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pdf

  • 上传人(卖家):汀枫
  • 文档编号:1485527
  • 上传时间:2021-06-15
  • 格式:PDF
  • 页数:27
  • 大小:969.3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pdf》由用户(汀枫)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 论述 文本 观点 推断 分析 有方 思维 培养 下载 _高中作文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观点推断观点推断 “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 【知识导图】 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 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因此,文本逻辑性成为考查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又一命题点。 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 高考全国卷的第 3 题都属于推断 题。 一、选项外在形式 1题干设计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从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一般以两个或三个小的语句构成的复句形式 呈现。呈现出的推断,前面是前提,后面是结论,常常采用以下形式: 选项形式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 假设形式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

    2、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注意关键词“假设、 如果、 若”等 因果形式 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 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 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 是因为”等 条件形式 充分条件: A 可以推导出 B, A 就是 B 的充分条件, 条件必然推知结果。 充分条件推理的规则有两条:1.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 否定前件;2.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前后 否后否前。特别注意原文或选项中的关键词“只要就” 必要条件:B 可以推导出 A,但是 A 不能推导出 B,A 就是 B 的必要条 件,结果必然推出条件。必要条件推理必须遵

    3、守两条规则:1.否定前件 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2.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 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注意原文或选项中的“只有才”等 反证形式反证是“间接证明”的一类,是从反面角度来证明的方式,即肯定题设 而否定结论, 从而得出矛盾。 这往往和假设形式一起运用, 需要关注“如 果、假若、倘若”等 预测推断形式 表示延伸推断关系的句式“可见”“,由此带来的启示 是”等 二、选项考查实质 1从设题限制与设题方式来看,此类推断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 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2既考查形式逻辑意义上的或然性或必然性推理,又

    4、考查非形式逻辑意义上对文本内 容的合理推断。 3从语义来源看,选项推断又分为要素推断、关系推断和思维推断。 不论选项呈现形式如何,考查的实质是推断,因此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要根据推断的前 提、结论、推断过程,做好“三分析” 。 一、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一、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分析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 也就是作为推断的依据与原 文内容是否一致。 解题指导 首先在“审选项,抓关键”的过程中,分出前提与结论,格外关注关联词语。其次,分 析选项的前提时思考:(1)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或整体的,而选项 则相反。(2)前提是否混淆了语气,注意前提中表示或然

    5、语气的限制语,如“可能” “大概” “也许” “差不多” “将会”推断可能成立;前提中表示必然语气的限制语,如“一定” “必定” “肯定”导致推断不能成立;有时则是相反的。这就需要考生仔细比对选项中 的前提与原文的信息是否一致。(3)前提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边练边悟 1审选项(2019全国卷,T3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 见长,(前提)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结论) 找原文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 有集大成之容量, 最重要的因素, 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 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

    6、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 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 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比文题错误。“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 没有这个前提,原文材料说,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 之前的诗人。因此前提不符合文意,无中生有。 二、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二、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 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 以已知推 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解题指导 推断的结论在选项中

    7、一般放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启示”“将会”“应 该”等词的后面,看这些词语表述的结论是否能依据原文内容相关信息推断出来,需“三 看”: “一看”: 选项结论是否过于绝对,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的词语能否在原文中 找到与之匹配的信息。 “二看”: 选项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 注意选项表述结论的语句和原文表述结论的信息 是否相符。 “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有关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理, 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 格外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 果,这个结果是否合乎社会常理,即一般的规律,人们的认识规律。 边练边悟 2审选项(2019全国

    8、卷,T3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 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找原文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 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 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 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 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 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文题错误。选项推论前提“传统表演艺术源自

    9、生活”能直接从“传统表演艺术与 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中得出, 但结论“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 很难获得 成功”不能由原文推断得出,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 内涵”,并没有说“脱离原生的环境” ,对能否获得成功,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推论 不合理。 三、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三、分析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推断过程就是由前提到结论的过程, 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就是分析假设推断、 条件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目的 等复句形式呈现。 思考方向一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 前一个分句以假

    10、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 提,后一个分句以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 就,若就,要就。有时关联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解题指导 要判断假设推断类选项是否符合逻辑,需要把握:一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就是选项的 假设关系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文意就是假设关系);二是假设的前提和结论是否对应文本中文 意的假设和结论,不能把前提和结论互换,也不能偷换前提或结论。 边练边悟 3审选项(2017全国卷,T3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 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找原文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 记忆,使其

