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3(2021新版).docx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1399718
  • 上传时间:2021-05-23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3.20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3(2021新版).docx》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小学 科学 苏教版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2021 新版 下载 _四年级下册_苏教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冷和热冷和热 1 1. .冷热与温度冷热与温度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教 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 、 “学习使用温度计” 、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 识“冷热与温度” ;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冷 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是后几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学生在生 活中或多或少对冷热现象都

    2、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对温度的感知,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本能, 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停留在感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与物体的实际温度存 在差异。为此,本课将学生从感觉上的冷热引向可测量的温度,教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探 究热水变凉的规律,使学生懂得测量的重要性。通过了解身边各种不同温度计,拓展学生对温度 计的认识,了解根据不同情境,不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温度计,以达到准确测量温度的目的, 增进学生了解温度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 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

    3、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 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 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三年多的科学 课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亲自动手的过 程使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能很好的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 能力,培养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感知水的

    4、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温度。 科学探究 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 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 科学态度 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身边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并知晓其对应的用途。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 学生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和温度计 提问:这里有三杯水,我们来体验一下它们的温度,先把左右手的食指本别放入两边

    5、的杯子 中,五秒钟后,再同时放入中间的杯子,比较手指的感觉。 2 活动:学生把手指按顺序放到不同的杯子,体会。 提问: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吗?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 教师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 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是易碎品, 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 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 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

    6、平。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 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 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 度计并读数。 注意事项: 1.实验时注意安全,热水温度不宜过高。 2. 温度计是易碎品,要轻拿轻放。 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 预测水温的变化 提问:热水时间长了会怎样?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生:思考热水放置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 提问: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怎样 的规律? 生:思考,

    7、在记录单上填写自己的预测。 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提问: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小组内做好分工,每个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注意观察间隔的时间,要一边观察一 边记录。 三、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 实验方法:安装好测温装置,每隔 2 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 6 次,把测得的数据记录 下来。 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记录表有时不能明显看出变化规律,为了更形象直观的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 来表示温度的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用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根据测量数据描点, 把描得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生:

    8、各小组根据测的的数据绘制“热水降温曲线统计图” 。 师:观察曲线图,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生:学生观察曲线图,思考,讨论,交流,汇报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小结:通过探究我们分析出原因: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 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 2 分钟测量 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 制、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 师:在生活中还见过什

    9、么样的温度计?是怎样使用的? 生:学生回忆,思考生活中见过的温度计和使用方法。 师:这些温度计和刚才使用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它有什么用途? 3 生:仔细观察图片,思考,比较,分析,讨论,交流,汇报各种不同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师: (播放视频资料)我们来一起了解不同种类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 设计意图围绕温度及的主要功能,即测量温度来认识各类温度计,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要根 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冷热与温度,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你还能用温 度计研究其他科学问题吗?大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记录下来,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探究,一 起寻找答案。 设计

    10、意图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预测或假设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主动寻找证据进行 验证, 经过思维加工, 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养成科学探究 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2.2.热胀冷缩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二课,热胀冷缩是热 学的基本现象, 热胀冷缩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 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

    11、时体积的变化。先由学生就“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 么变化”这一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 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学生在已 有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 冷时体积缩小。第三部分,研究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确定实 验方案,由于该实验较复杂,且酒精灯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因此教师要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 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第四部分,解释生 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将学习和

    12、生活密切联系,巩固所学内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 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 还不甚以解。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 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3、。 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教学重点】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准备】 Ppt液体热胀冷缩装置,各种液体,气体热胀冷缩装置,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火柴, 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但并不被我们所关注。可是往往在 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看这两瓶水(一瓶自己

