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届河南省濮阳市、鹤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 文档编号:1390138
  • 上传时间:2021-05-17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17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河南省濮阳市、鹤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河南省 濮阳市 鹤壁市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解析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濮阳市濮阳市 20212021 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语文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 1答题前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2、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 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 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在这种普遍交往中,资本的触

    3、角伸向世界 各地,“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经济全球化图景日益清晰。在当代,经济 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坚持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 求。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必须有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才能有效达成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共识。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同文明 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

    4、题。在经 济全球化时代,与离散时空状态下的前现代文明不同,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各国各民族的文 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图景,而且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事实表明,在此背景下, 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而文化歧视的蔓延 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 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 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一定意义 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使人类文化保持了活力。面对新的世界发

    5、展格局,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同时也应看到,扩张与掠夺是资 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性,必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对此,我们予以坚决反对。今天,我们要注意维护世 界各民族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积极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和自由创造,致力于文化的和谐繁荣。 再次,文明交融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 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例如远古时期世 界各地的彩陶在造型、质地、丈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 和紧密。每个国家民族作为独立、

    6、平等的文明主体,要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在学习借鉴中丰 富完善自身文化。 最后,要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文化既需要“守正”即维护自身文化 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 有机会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文化 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被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到如今已成为

    7、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 B. 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各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 C. 维护各民族文化个性与经济全球化有天然矛盾,也正因此人类文化活力得以保持。 D. 用全球视野观照本民族文化,从而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促进当今世界文明交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谈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这一论题设置了宏大背景。 B. 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 C. 文章第三段结合同步时空下文化交流的状态,论述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的危害,论证有力。 D. 文章逻辑严谨,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8、又直指文化霸权主义等问题,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发展理念,要求国家和民族之间尊重彼此文化,交流互鉴。 B. 如果在世界发展新格局下,仍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会导致文化误判与误读。 C. 各个国家和民族要进行文化和文明对话,通过学习交流能使自身文化不断丰富、完善。 D. 各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够获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 【答案】1. B2. B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被马克思、 恩格斯发现

    9、”错误, 原文第一段“自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可知不是“被马克思、恩格斯发现”。 C.“维护各民族文化个性与经济全球化有天然矛盾”错误,原文“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 的”“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每个国家民族作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 要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可知之间没有矛盾。 D.“从而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促进当今世界文明交融”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 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因此,我们要自觉树 立文

    10、化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可知 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错误,论证了“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 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才能够获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错误, 原文“文化既需要守正 即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 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

    11、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可知需要 “守正”和“创新”。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我国粮 食产后损失依然严重,减损任务艰巨。目前,粮食浪费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不过,相比“舌尖上的浪费”, 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却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 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 700 亿斤。 有关研究表明,产后损失中收获环节的

    12、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武拉平团队在全国 28 个省(市、区)对 近 5000 个农户的粮食收获环节损失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小麦的人工收获损失率为 587,高于联合机 械化收获的损失率 (4 28) , 水稻的人工收获损失率 (2 84) 略低于联合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 (3 84) 。 这些损失的粮食,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根据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 水稻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 3;小麦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 2(黄淮海地区小于等于 3) 。目前水稻和小麦的机械化收获环节损失率均超过 3。此外,现在大部分种植户不进行粮食的捡拾, 仅有 3045的农户进行捡拾。

    13、(摘编自马爱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于建设无形良田 ) 材料二: 据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 8左右,东北地区平均为 102。为改变这种情况,吉林 省全面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具有通风、降水、防霉、防鼠、防雨水等功能,损失损 耗率降到 2以内,损失损耗率降低 8 个百分点,以此计算每年粮食减损至少 86 亿斤。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膳食观念逐步从原来的“温饱型”向“营养型、健康型和多样化” 转变,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确保储粮品质,为百姓提供安全营养的粮食成为行业共识。浙江省粮食 局直属粮食储备库,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并安装

    14、了基于云技术的 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这四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 07左右下 降到 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 18 吨。 2017 年,宁夏青铜峡市建立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他们建立了粮食银行模式,利用企业自身仓储设施 和技术优势,建成的先进水稻低温烘干生产线,为农民提供代储代烘干代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仅烘干一项 使农民每户增收 120 元以上。防止粮食因贮藏条件不达标而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避免了人工晾晒所 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稻谷品质。 粮食加工,不要片面追求“精细白”。过去我国粮食过度加工较为普遍,不仅会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 还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作为粮

