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19.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467059
  • 上传时间:2021-06-05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8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19.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19 湖南省 2020 2021 学年 联考 语文试题 解析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湖南省 20212021 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 语文语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题卷上无效。题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

    2、,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 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 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 在谩

    3、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 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 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 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 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

    4、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 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 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 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 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 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 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

    5、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 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 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 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 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 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

    6、社会主义大国 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 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 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 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 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 式;中国政府聚焦联

    7、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 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 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 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 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 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

    8、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 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 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 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 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 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

    9、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 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 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 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 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 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

    10、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 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 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 应对 2003 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 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A. 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 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 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

    11、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 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2. D3. D 4. 材料一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主要谈了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 系。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再分别从文明大 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 范和中国前景。 5. 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

    12、防疫体系、医疗水平。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 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 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 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不准确。原文是“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 B选项中的第一句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成了递进关系,与原意不符。且“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 来”的表述亦欠妥当,原文中为“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 D“世

    13、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错误。原文只提到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 转”。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原文中“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是抗疫彰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即使“中国制度的独特优 势”算作原因,“旺盛活力”也不能算原因。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D“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是“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的一个措施,不是塑造中国 大国形象的方法。“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有助于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但它本身不是 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 故选 D。 【4 题详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二段为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思考“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第三、 四段分别提出“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 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的思考。这些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三点思考之间是并列式关系。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 并列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先总述新冠疫情对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的巨大挑战;二、三、四、五段再分别从文明大国、 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四个角度阐述了其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国风范 和中国前景。可见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

    15、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 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等内容可知,疫情爆发考验了中国的防疫体系、医疗水平。 结合“经济复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等语句可知,疫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结合“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 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等内容可知,疫情彰显 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凝聚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 结合“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16、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 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 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等内容可知,疫情考验了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 势和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塑造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结合“涉及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 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等内容可知,疫情使中国和一些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 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等内容可 知,疫情将影响后疫情时代的国家治理和外交关系。 (二)现代文阅

    17、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阿尔山看见阿尔山 梁豪 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直接跳过。 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阿尔山是北国不可多得 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却一个不领情。 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 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

    18、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些内含红色 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多端。峰不高,登上 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气味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 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木。取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 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也柔和,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 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观望。正前是两车

    19、道 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态十足,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 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听同行的林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 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任其在原野上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 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登高望远,细细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 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 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磅礴。 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

    20、,像个童心 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口岸处逗留良久, 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云,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 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湖,即为玛 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之后,那湖面便可雅兴 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乎不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 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之美,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 腰

    21、,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是聪明气、英俊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 奈何得住。 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表层定居者 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挨着,是山偏偏贴着伊。 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此地确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 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 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

    22、、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看。对于阿 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你捆不住它, 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点点磨损,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 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得管你如何去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 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己也是 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在城市放眼望去 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

    23、借由它,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 再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味,实实在在。 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归于悠悠 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 年 12 月,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写出了阿尔山山 水的特色。 B. 文章第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现了阿尔山水的 多情。 C. 文章第段写玛珥湖“

    24、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月累的压力,致使火山没有再次爆 发。 D. 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性格”的敬佩。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思路明晰, 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 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 到“见山见水、 见不见”, 到“再见”的过程。 B. 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对阿尔山见之 “多”形成对比。 C. 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字直截了当,作 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25、D. 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下历史包袱,至 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8. 文章第段画横线的句子,“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看见不见”的内涵。 9.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6. C7. D 8. 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远未当家 作主时地下的光景。 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指阿尔山不管游人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 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 9. 从修

    26、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使阿尔山的 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色更鲜明。 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 运用对称句式,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 境界!”这种通俗的口语语言,使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的能力。 C“压得火山没脾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火山没有爆发。 故选 C。 【7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哈拉哈河”虽是阿尔山的一部分,但此句是对阿尔山品格的一个总结,不仅限于指阿尔山火车站。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句深刻涵义的能力。 从表层含意看,“看见不见”,意思是看见一些表面看不见的某些东西。结合文中“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 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 可知,“看见不见”指阿尔山本是地下熔岩喷出地面形成的,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类远未当家作主时地下的 光景。 从内在精神的角度看,“看见不见”是指看见了抽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由“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 情而多

    28、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 过来”“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阿 尔山好样、好境界”“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等内容可知,“看见不见”亦指阿尔山不管游人 如何主观臆断地“看”,它自美它之美;这让人们看见了平日里那些“无视之见”一如阿尔山一般“无私 奉献、不受拘束、自成一格”的精神品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赏析语言特色,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即可。 从修辞角度看,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如“平日津津乐道的看”与对阿尔山的

    29、“看见不 见”对比,突出阿尔山的独到神韵;写哈拉哈河的“童心未泯”,使阿尔山的形象更生动,更有人情味,特 色更鲜明;把阿尔山火车站比喻成历史残片,生动形象的呈现出阿尔山的沧桑过往。 从句式运用角度看,文章句式整散结合、多用短句。如“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着柔柔的 草香”等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概写阿尔山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运用对称句式, 使文章声韵和谐、节奏分明,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从语言风格角度看,本文语言率性明朗、雅俗并重、富有哲理,如“安然而又磅礴、鬼斧造化、芥子须弥 间”等语句典雅蕴藉,耐人寻味;对阿尔山直接夸赞“阿尔山好样、好境界!”这种通俗

    30、的口语语言,使 文章抒发的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则富有哲理性,启示读者思考真正的 “看”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5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 ,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 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 录, 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

    31、继没,耒独存,士人就 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 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 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 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 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 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 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

    32、,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 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 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 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 ,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 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 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

