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区域经济学2013级完整教学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521742
  • 上传时间:2021-06-28
  • 格式:PPT
  • 页数:618
  • 大小:10.5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区域经济学2013级完整教学课件.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区域 经济学 2013 完整 教学 课件
    资源描述:

    1、 v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 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 特定空间上找出它的“影子”。这种经 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学(Regional or Spatial Economics)。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 v一、区域与经济区域 v二、区域经济学 v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 什么?什么? 思考一下,提出你认为的两个区域问题!思考一下,提出你认为的两个区域问题! v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 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 特定空

    2、间上找出它的“影子”。这种经 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学(Regional or Spatial Economics)。 v一、区域与经济区域 n由上而下的(如行政区划:海淀区; 选区) n由下而上的:透过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运行 方式界定区域 -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出现冲突 例,东、中、西部, 粤港(珠三角),京津唐(京津冀) 欧盟 -视研究的问题问题与规划的目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 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面向的问题。 v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 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v主要在第二层含义上使用“区域”这一 概念。 v区域是按一定标

    3、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 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 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同质性的地域 单位。 Bible belt Tornado Alley v“区域”一词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既是 一种实体的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观 念上的空间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范围 和界限,实际应用时常以行政区划界限 为界限。 (1) 地域性或空间性 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根本点根本点。指地域空 间,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这个地域空间是经济 活动的载体,是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经 济、文化的等因素形成的有机综合体。 v(2)独立性或疆域性 v 各区域相对独立。不仅区域内各利益主体 有独立性,且每个区域的功能差

    4、异、界面划分 也是独立的。虽然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不是 指行政区域也不是自然地理单元,而是按经济 活动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因而同行政区 比,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跨行政区,跨国, 因而通常设有必要的协调机构。 v(3)开放性 v 区域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开放中、 竞争中才能确定其比较成本优势,经济 特色,确定其在一国乃至世界的位置、 地位、形象。 v(4)完整性 v 区域在经济上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能独立生存和发展,有较完整的经济结构,有 组织协调内部和区域经济联系的能力。胡佛: “每一个标准的地区必须包括至少有一个中 心城市构成的核心。”根据核心外围理论或 极化空间理论或克里

    5、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只 要存在调节和协调一定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核心, 则在理论上可以构成某种区域。 v1.经济区域的内涵 v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 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 域空间。 v讨论: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 v经济区域的特点: v(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v(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v(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 v(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 的。 v(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 性。 v(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v(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v(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v(5)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v进一

    6、步的解释: v(1)自然禀赋的差异:土地、矿藏、地 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 的不均匀分布。 v(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v一是有些要素,如自然资源,在常态下 无法自行流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素的流动成为可能,但是空间的移动 是要付出昂贵的成本。 v二是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 也常受到限制。 v(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v问题:在一个假设的、没有任何自然资 源差异的世界里,亦即在一块资源禀赋 均匀分布的平原上,凭想象推测会出现 何种区位模式呢? a.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一个地点; b.所有活动在整个区域内呈现均匀分布 c.经济活动毫无系统模式,随机的分布 d.

    7、以上都不对 v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 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 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 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 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 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 区的经济中心。 v(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v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创新能力上的巨大差 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区域间发展速度 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区域分 异的主要的条件。 v(5)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v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 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 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 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 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

    8、化就十分必要。 v二、区域经济学二、区域经济学 vRegional Economics v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空间上进行 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 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v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的学问。即研 究如何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以 增进社会总财富和福利。 v例如: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资源稀缺 性问题。 v讨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资源的稀缺? v区域内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区域间经济关系 v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 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 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 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

    9、样的功能。 v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 济学研究,也不能例外。 v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 济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 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 区域经济问题大量涌现: (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 (2)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 (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 (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 (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v昔日的德国鲁尔区 v如今德国鲁尔区 v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 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 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10、v美国:阿帕拉契亚山区为何一直穷困? 为 何 传 统 工 业 区 面 临 去 工 业 化 ? (deindustrialization)? 新兴工业区何以崛起? 硅谷VS. 波士顿 v中国:历史的区域不均等发展 社会主义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的特区政策 v国际:from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to第一世界国家的差距 v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怎么办(即政 策)? v(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v(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v(3)

    11、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v19世纪初德国的区位理论: 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v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 斯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 v50-6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科 学主义的尝试(regional science) vWalter Isard v1958, Department of Region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v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于1958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科 学协会、第一个区域科学系、第一个区 域科学研究所和第一本区域科学杂志, 1960