    15、食种植和加工大省,山东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实行精细 配比,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在山东潍坊昌邑金浩面业生产车间,35 个面粉精配仓引人关注,这 些面粉精配仓通过精准配比提高小麦的出粉率。以往面粉加工出粉率在 75,60作为民用,15用于饲 料粉。现在经过精配加工,从 15的饲料粉当中又提取了 10作为民用,这样一吨小麦我们就多出了 300 斤面粉。按照目前企业年加工小麦 15 万吨计算,仅精细配比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多生产面粉 2 万吨。 (摘编自李慧节粮减损,将粮食最大化利用 ) 材料三: 节约粮食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实际上,节粮减损是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有效的措施。相比于增产,

    16、 节约粮食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不仅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投入相对较小,保护 生态环境,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要减少粮食浪费,必须全民行动起来。要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 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 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国餐饮环节浪费惊人,每年浪费的粮食大概就 有 500 亿公斤,接近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人们虽然更重视“舌尖上的浪 费”,但要做好并不容易,需要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改变社

    17、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要从我 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 (摘编自刘慧弘扬节俭美德杜绝粮食浪费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粮食产后损失主要是指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这种浪费造成的粮食损失,与大家熟知 的餐桌上的浪费相比,更容易被忽视。 B. 农户储粮模式对粮食损失损耗率有一定的影响,吉林省在通风、降水、防霉、防鼠、防雨水等方面下功 夫,推行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粮食减损效果明显。 C. 在粮食加工环节,由于存在过分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便进行粮食的精细配比 加工,造成粮食的巨大浪

    18、费。 D. 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饮环节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可 谓触目惊心,需要每个人都能自觉自律,从点滴做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有关调查,水稻人工收获损失率低于联合机械化,但即使是损失率低的人工收获,也没达到主要 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 B. 储粮环节粮食损失明显,吉林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大大降低了储粮的损失损耗率,浙江省粮食 局直属粮食储备库应用新技术,既节粮又保质。 C. 宁夏青铜峡市建立了粮食银行模式,为农民提供代储代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增收,且避免了人 工晾晒

    19、所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粮食品质。 D. 节粮减损,一定程度上是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6. 在粮食产后环节应怎样节粮减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5.A 6. 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推广科学,绿色储粮技术,建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节粮减损。通 过科技创新,最大化利用粮食。全民要在观念上形成节约减损共识,并融入粮食流通和消费之中。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的能力。 C “精细配比加工, 造成粮食的巨大浪费”错误, 原文为“实行精细配比, 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

    20、, 不是浪费,是充分利用。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损失率低的人工收获,也没达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错误。水 稻的人工收获损失率为 284,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水稻损失率应小于或等 于 3,由此看来,人工收获的损失率,达到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粮食产后环节节粮减损,应从收获、存储、利用、节约观念等方面着手。 收获上,应全力降低联合机械化收获损失率,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 存储上,结合

    21、“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确保储粮品质,为百姓提供安全营养的粮食成为行业共识。浙 江省粮食局直属粮食储备库,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仅单仓就能 节粮 18 吨”等内容,可“推广科学,绿色储粮技术,建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节粮减损”。 利用上,结合“山东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实行精细配比,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 可“通过科技创新,最大化利用粮食”。 关念上,结合“重视舌尖上的浪费,但要做好并不容易,需要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改变社会上存在 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要从我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可 “全民要在观念上形

    22、成节约减损共识,并融入粮食流通和消费之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访万年稻源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可是 它已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也许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 访问者的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证明一万年前此处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种。 这颗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乌金的雕塑铭刻了时间,让人想象岁月的悠长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联想人 类文明的道路是多

    23、么遥远漫长。 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 当年的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在这些坑坑洼洼中,曾经埋藏着远古的 谜团。是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 们面前。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上山遗址最初被 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年代。蒋乐平把这里出土的夹炭陶片送去做测年分析:这里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 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还掺和着密集的破碎稻壳。蒋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 的由来,他进一步做

