做铺垫。 B文章介绍了学者们对“快闪”活动的不同看法

    15、,使论证更为全面客观。 C文章后三段以平行并列结构论证了“快闪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情境。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分析说理、例证、对比、引证等论证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A“爱国歌曲快闪”活动所唱曲目必须是普及度高的富有浓烈爱国情怀的老歌,这样才能直达人心, 引发共情共鸣,获得围观者的认同和主动参与。 B“快闪”活动表面上似乎是临时的、偶然的,但依然是有策划、有组织的,“快”与“闪”的特点,也使 它难以被有效监管,因此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C“快闪”活动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要想扩大

    16、影响力,还应吸引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 的加入接力传播,不断扩散。 D“快闪”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为构建主流话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的 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情境,开拓了新思路。 【答案】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种题需要到原文中找到和概念相关的内容,然后逐一比对 选项和原文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A 项,“对城市文化具有颠覆性”,张冠李戴。原文说,“用颠覆性 的表演震撼顺从的城市人群”,而不是“对城市文化具有颠覆性”。B 项,“因而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强加因 果。原文说,“这一人群的社交网络最具流动性,喜欢结识新朋友,不一味强调社交关

    17、系的稳定性”,二者 并不存在因果关系。D 项,“因肤浅幼稚、干扰城市的正常秩序”理解错误。原文说,“批评者认为它肤浅幼 稚,只是纯粹的社交性游戏并且缺乏严肃理性的实践目标;指责它干扰城市正常秩序,增加城市治理成 本”,“肤浅” 之类的说法,是批评者主观认定的缺陷。故选 C。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D 项,“对比”错误。文章没有运用对比。

    18、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 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A 项,“必须是普及度高的富有浓 烈爱国情怀的老歌”,说法绝对。原文说,“所唱曲目虽多为老歌”,还有其它歌曲。故选 A。 3.(2020福建省高三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 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 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

    19、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 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 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 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

    20、在红色文化符号和 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 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 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 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 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 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 性张扬、锐意创新等

    21、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 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红色 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 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22、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 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D红色文化建设中,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释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 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文章末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3根据原

    23、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A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D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答案】1B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24、: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考查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理解。原文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 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选项只强调了革命战争时期,忽视了改革发展过 程。故 A 项不正确。B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说法正确。C 项,第四段指出红色文化对于当代人具有强 大的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焦裕禄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承核心的红色文化精神之一,是具有吸引力 和感召力的。然而,第三段通过举例指出,把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焦裕禄精神”之中,意味着“

    25、焦裕禄 精神”脱离了历史时代,也就失去了本色。这样一来,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故 C 项不正确。D 项,涉及第三段的理解,原文反对将红色符号形式化,并通过举例强调,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 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英模人物属于红色文化符号,选项说“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 众的期待”与原文意思相反,故 D 项不正确。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 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 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

    26、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说法有误。 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建设红色文化的一系列举措是为了论证“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B 选项错误 理解了论证的目的。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 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 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 项,说法有误。原文 第三段提出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值得警惕的问题,如红色文化符号形式

    27、化、红色文化低俗化,以及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脱离红色文化历史等等。这意味着在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新奇和形式的新 潮,而要注意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历史和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D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D。 4.(2020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艾斐 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 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 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

    28、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 “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 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因为 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 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 是:心者,情志、意欲也。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由此可见,历来 的文艺创作,虽然

    29、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 流露和“情”的抒发,只不过是作者借了人、事、物、象的“壳”,并将“心”和“情”藏匿在壳中隐形罢了。 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 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 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 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 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

    30、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 成的。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 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像柳青之于改 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 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 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对于作家艺术 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 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

    31、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 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 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 (选自 2016.10.10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 悟、真情韵、真心境。 B 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

    32、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 和物理意义的解释。 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 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 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 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 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 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 铁定规律。 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

    33、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 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 D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才能揭示出生活的 本质,也拥有“传世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 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 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 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 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

    34、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这些文艺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 【答案】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 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 释不同”错误,主观臆断,文中没有提到一般的词典对“心”的解释,故无可比性。故选 B。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 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35、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 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 项,“作家 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也拥有传世之心”错误,因果倒置,应该先拥有 “传世之心”,然后才会有传世之作。故选 D。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 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 照,确定答案。C 项,“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错误,范围 不当,文中只是说创作者

    36、要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并不是指所有的人在生活中要遵循这一美学原则。故 选 C。 5.(2020广东省云浮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 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 “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 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37、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 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更 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 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 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 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

    38、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心爱护弟妹。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 争吵之声。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 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 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 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

    39、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 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 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 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 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 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2

    40、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联系社会人情

    41、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 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D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

    42、答案】1D 2B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 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 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 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本题中,A 项,“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 系”错,根据语文“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可知,“孝” 和“悌”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不是全部内容。B 项,“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

    43、共”错,根据原文“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 然秩序”可知,“悌”确立的是家庭内部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为核心,不是所有兄长都可以。C 项,“在当今 社会中”错,根据原文,“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 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可知,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是在 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而当今社会法制健全。故选 D。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 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

    44、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 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 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本题中,B 项,“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错,根据原文“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其二,有利于家 庭的和睦与团结”“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三个“有利于”是属于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故选

    45、 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

    46、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 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可知,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悌道,做到仁义礼智,除了悌道,还需要其他。故选 B。 6.(2020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 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 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 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

    47、 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 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 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 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 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 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子女不但在 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 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

    48、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 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 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 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 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 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 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 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

    49、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 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 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 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 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 与感恩之情,亦 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 的规 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 符合 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50、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 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 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 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带解析) 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54559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