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淡的忧伤”的寂寞源头6.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467069
  • 上传时间:2021-06-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0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淡的忧伤”的寂寞源头6.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边城 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淡的忧伤”的寂寞源头 为何 美丽 总是 愁人 淡淡 忧伤 寂寞 源头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 边城边城 “ “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伤” ”的寂寞源头的寂寞源头 翻开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 ,只要你进入一定的阅读状态,和文本 保持一种距离感进行赏析,就会觉得这部小说就是一首诗,真纯自然,淳 朴优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 了乡土抒情模式1。提到这种田园诗一般的牧歌风格,学术界已经有了详 细的研究。因此在这里无需赘述,本文想探讨的是和这种牧歌风格相伴而 生的审美情调淡淡的忧伤,用沈从文的话来说,就是“美丽总是愁人 的” 。那么这种淡淡的忧伤来自何处呢?笔者认为,它来自沈从文的寂寞。 对此,作家在长河题记中明确承认: “我有

    2、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 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的。 ”沈从文是寂寞的,这种寂寞感几乎贯穿了他的创 作的各个阶段。这种寂寞来自“另一种情感的堆积” ,还来自作家在文坛的 孤独寂寞,也来自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孤独感。 寂寞源头之一:另一种情感的多年堆积寂寞源头之一:另一种情感的多年堆积 分析这种忧伤风格的源头,就要先跳出边城文本,从沈从文 的写作姿态入手进行客观分析。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契机看似很随意, 起因于 1933 年他陪未婚妻张兆和游崂山,他当时决定给路上偶遇的一个穿 着白色孝衣哭着“起水”的女孩写一篇小说,这个女孩就成了沈从文展开 想像、构思故事的由头。随后,他多年来有别于婚姻、爱情的另一种情

    3、感 的堆积也开始释放。在沈从文的生活里也有若干偶然出现的异性,他在回 忆文章里均以“偶然”相称2。生活中的“偶然”是到处存在的,任何人 都无法回避, 沈从文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或认可,友谊和爱情,全部到了我的身边。 我从社会和别人证实了存在的意义。可是不成,我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幻 想. .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 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 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 3于是沈从文找到了现实可行的办 法创作,他用自己的笔宣泄着另一种感情。在他构思边城时,

    4、许 多类似的湘西少女以及后来邂逅的“偶然”纷至沓来。他写边城期间, 中途曾回家乡看望病重的母亲,并创作了散文集湘行散记 。旧地重游。 沈从文又遇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湘西女子。比如,提到绒线铺那个名叫翠 翠的女孩,作者这样写道: “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 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 ”4(p68)还有生活在底层的 那个“只把一双放光的眼睛紧瞅着我的小妇人天天,她的羞怯使我心中有 点惆怅也使我在沉默中体会到一点人生的苦味”5(p41)。此外, 青岛的黄衣女郎,还有自己身边美貌、沉静的新妇,这些记忆使边城 里的人物轮廓逐渐明晰。可见,这些性格各异,生活在不同阶层的美丽女 性

    5、深深触动了沈从文。 当 l7 年后再过绒线铺遇到小翠时, 作者自己也承认: “我心中似乎极其骚动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作家自己心中无法言 说的受压抑的爱欲和梦想,就形成了特定的创作心境,这些也就自然地构 成了边城里人物聚散离合的具体情境。他说: “这一来,我的过去痛苦 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故事上, 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 ”6 掩卷之后,故事中流淌出来的那股淡淡的忧伤和寂寞不由得扑面 而来。翠翠是寂寞的。她生活在历史、政治、文化、知识、学同之外。从 某种程度上,她的无法言说的朦胧爱情是不被人理解的,大老、二老不理 解,爷爷也不理解,正如沈从文自己的爱欲情愁

    6、也不会被世人所理解一样。 因此沈从文也是寂寞的。由此,我们不难推断,正是出于这种种复杂情感 的多年堆积,就使得小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寂寞源头之二:从文坛孤独到湘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孤独寂寞源头之二:从文坛孤独到湘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心理孤独 毫无疑问,沈从文创作边城并不仅仅是为了宣泄个人的爱欲 情愁,作为一个优秀作家,沈从文想通过边城传达出更多的内容。那 么到底都是什么内容呢?这从沈从文的创作姿态可以窥其一斑。 在边城题记中,沈从文提出了为“多数”还是“少数”人写 作的问题,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文坛的孤独与寂寞。 他是这样写的:“这 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

