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469244
  • 上传时间:2021-06-07
  • 格式:DOC
  • 页数:36
  • 大小:64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一年级 错题集已 调整 格式 下载 _一年级上册(旧)_人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题目描述】红红今天从第 9 页读到第 15 页,明天就该读第 16 页了。她今天读了 ()页。 【典型错例】16-9=8(页) 【错因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从第 9 页到第 15 页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第 9 页到底要不 要算进去。 2)后面的明天就该读第 16 页了,其实是为了说明今天已经把 15 页读完,但是他们恰 恰会被 16 干扰。 【解决对策】 老师强调今天是读到 15 页,16 页是“明天”读的。这里页数比较少,还可以要求学 生自己去翻页码体会一下,加强理解。 【题目描述】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10+30( ) 【典型错例】20、35 等等。 【错因分析】 学生根本不理解

    2、什么题目的意思,他们觉得只要比左边的小就可以了。 【解决对策】 在给学生做这个题之前可以先做个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0+30( ) ,等 学生说出自己认为可行的答案,37、38、39 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大能填几。 【错题描述】三十六写作 306 【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没有理解数位上的数字代表的意义,以为数字 0 表示没 有的意思。一般情况孩子们在初学数的认识时会比较容易犯错。 【解决对策】 解这种题时,让孩子先写好数级,并在对应的数位上写上数字。 【错题案例】 82=2=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把这里的“=”看成“得出结果” ,忘了“=”也可以表示两个等 式相等的意思。 【

    3、解决对策】先让学生认识“=”的含义,先求出 8-2 的结果,再把2 看成是一个整 体,且它们的结果相等,最后完成。同时可以读一读深化学生对整体的认识。 【易错题】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人。 【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7 )人。 【解决对策】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 人排在前面,3 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 学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 4+3+1 的连加算式从而得 出共有 9 人。 【题目描述】有 3 个苹果,5 个

    4、梨,8 个香蕉,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到 ()个,最少能拿到()个。 【错例】最多能拿到 16 个,最少能拿到 3 个。 【错因分析】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题目中的条件“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忽略掉,认 为是最多能拿多少水果?最少能拿多少水果?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水果最少,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 再强调只能选择两种水果。在思考两个的问题时,试着问学生“你不选哪种水果?”要求学 生说出理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出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最后总结出解 决最多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多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少的水果,解决最少能拿几个就是

    5、要 从少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多的水果。 【典型错例】8 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 2 个小朋友,还有(6)个小朋友没 有捉住。 【错因分析】 学生对于题目没有理解,他不清楚捉迷藏是有一个人抓,剩下的人才去 躲着,而不是全部热播躲着。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8 个小朋友中有几人是捉,几人是藏,然后根 据已经捉住的 2 个小朋友,可以结合从躲藏的小朋友总数 8 中去掉 2 剩 5,从而得出 5 人 没有被捉住。 【易错题案例】小王加工 99 个零件,合格 99 个,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 99%。判断对 错 【错因分析】很多小朋友看到 99 就想当然的认为合格率是 99%。很

    6、容易认为是对的。 【解决对策】正确看待问题的总数,零件是 99 个的总数,合格 99 个,那就是全部合格, 所以合格率应该是百分之百。 【易错题案例】0.9+0.10.9+0.1=11=0 【错因分析】一看到例题,学生就想到 ab-cd 形式的题目,就乱套用定律,只想到 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是否可行。从而改变了运算规则,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解决对策】 (1)明确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 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 仔细观察题目;b 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 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

    7、及 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易错题】从 6 到 0,一共有()个数。 【错因分析】看到 6 到 0,就认为只有六个数 【解决对策】把 6 到 0 数一数,很容易就得到七个数,6543210。 【易错题】美美、丽丽和其他同学站成一排,知道美美排第 5,丽丽排第 12,她们之间 有几位同学? 【错例】 12-5=7(位) 【错因分析】第五与第十二之间间隔 6 人,从 5 到 12,5、6、7、8、9、10、11、12。 【解决对策】5 至 12 共 8 个数,第五第十二占两个数,所以就只有六个数位于其中 【题目描述】哪个数最接近 70?(688071) 【典型错例】68 【错因分

