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提分密集高考数学高频考点-提分密籍.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数学提分密集高考数学高频考点-提分密籍.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提分密集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_提分密籍 数学 密集 高考 高频 考点 提分密籍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20142014 高考数学高频考点高考数学高频考点 第一部分:函数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 考试要求: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 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 的集合.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 、 “且” 、 “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要 条件的意义. 2.函数 考试内容: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指 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对数
2、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举例. 考试要求: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重要知识、技能技巧(省略的部分自己填写) 1.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f:AB (A、B 为非空数集), 定义域: 加条件的制约应用条件的限制或有附限定
3、定义域 复合函数对数或三角函数指数幂开方常涉及分母给解析式自然定义域 : , ,: 解决函数问题必须树立“定义域优先”的观点. 2.函数值域、最值的常用解法 观察法;配方法;反表示法;如 y= x x y bax dcx 2 2 cos2 1sin 或 法;适用于经过去分母、平方、换元等变换后得到关于 y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类函 数;基本不等式法;单调函数法;数形结合法;换元法;导数法. 3.关于反函数 求一个函数 y=f(x)(定义域 A,值域 D)的反函数步骤; (略) 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间关系; 分段函数的反函数分段求解; 有关性质: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
4、函数;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且两 函数单调性相同;奇函数的反函数仍为奇函数; 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f 1(a)=b f(b)=a. 4.函数奇偶性 判断 2 解析式 0)(, 1 )( )( 0)()( )()()()( xf xf xf xfxf xfxfxfxf 或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图象(关于 y 轴或坐标原点对称) 性质: 如果 f(x)是奇函数且在 x=0 有定义, 则 f(0)=0; 常数函数 f(x)=0 定义域(l,l) 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在公共定义域上,两个奇、偶函数的运算性质.(略) 5.函数单调性 定义的等价形式如: 21 21 )()( xx xfxf 0(x1x
5、2)f(x1)f(x2)0 判断:定义法;导数法;结论法(慎用). 奇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单调性;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 增异减) ;常见函数的单调性(如 y=x+ x a ,aR). 6.函数周期性 f(x)=f(x+a)对定义域中任意 x 总成立,则 T=a.如果一个函数是周期函数,则其周期有无数 个. f(x+a)=f(xa),则 T=2a.f(x+a)= )( 1 xf ,则 T=2a. f(x)图象关于 x=a 及 x=b 对称,ab,则 T=2(ba). f(x)图象关于 x=a 及点(b,c) (ba)对称,则 T=4(ba). 7.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若
6、f(a+x)=f(ax)或f(x)=f(2ax), 则 f(x)图象关于 x=a 对称, 特别地 f(x)=f( x)则关于 x=0 对称; 若 f(a+x)+f(bx)=2c,则 f(x)图象关于( 2 ba ,c)中心对称,特别地 f(x)+f(x)=0, 则关于(0,0)对称; 若 f(a+x)=f(bx),则 y=f(x)关于 x= 2 ba 对称; y=f(x)与 y=f(2ax)关于 x=a 对称;y=f(x)与 y=f(x)+2b 关于 y=b 对称;y=f(x)与 y=f(2ax)+2b,关于(a,b)对称. y=f(a+x)与 y=f(bx),关于 x= 2 ab 对称. 8
7、.要熟练掌握和二次函数有关的方程不等式等问题,并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分 类讨论;结合图象探索综合题的解题切入点。 抽象函数未给出函数解析式,但给出函数的一些性质来探讨它的其他性质,这样的 题目常以具体的函数为背景,处理时要用广义的定义、性质、定理去处理,不能用具体 函数去论证. 9.指数对数函数 对数恒等式a x a log =x(a0 且 a1,x0). 对数运算性质(M0,N0,pQ) 3 loga(MN)=logaM+logaN;loga N M =logaMlogaN;logaN p=plog aN. y=logax 与 y=log a 1x; y=a x 与 y=( a 1 )
8、x;y=ax 与 y=b x (ab) y=logax 与 y=logbx 图象间关系:(略) 10.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 且、或、否可理解为与交、并、补对应. 非 p 即p 是对 p 的否定,而 p 的否命题,则是否定条件,否定结论. 例:p:如果 x=1,那么 x 21=0; 则p:如果 x=1,那么 x 210. 而命题 p 的否命题是:如果 x1,那么 x 210. 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都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真假 性一致,因此一个命题的真假性难以判断或一个命题难以证明时,可以判断或证明它的 逆否命题. 11.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等价叙述,
9、如,p 是 q 的充分条件若 p,则 qpqq 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p. 关于充要条件的几个结论: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或偶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在ABC 中,ABab. “|a|=|b|”是“ba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an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是“ an是常数数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方程 x 2+y2+Dx+Ey+F=0”是“该方程表示圆方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f(x)=0 是 x 为极值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证明充要条件的命题要证明两个方面,首先必须找准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从这个假定出发,经过推理证出其矛盾,然后推
