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提纲.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提纲.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复习知识点提纲 新教材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复习 温习 知识点 提纲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过程漫长而曲折。 (2)对宇宙的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 2宇宙的含义 (1)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 (2)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 (3)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137 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 3银河系与河外星
2、系 (1)组成: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 (2)最小距离单位:光年。 (3)银河系:由大量恒星和星云组成。 (4)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 (5)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与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4太阳系与地月系 (1)太阳系: 概念: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和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小天体组成。 太阳:太阳是中心天体,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 (2)地月系: 概念: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月球:月球公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样,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月球本身不发可见光,反射太阳 光。 (3)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它们
3、各自的卫星,分别组成类似于地月系的天体系统。 5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三、特殊行星地球 1有唯一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2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难点突破 1:天体的判定方法 难点突破 2:天体系统的判断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二要”:一要互相吸引,二要互相绕转。只吸引不绕 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例如,月球绕地球运转,形成地月系,而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关系, 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难点突破 3:太阳系的组成 (1)以地球的轨道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
4、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地外行星。 (2)木星和土星的体积与质量分别居第一、二位,称为巨行星。 (3)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称为远日行星。 难点突破 4: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自身条件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解答生命存在条件类试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来获得分析思路,进而提高答题的准确 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
5、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组成: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3)能量集中波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 0.154 微米,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 量的 5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2)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3)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4)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及分布: 类型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 分布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 (3)重要标志:太阳黑子和耀斑。 2太阳黑子 (1)概念:太阳光球层表面的黑斑点。 (2)活动特点: 以 11 年为一个周期。 分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和太阳活动谷年(黑子数目最少的年份)。 3耀斑 (1)概念:在色球层的某些区域,会出现短时间内突然增亮的现象,又叫作太阳色球爆发。 (2)活动的周期:11 年。 (3)实质: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 (4)影响: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 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4太阳风 (1)实质:日冕层温度增高,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脱离太阳
7、的引力飞向宇宙空间。 (2)活动规律: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风的强度相应增大。 (3)影响: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使大气电离,形成极光现象。 难点突破 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的影响 有利影响对地理环境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维持着地表温度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自然界的岩石风化等与太阳辐射有关 从生物界来看,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提供的光、热 对生产、 生活 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是由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提供 的, 这些矿物能源都是由地质历史时期的动植物资源转化而来的, 显然地质历史时期的动植物资源
8、固定了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能量来源,如人们可直接 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光伏电站来提供能量 不利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 难点突破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 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难点突破 3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图示 难
9、点突破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类型活动特征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 温度比周围低而呈现为黑斑点; 太阳活动的重 要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影响地球气候变化, 太阳 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 出现的概率增加; 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 波通信; 扰乱地球磁场, 引起电磁 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在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 极光现象 耀斑 忽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时间短; 释放巨 大能量;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周期约为 11 年 日珥 是一种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爆发时喷射大量 带电粒子 太阳风日冕层温度超过 100 万摄氏度,形成带电粒子流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
10、层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图中 C 为震源、B 为震中、BC 为震源深度、AB 为震中距。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D 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2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 纵波(P 波)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 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 波)较慢只能在固
11、体中传播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位置范围地震波传播特点特点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 固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比较稳定;到了莫霍 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地球大范围 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幔 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 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 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能传播横波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 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由上而 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分 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 的
12、软流层,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地核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 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 波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 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 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 状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水体和生物。 2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变化特点: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在 2 0003 000 千米高空,与星际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上界。 3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
13、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4生物圈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难点突破 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厚度/ km主要物质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 17岩石 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 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2 900 铁、 镁的硅 酸盐类 固态;上部存
14、在一个软流层 下地幔 可能为固态;温度很高,压 力和密度均很大 地核 外核 3 400 以铁、 镍为 主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 度很大 难点突破 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 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难点突破 3地球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外部 圈层概念组成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 分是氮气和氧气 大气圈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 和缓,风、云、雨、雪等天气现 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主体
15、是海洋,还包括陆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且处于不 形态水体的总称地上的河流、湖泊、沼 泽、冰川、地下水等 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 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与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 的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新课标要求: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一、地层和化石 1地层 (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意义: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化石 (1)概念:在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这是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类型: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少数是古生
16、物活动的遗迹。 (3)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4)作用: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 (一)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2划分依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 3划分单位:宙代纪。 (二)前寒武纪 1时间: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 40 亿年。 2演化过程 阶段演化特点 冥古宙初生地球阶段,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与变化 太古宙 地质环境 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 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17、 生物演化 早期:没有生命现象; 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元古宙 环境变迁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 生命发展 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加强; 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三)显生宙 1时段: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生物特征: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 3演化过程 (1)古生代: 地质环境变迁 生物进化 早期中期中后期末期 地壳剧烈变动:海生无脊椎动出 现 了部分鱼类逐渐演化为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 反复上升和下沉 欧亚大陆和北 美大陆雏形基本 形成 物空前繁盛脊 椎 动 物 鱼类 两栖类;动物从海洋 向陆地发展;后期是 重要的造煤时期 动物
18、种类灭绝, 原始鱼类 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 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陆地上蕨类植物繁生 (2)中生代: 环境演变动物演变植物演变中生代末期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 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 烈,形成高大山系,也 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 爬行动物盛行; 恐龙繁生; 出现了始祖鸟 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 铁纲、银杏纲、松杉纲 等植物是主要代表植 物 恐龙突然销声匿迹; 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 椎动物种类灭绝 (3)新生代: 造山运动海陆格局气候特点生物演变 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 造山运动,形成现代 高山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 分布形成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 变冷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 物大发展; 出现了灵长类; 出现
19、了人类 难点突破 1古生物成为化石的形成条件 (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遭受氧化或腐烂的硬体部分。 (2)生物死后其尸体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以免氧化腐烂或遭受其他破坏。 (3)掩埋后的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填充,置换或升溜等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难点突破 2生物演化与化石应用 (1)运用序列法记忆灭绝的生物种类: (2)巧用化石判断地层: 理论 依据 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又是不可逆的, 即每一个生物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就不再重复出现 一定种类的生物总是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不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不同种 属的化石群
20、 方法掌握化石出现的顺序和生物演化的规律,确定地层的新老关系和相对应的地质年代 (3)借助化石推测地理环境: 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 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 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难点突破 3、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
21、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 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一、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 (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 V 字形。 2河漫滩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
22、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 (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 (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 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 (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发生条件 (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
23、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 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
24、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 河流向纵深 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向横向发展 关键影响伸长加深展宽 难点突破 2.不同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影响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 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示意图地貌特点 洪 积 冲 积 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形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 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三角洲平原 近似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 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难点突破 3流水作用的差异 (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 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 作用为主,如图中 B;河流下
25、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 C。 (2)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 难点突破 4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难点突破 5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泥石流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区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较大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的参与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 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发性 第二节风成地貌 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