    12、年他又出版了区域分析方法一 书,书中系统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和 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v艾萨德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 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 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 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 v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 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 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析及其空间结 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 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 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v区域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获 得了迅速的发展。 v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 年) v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 (196

    13、9年) v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派、 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v 1. 新经济地理学派 v 以克鲁格曼、Macha Fujita等学者为代表的新 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 v 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宗旨是将经济地理学,即 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正是从这 点出发,其分析区域问题的模型框架,基本上 是经济学的,其理论的基石建立在三个命题之 上: v(1)收益递增。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 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 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 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 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 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

    14、业 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 创造了前提。 v(2)不完全竞争模型。由于不完全竞争 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 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 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 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 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v(3)运输成本。 v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 心外围模型”。 v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 学的主要贡献。 2.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或者是“区域政策”学派, 其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 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 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 心是研究

    15、区域政策问题。 v3.区域管理学派 v区域管理是区域经济溶入管理学的内容 后形成的新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 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v区域管理起源于人们对上世纪5060年代区域 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由于落后地区和发达 地区的对立,人口大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 区,而发达地区的产业部门却很难向落后地区 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受到阻碍,要解决这一问 题,人们认识到,仅有政策和规划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管理学的方式,把区域作为对象进 行管理。如日本的国土开发、美国的区域再开 发等,都是著名的范例。 v(1)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 念 v(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 究范围和

    16、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 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v(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21世纪最佳 的区域经济模式 v(4)经济特区的发展 v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v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 问题,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 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 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它是一门关于人的 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和 区域组织的科学。 v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 v(1)经济活动区位 v(2)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 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 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 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 活动能够把

    17、其影响波及区域的 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 步高涨。 v(3)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v经济增长要素经济增长要素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 v区域发展表现:区域发展表现: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v v(4)区域空间的地域(或空间结构)及 其组成单元 城市边缘区 外围区 城市 城市是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 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 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 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 市文明的传播者。 是核心地区的腹地,而这 种腹地正支撑核心的形成 和发展,向城市提供各种 生产要素,又

    18、是城市的主 要市场。 v(5)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与联系 v区际分工: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 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 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享受的利益不同 v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 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v(6)区域经济政策 v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v 基本目标: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 与区域的形成与区域的形成 区域区域 经济经济 空间空间 的的 运动运动 规律规律 区域经济增长区

    19、域经济增长 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分工与联系 区域区域 空间空间 的的 地域地域 结构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 与产业布局与产业布局 城市经济城市经济 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 区域城市化区域城市化 乡村经济乡村经济 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经济学主要 内容体系 v(1)生产力布局学 v(2)西方经济学 v(3)部门经济学 v(4)经济地理学 v(5)国土经济学 v(6)国际经济学 v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物 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最优化。 v区域经济学则是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最 大化。 研究的范围:宏观经济学;微观

    20、经济学 v理论基础和指导。 v学习的先修课程。 v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 v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发展规律。从部门 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着手。 v研究地区经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其 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着眼于已经形 成的生产力布局。 v区域经济学还重点研究经济的未来变化 规律和趋势。 v以国土为研究对象,强调国土资源的保 护利用。 v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学, v在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布局。 v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如何使本国利益最 大化。 v名词解释: v区域 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 v问答 v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v2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区域分异的原因是什么?) v3. 阐述新

    21、区域经济观。 v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研究 内容? v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四版).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v2.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地理 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v3.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 社,1992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v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 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 v中、俄等一些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 v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位置。 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v区位论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优化的学科。 v宏观区位论是

    22、关于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活 动综合布局的优化选择理论;微观区位 论是论述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设施分布 地点优化选择的理论。 v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v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v1、杜能,V.Thnen v区位理论的鼻祖。 v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 Optimal agricultural land uses based on transport costs to market v(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

    23、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v(2)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v(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 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v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工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 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 食物供给仅来源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经济指标: (1)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 于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以 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和运 输费用之和。 v地租收入公式 R=(P-C