    7、弃,被领导的多数 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 7(p72) 很显然,这是对那些对他的创作一向颇有微词的评论家的回击, 也隐隐表现出了他以往总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那种陈忧隐痛。当然,沈从 文不会放弃所有的读者,他给“少数”人是这样下定义的“极关心全 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他给他设定的读者提出 很高的要求: “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 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 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7(p72) 可以说,沈从文从开始写作,就一 直徘徊在多数与少数之间。他认定走进孤独,

    8、才能面对自我,但他同样渴 望被多数理解。对少数的倚重和对多数的怀疑,都使他痛苦。 那么,沈从文的文坛孤独感又是如何传达到文本之中的呢?在作 品后一部分,作者是这样处理的,白塔塌了,祖父死了,二老也走了,作 家无可奈何地送走了一个理想社会。尽管小说这样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永远”也好, “明天”也好,对未来的希 望又怎能抵挡已酿成的悲剧在每一个人心上留下的凄凉影子呢!从中我们 不难看出,作家笔下的这幅唯美画面是经过过滤的,画面虽美,但是已经 属于过去,或者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沈从文的这种理想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人道主义者空想的成分,因此,作家自己也

    9、说: “这作品 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 他们一个噩梦。 ”8(p890)。 这种眼看着心目中理想社会逝去而又无可奈 何的孤独无助感就笼罩了整篇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也传达出了苗民不被主流社会接纳的民族孤 独感。 “ (尽管)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 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 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 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9(p294) 。但是 这个理想社会远离现实、历史和文化,似乎很难融入外部的主流社会。关 于苗民问

    10、题,作家在自己的散文中对此是这样说的: “湘西在过去某一时, 是一例被当作蛮族看待的。 虽愿意成为附庸, 终不免视同化外。 ” 10可见, 湘西土著民族虽然强烈渴望被接纳、被认同,但终不为人理解,不被主流 文化所接受,这种文化孤独感才是作家最终所要表达的内容。 上述分析是从沈从文的创作姿态入手来分析的,而从文本中我们 也可以隐约体会到这种孤独感,这种感觉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传 递出来的。在文本中,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读者可以感受到自外而来的 “变”与“动” 。比如,大老死了,爷爷本想使翠翠有个好归宿却不被顺顺 家理解,替团总千金做媒的人的虚假之词终于使爷爷的美好愿望破灭。到 此小说的节奏

    11、越来越急促,使人似乎喘不上气来。这些变数就使人物置身 于山雨欲来的情境中,并催生出人物的人生忧患感。这种外部力量侵入引 发的变动的恐惧,植根于湘西土著民族特有的敏感与警觉。比如,翠翠一 看到生人,就如同受惊的小鹿总是转身欲逃往山中,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 外面世界既敏感又警觉的矛盾心理。正因为这种矛盾心理,就使得孤独感 成为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基调,这恰恰源于人与人之间因文化冲突造成的隔 膜与相互不理解。因此沈从文是孤独的, 边城是忧伤的。 总之, 边城的淡淡的忧伤反映了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无论它是 源于作者的另一种感情积累,还是作家在文坛的寂寞孤独,或者来自更深 层的民族文化洗礼的孤独感,这种风格都使

    12、得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正如沈从文在作品女难中所说, “美丽是愁人的,可是也是受用的” 。 参考文献: 1刘洪涛 边城 :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I):70 2沈从文 新党中一个湖南乡下人和一个湖南人的朋友N 益世报(天津), 19480307 3沈从文 收拾残破一文物保护的一种看法N益世报(天津),194809 18(19) 4沈从文 老伴A湘行散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5沈从文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A湘行散记M北京:中国 文联出版公司,1992 6沈从文水云J文学创作,一卷(4 期,5 期) 7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6 卷)M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8边城与八骏图A 刘西渭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文学理论集 (第一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沈从文 湘西 苗民问题A 沈从文散文选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10凌宇 沈从文创作论J 文学评论,2002,(6):5 作者简介:全红(1970 一),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东疆学刊 编辑。 来源于: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为何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淡淡的忧伤”的寂寞源头6.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46706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