    14、装的满水,一瓶是买来 的水,差一点满) ,用眼睛看能发现什么区别吗? 评价提问: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微小的差别也没有逃过大家的眼睛。满的这瓶是老师 自己装的,没满的这瓶是刚在商店买的,那为什么商家不把水装满呢?是不是仅仅这一瓶有问题 呢?其他的呢?(ppt 出示不同品牌的瓶装液体图片) 讲述:如果说一瓶有问题,可能是偶然,不可能所有的商家都有问题。任何现象的背后一定 有他的科学道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个究竟,揭开商家的小秘密。老师喜欢勤动脑、 勤动手、守纪律的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引出课题: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 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实例入手,通过对

    15、各种瓶装液体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明确探究目的。 二、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学生有理由猜测,教师 ppt 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锥形瓶 、玻璃管、橡皮塞、杯子、红墨水(一二组) 、酱油(三四组) 、牛奶(五 六组) 、果汁(七八组) 、冷水、热水 师生总结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在玻璃管上标记液面位置。 2、把锥形瓶放在杯子中用开水加热,液面稳定后标记位置。 3、把锥形瓶放在冷水杯子中冷却,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位置。 实验要求: 1、音乐停,实验停。认真填写试验记录单,得出结论。 2、小心

    16、不要被热水烫着,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3、一到四组浇热水。五到八组浇冷水。 (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小助理加热水,老师巡视指导,大约 10 分钟音乐停) 【板书】 液体 讲解:我们一起看看哪一组的实验记录比较有特点。 (老师将实验记录汇总到大屏幕上。 ) 提问:我们发现液面有升有降,液面上升说明液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讲解:体积增大(在科学上我们叫做“膨胀” ) ,所以液面上升。体积减小(在科学上我们叫 做“收缩” ) ,所以液面下降。那么液体在什么条件下膨胀,什么条件下收缩呢? 总结:热胀冷缩。绝大多数的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 做热胀冷缩。也有特殊的,比如冰。 (

    17、播放冰热缩冷胀的视频) 【板书】 热胀冷缩 5 提问:为什么商家不把矿泉水装满呢?是偷工减料吗? 总结: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把瓶子胀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液体受热和冷却时的体积变化,总结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结 论,揭密生活常见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原理,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三、加热和冷却对固体、气体体积的影响 提问:那是不是只有液体才能热胀冷缩呢?老师列举几个生活中的现象大家解释一下敢不 敢? 教师举例: (1)为什么夏天电杆上的电线总是弯弯的呢,工人为什么不把电线拉直呢?(电线图) (2) 小明不小心把乒乓球踩扁了急得直哭, 姐姐帮他想了

    18、一个好办法?乒乓球为什么很快鼓 起了呢?(扁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 总结学生发言并提问:电线的确比较重,但通过工具完全可以将电线拉得很直。工人叔叔为 什么不那么做呢?乒乓球鼓起来真的是因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大家试着根据提供的 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固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四、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发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现有材料和液体实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材料:铜 球、铁圈、酒精灯、火柴、杯子、冷水;瓶子、气球、杯子、热水、冷水 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步骤,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要求:音乐停

    19、,实验停。边实验边认真填写记录单。 学生实验、助理为北边每组加热水,老师巡视指导,大约 5 分钟音乐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既扩大了实验探究及实验结论的受众面,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由刚才你们小组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固体、气体也能热胀冷缩。 提问:现在谁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夏天电杆上的电线总是弯弯的,冬天却是直的的呢? 为什么扁了的乒乓球放在开水中可以鼓起呢?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讲解:但极个别的物体(金属锑、0-4 摄氏度的水)却与此相反,所以在总结规律时不能以 偏概全,要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要为生活服务,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

    20、带便利的例子呢?(老师及时 评价) (篮球放在太阳下晒、轴承加工、古代修路火烧开石、加热螺帽) 提问: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是不是处处都造福人类呢? 讲解: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危害:水管爆裂、路面鼓起和断裂、夏天汽车爆胎 可见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微小的变化我们不经意,但是大量的微小变化聚集到一 起,量变达到质变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危害甚至灾难,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知识改变生活造福人 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 学”的道理,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学会扬长避短,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六、总结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总结:本节课

