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南省濮阳市、鹤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河南省濮阳市、鹤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河南省 濮阳市 鹤壁市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解析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濮阳市濮阳市 20212021 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语文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 1答题前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
2、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现代化与工业文明行进的脚步,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自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经济 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人类开启了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普遍性 的交往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强调,在这种普遍交往中,资本的触
3、角伸向世界 各地,“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经济全球化图景日益清晰。在当代,经济 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坚持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一个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所沉淀形成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彰显了其独特的民族性追 求。秉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必须有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才能有效达成民族间的文化价值共识。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同文明 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首先,在文化心态上,必须摒弃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妥善解决世界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问
4、题。在经 济全球化时代,与离散时空状态下的前现代文明不同,人类开启了同步时空的发展节奏,各国各民族的文 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图景,而且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推进。事实表明,在此背景下, 文化偏见如果不予以坚决纠正,就会导致文化歧视,导致民族间文化交往中的不对等。而文化歧视的蔓延 会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进而给世界的和谐发展造成持久伤害。平等对待其他文化既是文化自觉的内 在要求,也是文化自信心的价值呈现。 其次,在文化实践层面,文明交融的世界需要自觉坚守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一定意义 上,正是经济全球化催生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使人类文化保持了活力。面对新的世界发
5、展格局,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同时也应看到,扩张与掠夺是资 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本性,必会滋生出文化霸权主义。对此,我们予以坚决反对。今天,我们要注意维护世 界各民族文化个性和平等发展的权利,积极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和自由创造,致力于文化的和谐繁荣。 再次,文明交融的文化世界需要双向互动,彼此借鉴,相互欣赏。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各 民族文化的相互传播、彼此融汇一直是主旋律。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例如远古时期世 界各地的彩陶在造型、质地、丈饰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 和紧密。每个国家民族作为独立、
6、平等的文明主体,要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在学习借鉴中丰 富完善自身文化。 最后,要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文明交融。文化既需要“守正”即维护自身文化 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 有机会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因此,我们要自觉树立文化 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邹广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被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到如今已成为
7、人类的一种生活环境。 B. 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各民族文化间的理解沟通。 C. 维护各民族文化个性与经济全球化有天然矛盾,也正因此人类文化活力得以保持。 D. 用全球视野观照本民族文化,从而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促进当今世界文明交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经济全球化谈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交融这一论题设置了宏大背景。 B. 文章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论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 C. 文章第三段结合同步时空下文化交流的状态,论述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的危害,论证有力。 D. 文章逻辑严谨,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8、又直指文化霸权主义等问题,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发展理念,要求国家和民族之间尊重彼此文化,交流互鉴。 B. 如果在世界发展新格局下,仍持有盲目的自我文化优越情结,会导致文化误判与误读。 C. 各个国家和民族要进行文化和文明对话,通过学习交流能使自身文化不断丰富、完善。 D. 各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够获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 【答案】1. B2. B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被马克思、 恩格斯发现