    8、析】通过对个别同学的访谈发现, 他们看题目“最接近 70”这几个字眼的时候, 最先想到的是 70 前面的数,在三个选项中,自然而然的选择“68” ,并没有逐个去分析没 一个数字。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常常受思维 定势的影响而盲目做题。 【解决对策】指导学生全面读题,细心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审题要把题目读 完整,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 【题目描述】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 一包大米重 5(),一瓶牛奶重 500(),一只香蕉重 150(),一只母鸡重 2()。 【错因分析】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未清晰地建立

    9、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 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解决对策】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 2 分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让学生用 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 【题目描述】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人。 【 典型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7 )人。 【 错因分析】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 人排在前面,3 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

    10、分,是哪几个部分?”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学 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 4+3+1 的连加算式从而得出 共有 9 人。 【题目描述】把下列各数用大于号连接起来。 10632015 ( )( )( )( )( ) 【错因分析】学生一开始看到这个题会弄不清题目的意思,把 5 个数按照题目的顺序填 在了空格中, 再填大于号会感觉前后的大小不一样, 会造成视觉混淆, 前后矛盾。 然后填错。 【解决对策】解这种题,可以先把“”填在“” ,然后比较 5 个数的大小,把大的数 写在前面,第二个大的数写在第二个“ () ” ,依次下去,把 5 个数按大到小的顺序写在 5 个 “

    11、() ”里。 【题目描述】根据图片完成以下要求。 【1】从右数起,把第 4 只小兔涂黑。 【2】把左边的 4 只小兔圈起来。 【错因分析】 学生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就是从左边开始是第一个, 而没有看清题目要求从 右边数起,题目的第二问是 4 只,第一问是第 4 只,这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学 生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把第二问的 4 只看成了”第 4 只“。 【解决对策】在第一问的, “从右数起“和”第 4 只“,这两个地方划横线,做标记, 防止自己看错。将第二问的”左边”和”4 只“划横线,与第一问区分开来。 【题目描述】无论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小林都是排在第五个,这个小组有多 少个人

    12、? 【错因分析】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题意理解不清,缺乏实际经验,对于问题 没有仔细思考就开始下笔,很容易草率的错答为 5+5=10(人) 。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仔细审清题意,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 以班级一竖排座位为以小组,将题目代入其中去数一数, 也可以通过站队的方式去数一数, 发现题目中的陷阱。 【题目描述】池塘里游走了 5 只鸭子,还剩了 6 只鸭子,原来有多少只鸭子? 【错因分析】 本道题目,学生一看到“游走” ,就会用减法计算,误以为游走了就是减 少了,没能理解题目中“原来”一词,更没有理解问题“求原来有多少”就是要把游走的和 剩下的加起来,所以很容易做

    13、错为“6-5=1”. 【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对于题目中所呈现的的条件和问题 要进行深刻理解, 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图来呈现题意,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图画比文字的理 解程度要好些, 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形象的图形来表达题意, 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题目要求 的是什么,怎么求? 【题目描述】 【典型错例】 【错因分析】 对关键词“多” “少”缺少关注和有联系的思考,有时候头脑很清楚的知 道谁多谁少,但是不容易完整的说正确,往往说反了,写反了。 【解决对策 】 针对比多少的题,明确比较的标准,注重让学生说完整的话,提高数学 语言表达水平。 【题目描述】26 角=( )元( )角100

    14、分=( )元3 元 6 角=( )角 【典型错例】26 角=(20)元(6)角100 分=(10)元3 元 6 角=(36)角 【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钱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对 钱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还比较模糊,很容易直观的对此类题进行解答,就好比 26 角就是 20+6,也不管后面的单位就直接填空;而现在对分的运用少了,对其价值就更不了解,虽 然知道其进制是 10,但在模糊概念的影响下,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写成 10 元。 【解决对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所以老师在教学人 民币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 应该让学生对各类钱币都有一个接触,