    21、我们学习了加热和冷却,知道了大多数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给 一个物体加热或者冷却时体积就会发生变化,或许咱们用肉眼看不见,但它却真实的存在,看不 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看得见。为了让我们看的更远,看得更清,一定要用 6 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大脑。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使学生能将所学按自己的理解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强化 记忆,加深理解,逐渐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教学后记】 3.3.水受热以后水受热以后 【教材分析】 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影响其状态变化的条件主 要有温度和压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冰、水和水蒸气非常熟悉,也知道它们在一定

    22、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但对于转化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并不十分清楚。本课着重从受热这一条件下,揭示冰水 水蒸气转化过程的特点。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运用多种感官,将冰、水和 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猜想冰、水和水 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二部分,做冰融化的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 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在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发现: 当温度升高到

    23、 100 时,水会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变少。 第四部分,了解满壶的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冰能融化成水、 水烧开了会冒气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知道冰在 0 融化、水的沸点是 100也不算难,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吸引孩子们的呢?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 科学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科学探究得来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做什 么,并且通过实验操作而有所发现,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知识并非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在老师的引 导下自己获得的。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展开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养会有积极的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描述

    24、,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 当温度升高到 100 时,水会沸腾;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 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能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能用温度 变化曲线图记录信息,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 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 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进步。 【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

    25、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烧杯、水、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7 学生温度变化曲线图、烧杯、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彩笔、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老师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遇冷会变成冰 雪。平时我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大海里咆哮。万物生长离不开我,我会造福人类, 也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同学们猜出我是谁了吗?(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出示水的图片,并 出示课题。 )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开放的学习情境,通过猜谜语,调动学生

    26、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进而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也为本课所学的水的变化的知识做了渗透。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请用语言描述水的特性。 (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水的特性。 ) 师:大家说说在自然界中,水还会以什么形式存在? (引导学生说出冰和水蒸气,并板书。 ) 师: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学生可以结合实物说说冰与水的异同,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理由,但对于某些 有争议的想法不必急于作出正误判断。 ) 师:同学们对于水的变化都有自己的想法,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来了解水的变 化过程。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

    27、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比较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中,发现冰、水和水蒸气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猜想它们可能是同一种物质。 三、研究冰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师:冰怎样能变成水呢?(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加热的方式。 ) 师(出示温度变化曲线图、烧杯、冰块、铁架台、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等实验 器材) : 你能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说一说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能获取哪些实验信息? (鼓励学 生说出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测温并记录、观察现象等。 ) 给冰加热,并记录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 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 1 分钟记 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

    28、的水温达到 10 C 时为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和记录。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 合理分工,并巡视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冰的状态的变化以及相应时间温 度的变化。 完成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师:看,冰已经完全变成了水,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 的过程中还藏着哪些秘密呢?我们将从温度变化曲线图中寻找答案。 学生将图中表示温度的各点按次序连线,组内成员检查连线是否有误。 教师以书中的曲线图为例,指导学生读懂曲线图中的数据及温度的变化趋势。 师:观察图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2

    29、. 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3.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提示:冰融前是指只有冰存在的状态,冰融化时是指冰水并存的状态,即冰融化的过程。 学生根据图中数据作答, 教师总结: 冰融化前, 温度 持 续 上 升; 冰融化时的温度是 0 ; 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冰融化的过程,分析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冰 8 受热后是如何从固态变成液态的。 四、研究水沸腾前后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给杯子里的水继续加热,会产生哪些现象呢?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如 何变化的?水面位置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操作继续探究。 教师课件出示实

    30、验要求:1. 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 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 的水,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 4 分钟。3.加热过程中不能用手触碰温度计, 以免烫伤。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认真观察水的变化。 (如有学生 误以为加热过程中水中产生气泡,水就达到沸腾状态,教师应及时纠正,说明沸腾状态的特征: 容器中的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而且这种现象持续存在。让学生在水沸腾后测量沸点。 ) 学生完成温度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回答问题: 1. 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2.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 3.水沸腾以后,温度是否继续上升? 学生根据观察和记录回答问

