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17.41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含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17.41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含解析).docx》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届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17.41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含解析 2022 新高 地理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17.41 自然资源 利用 保护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第 41 讲讲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新课标等级考要求: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 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 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 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核心素养定位】 1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2综合思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资源问题的措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措 施。 3区域认知:典型资源问题的分布。 4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自然资源利用
2、现状,解决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知识体系构建】 考点一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高考真题】 【例 1】 2015全国卷近年来, 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 喀斯特地区土层薄, 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 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 并简述理由。(10 分) 解题能力培养 要达到的目的是保护土壤。 所在区域南方喀斯特地区。 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都会对土壤产生怎样的影响? 尝试自解 2.【方法规律】 1自然资源的含义 理解自然资
3、源的含义,关键是把握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要 从其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 (1)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有限; 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措施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增雨;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 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特别提醒缺水严重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成因分析 资源型缺水 主要分布在
4、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如热带沙漠气候区、内陆地区等。再 如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但蒸发量大,因而春季水资源短缺 水质型缺水 水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污染严重导致无法利用而缺水。如我国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处,但却大量抽取地下水,淡水资源不足,是长江水体污染严 重所致 地狭人稠 如新加坡等国家面积过小,没有一定规模的淡水河流与湖泊,加上人口稠 密,导致水资源消耗量大,加剧了淡水紧张 2.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耕地不足,中国依靠 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 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资源退化的表现、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地退化的概念 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 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6、土壤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 环境被破坏 防治 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 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 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1)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应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两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条件 一般包括本地市场需求量、距外地市场的远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
7、平等;自然条件主要 是分析影响储存量的因素。主要可再生能源开发条件如下: 种类影响开发的自然因素我国分布密集区 水能 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地质条件、河流 含沙量大小 西南、中南和西北黄河上游 太阳能 海拔高低、空气稀薄程度、天气状况、大 气的洁净程度 青藏高原、西北内陆 风能 风源远近及稳定程度、周围地形对其影响 程度 我国西北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 地热能板块交界地带、断裂发育地带西藏地区 潮汐能海岸线轮廓、日潮汐次数、潮高大小东南沿海 沼气生物原料多少、温度高低、发酵时间长短南方地区 新能源的开发,除了要考虑与矿物能源相似的条件,还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占地面积大,需要有
8、广阔的土地条件;生物能的开发,需要考虑 靠近原料地;水能的开发,需要考虑建坝条件(地质、地形、聚落分布等)。 科技水平。科技水平往往决定着新能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2)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减轻大气污染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 3.【好题演练】 1全国卷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如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10 分) 22016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 分)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
9、”之称的 1 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 的 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如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 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6 分)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6 分)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8 分)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 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4 分) 考点二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高考真题】 【例 2】2017全国卷,36(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
10、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 查,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 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 2014 年已形成 4 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 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 1994 年和 2014 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 分) (2)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 分) (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
11、 采取的措施。(6 分) 解题能力培养 (1) (2) (3) 尝试自解(1) (2) (3) 2.【方法规律】 1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方面危害 对土地造成的直接破坏 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会导致岩层断裂、塌陷、下沉 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占用大面积的土地,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会由于水的浸泡流失 而污染水源。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 环境退化 加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排出大量洗煤水,产生大量的灰尘、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