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高一《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11页).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群文阅读:高一《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11页).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 群文阅读:高一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11页 阅读 唤起 生命 美感 寻找 精神 家园 教学 设计 精品 教案 11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2020 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获奖作品2020 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课题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议题 及分析 一、议题名称: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 二、议题解读: (一)本课议题内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文核 心素养。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和 “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方面素养的培养。 陶渊明的诗文在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可见陶氏的 创作“文质兼美” ,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同时,陶渊明诗文中独具的 田园的美与生命的美,能唤起学生心中对美的
2、欣赏与想象,从而以美 为出发点,也以美为追求,寻找精神的家园,达至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本课议题价值: 1. 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通过诗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发展学生对 于美的思维,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同时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 化中在田园诗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思维。 2. 情感方面的价值:情感给了人类丰富的内心体验,大大提升了生命 存在的内在价值,给人类生活一种无可替代的享受体验价值。陶渊明 的诗文情感质朴,在学生鉴赏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寻找心中 的家园。 3. 心理建设的价值:外部世界越是纷纷扰扰,内心越是需要静定的力 量,从而达至“身心和谐”的状态,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
3、谐地 相处。陶氏的每一篇诗文都是他的精神家园的写照,帮助读者从诗文 出发,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本课议题延伸: 陶渊明诗文的美感构建了独特的精神家园,这对后世的影响颇深, 2 与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契合,所以通过阅读陶氏的诗文,延伸 至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关于赤壁的两赋一词,深入探究并领会古代 文人不同的精神家园。从经典阅读中汲取养分,培养学生成为心中有 光,眼里有亮的温暖的人。 选文篇目 选文来源 文本解读 选文篇目选文来源 归园田居 (其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 7 课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 第 4 课 五柳先生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22 课
4、 桃花源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21 课 饮酒 (其五)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 30 课 赤壁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 9 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第 5 课 后赤壁赋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 第 14 课 一、所选文本及文本组的特质: (一)教材跨度大:所选文本涵盖初高中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 涉及粤教版教材,既有必修,也有选修。以同一议题选材,教材的跨 度较大。 (二)诗文并举,文质兼美:所选文本既有诗,也有文。用于本议题 的拓展阅读部分的文本,是苏轼的“两赋一词” 。以同一议题选材,体 裁的样式丰富,而且文质兼美,适合学生阅读。 (三)文本组时间跨度大:以魏晋的陶渊明
5、为主,拓展至北宋的苏轼, 所选文本的时间跨度大。 二、文本与议题之间的关系: (一)陶渊明诗文是议题的“树” :议题以唤起生命的美感为开端,而 最美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爱美 之心,人皆有之。 ”学生的心中不缺美感,而是需要召唤出来。陶氏诗 文独特的田园美与生命思考的美,可以召唤学生的美感,帮助学生寻 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3 (二)苏轼词赋是议题的“云” :议题以寻找精神的家园为落脚点,拓 展阅读部分选取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两赋一词” ,这些词赋凸显苏轼 的“风流”之美,就像天边的一朵云,投影在学生的波心,为其寻找 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方向。 教学目标 及重难