    24、了一个考古学家应做的工作:动手实验。蒋乐平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 然后用石棒挤压搓磨。这样做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五分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 经过搓磨的稻谷,发现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颗,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百颗, 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更重要的是,这些稻谷, 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 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蒋乐平说:“考古行为的奇特之处,就是将古人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当这个古人是一位改变历 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为巨

    25、人?”种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们的劳作, 却深刻影响着文明的进程。这二十多年来,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而浦江的上山遗址, 是他作为一个考古学家的幸遇之地。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时,感觉和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 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默契。曾经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迹象,进入他的视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 着他追根寻源,走向历史的深处。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遗址,成为考 古的钥匙,打开了埋藏多年的秘密。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在和自然的相处 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着求生之道,探索着

    26、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 一个深深的脚印。 在浦江,已经建起了一个造型质朴却内涵丰富的上山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坐落在一大片稻田之中。当 年的考古现场,被保留在博物馆的大厅里。在这里,能看到上山人用过的各种陶器,还有石头做成的工具。 而博物馆的中心焦点,是那颗黑色稻粒。在射灯的映照下,小小的万年古稻熠熠闪亮,如钻石,如乌金, 牵动着参观者的思绪,让人的联想穿越时空,飞向遥远的古代。 上山遗址博物馆门口,有袁隆平的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的重大发现,使这位被 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深感欣喜,于是挥毫写下这八个字。 正是晚秋时分,风中已有寒意。但上山

    27、博物馆周围的一大片稻海,却在天地间蔓延着耀眼的金黄。稻 田中,我看到一些装束简朴的农民在劳作,有人在车水,有人在弯腰收割,也有人牵着牛走在田间。走近 细看,原来是一组组不动的雕塑。这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友人笑着说:“在这里散步,你可以想象,时 光仿佛又回到了一万年前。” 视线越过上山的稻田,可以看到浦江的仙华山。友人说,在仙华山上,有一些神奇的岩石,上面有远 古的雕刻,这些岩雕的年代和成因,至今仍是谜。离开上山遗址,浦江友人带我上了仙华山。在苍茫暮色 中,我看到了那些隐匿在荒草中的神奇岩石。岩石上的浮雕,是一些奇怪的符号,如一个个圆睁着或者微 阖着的巨眼。神秘的眼神中,有惊奇,有诘问,有沉思,

    28、有疑惑。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 是冰雪覆盖,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我想,这些浮雕,会 不会和驯化了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们的考古学家终有解密的一天。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紧扣“万年稻源”,以特写镜头的方式把一颗小小的炭化稻米呈现出来,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外,还直触万年上山悠久厚重的文明。 B. 文章写蒋乐平动手做实验时感觉自己是万年前的上山先民,写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的感 觉等内容,都含有对古人深深的追思之情。 C. 文章在记叙、描写中夹入了说明的

    29、表达方式,如第三段中写蒋乐平的实验,不惜笔墨列举数字,突出了 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准确具体。 D. 文章结尾写岩石上的浮雕如巨眼,遥望苍穹,表达了对某些考古观点的怀疑态度,使文章多了一些神奇 色彩,文化意味更加浓厚。 8. 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的含意? 9. 文章重在写“万年稻源”,却花费一些笔墨写蒋乐平这一人物,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 【答案】7. D8. 8.上山遗址出土的稻谷,有人工栽培的特征,表明曾经的野生植物逐渐化为了大地上 的农作物,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上山遗址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和自然的相处中,不断探索着求生

    30、之 道的过程,印证着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9. 蒋乐平和他的同事进行考古,通过这个人物展现了一万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痕迹的发现过程,正扣题目 “寻访”二字。蒋乐平是考古学家,他的观点更权威,更能说明上山遗址的价值。借蒋乐平这一形象, 营造对先人追慕的情境,赍美上山先民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贡献之大。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表达了对某些考古观点的怀疑态度”错。文末写“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色弥漫,无论是冰雪覆盖, 还是风雨交加,这些眼睛永远在石头上睁着,默默遥望着无垠的苍穹。我想,这些浮雕,会不会和驯化了 野生稻的上山人有着某种关联?相信我