    15、同时还可以进行买东西 卖东西的场景模拟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强调元角分之间的进制,形成理论依据,让他们亲身 体验付钱找钱的过程,最后让孩子自己再总结复述一遍进制规律,从而加深理解。在讲解这 类题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类方法。 【易错题】34 颗珠子,把第 30 颗涂上颜色,盒子外面有()颗珠子。 【错例】仅仅填上了有几颗珠子,而没有涂色。 【分析】就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属于低年段学生,存在识字量少和理解题意之间的 问题。所以这道题,他只认为一道题就一个要求,可这道题中,有连续的两个要求包含在一 句话中,故而错误就出现了。 【解决策略】 1、针对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较弱的情况,可以在出题方面做改进,即改变

    16、题目的表达 形式,多以图形和线段等其他形式出现,从而减少文字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即要教他们掌握读题方法,会找关键字,能读懂题意。 【易错题】一共有 18 元钱,我还剩了 10 元,我用了多少钱? 【错例】18-8=10 元 【分析】这类题目反映出一年级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表达形式有问题,即他们对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理解还不到位,知道结果,却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仍是模模糊糊的。 【解决策略】在解决问题表达方面,需要加强他们对问题解决的表达形式的掌握,弄清 题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 【易错题案例】39 前面的一个数是( ) ,后面的一个数是() 。 【典型错例】40,38。

    17、【错因分析】学生会容易将前面后面所代表的含义混淆,认为前面就是比 39 大的数, 也就是 40;而后面就是比 39 小的数,也就是 38。 【解决对策】在学习时注重给学生讲清前面和后面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可以通过让学 生将 39 附近的数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学生看到列举出来的数就能一目了然了,按照前后顺 序排列,39 前面的数就是 38,39 后面的数就是 40,这样便不会出错了。 【易错题案例】1.5 小时=( )小时( )分。 【典型错例】1.5 小时=( 1)小时( 50)分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弄明白 1 小时是多少分钟,然后用我们平时的想法认为 1 小时等 于 100 分钟进行计算,0

    18、.5 小时就成了 50 分钟了。 【解决对策】给学生讲述清楚一小时的含义,1 小时=60 分钟,并让学生在做题时一定 要记得将 1 小时按 60 分钟来进行换算。 【题目描述】猜一猜这个数是几: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 5。 【典型错例】61 【错因分析】学生思维主要集中在“小 5” ,对于“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没有引 起充分注意,导致实际写数时颠倒致错。学生对数位的理解不正确。 【解决对策】 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 小” ,明确题目要求。可以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 ,在 此基础上,明确“十位上的数比个

    19、位上的数小 5” 。此题的答案不止一个,为了得出所有符 合此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推算。如,根据“十位上的数比个 位上的数小 5” ,先写出个位上的数最大是 9,十位上的数是 4,依次写下去,符合这个条件 的数还有 38、27、16。 【题目描述】36-9= 【典型错例】37 【错因分析】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理解的,但容易遗忘十位退 1 后需要在十位上减去“1” 。这是受学生年龄特点影响,其注意力较不稳定、不够全面,容 易忽视局部细节。 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算法的推导得出,对学生动手及通过动手来理解算理 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比较模糊。 【解

    20、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情境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意义。重 视学具的拼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退一当十”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重视直观学具 的拼摆,可以用小棒、数位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退一当十”的计算方 法。 【题目描述】懒羊羊一次买来了 30 个苹果,它第一天吃了一些,第二天又吃了一些, 这时还剩下 12 个苹果,懒羊羊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错因分析】 小学生不理解懒羊羊第一天、 第二天具体是吃了多少个苹果,没有具体的数是算不出两 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的,不理解还剩 12 个苹果是什么意思。 【解决对策】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已知共有 30 个苹果,