6、点 一、教学目标 (一)基本读懂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的意思,提高鉴赏陶 诗“诗中有画”的能力,培养“诗文互读”的能力。 (二)通过诵读与想象,体味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的情感。 (三)通过以陶渊明“归隐”为主线的群文阅读的学习过程,唤起生 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 (四)以“诗文互读”的群文阅读学习过程为借鉴,拓展阅读苏轼赤 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赤壁赋 ,鉴赏苏轼的“风流”之美, 探究苏轼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与想象,体味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 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通过以陶渊明“归隐”为主线的群文阅读的学习过 程,唤起生命的美感,寻找精神的家园。 教学过
7、程 教学环节 (一) 课前阅读 师 生 活 动 一、教学行为:分发阅读材料,布置阅读任务。 二、学生行为: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 ,了解陶渊明的形象与追求。 (二)阅读 桃花源记 , 回顾陶渊明心中的 “桃花源” 具体设想, 与归园田居进行对照阅读。 (三)阅读饮酒 (其五) ,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 , 思考“此中有真意”有什么“真意” 。 (四)阅读归园田居 ,勾勒心中的“归园田居” :学生可以用 简笔画、素描、水墨、水彩等形式,结合阅读体验与想象进行画 4 面的描绘。 设 计 意 图 一、知人论诗:阅读五柳先生传 ,了解陶渊明其人,从其自传 中概括出陶渊明的形象和追求,为阅读归去来兮辞
8、和归园 田居做准备。 二、温故知新: 桃花源记和饮酒 (其五)都是初中学习的 篇目,重新阅读,再次感受陶渊明诗文质朴的美。 三、诗中有画:归园田居 对于陶渊明归去的田园有具体的描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想象,结合陶渊明诗文的阅读,描 绘陶氏的精神家园。 教学环节 (二) 诵读 归去来兮 辞 师 生 活 动 一、教学行为: (一)结合归去来兮辞的序言,讲解本辞的创作背景。 (二)指导学生诵读归去来兮辞 ,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 辞中的感情。 (三)聆听学生的关于归去来兮辞解读的分享,并围绕“美” 进行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欣赏美。 二、学生行为: (一)聆听老师讲解归去来兮辞序言,了解写作
9、缘由。 (二)诵读归去来兮辞 ,从辞中找出与“自画像”文章五柳 先生传契合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陶渊明归去时的心情。 (三)再次诵读 归去来兮辞 , 体会陶渊明归去时的快乐与洒脱, 小组内分享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些句子很 “美” 。 设 计 意 图 一、了解创作背景:从序言的内容中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写作 背景, 为阅读辞的内容和接下来阅读 归园田居 (其一) 做准备。 二、文文互读:五柳先生传 的字面意思直白, 学生能基本读懂, 通过五柳先生传的阅读基础,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归去来兮 辞中的情感,教师进行适时点拨。 三、语言构建与运用:在阅读归去来兮辞中吸收陶渊明的语 5 言美,体会
10、文章透露出的快乐与洒脱,在分享交流中运用自己的 语言进行叙述,同样是一个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 教学环节 (三) 解读 归园田 居 师 生 活 动 一、教学行为: (一)勾连归去来兮辞与归园田居 , 归去来兮辞如此 “美” ,现实中归去的田园如何?引导学生诗文互读。 (二)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归园田居质朴的美。 (三)欣赏学生课前的创作,帮助小组内选出符合归园田居 的图画进行展示。 二、学生行为: (一)诵读归园田居 ,找出园田居写景的句子。 (二)组内展示课前创作的 “归园田居图” , 选出最能表达诗中意 境的一幅,为班级展示做准备。 (三)学生把组内选出的一幅“归园田居图”展示到黑板上。
11、 设 计 意 图 一、诗文互读:从文到诗,思考陶渊明归去的田园有什么特点。 二、诵读中感受美: 归园田居的语言非常质朴,同时“诗中有 画” , 学生在诵读中一边感受语言美, 一边结合自己的美术创作进 行比照,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分享交流: “美”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同样的诗句可以创作 出不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再展示,加深意境的 体会,同时理解陶渊明归园田后的乐天知命,又与五柳先生传 照应。 教学环节 (四) 读写结合 师 生 活 动 一、教学行为: (一)展示学生的归园田居图,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进行诵读、 鉴赏、思考:如此简陋朴素的田园,为什么能让陶渊明如此愉悦 又幸福?甚至成为
12、他心中的“桃花源”?到底“美”在哪里? (二)引导学生归纳:归园田居的过程是基于归属感而发现美的 过程。 “园田居”更多的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是心安处。 (三)指导学生进行校园“三行诗”创作。 (四)布置拓展阅读材料与任务:阅读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 6 怀古 后赤壁赋 ,思考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这三篇创作体现出他 各自怎样的“风流”之美,他构建了一个怎样的精神家园? 二、学生行为: (一)结合黑板上展示的 归园田居 图, 再次诵读 归园田居 。 (二)鉴赏归园田居中描绘的质朴的美,思考:如此简陋朴 素的田园,为什么在陶渊明眼中如此“美”?“美”到他需要赶 紧归去。 (三)读写结合:每个人心安处即是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