    31、题。 师: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 叫作水的沸点。 学生撤掉酒精灯,师:观察水还在沸腾吗?为什么?(水停止沸腾,因为停止加热;说明水 的沸腾需要持续加热。 ) 师:水面位置有什么变化?消失的水哪里去了?(水面下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认为 消失的水变成了水蒸气) 师:比较一下,说说水蒸气有什么特点?(无色无味,可流动。但要说明,我们看到的白气 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小水珠。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记录水沸腾的过程,分析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从而了解水 受热后是如何从液态变成气态的。 五、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师:

    32、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要注意观 察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课件播放满壶的水烧开的视频,学生观 察。 )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包括壶盖被顶起、产生气泡、水流出来、壶把上出现水珠等,教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总结:壶盖被顶起等现象是发生了沸腾;壶把上出现水珠是发生了凝结 现象。 教师补充:我们平时看到的白气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与壶把上出 现水珠的原理相同,通过光的折射呈现出白色,真正的水蒸气是透明的。 设计意图本活动一方面巩固学生对沸腾现象的认识,即沸腾常伴随大量气泡产生;另一方 面让学生关注到凝结现象

    33、,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说说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 答。 ) 师:冰受热后会融化成水,水受热后会沸腾,变成水蒸气,所以说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 物质的不同状态。那么三者可以进行反向变化吗?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反向的变化呢?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探究学习。 【教学后记】 9 4.4.水遇冷以后水遇冷以后 【教材分析】 水遇冷以后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通过观察水蒸气水冰的变化过程, 认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蒸气、水、冰虽然状态不同, 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

    34、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 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 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水遇冷以后与水受热以后是并列关系,这两课与热胀冷缩也是并列关系,属于 冷热与温度的两部分内容。本课时承接于水受热以后 ,继续探究水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 建立起水遇冷以后,出现“凝结”和“结冰”的现象。为高年段学习认识热的传递形式、水的各 种状态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以及了解能量及其转换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用力以后了解物体受力后在形状、位置等方面的

    35、变化。三年级上册认 识空气了解热现象,知道热空气与冷空气的特点,下册观测天气学会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学生有了水受热以后一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本科的学习会轻松一些。 2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课水凝固成冰时需要测量温度, 由于试管的空间比较小, 温度计可能会触碰到试管的边缘, 影响测量的结果,进而影响水凝固成冰温度变化规律的分析。因此,在实验操作时指导学生利用 铁架台,先固定悬挂好温度计,再放盛水的试管,并适当调整温度计的位置,最后放碎冰块,且 冰块尽量小,充分与试管接触。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 0时,水会

    36、结冰。 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实 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交流露水的形成时间及气温,做水蒸气遇冷实验: 出示教材中露水的图片:欣赏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在哪见过露水? 露水一年的春、秋季常见。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水?为什么露水会出现在早上?那时的气温 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做水蒸气遇冷实验: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实验步骤:在烧杯中加温水

    37、,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用酒精灯 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水沸腾;在铝箔纸洞口的上方斜放温度较低的玻璃棒(效果不明显换成 温度较低的玻璃片) ,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酒精灯,避免发生意外; 观察时注意安全,避免被水蒸气烫伤; 铝箔纸要把烧杯包裹好,做好密闭。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0 汇报就交流:实验时你观察到玻璃棒(玻璃片)上出现了什么?从玻璃棒(玻璃片)上流下 来的水滴是怎么形成的? 小结: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水蒸气水)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露水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实验建立凝结的概念。

    38、二、活动二:做水结冰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结冰状态转化的特点: 水蒸气遇冷以后会从气态变成液态,凝结成水。水继续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猜测一下, 水结冰时的温度会是多少? 做水结冰实验,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实验步骤: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用试管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温度计放入试管中 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位置,再记下水面的位置;把烧杯放到放了温度计的试管下方,调 整烧杯高度,再往烧杯中加入放盐的碎冰,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壁,液泡浸没在水中;着重记录结冰前水的温度、