    21、两天后现在还剩 12 个苹果,也就是说还 有 12 个没吃,现在要算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利用画图的方法,先画总共的苹果数,再画 出没吃的个数,就可以计算出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题目描述】小东上午做了 10 道数学题,下午做的比上午多 3 道,小东一共做了多少 道? 【错因分析】如果不理解比多的意思,学生会只看多,不看“比”,以为是上午 多,下午少,将题目条件理解反向,下午就是做了 10-3=7(道) 。 【解决对策】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多的意思,要将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是前面的比后面的多, 也就是前面的等于后面的加上多的部分。再来分析题目条件,下午比上午多 3 道,就是下 午的等于上午的加

    22、多的 3,下午有 10+3=13(道) ,题目要求的是一共做了多少道,一共是 加起来,将上午和下午相加可以的出题目所求的答案。 【题目描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填一填。 191613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逻辑思维较弱,难以发现数据间的规律。 【解决对策】 在平时的课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易错题案例】 56 里有()个十和()个一 【错例】56 里有五个十和 56 个一 【错因分析】 很多学生不懂数位的意义,十位上的数代表十;各位上的数代表一 【解决对策】先让学生了解的含义,把 56 看成是一个整体,解释为 56 等于几个十和 几个一相加。 【题目描述】小红买文具用去

    23、9 角,还剩 1 元 1 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大都是顺向推理过去,很少有能从逆向推理,所以初次 遇见此类问题难免不知所措。 【解决对策】 对于此类问题需让学生多做此类问题, 加强逆向推理的练习,当培养成一定的逆向思维习惯 后,便能很好的完成此题。 【题目描述】王力在李明的(后)面,刘强在李明的( )面。 张永的后面是( ) ,李明的前面是( ) 。 刘强的前面有( )人,后面有( )人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不容易去观察前面给的提议,王力在李明的(后)面,有的可能会按自己 的思维认为刘强在李明的(后 )面。从而做错此题。 【解决对策】 一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差

    24、,需要去多多培养,去了解题目中给的条件,剖析题目的意 思。 【题目描述】 有一列小朋友排队,王明同学在队列中间,前面有四个小朋友,后面也有四个小朋友, 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错例】4+4=8 【错因分析】 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容易直接相加题中给的数字,而去忽视王明同学这个信息。 【解决对策】 对于此类例题,要让学生去多从题目中挖掘条件,找到已知和有用的条件,而不是简单 和盲目的使用题中给的数字。 【题目描述】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 5,第二位是 4,这个数是() 。 【错例】这个数是(54) 。 【错因分析】 (1) 学生审题不全面, 不少学生在审题时, 目光的注视点是 “第一位是

    25、5, 第二位是 4” , 就直接写下了“54” ,而没有关注“从右边起”的意思。 (2)个别学生对题目不能理解,无法将“从右边起”和“第一位、第二位”联系起来考 虑,也无法与数位顺序表联系起来,所以做题时凭感觉。 【解决对策】 (1)加强对数位顺序表的教学,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 百位。 (2)较强直观教学。以数位顺序表为基础,鼓励低段的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时能画一画 数位顺序表,再根据题目要求,边读题,边在数位表上写一写,如: 十位个位(右) 45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可以采用一些画一画、做标记等 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

    26、识。 【易错题案列】8 角+5 角=()角=()元()角 【错例】8 角+5 角=( 13 )角=( 8 )元( 5 )角 【错因分析】 受直觉思维影响,学生将“8 角+5 角”当成“8 元 5 角” ,没有考虑到三种数量之间的 相等关系。 【解决对策】 要让学生知道在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 首先要明确单位是否相同,同单位的数字才 可以直接相加或相减,单位不同需要换算成同单位才可以直接计算。 【易错题案例】按规律填数:3,5,9,15,。 【错例】3,5,9,15, 17。 【错因分析】 一年级学生易于观察和发现图形变化这类直观的规律, 而对数列这种抽象的规律缺乏发 现和分析能力,他们可能认