    11、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 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 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 如村落的祠 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 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 又要让游子在故乡 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比文题错误。选项用“如果就”联系起了前提和结论,但是在假设的前提 下,产生的结论是“呵护乡村记忆” ,而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 ,偷换了结论,不符合原文 内容。 思考方向

    12、二条件推断 选项运用条件关系的复句来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作为推断的前提, 后一个分句以在这个条件下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作为推断的结论。 根据前提和结论又可分为:充分条件: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常用关 联词“只要就”;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的结果,常用关联词 “只有才” ;无条件: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常用关联词“无论都” 。 解题指导 判断这类选项,先区分选项是充分条件复句或必要条件复句,还是无条件复句。回归原 文,分析原文内容是否与之匹配。思考三方面:第一,前后分句是否构成条件关系;第二, 是否将原文中的个别因素、措施等

    13、转述成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第三,是否将原文中的充分 条件转述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边练边悟 4审选项(2018全国卷,T3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 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找原文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 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空间弹 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 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 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

    14、 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 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 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 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 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 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 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15、。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 意义需要, 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 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 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 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 会丧失活力。 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 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 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 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比文题错误。原文“空间弹性”“制度弹性”与“

    16、意义弹性”三者是并列关系,不 构成条件关系。 思考方向三因果推断(果因推断) 选项运用因果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是原因,作为结论产生的前提,后一 个分句是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 作为结论; 也可能反之, 构成“果因推断”。 常用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有的直接用“因此”关联结论。 解题指导 分析选项的推断形式是由因到果还是由果到因, 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 中是否在同一位置,以及一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同时还要 注意因果(果因)推断是否成立:是否强加因果、是否偷换原因、是否原因范围缩小。 边练边悟 5审选项(2018全国卷,T3B)城市

    17、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 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找原文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 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 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 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 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 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 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比文题正确

    18、。此选项的前提是根据原文中“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 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 展起来的城市而言, 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做出的推断。 处于不同的发展阶 段, 城市会面临不同的危机。 城市发展阶段不同, 人们注重的制度功能也不同, 但仍需在 “秩 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 。 思考方向四目的推断 选项运用目的复句形式表述文本内容, 分句中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 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关联词:为了、以、以便、用以、为的是、以 免、省得等。 解题指导 判断此类选项正误, 首先考

    19、虑目的复句是否成立, 再考虑“目的”和为了实现“目的” 采用的措施、方针等是否与原文内容匹配。 边练边悟 6审选项(2017全国卷,T3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 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找原文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 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 “人” “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 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 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比文题正确。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是目的, “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

    20、 需求”是这一目的下的措施, “文化需求”在文本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可以由 “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推 断出来。 跟踪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 分) 从普遍意义看, 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 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 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 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 尊重劳动人 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 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

    21、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 可以 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 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 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 负责、 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 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 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 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 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 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 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 育活动, 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 科学实验、 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 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的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

    22、教 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 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主 义国家, 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 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 脑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 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 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 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 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

    23、内容价值,生 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 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 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 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 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 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 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 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 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 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 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

    24、 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 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 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的 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人类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B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他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劳动教育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整个社会都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 解析:选 D。A 项, “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

    25、神财富”混淆范围而导致 以偏概全,原文说“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 人的生存生活之本, 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人类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夸大其词,原文说“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B 项, “职业技术教育的 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 科学实验、 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缺少限制条件, 原文说“而 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缺少“一般意义上的”,以偏概全。C 项, “其他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 特价值”错,原文说“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 ,并

    26、未说“其他四育 能在劳育中实现” ;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 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 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这才是“劳育的独特价值” 。故选 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是为后文论证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在论证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证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在讨论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说理明白。 D文章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同时指出劳动教育在目前的重要性。 解析:选 A。A 项, “是为后文论证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27、理解错误,原文 说“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劳育是 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故选 A。 3(对点练)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劳动的对象有自然、社会两方面。 B劳动和教育结合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C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 D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含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 解析:选 C。C 项, “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 态的重大变革”

    28、表述不全面,原文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 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 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 ,可见“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 形态的重大变革”只是“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其中一个原因,因果推断中原因范 围小了。故选 C。 落实优化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学术论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我国合同法颁布至今不过 20 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国则是历史悠久。在中华传统法律文 化中,合同一般被称为契约。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中国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 统契约中展现的

    29、契约观念,至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 2 000 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 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周 礼还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 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 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 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 600 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行为。历史还记载, 北宋时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

    30、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 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 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看, 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 法律方面, 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 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乡规民约以及家法 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 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 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 代书人书写。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 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