    24、-Kt)Q P农产品市场价格;C生产费;Q产量;K距 城市(市场)的距离;t运费率 检验假说(十多年的农场经营数据) v区位地租:区位地租: v在单一自然条件下,他探讨了距离城市在单一自然条件下,他探讨了距离城市 远近的地租差异,即所谓的区位和经济远近的地租差异,即所谓的区位和经济 地租。地租。 同一集约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同一集约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R= (p-c-Kt)Q, R代表单位面积上的代表单位面积上的 区位地租区位地租 v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 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 间配置 v(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v(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25、。 v(3)轮作农作圈,粮食。 v(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v(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v(6)畜牧圈。(距城市51-80公里处) v再 向 外 是 毫 无 任 何 经 济 价 值 的 荒 野 。 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杜能圈。 三圃农作圈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轮作农业 林业林业 自由农作圈自由农作圈 城市城市 v(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v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 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利润=产品价格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成

    26、本+运费运费) 即:即: P = p - (c + t) 杜能认为,运费t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v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反 之,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 v一是理论思维方法,及抽象演绎的孤立 法; v二是首次将区位和运输距离对人类经济 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 v1、1880年,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v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 的“区位三角形”。 v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 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 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v要使生产成本最低,则需要总运费最小 即 vf(m1r1+m2r2+mkrk)min

    27、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v1900S初,韦伯AWeber, v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 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 本主义理论。 v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 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 体系。 v(1)所分析的对象是孤立的区域,对工 业区位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因子,并假定 此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是相同的。 v(2)工业原料、消费地、燃料产地、劳 动力均为已知且数量不变。 v(3)生产和交换均为同一产品。 v(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他认为运输费用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 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 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

    28、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 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 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 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v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 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运输成本运输成本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 集聚集聚 区位因子: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 因素。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 时得到的利益费用的节约;针对工 业区位论的角度则指在特定区位进行特 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分为特殊因子与一般因子 v一般区位因素: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 地租等。(与所有工业有关) v特殊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 质、地质等。(只与特定工业有关) v(1)第一阶

    29、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 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 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 理的布局模式; v理想工业区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v(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 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 何种变形; v企业新节省的劳动费必须大于增加的费 用。 v(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 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 应地发生何种变形。 v聚集经济(聚集利益)(聚集效应): 是指由于某工业部门向某特定地域集中 新产生的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因为分 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节约使用基础 设施等会降低生产成本。 v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聚集而产生的生 产成本节约之

    30、和小于运输成本之增加, 则原有的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则应当把工厂迁至工资较低的地方或聚 集区域。 (一)运费指向性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1、原料一种,同消费地(即市场)一起,区 位图形为一点。 2、原料一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 为一线。(分三种情况) 3、原料两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 为三角形。 4、原材料多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 形为多边形。 v对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 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 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 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

    31、加影响。 v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 v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 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换句 话说,劳动费指数越大,企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1、集聚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2、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 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 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3、偶然集聚:是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 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 工业集中。 v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 性或劳动指向性区位的影响。他认为,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 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v1)运费指向的应用 v原料可分为:“纯原料”

    32、、“失重原料” v纯原料是指经过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 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 v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损失部分重 量或全部重量的原料。 v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和 产品重量之比。 v(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水 泥、造纸业等;接近原料地。 v(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饮 料制造等。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 v(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 冶炼、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 业等。生产区位是自由型。 v2)劳动力指向的应用 v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的区位是 典型的劳动力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 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 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周边

    33、和农 村地域发展,然会,再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v3)集聚指向的应用 v日本的“三湾一海”重化工业带。 v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认为,生产成本 最低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因 为生产成本的低下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 大。 v最小运输成本和最大利润从本质趋势上 是一致的。 v现代经济活动中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 越大的作用,而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 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二、廖什景观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v亦称城市区位理论。 v德国,WalterChristaller,把

    34、区位论由古 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 v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 学原理,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 v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 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原理。 小知识小知识 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 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 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 们仍然不知道而已。” v20世纪初,西欧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迅 速发展。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 结构的演进,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服务业 日益发达,市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 重要的影响。另外,随着工业的技术进 步,原料、燃料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 所减弱,市场

    35、指向不断加强。 v地域上是一个均质的平原; v地域上的经贸活动,可以沿任意方向移 动; v居民及其购买力是连续分布的; v消费者的活动具有空间上的合理性,它 依据的是最短距离原则。 v(1)中心地:是指为自己及以外的地区提供 商品和服务等中心职能的地点和地区。 v(2)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 v需求门槛是指中心地要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服 务所需的最低需求水平,或者说,保证供应此 种商品和服务的厂商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 低销售额或服务量。 v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 最大销售距离,也是消费者为购买某种 服务所能付出的最大成本距离。 v超过此范围因为距离太长,顾客负担的 运费、时间都不允许,