    27、为这些数都是单数,而 15 后面的单数是 17,同时“35” 增加了 2 个,而“1517”也正好增加两个,所以确定为 17,并没有从整组数之间的关 系去思考。 【解决对策】 (1)新授时,要扩大数列规律的练习量,将丰富的数列规律展现给学生,并要细致分 析各种数列的特点,最好是能结合写一写、画一画等直观的手段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激发 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如:35915。 +2+4+6+( ) (2)练习时,鼓励学生能在相邻两数之间标明和差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各部分要计算 正确,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失误导致的错误。 【题目描述】认识钟表: 【错例】12 时 9 分/1 时 45 分

    28、【错因分析】由于时钟认识的抽象度、综合度高学生对于时针、分针概念理解不透彻, 分不清是“快到整时”还是“刚过整时”时,如把“6:55”看成“7:55” 。对于分针不理解 一格所代表的是走过 5 分钟,一圈 60 分钟。 【解决对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时针和分针,是“快到整时”还是“刚过整时” 时,要看分针,分针数较大时说明“快到整时” , 分针数较小时说明“刚过整时” 。然后 再看分针,走到几,则代表走了多少个 5 分钟。还该让学生回家好好观察自己家里的时钟, 自己制定计划表等生活活动。 【题目描述】冬冬有 5 支铅笔,南南有 9 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典型错例】5

    29、+9=14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容易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做题,特别是看到问题中的“和”字,然后 直接把题目中的两个数相加。 【解决对策】 解这种题时,要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题目,首先要将题目所有的条件都阅读一遍,捋清题 目中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才能根据题目的条件进行答题,这样就不会犯错误了。 【易错题案例】19 个同学排队做操,明明的右边有 10 个人,他的左边有几个? 【典型错例】9 【错因分析】学生会容易将自己忽略。 【解决对策】 在学习时通过图形的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然后带领学生一个一个的数。 【易错题案例】1.5 小时=( )小时( )分。 【典型错例】1.5 小时=(

    30、1)小时( 50)分 【错因分析】 学生没有弄明白 1 小时是多少分钟, 然后用我们平时的想法认为 1 小时等于 100 分 钟进行计算,0.5 小时就成了 50 分钟了。 【解决对策】 1、给学生讲述清楚一小时的含义,1 小时=60 分钟,并让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记得 将 1 小时按 60 分钟来进行换算。 2、看图认识时间, (图中的正确时间是 8:50) 【错例】学生很容易看着图中的钟表位置说成是 9:50 【错误分析】学生对“几时多”的情况下,对时针的位置感的规律性还缺少认识。“几时多” 时,时针的位置在两个整点数之间,当分针走前半圈时,时针的位置是靠近小的整点数,说 明是几时多;当分针

    31、走到 6 时,时针就在两数之间;而当分针走后半圈,时针就慢慢靠近 大的整点数。尤其到 50 分、60 分时就相当接近较大的数,但还没到较大的整点数,说明 未到几时。 【解决对策】增强“几时多”时时针的位置感。出示:3:10,3:30,3:55 三个时刻,掩盖掉 分针,让学生比较三个时刻的异同。认识到“3 时多”的时候,时针应该走过 3 时。尤其是 3: 55 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理解,如:这个时间再走一大格才是 4:00,现在 4:00 都没到, 说明是 3:55。适当加强师生互动拨时,学生报几时多一些,教师拨出时针相应的位置,及 时概括出“几时多”时时针位置的规律性,增强“几时多”时时针的位置

    32、感。 【题目描述】判断 1 时 和 100 分的大小关系 【错例】 :1 时 = 100 分 【错误分析】思维定势干扰。受到人民币单位换算及进率等影响,学生对于进率是 100 和 10 的印象非常深,所以影响到了对“时和分”进率的认识。 【解决对策】建议 1:分清此“分”非彼“分”。1 元=10 角=100 分,1 时=60 分, 前者是人民币的单位,后者是时间的单位。教师对已学知识进行强化复习。 建议 2:通过做标记的方式帮助学生比较大小。如: 1 时 ()+10 【错例】 16(15)+10 【错因分析】 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意义,错理解成在括号中填入一个比 16 小的数字再加上 10