    39、冰水 混合物的温度和水完全结冰后的温度。 学生观看实验操作视频。 学生领取材料,分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板书:水 冰) 设计意图 继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通过观察、记录水的结冰过程,分析水结冰过程中的温 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水遇冷后是如何从液态变成固态的。 三、活动三: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归纳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出示教材中的图片,说说是从哪种状态变成了哪种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观察图片,汇报交流。 小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

    40、。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 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请同学们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说说水蒸气、水、冰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形成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对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进行分析, 巩固对凝结、 凝固以及水的三态变化 的理解。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地球、月球与太阳 5 5. .地球地球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 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 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

    41、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 遇冷 11 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 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 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从内容安排来看, 地球 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 1 课。 地球、 月球、 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 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单元第一课就是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 人类从不同的

    42、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 发展性。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 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 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活动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 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 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 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

    43、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科普类书籍、视频或参观天文馆等方式,已经形成了地球是圆形的 这样的认知,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获取的,以及经历的怎样的过程并不太了解。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让学生想一想,古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天 圆地方”这样的认知,在通过观察模拟船只进出港口的现象,试着说说“盖天说”合理吗?一步 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不断的猜想、验证、实践的漫长的过程。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

    44、布等基本信息。 2.通过阅读和实践,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 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 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 课件、视频材料。 学生学生 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地球仪、彩泥、小旗子、棉线、蓝色气球、陆

    45、地板块贴纸、 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了解前概念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资料阅读,初识地球 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知识都是古人通过探索求证以及现代科 技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过去,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地球的呢?(学生交 流) 12 阅读教材 P48 资料,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你觉得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会认为“天圆地方”? 这种说法你觉得合理吗?海边的人们通过进出港的帆船, 推断海面不是平的, 你觉得有

    46、道理吗? 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提出的“浑天说”以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变化推测出地球是球形 的解释,你觉得合理吗? 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具体汇报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帆船进出港的现象,来说明 “天圆地方” 的不合理行。 (对于资料中的内容, 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不必统一说法)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合理性, 初步使学生认识到, 我们所获 取的知识并不是原来就有、一直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长时间不断的猜想、推测、不 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探索求证慢慢积累出来的。 三、科学实践,再识地球 谈话:很多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认为,海边的人们通过帆

    47、船进出港时的现象推测地球是球 形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合理的。这个现象是否能侧面验证地球是球形的呢?我们一起来实际试一 试。 介绍活动材料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帆船出入港口的变化。(在此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如果陆地是 “平” 的,观察船只出入港口时的现象)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初步验证地球是球形这一推测的合理性。 谈话: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只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推测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就 得出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结论。所以为了证实地球是球形的,除了有科学家、天文学家的不断寻找 更多的证据,还有很多航海家、探险家们也加入到了这个行

    48、列中。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为验证地球是球形而付出生命的航海家、探险家麦哲伦。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线。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小组交流,并在地球仪上用彩泥将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标记出来。 在主要停靠点的彩泥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当却下来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始终朝 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跟随着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再一次验证地球的是球形的这个概念, 体会麦哲伦环 球航行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认识到每个科学知识、

    49、科学结论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 牺牲。 谈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制造、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拍回了地球的照片;航 天飞机、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到太空中,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地球的样子。这一切无不证实了地球 是球形的。 (课件) 小结: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人类经历的漫长的探索 过程,从开始的直观感受,到通过现象进行猜测,再到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推测,最后通过实 践以及科技的发展最终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也是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生活 中我们也要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科学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从简

    50、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 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再次经历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学习 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 四、探索活动,深识地球 提问:除了地球是球形的,你对地球还有那些了解? 阅读书中资料及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说一说地球还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学生对地球的认知,结合书中资料及课件,学会整理、分析有关地球基 13 本信息的资料,概括出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征。 谈话: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我们不但证实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还了解到了地球在太空中的样 子。 提问:同学们,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从照片上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3(2021新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99718.html
    luzy369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