9、”错误, 原文第一段“自 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经济全球化就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话语”,可知不是“被马克思、恩格斯发现”。 C.“维护各民族文化个性与经济全球化有天然矛盾”错误,原文“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 的”“在今天,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联系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每个国家民族作为独立、平等的文明主体, 要尝试进行有效的文化和文明对话,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完善自身文化”,可知之间没有矛盾。 D.“从而自觉树立文化使命感,促进当今世界文明交融”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 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因此,我们要自觉树 立文
10、化使命感,用全球视野来看待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肩负起文化创新的历史责任”,可知 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精神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错误,论证了“只有懂得尊重与珍惜,不 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真正成为可能”。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只有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才能够获得主动参与文明交融的机遇”错误, 原文“文化既需要守正 即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更需要创新。以文化创新来驱动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这是时代的选择, 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
11、主动参与世界文明交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贡献文明智慧”,可知需要 “守正”和“创新”。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粮食仓储环节损失明显降低,但我国粮 食产后损失依然严重,减损任务艰巨。目前,粮食浪费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不过,相比“舌尖上的浪费”, 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却鲜为人知,但同样触目惊心。目前,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 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 700 亿斤。 有关研究表明,产后损失中收获环节的
12、损失仅次于消费环节。武拉平团队在全国 28 个省(市、区)对 近 5000 个农户的粮食收获环节损失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小麦的人工收获损失率为 587,高于联合机 械化收获的损失率 (4 28) , 水稻的人工收获损失率 (2 84) 略低于联合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 (3 84) 。 这些损失的粮食,实际上有一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根据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 水稻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 3;小麦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应小于或等于 2(黄淮海地区小于等于 3) 。目前水稻和小麦的机械化收获环节损失率均超过 3。此外,现在大部分种植户不进行粮食的捡拾, 仅有 3045的农户进行捡拾。
13、(摘编自马爱平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于建设无形良田 ) 材料二: 据抽样调查,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为 8左右,东北地区平均为 102。为改变这种情况,吉林 省全面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具有通风、降水、防霉、防鼠、防雨水等功能,损失损 耗率降到 2以内,损失损耗率降低 8 个百分点,以此计算每年粮食减损至少 86 亿斤。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膳食观念逐步从原来的“温饱型”向“营养型、健康型和多样化” 转变,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确保储粮品质,为百姓提供安全营养的粮食成为行业共识。浙江省粮食 局直属粮食储备库,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并安装
14、了基于云技术的 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这四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 07左右下 降到 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 18 吨。 2017 年,宁夏青铜峡市建立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他们建立了粮食银行模式,利用企业自身仓储设施 和技术优势,建成的先进水稻低温烘干生产线,为农民提供代储代烘干代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仅烘干一项 使农民每户增收 120 元以上。防止粮食因贮藏条件不达标而生霉、腐烂以及遭遇鼠害,避免了人工晾晒所 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稻谷品质。 粮食加工,不要片面追求“精细白”。过去我国粮食过度加工较为普遍,不仅会造成粮食数量的损失, 还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作为粮
15、食种植和加工大省,山东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实行精细 配比,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在山东潍坊昌邑金浩面业生产车间,35 个面粉精配仓引人关注,这 些面粉精配仓通过精准配比提高小麦的出粉率。以往面粉加工出粉率在 75,60作为民用,15用于饲 料粉。现在经过精配加工,从 15的饲料粉当中又提取了 10作为民用,这样一吨小麦我们就多出了 300 斤面粉。按照目前企业年加工小麦 15 万吨计算,仅精细配比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多生产面粉 2 万吨。 (摘编自李慧节粮减损,将粮食最大化利用 ) 材料三: 节约粮食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实际上,节粮减损是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有效的措施。相比于增产,
16、 节约粮食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不仅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投入相对较小,保护 生态环境,更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挑战的当下,要减少粮食浪费,必须全民行动起来。要大力推动建立政府主导、 需求牵引、全民参与、社会协调推进的节粮减损新机制,努力形成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科学健康的粮食 流通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国餐饮环节浪费惊人,每年浪费的粮食大概就 有 500 亿公斤,接近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人们虽然更重视“舌尖上的浪 费”,但要做好并不容易,需要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改变社