    33、。 【解决对策】 可以在( )+10 的下方划上横线表示这是一个整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 【题目描述】 鸡群里混了一只鹅,从前数它排第 6,从后数它排第 8, (1)一共有多少只鸡?(2) 鸡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错因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遇到数学应用题的时候,通常都会由于认字少,不喜欢读题目,习 惯依赖老师、家长去读题目,独自做题很困难。这个题目在字数上是属于较多的,学生在理 解中需要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到实际中,他们很难去想象,这个队伍是怎么排列的。 【解决对策】 利用画图法, 用圆圈或者其他的图形来代表鸡和鹅,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来具体进行操作。 从前数第六个是鹅, 再从第六个开始往后

    34、数第八个结束。 可得总共有 14 只动物, 14-1=13, 有 13 只鸡。 【题目描述】 从花上飞走了 26 只蝴蝶,又飞走了 5 只,两次飞走了多少只? 【错因分析】 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不够的时候, 知道用加法来计算,但是对于加法的计算公式不够 熟练就会出现值得出 6+5=11 的结果。 【解决对策】 仔细的带着学生读题,注意满十进一,和十位再加。 26+5=31(只) 【题目描述】 最大的两位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是() 【错因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中,对于数的认识是最重要的,在 1-100 的数的认识中,对 于最大和最小的理解不清楚就会写错。 【解决对策】 将 1-100

    35、的数从两位数开始, 那么十位从 1 开始, 各位从 0 开始, 最小的数应该是 10; 1-9 中最大的数字是 9,两位数只有个位和十位,那么最大的两位数就是 99。 【题目描述】 ()里能填几? 7 = 9( ) 。 【典型错例】7 = 916 【错因分析】 学生对减法算式中三个数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未充分认识和掌握, 因此,虽然能将原算式 正确转化成“9( )=7” ,但是在计算中错误地将未知数当做了被减数,进而( )=9+7, 导致错误。 【解决对策】 适当进行一些减法的变式写法训练。可设计如:将 97=2 写成 2=97 这样的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明确:虽然算式左右两边交换了位置,但是保

    36、持了相等关系,所以算式中三 个数的性质没有改变,各部分的关系也没有改变。 【题目描述】十位上是 1,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 4,这个数是( ) 。 【典型错例】14 【错因分析】学生对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 4 这句话不能理解,但是明白这 个数是一个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都有数,所以直接把两个数字凑在一起组数。 【解决对策】加强对数位表的认识,即数位及相应的数值,什么是两位数?明确从右边 起第一位是个位, 第二位是十位。 以数位表为基础, 加强对数位上的数字大小的比较的训练。 【题目描述】1、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人。 【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 4

    37、 人,后面有 3 人,一共有( 7 )人。 【解决对策】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 人排在前面,3 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 学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 4+3+1 的连加算式从而 得出共有 8 人。 【易错题案例】钟面上的分钟从 1 走到 4,认为走了 3 分钟。 【错因分析】 学生错误的认为直接做减法得到结果,即(4-1=3) 【解决对策】 直接把钟表画出了,或是要求学生观察家里的钟表,自己动手画画,看清钟表上 1 到 2 之间有五小格,所以就可以算出,分钟从 1 走到 4,应该是

    38、移动了 15 小格,既是走了 15 分钟。 【易错题案例】在 17 之间有 6 个数。 (是非题) 【典型错例】在 17 之间有 6 个数。 (对) 【错因分析】 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够仔细,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认 为直接由(7-1=6) ,其实不然。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明确题意, 1 到 7 中间的数不包括 1 和 7, 应该只有 5 个, 既是 (7-1-1=5) 。 【题目描述】 有 4 个苹果,5 个梨,6 个橘子,小芳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 ( )个,最少能拿( )个。 【典型错例】最多能拿(15)个,最少能拿(4)个 【错因分析】在学生思考问题中,她