    31、们的考古学家终有解密的一天”,表达通过考古研究总有一天会揭 开神秘面纱的期待和信心。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上山遗址,是人类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要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先看上山遗址有哪些 重大发现。上山遗址出土的 “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证明一万年前此处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 种”,“更重要的是,这些稻谷,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 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上山遗址发现的这些稻米有人工栽培的特征,表 明曾经的野生植物逐渐化为了大地上的农作物,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

    32、 然后再理解“走向文明道路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此句是说上山遗址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印证着先民 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 在和自然的相处中, 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着求生之道, 探索着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 上山遗址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和自然的相处中,不断探索着求生之道的过程,印证着先民的智慧和勤劳。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某些段落情节的作用、理解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 首先看蒋乐平的身份及其与“万年稻源”的关系。蒋乐平是“考古学家”,在上山遗址发掘中,“是蒋乐 平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们面前”,既 是专家,又亲自参与了考古发掘的过程,他

    33、的观点更权威,更能说明上山遗址的价值。 另外文章第三段,通过写蒋乐平的实验,展现了一万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痕迹的发现过程。“为追踪这些碎 稻壳的由来,他进一步做了一个考古学家应做的工作:动手实验”;这段描写正扣题目“寻访”二字。 在实验过程中写了蒋乐平的感受,“这样做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也写了蒋乐 平追寻先人足迹的执著,“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时,感觉和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一种超越 时空的心灵默契。曾经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迹象,进入他的视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着他追根 寻源,走向历史的深处”,借蒋乐平这一形象,营造对先人追慕的情境,赍美上山先民对中华文明,世界

    34、 文明贡献之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修游随,得韩愈遗稿,苦志探赜,必欲并 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擢甲科,调西京 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 ,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 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庆历三年,知谏院。奉使河东。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 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 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35、。”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朝廷 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使还,会保州兵乱。贼平。 兵之始乱也,招以不死,既而皆杀之,胁从二千人,分隶诸郡。富弼为宣抚使,恐后生变,将使同日诛之, 与修遇于内黄,夜半,屏人告之故。修曰:“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 不细。”弼悟而止。嘉祐六年,参知政事 。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 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 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

    36、诘之,以是怨诽益众。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 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修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 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 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 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研稽异同,立说 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

    37、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 官吏财利之要集/为总日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B. 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 官吏财利之要/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C. 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 官吏财利之要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D. 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 官吏财利之要/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京,文

    38、中指位于京都以西的陪都。北宋都城为汴梁(开封) ,洛阳为西京。 B. 古文,文中是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是相对于六朝骈体文而言的。 C. 参知政事,宋于宰相外,别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范仲淹、王安石也曾任此职。 D. 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谥号,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致力文学,与师友共交游。他得到韩愈遗稿,用心探寻其中精义,想与韩愈并驾齐驱;他和尹洙、 梅尧臣切磋诗文,以文章名扬天下。 B. 欧阳修实事求是,关心百姓疾苦。他提出建议,闲置的禁地废田得以耕种,农民收入增加;赋税征派过 重,他

    39、奏请朝廷减免,减轻百姓负担。 C. 欧阳修为人坦荡,坚守高风亮节。他治理政事一丝不苟,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他也必定问明是 非,因此招致很多怨恨诽谤。 D. 欧阳修施政宽简,从不滋扰百姓。他主持政事,主张顺其自然,他所治理的几个郡,没有显露治理功绩, 也不追求名声荣誉,但百姓都感到安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 (2)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 【答案】10. B11. D12. D 13. (1)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与河内的土兵一起驻守于各城堡中,遇到情势急

    40、迫就能接应援助, 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 (2)祸患没有比杀死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何况他们是胁从者?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有一个郡不服 从,造成变乱,那就不是小的过失了。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边防久缺”是主谓结构,“边防”为主语,“缺”做谓语,其后应紧跟宾语,即“缺”的内容,因此“屯 戍者”要做“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和 D 项; 在“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句中,“要”,在此处的意思是“重要的事情”,要做“兵民官吏财利”的中 心语;“集”,在此处的意思是“搜集、整理”,要做“总目”谓语。因此要在它们之间断

