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案全集26.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史记选读》教案全集26.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记选读 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26 史记 选读 教案 全集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史记选读史记选读教案教案全集全集 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其人以及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 2学习司马迁高度的责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序言是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 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 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得阅读史记 。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说明文章比较长,旁边已经有了翻译,讲读的时候,点重要的字词,尽量让学生自己阅读) 字词总结:
2、 (一)古今异义词 至于 去 市长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阙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词 相 显 则 死 善 恶 君 臣 子 闻 是非 (四)一词多义 所以次 四、整体感知。 这篇自序介绍了哪些内容? 1-3 自叙家世谱系。 4-6 叙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的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 7-10 阐述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 11 叙自己忍辱写史记 。 12-13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五、探究谈论 (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1家族赋予的使命以图表形式显示司马迁的家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 颛顼时 司天地 唐虞时 复典 夏商时 世序
3、周时将领 典周史 战国秦 司马错将伐蜀 司马靳事白起 秦朝司马昌主铁管 汉朝司马无泽市长 司马喜五大夫 司马谈太史公 先祖中有军事家,有从事经济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将领, 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军事眼光;司 马迁在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 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四世祖司马昌赫三世祖司马无泽都作过掌管经济的官员,这些经验 和知识物欲也会作为家传传给后人。 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 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
4、大的影响。 2父亲的遗愿、时代的要求父亲临终嘱托有几层意思? (1)写史是祖传的序业,修史是孝亲。 (2)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 (3)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 (史记散绝) 司马迁修史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时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与壶遂的对话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1)孔子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 (2)举诗 书 礼 易 乐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强调春秋是天下人之“仪表”,是“王道之大者也”,是“礼义之大宗也”,“拨乱世反之正,莫 近于春秋”。
5、(3)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 “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 司马迁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孔子作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 (4)司马迁为什么要提及孔子著春秋的事?从与壹壶的辩论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写史记 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否认自己是创作,而认为是“整齐”? 采用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借评述孔子作春秋 ,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 说明自己著史记就是想效仿孔子,通过论述历史,评判是否,褒善惩恶,为天下仪表。他 否认是创作,非本心话,是为了逃避世俗的劫难,怕世俗人犹壹壶那样批他著史记是如孔 子那样是因为“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或者为发
6、个人私愤。 (补充资料史记命运 太史公的担心不无道理。 史记的传播历经坎坷。著称后,秘而不宣,将其“藏之名山,副在 京师”,以防被毁。尽管如此,“汉武帝闻其述史记 ,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 投之。”汉明帝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 损当世。” 直到司马迁死,“其书稍出,宣帝吮迁外甥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偿焉”。西汉对 该书的流传控制很严。后东汉、南北朝以及隋唐,对史记多有微词,甚至还有指责史记 是“谬孔子言”,直到宋代史记才遇知音。明清学者多精读史记 ,开始考证,核差误,论 得失, 史记的研究至此才蔚为大观。 ) 4总结写史记的目的。
7、为完成家族的使命,父亲的遗愿,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效仿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 侯,讨大夫,以达成王事”,成就一家之言。 (二)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 据。 1时代的因素:当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展较快。 依据:壹壶的话(第九小节) 司马迁的话(第十小节) 历史条件(第十二小节) 2家族的影响:史官世家赋予司马迁的使命感、责任感,先祖多方面的才艺对司马迁的熏陶。 3 自身的努力:自幼攻读古代典籍,青年时期两次游历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 依据: (第四段) (1)年十岁诵古文。 (2)游历。第一次游历,到过浙江、江苏、山
8、东、河南、安徽、湖南等地的许多地方;第二次 奉使出使巡视西南地区。 4前人的表率作用:孔子作春秋褒善惩恶给了他启迪,在自己遭受挫折的时候,屈原、左 丘明等人“述往事,思来者”,最终能“立功扬名于后世”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作用。 5总结:略 (三)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的人格。 六、 史记的有关知识。 (自己写提纲,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根据本文的资料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青 少年时代在家乡耕牧,十岁开始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收 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父
9、亲司马谈去世之 后,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因为李陵之祸,激怒汉武帝,自请腐刑,得以保全 性命,忍辱完成了史记创作。 2结合本文以及所积累的知识介绍史记 。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史 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 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 3000 多年 的历史,分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6500 字。 史记的体例 是司马迁的创举。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
10、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 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 国。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 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七、总结全文: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撰写的序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和家 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二部分利用对话的形式,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撰写史 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以史记上续孔子的春秋 ,并通过对历史人 物的描绘、评价,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表白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 迹自励,终于在遭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完成
11、了史记这部巨著;第三部分是史记一 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 八、作业: 1背诵第 11 小节,整理重要文言字词。 2写一篇读后感。 报任安书教案 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孙学军 22360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
12、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 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ng) 伏法受诛(zh) 暴肌肤(p)
13、 鞭棰 (chu) 圜墙(yun) 占卜( ) 囹圄( ) 槛(jin)缧绁(li) 3、主要词句 不能自免, 卒就死耳 不能与死节者比 其次不辱理色 及在槛阱之中 函粪土之中而 不辞者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 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 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
14、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 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 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 了古代周文王、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 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 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
15、 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 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偷生, 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n) 倜傥(ttng) 4、词句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惟倜傥非常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 ,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
16、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 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 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 ,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重为乡党所戮笑 身为闺阁之臣, 宁得自引深藏岩穴耶?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
17、、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 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 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众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 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 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 ,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 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
18、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 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 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 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 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 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
19、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 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 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 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 记 ,“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
20、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 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 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 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夏本纪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成书的整体框架。 2、 对司马迁创立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记史的形式要明确。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
21、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4、分析夏本纪中的禹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公而忘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纪的形式。 2、 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3、 积累学习文言的相关知识,熟悉并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 课时。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一、 解题: 史记中的“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 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 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 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史记中共有本纪
22、12 篇。 二、了解课文有关知识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 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到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 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 十六世纪。 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 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 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 相传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
23、制,也由于当政者 用人不当,长期未能把民众从灾难中解救出来。这成了当时因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 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 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n)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健壮、精干和毅力,获得成功,在几百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伟景象。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向人们叙说了夏禹的业绩:他怀着励精图治的决心,新婚四天就离 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 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 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
24、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叙说夏禹的 业绩的过程中,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诸侯大臣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勤勤恳恳地 做人民的公仆,人拥护他。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人民 怨恨他们。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 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一种美德的 代表,将永远值得学习和效法。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
25、词句。质疑。补充注释: 学习 1-4 节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 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玄孙:孙之孙为玄孙。同姓宗族中,以自己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孙、 曾孙、玄孙。 曾大父:即曾祖父。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 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 政,巡狩。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