    39、们认为拿最多就是将所有的水果加起来,都拿就 是拿最多了,少拿并且拿最少的水果就是拿的最少的水果了。并没有看清楚题目的意思。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说说哪一种水果最多,哪一种水果最少,并且强调是选择两种 水果去拿。在思考两个问题时,试问:你不选哪一种水果,并且说明理由。可以适当的引导 学生说出哪两种水果最多,那两种水果最少。最后,总结出解决最多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多的 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少的水果。解决最少的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少的开始选,选两种,不 选最多的水果。 【题目描述】路边有 16 棵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个垃圾桶,一共有多少个垃圾桶? 16-1=15(棵) 【错因分析】这道题虽然答案只有一步

    40、,算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理解上存在问题:就是题目中只有一个条件,只有一个数据,怎么解答?一年级的学生的 思维还比较直观简单, 他们并不会用发散思维和逻辑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试图找出 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一步是困难的。他们容易直接写成 16。 【解决对策】这道题目,隐含条件就是中间那句话“每两棵树之间有一个垃圾桶” ,最 典型特点就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树,垃圾桶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所以老师在讲 这道题时,首先要确保学生学了 20 以内的加减法,讲解时可以在黑板上把 16 棵树用 16 个小圆圈表示,然后采用插空法放垃圾桶,边讲解边画,化抽象为直观,这样学生就能理

    41、解 并解答了。除此之外,老师讲完题一定要记得讲解这种解题方法(插空法) ,学生能充分消 化并解决类似的题。 【题目描述】小花今年 6 岁,爸爸对小花说: “你长到 14 岁的时候,我 41 岁。 ”爸爸今 年多少岁? 14-6=8(岁)41-8=33(岁) 【错因分析】 这道题目,解答过程比较复杂,要分两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很难,难在这 道题使用了转化思想,也就是“小华过几年就大几岁,爸爸也是过几年大几岁” 。这就是这 道题的突破点。其次,分步运算,先算出小华从 6 岁到 14 岁过了多少年,然后再计算爸爸 今年的年龄,这些要求学生合理使用四则运算的加减法,因为 20 以内加减法要到

    42、一年级下 册才学完,所以学生对这个运算法则不会很熟悉。 【解决对策】 老师在讲这道题目时, 一定要确保学生学完了 20 以内的加减法, 并进行了充分的练习, 能计算,会计算。其次,在讲解时,可以画线段图表示,一岁用一段表示,这样,通过线段 上直观表示,学生就能理解了,解题思路务必要明确地跟学生讲清楚。对老师的课前准备要 求也是比较高的。 【题目描述】把一根 1.5 米长的长方体木料横锯成 4 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 9.6 平方 厘米,问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错因分析】 对于这道题, 我们首先得看清题意, 知道把长为 1.5 米的长方体木料分割成底面积不变, 高度改变了的 4 个小长方体,

    43、小长方体的高度可以不一致,但锯得的横截面积是相等的, 并且锯完后由于底面增多了,因此表面积增加了 9.6 平方厘米。此外,由于长方体木料横锯 成 4 个小长方体,每个长方体有两个底面,可知小 4 个长方体有 24=8 个底面,这些底面 与原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 并且表面积增加 9.6 平方厘米的原因是锯成 4 个小长方体后,增 加了原长方体底面积相等的 6 个面的缘故。利用这些条件我们可以推出: 长方体底面积=9.6(242)=1.6(平方厘米) 由长方体的长(即高)为 1.5 米、底面积为 1.6 平方厘米,就可以算出这跟长方体 木料的体积。 (2)学会操作法和图示法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

    44、维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具有直观性与形象 性,尤其是在低年级学段,在学习中还得借助直观的学习材料,因此对于具有操作性的 题,像认识长方形的周长等,可以拿尺子去量,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对理论 的掌握与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操作法以外, 图示法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解题方法。 利用图示法可以快速把题中 的已知与未知条件迅速找出来, 有利于我们清晰的找出题中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 与方法,也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如这道二年级下册的带余数除法题: 【题目描述】73=21 【错因分析】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做了一个分豆子的游戏: 教师发给学生 7 颗豆