10、翻 假设肯定原来命题正确。推出矛盾常见以下几种: 与公理、定理、定义矛盾; 与熟知的事实矛盾; 与已知矛盾; 与不同方向推出的其他结论矛盾。 以下情形适宜用反证法证明: 难以甚至无法由已知条件直接证明结论的; “至多” 、 “至少”型问题; 唯一性的证明; 问题的结论本身以否定形式给出的; 要证命题的逆命题是正确的。 注意若命题结论的反面情况有多种,则必须将每一种反面情况都驳倒。 13.解答函数应用题的基本步骤为: 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它包括阅读、理解、翻译、挖掘等,通过阅读,理解问题 的类型、内涵、实质,以及应建立的数学模型; 建模:在细心阅读,深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进数学符号,将题目
11、中的非数学语言 转化成数学语言,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数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注意字母为取值 范围应符合实际事实。 4 解模:通过函数的有关性质的运用,进行推理、运算,使问题得到解决; 还原评价:应用问题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对于理论的推导结果,要代入原问题中进 行检验、评价,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思维过程: 建模 (审题、转化、抽象) 问题解决解模推算 还原 (检验、评价) 三.易错点提示 多变量问题注意主元与辅助元的转换 如 p( 4 1 ,4)时, 不等式 px+12xp恒成立, 可看成关于 p 的函数 g(p)=(x+1)p+12x0, 在( 4 1 ,4)上恒成立 .
12、 0)4( , 0) 4 1 ( g g (等号不同时取) 单调函数要与区间对应. 关于范围的结论的书写注意端点的“开闭” y= ax cbx 的中心(a,b),渐近线 x=a,y=b,单调区间(,a),(a,+) (ab+c0) 图象信息题注意观察:对称性、特殊点、升降情况、图象位置、变化率、最高、最低点等. 如:y= cx bax 2 图象则 acb. y=ax 3+bx2+cx+d 则 a0,b0,c0,则 f(x)在该区间内为增函数; 若在该区间内,f(x)0,所得 x 的范围(区间)为函数 f(x)的单调增区间;令 f(x)0,得单调减 区间. 3、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极值的定义:
13、设函数 f(x)在点 x0附近有定义,如果对 x0左右近旁的所有 x 值,都有 f(x)f(x0) 我们就说 f(x0)是 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 y极小值=f(x0) 极大值、极小值统称为 f(x)的极值. 指出:一个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极小值不一定小于极大值.(即极小值可以大于或等于极大 值); 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它仅与左右近旁的函数值进行比较; 极值点一定是区间的内点。 导数为零的点是该点为极值点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极值的判定方法。 当函数 f(x)在 x0处连续时,判别 f(x0)是极大(小)值的方法是: 如果在 x0在左侧近旁 f(x0)0,右侧近旁 f(x0)0,那
14、么 f(x0)是极大值; 如果在 x0在左侧近旁 f(x0)0,那么 f(x0)是极小值. 求函数的极值的步骤: 求函数的定义域 求导数 f(x) 求导数 f(x)=0 的根. 检查 f(x)在方程 f(x)=0 的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 f(x)在这个根处 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 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 4、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开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 值). 求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 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 求 f(x)在(a,b)内的极值; 将 f(x)的各极值与端点函数值 f(a)、f(
15、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 7 最小值. 如果函数 f(x)在开区间(a,b)或(,+)内可导且有惟一的极值点 x0,那么当 f(x0)是极 大值时,f(x0)就是 f(x)在该区间上的最大值;当 f(x0)是极小值时,f(x0)就是 f(x)在该区间 上的最小值. 对于实际问题,如果连续函数 f(x)在区间(a,b)内只有一个点使 f(x)=0,而且实际问 题本身又可以知道 f(x)在(a,b)内必定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则 f(x0)就是所求的最大值或最 小值,这时也就无须判断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 第三部分三角函数 一、重点突破 1、关于任意角的概念 角的概念推广后,任意
16、角包括、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轴上角、区间角及终边相同的 角 2、角的概念推广后,注意“0到 90的角” 、 “第一象限角” 、 “钝角”和“小于 90的角” 这四个概念的区别 3、两个实用公式:弧度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 2 1 |r 2 4、三角函数曲线即三角函数的图像,与三角函数线是不同的概念 5、利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可以解决证明、化简、求 值问题,而求值有“给角求值” 、 “给值求值” 、 “给值求角”三类。 6、应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应注意: 当,中有一个角为 2 的整数倍时,利用诱导公式较为简便。 善于利用角的变形,如=(+
17、),2=(+)+(), 2 +2=2(+ 4 )等 倍角公式的变形降幂公式:sin 2= 2 2cos1 ,cos 2= 2 2cos1 ,sincos= 2 1 sin2 应用十分广泛. 7、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重点掌握: , 周期性的概念;y=Asin(x+)的图像是由 y=sinx 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 五点法作图. 8、三角求值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种基本变换:角度变换、名称变换、运算结构的变换 给值求角问题的基本思路 先求出该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再根据角的范围与函数值定角,要注意角的范围对三角 函数值的影响。 9、注意活用数学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整体思想、向量方法 二、