    41、开,由此排除 A 项。 翻译为:欧阳修考察全国的军队数量及三路驻守军队,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冬缺少 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他在中书省,与韩琦同心辅理朝致。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 益这类要事,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这种谥号只有兼具文武之功的人才能获得”表述错误。得此谥号的大多是政绩突出受人敬仰的文臣。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主张顺其自然”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

    42、其养。吾所谓宽者, 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可知,欧阳修反对施政时放纵无度,主张不做苛刻急迫的事,不做繁冗细 碎的事。这不同于“顺其自然”。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不若”,不如;“缓急”,偏义复合词,在这里主要是强调“急”;“省”,节省;“便”, 便利。 第二句中,“祸莫大于杀已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祸莫于杀已降大,翻译为:祸患没有比杀死 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脱”:倘若。“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细小的过失。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等到成年,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 游历随州

    43、时,得到了韩愈的遗稿,刻苦用心探寻其中精义,决心要追赶他,和他并驾齐驱。举行进士考试, 选拔为甲科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 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庆历三年,掌谏院。他奉命出使河东。议论的人 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 使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与河内的士兵一起驻守于各城堡中, 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应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 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

    44、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朝 廷将这个意见发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 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的事情有十几件。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 叛乱被平定。兵变发生之初,对叛乱的人以不杀头来招抚,但他们归顺后又都被杀了,对被迫参加的二千 人,分别交给各郡去管。富弼做宣抚使,他恐怕这些人以后另生变故,准备下令在同一天杀死他们,他与 欧阳修在内黄会见,夜半时,屏退左右的人,告诉了他这个打算。欧阳修听后说:“祸患没有比杀死已经 投降的人更大的,何况他们是胁从者?既然不是朝廷的命令,倘若有一个郡不服从,

    45、造成变乱,那就不是 小的过失了。”富弼听后豁然醒悟,立即停止了错误的决定。嘉祐六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考察全国的 军队数量及三路驻守军队,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 他在中书省,与韩琦同心辅理朝致。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要事,他都汇集起来 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 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则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 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保持节操,因多次遭到 污蔑,六十岁时,

    46、就接连上书请求退休,皇上则特别下诏不准许他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谥号为文忠。 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功绩,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 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废弃,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 宽,把节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松懈荒废,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 的事;简者,是不做繁冗细碎的事罢了。”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滋,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 好处。他超然洒脱独特的追求,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欧阳修喜爱古代文化并 酷爱学习,凡是周代、汉朝以来的金石遗文、断章残简,他

    47、都仔细研究考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建立新的观 点写在后面,一一加以确凿的考证,取名为集古录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文与可墨竹题文与可墨竹 苏轼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 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余 ,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 。 【注】苏轼曾赞文与可有诗、词、草书、画四绝。龚隗:比喻阴阳两隔者之间的

    48、默契、知己交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一、二句即赞美文与可,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 B. “三昧”“象外”表明文与可画竹时不为物累,注重神似,深得画竹真谛。 C. 人们视文与可的画作为珍宝,但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欣赏理解。 D. 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一反平常认知,认为生死相隔,也能演绎出知音的故事。 15.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画中墨竹有什么特点? 【答案】14.A15. 第一问:竹子似乎每时每刻都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荒诞离奇超乎常法之外。 第二问:蓬勃生气;呈野生自然之态;有个性,

    49、不同一般。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错。“游戏得自在”是写人物酒脱自在的特点,也是 对人物画风的评价,并非细致入微的描写。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一句,联系并序内容,可知描写的是画中之竹。“时时”一词,揭示所画之 竹荒诞离奇,在于它似乎每时每刻都会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 画中之竹,“荒怪轶象外”说明所画之竹的不同一般,姿态奇特; “时时出木石”说明所画之竹显得格外蓬勃、富有生命力,呈野生自然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

    50、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庄子逍遥游中,“_,_”两句体现了宋荣子看淡了 世间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两句分别通过描写他人的表 现来侧面衬托琵琶女的才色双绝。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将士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两句是 “_,_”。 【答案】(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 曲罢曾教善才服(4). 妆成 每被秋娘妒(5). 马作的卢飞快(6).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届河南省濮阳市、鹤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9013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