    36、或者不购买或者 到其他近距离中心去购买。 v(3)职能等级和中心地等级 v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服务越多,人口也 越多,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 能越少,人口越少。 v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服务,如小百货、 副食品、加油站、教堂等属于低级范畴。此类 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 物资和服务种类少。 v而毛皮、珠宝、家用电器,医院、大商 场等,属于高级范畴。此类中心地数量 少,服务范围大,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 类多。 v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 v(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 市场半径。 v(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 网络。 v

    37、(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 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去。 v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 六边形市场区模型。 v中心地是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 心地之间的距离也相等,服务范围是同 一半径的圆形区。任何一个中心地都有6 个同级中心地与之相邻。 vChristaller及后人对中心地结构作了唯象 说明,他们认为在均质平原上,均匀分 布有相同中心地的情况下,每个中心地 能控制的市场,当运费给定时是一个圆 形面域,但圆形会造成市场的重叠;六 边形为中心控制的市场域面积最大。 v廖什( A Losch ):德国经济学家, 1940年出版了经济的空间秩序

    38、, 1943年又修改增补了第二版。 v是商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v(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 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 同个人需求曲线。 v(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 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 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 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 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v(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 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 量来决定。 v(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 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 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的地点, 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39、。 v廖什第一个把需求作为空间变量。 v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 产品运输成本。 v在平均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工厂要增加总利润 量,必须使销售量增加或总成本减少。 v廖什认为,近代西欧的工业区位正是按产品需 求量的大小而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 业点都离不开它周围的消费者。 v廖什的需求圆锥体(啤酒的需求曲线) F O T P Q RS vOP 是酒厂的啤酒价格,PQ为P点的销售 量。从P运往远处,如R,啤酒销量会减 少,啤酒的价格加上P到R的运费而上涨。 到达所付运费已高到根本不可能再出售 啤酒。FT就是啤酒的需求曲线。 v把PFQ平面,绕PQ轴旋转产生一个需求 圆锥体和市

    40、场区。啤酒销售量等于圆锥 体的容量。PF等于市场区的半径。 v廖什从需求圆锥体得出的市场区是圆形 的。但实际上有许多酒厂,最后形成的 是六边形市场网。 v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 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 观。 v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 下,经济景观有规律地扩展,形成六边 形市场区。 v对于多个行业的市场区而言,由于市场 区内往往有各种产品,不同类型的产品 具有不同的六边形市场网络,如果将这 些市场网络彼此叠置在一起,就形成了 十分复杂的蜂窝状体系。 v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 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 边形 v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圆的 优点,也具有比其他多边形 运送距

    41、离最短的特点。所以, 需求可达极大化。 v与克里斯泰勒的工作相比,廖什更多地 是从企业区位的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 理方法,提出自己的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v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市场需求作为空 间变量对市场区位体系的解释,在区位 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v1930初,瑞典的俄林,BOhlin,区际贸易与 国际贸易 v认为杜能和韦伯的古典区位论是孤立的微观理 论,而把区位研究同地域分工和区际国际贸易 结合,这就把贸易理论看成区位论的一部分, 从而成为一般的宏观理论。后来,经济学者把 前一种微观理论称之为特殊区位论,后一种宏 观理论称之为一般

    42、区位论。 v1950年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 生了一系列函待解决的的重大区域经济 问题,特别是宏观方面的问题。因此, 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对象扩大为区域的 国民经济体系。 v1980年以来,英国的威尔逊(AWilson)和 比利时的爱伦(PAllen)结合耗散结构和突 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和中 心地理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 大的理论突破。 v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 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 方法,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 深发展。 v艾萨德艾萨德,把单个厂商的最佳区位扩展为 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 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43、v在他的区域科学模型中,包括了生产企 业、商业流通、运输、社会政策、环境 生态等各种部门,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 上加以定性评价。可以说,艾萨德研究 的目的是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模式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模式, 为工业等各种投资项目提供咨询。 v经济危机的产生,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开始关注区域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的区 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v市场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之 间的差别。条件优越的地区,还积累有 利条件,进一步遏制了条件较差地区的 经济发展。 v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 国家干预。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 后地区的发展。80年代后,区域化、集 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l

