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撞上高考题+自学版+语文+(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猜测全视角).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撞上高考题+自学版+语文+(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猜测全视角).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撞上 考题 自学 语文 一师一题 押题 精选 猜测 视角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2021 年撞上高考题年撞上高考题 目录目录 语文语文 撞题点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 撞题点 02 实用类文本阅读 .6 撞题点 03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小说、散文) 撞题点 04 文言文阅读 .21 撞题点 05 古代诗歌阅读 .26 (鉴赏形象、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结构安排、赏析句子) 撞题点 06 名篇名句默写 .34 撞题点 07 语段综合运用 .39 (词语、病句、连贯、标点、修辞 ) 撞题点 08 补写语句 .45 撞题点 09 图文转换 .48 (漫画、徽标、图表、流程图) 撞题点 10 变换句式 .52 撞题点 11 压缩语段 .55 撞题点 12
2、语言表达得体 .59 撞题点 13 对联 .62 撞题点 14 仿写语句 .63 撞题点 15 作文 .66 (三牛精神、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中国精神、改革创新、自我规划、团结协作、学会审美、传统文化三牛精神、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中国精神、改革创新、自我规划、团结协作、学会审美、传统文化、 学史明智)学史明智) 2 撞题点撞题点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试题】 (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 2021 届高三学年第二次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
3、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 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 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 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 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 仅展示的概念、
4、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 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 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 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 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 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 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
5、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 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 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 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 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 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 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6、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 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 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 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 3 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 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 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
7、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中国的时代精神需要思想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中 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 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 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 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本身没有 意识形态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8、A 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 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 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范畴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合理因素,体现了辩 证思维。 D作者以鲜明的学术立场阐释了中国与西方的哲学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 就会使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
9、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 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 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答案】【答案】 (1)D (2)C 4 (3)D 【解析】 (1)A 项,强加因果。原文为“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 两者没有因果关系。B 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 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
10、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原句强调“更重 要”,并非是区别大小问题。C 项,曲解文意。原文为“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 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 潜伏 的西方利益关系”。 “具有关系” 是客观判断, “目 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强加了主观性。 (2) C 项,曲解文意。原文是“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 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即应该辩证使用。 (3)D 项,扩大范围。原文“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并非不加选择地继承。 考题猜测全视角考题猜测全视角 【为什么要猜【为什么要猜第第 1 题】题】
11、 (1)选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辨色彩选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辨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 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选文既介绍了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 特点,也有对中外哲学体系的深入比较,其辩证观点、联系观点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作用;文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人文理念,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题可充分体现高考命题导向, 有利于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 (2)试题命制严谨试题命制严谨。题型与近两年高考试题极为相似,考查辨别筛选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证方法,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12、。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360 度撞题】度撞题】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特点: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材料涉及面广(政治经济、历 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考查的 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以及分析概 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显性上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探究等能力,隐性则是考查“语言 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审美鉴赏”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试题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 思路非常有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
13、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 本观点的迁移推断和运用。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通常采用的形式有:词语转换、语序调整、提取或重组关 5 键词、改变或强加句间关系、混淆文章与段落的逻辑关系、误判论证方法及作用、混淆原因、观点错位、 颠倒现状与未来构想等。 常见设题陷阱: (1)范围失当(以偏概全):改换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 “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 切”“各种”等。 (2)然否不当 : 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 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4、或将“或然”与“必然”不分,或将“已然”与“未然”混 淆,以假当真。 (3)主次不分:混淆主次关系,把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问题,或反之。 (4)因果倒置:命题者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等。或者强加因 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5)张冠李戴:将表述的对象弄混,尤其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颠倒。 (6)歪曲事实(曲解原文):选项不尊重原文材料中的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 力、功能和效用等。 (7)无中生有: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纯属命题者凭空捏造。 (8)选择与兼备:兼备,指同时具有几个方面,选项会将表选择的关系说成兼
15、备关系,或相反。 (9)表述过于绝对:用绝对化的表述,不排除特殊情况或条件。 此外,命题者在设题时还有其他陷阱,如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自相矛盾、过于绝对、理解不当(注 意指代词的具体指代内容及一些解释性句子的陈述对象)等,在做题时要认真辨别。 预测 2021 年,由于新旧高考同时进行,论述类文本命题会保持相对稳定。选材仍会以社会科学类文章 为主,侧重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如传统文化的传承、审美鉴赏、乡村振兴、互联网+、科技创新等。重点 考查对相关概念的准确把握、对论证的理解分析及逻辑推理能力,尤其利用文本之外的材料考查学生读懂 文章的能力。 【考前建议】【考前建议】 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 1
16、-2 遍,整体把握。理清要点,明白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文章 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树立整体阅读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树立语段和完 整语句的意识。 2掌握议论文的要素:分清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列式结构、层递 式结构、总分式结构),熟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 6 证、演绎论证、归谬法等),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3领悟答题技巧: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 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的说明”“不能表明
17、的原 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区分题干中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 和推测(推断)”。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需要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一个选项对应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 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失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有的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 息源区域,需要仔细比对。 (4)注意抓敏感词,如: 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
18、、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 常、可能、似乎等。 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5)熟悉选项的错误类型:答非所问、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 错乱、混淆是非、指代有误等。 撞题点撞题点 02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试题】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19、)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 “碳达峰” “碳中和” 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 2030 年前实现 “碳 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 位”话题。 7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 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 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 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
20、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 国家,减排压力更加严峻。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 中和”工作,不仅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 气候环境。 (摘编自科普刷屏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网 2021 年 3 月 15 日) 材料二: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 2019 年 10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 类未来”,再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此刻, 中国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碳
21、中和”不只是环保、 减排,而且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从一个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电为基础、能耗效率极高的现代化经济 体系。 在“碳中和”目标激励下,一大批亟待产业化的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在未来十年可能加速发展。如高 效光伏组件、固态电化学电池等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技术,燃料电池、微型堆供暖等还在产业化准备阶段的 技术,以及处于孵化之中绿氢及衍生技术等,预计都会获得加速发展机会。 (摘编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能源网 2020 年 11 月 10 日) 材料三: 北京日报: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
22、弈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 这与我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环境问题关乎全球人民的命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 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愿意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减排责任,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 献新举措。 二者关系并不相悖,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 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北京日报 : 中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全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8 李强:在向
23、“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9 年,我国碳 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了 48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 高居世界首位 ; “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 175 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四十 多年来,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 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 85%,能源消费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 时,从实现“碳达
24、峰”到实现“碳中和” ,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 50 年到 70 年,而我国从“碳达峰” 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 30 年,这意味着我国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短。但是在实现“碳达峰” 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1 年 3 月 16 日) 材料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表示:“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 2030 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 交通、 建筑、 钢铁、 化工等产业体系, 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2030 年前 “碳 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 体系
25、。 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 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气候 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 31-36 万亿元,而政 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 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