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2021新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2021新版).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表面的变化 小学 科学 教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表面 变化 教案 2021 新版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 1.1.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 1 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 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 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 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 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 旅游途中或在网络、
2、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 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 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
3、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 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学生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 动手册。 教师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 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
4、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 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 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 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二、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什么特 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2.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2 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 4.师生总结: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海陆分 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
5、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 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认 知,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为后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 因作铺垫。 (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 (1)观察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
6、建立具 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 2.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出示 5 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几张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将学生观察的目光再次聚焦:观察某个典型地形 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准备。 3.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4.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 设计意图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 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 为后面的全班交流, 形成初步的共识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三、研讨 1.各组汇报地形地貌观察记录表。 2.研讨: (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
7、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地貌组成。地球表面主要 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 3.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还推测出这些地形地貌可 能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展开深入的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 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意见用“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 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后
8、记】 2.2.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教材简析】 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是桥梁与纽带,主要承载着两个任务:一是对第 1 课学习内容的延续, 进一步对地球的内部构造进行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 对地球整体认识。二是为第 3、4 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 3 是运动的。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兴趣与 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 成火山喷发。但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
9、 点会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 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 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就不是很清楚。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
10、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 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 、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 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 “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 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
11、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板书课 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 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 为 35 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7 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
12、上地幔和下地 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 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 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 “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4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 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
13、科书 24 页至 25 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 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 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 25 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 “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 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
14、 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 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 学的解释;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 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 均厚度约为 17
15、 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 3400 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 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 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研讨 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教学后记】 3.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
16、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3 课。在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的组成及 地壳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对改变地形地貌的作用。本课由三部分 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围绕地震的成因、地震时的情景以及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 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 5 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 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现象,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梳理,理解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电视、 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
17、 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 但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 过模拟实验,搜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上节课的学 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 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18、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教学课件、班级大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
19、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 哪些改变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 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认识, 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 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 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
20、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6 4.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 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 5.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 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6.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 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 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
21、 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2.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教师提供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请学 生阅读资料、分析图片。 3.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 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 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海报 1.提问: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互救?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2
22、.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研讨 1.提问: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能推测出岩石弯曲的原因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 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3.学生研讨交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共同梳理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 的各种变化,从而形成全面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壳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同时,通过第二个问 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教学
23、后记】 4.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 4 课。在第 3 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本课将 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火山喷发。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聚焦,围绕火山喷发时的情景、火山喷发的原因以及火山喷发对地表的影响,提出本课研究 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探索,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及火山喷发后给地表 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 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课学习的内容,从“利、弊”两方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火山喷发
24、的自然现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从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 这种自然现象有所了解。陌生,是因为他们对火山喷发的了解仅限于视频、文字、图片等,并没 有进行深入地了解与探究。本课将引导他们通过模拟实验、阅读并分析资料等方法对火山喷发的 7 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学习、探究,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火山喷
25、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难点基于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火山喷发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 、铁架台、酒 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讲述: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也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