    33、,盖不 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34、。 B.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 六经 , 诗 书 礼易 乐 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 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耒才华过人,笔力雄健。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作品传诵于人,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 的厚爱,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 B. 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 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35、C. 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张耒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该转 折的时候就转折,该顺势而下就顺势而下。 D. 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张耒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 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2)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14. 请从两段选文中概括出张未有哪些文学主张。 【答案】10. B11.A12.A 13. (1)如果知道(懂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世间不曾有过的事。

    36、(2)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有优势,他依仗道义敢于直言,因此招来祸端。 14. 从写文章的目的来看,主张“作文以明理为主”。 从创作方式看,主张直抒胸臆”。 从语言风格看,主张“简朴平淡”。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激沟渠之水而求水之奇,是不知理之所在。做文如想以词句见奇,纵然你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 有好效果。这也是做文的一大陋习。 “水之奇”做“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以为”固定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侧重于抒情”错误。赋侧

    37、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的是苏轼不是苏辙,原文为“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 冲澹”。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务:致力;工:精巧; 世未尝有也,判断句式,这是世间不曾有过的事。 (2)负:依仗,凭借;以:因此;蹈,踩,此处引申为招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从写文章的目的来看,由文中“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可概括出主张“作文以明理为 主”。 从

    38、创作方式看,他以水为喻,提出创作应如水流而行,司马迁、韩愈都能将他们的胸中之气泄于笔端,从 而成为至文;可见他主张直抒胸臆”。 从语言风格看,他写诗效仿白居易,赞司马迁的文章明白、简朴。可知主张“简朴平淡”。 参考译文: ( (一一) )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时即显得聪颖奇异,十三岁便能写作文章,十七岁所做函关赋 ,已 为众人传诵。张耒游学于陈州时,受到学官苏辙的钟爱,因而能够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张耒,称其文章恣 意洒脱、淡雅情真,有一唱三叹之声。张耒于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太学录,范纯仁凭借馆阁的身 份推荐他,多次升迁后任起居舍人。 张耒仪表堂堂,有雄才大略,笔锋强健,长于诗词。

    39、在苏辙、苏轼、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去世后, 只有张耒独生于世。因此,许多士人争相师从于他,并且分日载酒菜与之饮食。张耒教人作文强调以理为 主,曾著文说:“从六经以下,到诸子百家及诗人辩士的论述来看,其大概都遵循着文以载理、文以 载道的原则。因此学作文章,首先要注意明了事理。不懂得写文章的人,没有什么反复说的。如果知道(懂 得)写文章却不致力于求理,仅仅追求文章的精巧,这是世间不曾有过的事。放水于江、河、淮、海,水顺 道而行,浩浩荡荡,日夜不停,冲击砥柱,越过高山,到达江湖,归于大海。水流平缓,荡起涟漪;水势 汹涌,骤起波涛、风飙、雷霆,致使蛟龙鱼鳖,翻腾出没,这都展示了水的变幻魔力。江、河、

    40、淮、海之水, 犹如载理之文,不求奇而奇至。激沟渠之水而求水之奇,是不知理之所在。作文如想以词句见奇,纵使你 反复推敲,终究也不会有好效果,这也是作文的一大陋习。”学者认为张耒所讲乃至理名言。张耒晚年作 诗追求平淡,喜欢仿效白居易诗体,而在作词方面,主要仿效张籍。 张耒一生长期闲居,家境清贫,郡守翟汝文打算为他购买公田,却被他谢绝了。张耒晚年监南岳庙, 主管崇福宫,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建炎初年,张耒被追赠为集英殿修撰。 ( (二二) ) 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年轻时就周游天 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探讨议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有优势,他依仗道义

    41、敢于直言,因此招来祸端。 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的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的一些文 章中的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激愤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 般,以至于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 朝,大概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大义时便忘记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 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虽然 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

    42、,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 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 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 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 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

    4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 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 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15. B16. 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 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之外的 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对友人晚景凄凉的悲伤之情。友人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 异乡的门生,孤苦哀愁,后世难继。 【解析】 【分析】

    44、【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错误。并不完全相同。孙德谕虽然思乡心切,但辞官后仍感到孤苦哀愁,后世 难继,有悲观情绪;而陶潜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后如释重负,归心似箭。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表达对友人功成身退的赞誉之情。“中岁分符典石城”,友人在中年时被委以重任;“两朝趋陛谒承 明”,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晚年辞官被批准,恩遇不浅。 中间两联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担忧之情。友人从此别去,“几杖扶身万里行”,以垂老之身远赴万里 之外的黔川,诗人既有不舍又有担忧。 尾联表达对友人晚景凄凉

    45、的悲伤之情。友人没有子嗣,只因父亲曾在黔川任职,于是去投靠异乡的门生, 可谓晚景凄凉,孤苦无依。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 逍遥游中以鹏鸟振翅奋飞的情形描绘鹏之大,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了雄奇、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 “_,_”。 (3) 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 _” 【答案】(1). 长烟落日孤城闭(2). 长河落日圆

    46、(3). 怒而飞(4). 其翼若垂天之云(5). 但 见悲鸟号古木(6). 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圆、翼、雌。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 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47、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 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 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 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 悟的环节 B.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 感悟的环节

    48、C.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 节被丢掉了 D.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 环节被丢掉了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19.A 20. 示例: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

    49、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 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 AC 两项;BD 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 义油画家”,而 D 项后半句改换了主语,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 A.比喻,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 B.拟人,“看”字赋予山人的情态; C.夸张,“接天”是夸张; D.借代,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

    50、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偷换主语, “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 而不是“这种责任”; 二是搭配不当,“提出”不能与“格局与审美”搭配。所以句子可修改为: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 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二)语言文字运用(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1111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 年 12 月 8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 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19.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46705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