    31、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 传播。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上手老契,并将其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 书黏附在一起。 久而久之, 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十几米。 契约越长, 记录的交易越多, 经历的时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就越丰富。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 神。 “署名为信”“恐人无信, 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 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 为了使契约能够被信守, 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 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 婚田土” ,如果发生争议,

    32、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 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行调解的习惯。 今天,我们对合同法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传统契约制度与实践的精华,学习传 统契约制定和纠纷解决的智慧,以更好地完善相关合同规则。 (摘编自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 ,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 生活的方方面面。 B铭刻在青铜礼器上记录西周贵族间进行土地等财产交易的契约是目前能解读出来的 最早传世契约资料。 C传统契约有其规范格式和

    33、内容要求,有的是官方提供契约样例,有的是民间根据具 体情况编辑契约范式。 D我国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的契约观念,体现为崇尚守信的精神、 注重书面形式的契约和注重调解的智慧。 解析:选 A。A 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曲解文意。 选文第二段是说“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 南宋以来 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 A。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主要运用将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传统契约给我 们今天的启示。 B文章中间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

    34、约观念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传统 契约文化遗产。 C文章从国家法律、社会习惯和契约文本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 契约制度沉淀。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谋篇,论述如何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以更好地完 善相关合同规则。 解析:选 B。B 项, “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颠倒顺序。 结合选文“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 2 000 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 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上,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 为”“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 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 仅从文献记载 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

    35、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等分析可知,文中先谈契约实践,后 谈契约制度。故选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研究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 获得法治的启示。 B契约上保留的制度信息是否丰富与契约记录的交易量多少、经历的时段情况以及契 约的长度有关。 C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当事双方若对契约所涉对象发生争执,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 或家族调解处理。 D今天人们心中的合同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白纸黑字”协议书,可见诚实守信的 精神已深入民心。 解析:选 B。A 项, “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错,选文第三段开头说的是“尽管 我国

    36、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C 项, “须根据乡规民 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根据文意可知,解决契约纠纷问题,民间 调停并非唯一途径。 可以诉之公堂, 但打官司费用高, 加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 所以“当 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 D 项, “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牵强附 会,于文无据。根据文意可知,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 念”, 其中的确包括诚实守信的精神, 但并不能说“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入民心”。 故选 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

    37、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 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 读法 、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 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 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 讲“学而时习之” ,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 ,而 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 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 ,读书应该做

    38、到使人“存心复性” “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 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 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 以入”, 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 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 这样才能“见 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 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 成为词句的奴隶, 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 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39、 要 “用得透脱” , 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 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 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 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 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 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而躬践之” 。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

    40、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 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 ,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 ,用 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 之气” ;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 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 思想, 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 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

    41、教科书,读 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 “日以义理浸灌其心” ,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 2018 年 11 月 26 日光明日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 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 的好的读书方法。 C 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 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 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

    42、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 式是相对应的。 解析:选 A。B 项,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 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可知,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是读书的结果、意义,不是读书的 方法。C 项,曲解文意, “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表述有误,王国维的读书方 法不是要求读书人怎么做,而是表达自己的观点。D 项,扩大范围, “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 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表述有误, 根据原文“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这 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可知, “这个读书法”是指“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读书法, 不是各种

    43、读书方法都与孟子所 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故选 A。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 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 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 威性的作用。 D 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 有理有据。 解析:选 D。D 项,论证层次错, “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说法错误,全 文的论述是历史时期交互出

    44、现的,不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故选 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 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 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 “两脚书橱” 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 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解析:选 C。C 项,因果倒置, “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表述有误,原文 说“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

    45、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 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批判了不善于读书的人, 是为了论证读书应该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所以选项因果倒置。故选 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 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 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 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 提的, 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 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处于童年期的 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

    46、 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 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 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 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 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 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 兴、借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 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 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 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 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 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

    47、 变成了主体的景物, 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 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 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 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 于所抒发的一种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 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 义完全改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 ,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禽” ,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48、 。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 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 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 “明月”就是明月, “清泉”就 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 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 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 庞 德说: “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 ”威 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 “没有观念,只在

    49、事物中。 ”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 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 了山水诗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 等自然神。 C 诗经 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 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 精神的诞生。 解析:选 B。本题中,B 项,人类“从自然沉睡中醒来”与“摆脱

    50、威胁”无因果关 系。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 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鲜明地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 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 象,而非象征意象。 解析:选 A。A 项,文章并不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展开的,南朝之前还没有山水诗。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述类文本—观点推断)“三分析”有方向推断思维好培养.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48552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