17、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要从我 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 (摘编自刘慧弘扬节俭美德杜绝粮食浪费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粮食产后损失主要是指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这种浪费造成的粮食损失,与大家熟知 的餐桌上的浪费相比,更容易被忽视。 B. 农户储粮模式对粮食损失损耗率有一定的影响,吉林省在通风、降水、防霉、防鼠、防雨水等方面下功 夫,推行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粮食减损效果明显。 C. 在粮食加工环节,由于存在过分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便进行粮食的精细配比 加工,造成粮食的巨大浪
18、费。 D. 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饮环节浪费的粮食数量巨大,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舌尖上的浪费”可 谓触目惊心,需要每个人都能自觉自律,从点滴做起。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有关调查,水稻人工收获损失率低于联合机械化,但即使是损失率低的人工收获,也没达到主要 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 B. 储粮环节粮食损失明显,吉林省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建设,大大降低了储粮的损失损耗率,浙江省粮食 局直属粮食储备库应用新技术,既节粮又保质。 C. 宁夏青铜峡市建立了粮食银行模式,为农民提供代储代烘干等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增收,且避免了人 工晾晒
19、所带来的二次污染,提高了粮食品质。 D. 节粮减损,一定程度上是开发“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6. 在粮食产后环节应怎样节粮减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5.A 6. 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推广科学,绿色储粮技术,建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节粮减损。通 过科技创新,最大化利用粮食。全民要在观念上形成节约减损共识,并融入粮食流通和消费之中。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的能力。 C “精细配比加工, 造成粮食的巨大浪费”错误, 原文为“实行精细配比, 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
20、, 不是浪费,是充分利用。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损失率低的人工收获,也没达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错误。水 稻的人工收获损失率为 284,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水稻损失率应小于或等 于 3,由此看来,人工收获的损失率,达到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指导意见规定标准。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粮食产后环节节粮减损,应从收获、存储、利用、节约观念等方面着手。 收获上,应全力降低联合机械化收获损失率,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 存储上,结合
21、“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确保储粮品质,为百姓提供安全营养的粮食成为行业共识。浙 江省粮食局直属粮食储备库,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仅单仓就能 节粮 18 吨”等内容,可“推广科学,绿色储粮技术,建立、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节粮减损”。 利用上,结合“山东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实行精细配比,让每一粒粮食实现最大化利用” 可“通过科技创新,最大化利用粮食”。 关念上,结合“重视舌尖上的浪费,但要做好并不容易,需要树立合理的饮食观念,改变社会上存在 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要从我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可 “全民要在观念上形
22、成节约减损共识,并融入粮食流通和消费之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访万年稻源寻访万年稻源 赵丽宏 一颗小小的黑色稻米,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颗完整的米粒,米粒上精致的细纹清晰可见,可是 它已经炭化,已经穿越了万年时光。在人类的博物馆中,这也许是一件最不起眼的展品,但它吸引了所有 访问者的目光。因为,这颗炭化的稻米,有一万年的历史,证明一万年前此处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稻的耕种。 这颗小小的稻粒,像是一粒乌金的雕塑铭刻了时间,让人想象岁月的悠长和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联想人 类文明的道路是多
23、么遥远漫长。 这是在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博物馆。陪我来参观的,是考古学家蒋乐平。上山遗址博物馆中,保留着 当年的考古现场。起伏不平的土层中,到处是发掘过的坑坑洼洼。在这些坑坑洼洼中,曾经埋藏着远古的 谜团。是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岁月的沙尘,让一件又一件见证历史的万年古物展陈在人 们面前。 很多年前,浙江河姆渡发现了七千年前人类种植水稻的痕迹,当时曾成为重大新闻。上山遗址最初被 发现时,还无法确定年代。蒋乐平把这里出土的夹炭陶片送去做测年分析:这里出土的陶器,历史超过一 万年!而这些一万年前的陶土中,还掺和着密集的破碎稻壳。蒋乐平深知这发现的意义,为追踪这些碎稻壳 的由来,他进一步做
24、了一个考古学家应做的工作:动手实验。蒋乐平将适量稻谷放到上山出土的磨盘上, 然后用石棒挤压搓磨。这样做时,蒋乐平觉得自己就是一万年前的上山先民。五分钟后,他随意抓出一把 经过搓磨的稻谷,发现脱壳后保持完整的米粒有四百九十二颗,碎为半粒的一百二十颗,被碾碎的一百颗, 未脱壳的只有四十四颗。这些石磨石棒,可能是上山古人为稻谷脱粒的优良工具。更重要的是,这些稻谷, 可能已不全然是荒原中的野生植物,而是经过了人类的驯化和培植,正逐渐化为大地上的农作物,成为人 类赖以生存的粮食。 蒋乐平说:“考古行为的奇特之处,就是将古人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但当这个古人是一位改变历 史的巨人,那你是否也有可能化身为巨
25、人?”种植水稻的上山古人,都是最普通的凡人,但他们的劳作, 却深刻影响着文明的进程。这二十多年来,蒋乐平和他的同事们走遍浙江的山水大地,而浦江的上山遗址, 是他作为一个考古学家的幸遇之地。他在浦江跋山涉水,在上山寻寻觅觅时,感觉和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有 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灵默契。曾经被很多人忽略的器物和迹象,进入他的视野之后便燃起耀眼的火花,指引 着他追根寻源,走向历史的深处。 一个残缺的大口陶盆,一颗小小的稻粒,一块磨盘,一根石棒,一个被揭示的古人村落遗址,成为考 古的钥匙,打开了埋藏多年的秘密。上山遗址的发现,印证着先民万年前的智慧和勤劳。在和自然的相处 中,我们的祖先不断探索着求生之道,探索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