    44、企业经营与其说关注成本最小成本最小,不如说关注利利 润极大润极大。许多现代企业中“运输”几乎不成为 一个独立的成本项目,而是包含在物流成本中。 而且关于物流,更重要的是考虑货物调配的效 率与零库存,而不是运输成本。 (供应链管理/just-in-time/全球运筹) l真正纯粹的设点问题(如快速道路出入口), 后来由计算机做更复杂的模型。 一、经济活动区位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三、区位论的精粹 四、区位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经济活动区位一、经济活动区位 v经济区位是指某一经济体及其社会经济 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v具体表现为空间的位置。 讨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经济区位的 影响? v是

    45、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 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经济区位 的布局主体,它可以是一个工业整体, 也可是指一个工厂、公司、大楼。区域 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区位 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 v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在 不同的区位上,人口分布、市场供应、 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从而其区位利益 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的布局状况 也就不同。 胡佛认为,区位的优劣取决于四个区位 因素: v(1)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投入物供给。 v(2)具有地区性的不易转移的需求状况。 v(3)从区位外部输入的投入物供给。 v(4)外部需求。 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二、区位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v经

    46、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过程。在一定的经 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区位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 术、资源约束不同。为追逐最大化的经 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 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 就是区位决策。 v区位决策单位与区位单位是否一致? v一、个体单位的区位选择与区位聚集 v由于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割性,不 同区位的区位因素有很大差异。 v优势区位将给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 优势区位将吸引大量厂商、居民的聚集,并带 动资金、人口、物资的聚集。 但即使区位因素是均质的,聚集本身所带 来的经济效益,仍会产生要素聚集,形成城镇。

    47、 v“即使地表是完全均一的,城镇仍然会产即使地表是完全均一的,城镇仍然会产 生。生。” v可见,区位聚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空间 布局结果。 v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区位利益作为一种 外部性利益外部性利益,对于厂商、居民等行为个 体而言只能是被动接受着,既不可能改 变它,也不可能排他地独占。所以,厂 商与居民只能通过区位决策而不是生产、 消费决策去获取既定的区位利益,以扩 大其利润或效用。 v(1)生产者均衡 v由于优势区位利益的存在,在同样的技 术约束下,显然优势区位的厂商比劣等 区位的厂商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 单位产品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也就 随之提高。于是生产者均衡将趋向于更 高的规模。

    48、v(2)消费者均衡 v因区位决策而可能得到的区位利益对居 民而言也是一种外部性经济。 v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消费、 就业和生活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异。 v区位经济利益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居 民产生影响: v(1)优势区位所产生的交易费用节约毫 无疑问提高了居民的支付能力。 v(2)区位利益作为外部性经济效果直接 为居民带来了额外的效用满足。 v(3)区位利益也可能导致居民货币收入 的提高。 v(1)区位优势改善了资源约束和收入约 束,货币效率提高:区位优势,对于厂 商,同样的投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同 样产出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消费者,同 样支出可以提高效用或者相同的效用满 足可以降低支出。

    49、 v(2)对于区位优势的竞争必然出现: v提高土地使用价格;厂商之间的竞争使得 市场份额缩小,产品价格下降造成厂商利 润的下降,直到集聚规模达到最大。 v居民聚集,相互竞争使得房地产价格上涨, 工资水平下降;拥挤成本增加,达到最大人口 密度。经济从其他区位继续发展,这样使得各 地的区位趋于均衡。其结果,各地居民的总效 用水平趋于一致,城市的规模达到最大。 v通过区位竞争,优势区位与劣等区位的 真实利益则有可能趋于均衡。 v(1)居民的区位决策偏好。不同收入阶层 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不同,高收入阶层 对于较大的空间更具有偏好,而对于一 般商品的偏好相对较低。对于较高的交 易费用可以承担或者不太在乎

    50、。因此高 收入阶层对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区位的依赖程度较低,居 住在城镇郊区。 v居民收入水平不同,其效用函数不同, 对一般商品和土地的偏好不同,对中心 聚集利益的评价不同,因而对市中心的 依赖程度也就不同。 v(2)厂商的决策偏好 v不同的厂商在追求最大化利润时将面临 不同的技术、成本和市场约束,从而对 聚集区位的偏好不同。 v劳动密集型厂商对于人口聚集地具有较 强的依赖性;加工企业对于原料的购进 和产品的运出的影响较敏感。小厂商必 须紧紧依赖中心聚集区域以获取市场、 信息等方面的聚集利益;大型厂商可以 远离城区以节约土地成本。 v3.区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与区位偏好 v区位决策主体(行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2013级完整教学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52174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