18、注意点 三角函数 y=Asin(x) (A,0)的性质 1、奇偶性:当=k+ 2 时是偶函数,当=k时是奇函数,当 2 k 时是非奇非偶函数(k Z) 8 2、对称性:关于点( k ,0)中心对称,关于直线 x= 2 k (kZ)轴对称. 任意角三角函数 1、当为第一象限角时,sin+cos1 2、当( 4 3 +2k, 4 +2k),kZ 时,sincos0 (点在 xy=0 上方) 总之,可归纳为“成上大于 0,成下小于 0”. 第四部分平面向量 一、知识方法与技巧 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1、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长度(模)向量的大小 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
19、的非零向量,并且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均平行.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2、向量运算 加法运算 加法法则: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减法运算 减法法则,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设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AB=(x2x1,y2y1). 实数与向量的积 定义:a,其中0 时,a与a同向,|a|=|a|; 当bABsinAsinB. 锐角ABC 中,A+B 2 ,A 2 B,sin
20、AcosB,cosAc2,同样可类比锐角ABC 中结论. 2、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由已知,利用三角形中的主要知识点,特别是角的关系和边角关系,推出满足题设条件的三 角形的形状。 3、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可以用来解决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 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他边和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可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余弦定理也反映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是勾股定理的进一步推广,它可以解决以下三类 有关斜三角形问题. 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
21、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此类问题需要讨论. 二、易错点提示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cbacba. 2.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等于 0,故平行向量不具有传递性即cacbba/,/.推不出. 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消去律不成立,即若c是非零向量,且cbca并不能得到ba , 只可得到a、b在c上的投影相等. 4.a 2=a a=|a|a|cos0=|a| 2.故 a 2是一个实数. 11 5.a、b的夹角为锐角 | 0 baba ba a、b的夹角为钝角 | 0 baba ba 6.向量OA、OB不共线,OBnOAmOP,则 A、P、B 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m+n=1.
22、7.在应用正弦定理解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解三角形”时应注意解的个数. 8.在应用平移公式 kyy hxx 时,一定要分清 P(x,y)为平移前的点,P(x,y)为平移后 的点,a=(h,k)为平移向量,否则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第五部分:数列 一、考试要求 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 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几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方法与技巧 1.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
23、它的通项公式时,其通项公式不唯一. 例如:1,2,4,.通项 an=2 n1 或 an= 2 1 22 1 n n n 1.数列通项公式 an=f(n),其图象是 y 轴右侧的坐标为(n,an)的一系列孤立点. 2.由于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所以判断数列的单调性与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方法基本是 相同的,只需比较 an与 an+1的大小即可. 利用递推公式或者 an与 Sn的关系式解题时,一般要验证初始值 n 是否适合所求的 式子,即 an= 2 1 1 1 n n SS S nn ; 涉及 an1或 Sn1时,应分 n=1 和 n2 两种情况考虑; 等比数列求和时,要考虑公比 q 是否为 1. 3.若
24、三数成等差数列,则可设三数为 ad,a,a+d;若三数成等比数列,则可设 q a ,a,aq. 4.证明数列an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必须根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加 以证明. 证明数列an不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只须说明 a1,a2,a3不成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即可. 5.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的几种表示(即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an+1 an=d(常数);2an+1=an+an+2;an=kn+b (k、b 为常数),其中公差 d=k.Sn=An 2+Bn. 12 数列an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的几种表示 (即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 n n a a 1 =q(常 数)
25、;an+1 2=a nan+2;an=aq n(aq0,且 a、q 为常数) 6.当公差 d0 时,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Sn方可表示为关于 n 的不含常数项的二次 函数,且二次项系数的 2 倍就是公差. 11.求等差数列前 n 项和 Sn最值的方法:可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应用以 下结论:当公差 d0 时,Sn最小an 0 且 an+10.利用 f(n)=Sn的抛物线特征解小题(d0). 12.等比数列的任一项及公比都不能为 0;常数数列不一定是等比数列;G 2=ab 是 a、G、b 成等比数列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3.若an是等差数列,则 n a a是等比数列(a0 的常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