    45、子和 3 个盘子,让学生把豆子分到盘子里。活动要求:每个 盘子分到的豆子一样多;剩下的豆子尽可能少。学生有很多方法: 1一颗一颗的放,到 最后剩下一颗; 2两颗两颗地放,剩下一颗; 3三颗三颗地放,最后发现不行,再调整。 在这一个过程里,让学生对于带余除法的运算法则:被除数=除数商+余数(0余数 除数) 。有了一个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 (3)加强各类题型的训练 数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因此也给我们做题带来了挑战。因 此做题时,要注意解题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做题训练才能达到我们预期 的效果。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以下几种训练题对于我们解题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46、题目描述】按顺序填出 90 前面的三个数() () () 。 【错因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这种逆向思维存在一定难度,只能看到 90 就想到 90 以后的数,错误地填成 91、92、93。 【解决对策】 解这种题时,可以将 90 在草稿纸上先写上,然后自己试着写答案,填完后,要仔细将 数字代入题目,看是否正确。 【易错题案例】39 填上 1 是()个十,39 添上 1 是() 。 【错例】40,4。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容易不看完题目就做题,对于问题没有斟酌就开始下笔,从而把 答案写成(40)个十。 【解决对策】 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整体意识,一定要看完整个题目才做

    47、题,按步骤先把 39 添 1 的结果写出来,然后思考 40 是()个十。 【易错题案例】 ()最大填几?9+()10+( )。 【典型错例】8,6 或比 9 更的数字,比 5 更小的数字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比较概念不怎么清晰,不能很好的判断出结果来,出现此类错误 的原因主要是思维转换不过来 。 【解决对策】 先让学生把可能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再依次代入题目检查看是否正确,从而找出正 确答案。 【题目描述】 按规律填数: 3,5,9,15, () 。 【 典型错例】3,5,9,15, (17) 。 【错因分析】 (1)一年级学生易于观察和发现图形变化这类直观的规律,而对数列这种抽象的规

    48、 律缺乏发现和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教师教会了学生分析数列关系的方法,但仅局限于相邻两个数字之 间简单的和差关系,忽视了递增的和差关系。 【解决对策】 (1)新授时,要扩大数列规律的练习量,将丰富的数列规律展现给学生,并要细致分 析各种数列的特点,最好是能结合写一写、画一画等直观的手段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激发 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如:35915。 +2+4+6+() (2)练习时,鼓励学生能在相邻两数之间标明和差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各部分的计 算要正确,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失误。 【题目描述】数一数,有多少个花生(如图一) 。 正确解法:有 65 个花生。 【错例】有 63

    49、个花生,有 66 个花生。有 64 个花生(如图二所示) 。 图一 图 二 【错因分析】 1、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手口不一致,嘴里说的跟手上指的不一致。 2、因为给出的图没有规律,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有重复或者遗漏。 3、圈一圈的方法不科学,介于两个圈之间的花生被遗漏了。 【解决对策】 1、在练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尽量使其做到手口一致。 2、在数的过程中做好标记,每数一个都给它做上标记,这样就不会产生重复或者遗漏 了。 3、在圈一圈的时候,尽量把在一起的点子圈起来,圈完以后检查不够 10 个一圈的有没 有漏数掉。 【题目描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信息没有直接用一段话给出, 而是在一幅图中有简单

    50、的几句话。 要让学生自己读图把数 学信息对应起来。如:杨树有 16 棵,柏树有 13 棵,松树有 7 棵。 【错例】 1、松树比柏树一共多少棵? 13+7=20(棵) 2、杨树比松树一共多多少棵? 16-7=9(棵) 3、杨树比松树多多少棵? 13-7=6(棵) 【错因分析】出现 1、2 种错误的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出现第 3 种错误 的学生没有把杨树与 16 对应起来,而认为杨树有 13 棵。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粗心,也可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将图与数没有对应起来,导致数学 信息理解得偏差。 【解决对策】针对出现第 1、2 种错误情况的学生,在教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469244.html
    四川天地人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