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经典篇目梳理(必修一到必修五).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经典篇目梳理(必修一到必修五).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人教版高二 语文 学业 水平 测试 经典 篇目 梳理 必修 下载 _三轮冲刺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语文冲刺语文冲刺 130+必备课本知识必备课本知识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一)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一)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 1、意象即融合了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等。 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其中万山、层林、漫江、雄鹰、游鱼、万类等意象,描写角度多样,做到了远近、高低、动静、点面结合, 将湘江秋景图丰富化、立体化、生动化。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几句话的正常语序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诗歌 的语言为了平仄、对偶、押韵、强调等需要,往往会倒装。为了凝练和灵动的需要,也常常会省略。 雨巷雨巷 1、诗歌采用一韵
2、到底、词句反复、首尾复唱等手段渲染了人类一种永恒的惆怅“失落的忧伤” ,这些 手段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诗无达诂,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人们就有“理想说” “佳人说” “自我说”等多种理解。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1、新月派崇尚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整齐舒缓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逐节换韵、首尾复唱 以及一些叠音词的使用上;建筑美表现为每节诗于参差错落中见一种整齐;绘画美表现为每节诗中都包含 着一幅富有色彩和动感的画面。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这句话将“悄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含蓄而有节制地将别 情推向了高潮。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1、“退”是全文的核
3、心行为,围绕“退”字,全文可划分为“待退:九死一生” “议退:君臣一心” “智退: 唯利是图” “亦退:走为上策”等四层。 2、烛之武退秦师采用了攻心术:郑既知亡(削其戒心)亡郑薄秦(引其防心)舍郑利秦(使其动 心)晋尝背秦(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 。 3、文章波澜起伏,四起四落:围郑(一起)荐烛(一落) ,辞曰(二起)许之(二落) ,夜缒(三起)乃还 (三落) ,请击(四起)亦去(四落) 。 4、许多谋臣侠士都具备有大义(忠君爱国、扶弱济困) 、大勇(临危受命、临危不惧) 、大智(深谋远虑、 能言善辩)三个特性。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1、易水决别是一个经典的场面描写:它既有重点人物
4、的详细描写(荆轲悲歌) ,也有面上的群体勾勒(皆 白衣冠、皆垂泪涕泣、皆瞋目) ;既有正面的人事描写,又有侧面的景物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 ;也有情 感的发展变化(从生离死别的悲凉到同仇敌忾的悲壮) 2、荆轲刺秦王失败有其必然性(秦统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个人也不能力挽狂澜) ,也有偶然性(所待之 人未来,被催促着仓促上路;剑术疏) ,不管怎样,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永远都 是可歌可泣的。 鸿门宴鸿门宴 1、鸿门宴上波澜起伏:范增举玦暗示(一起)项羽默然不应(一落) ,项庄舞剑欲杀(二起)项伯翼蔽沛 公(二落) ,樊哙怒闯军帐(三起)项羽赐酒赐彘肩赐坐(三落) 2、项羽是文章
5、的主人公,对他作者既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一些正面描写,也采用了一些人物比如刘 邦、范增、樊哙等人的侧面烘托与对比。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还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3、项羽与刘邦对比,一个骄矜自用、优柔寡谋,一个善于用人、隐忍多谋,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鸿门宴 上,楚汉相争的胜负已初见端倪。不过,项羽即使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也同样会失掉天下,主要是因为 他任人唯亲、不得民心(坑杀 20 万降卒、火烧阿房宫、自立西楚霸王、背约杀害楚怀王) ,但尽管如此, 太史公还是将他列入了帝王“本纪” ,就是因为项羽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知情重义,勇敢无畏(巨鹿之 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极有气节(
6、不肯过江东) 4、项羽是一个失败的政客,却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站在云端,俯瞰众生。他的高贵与尊严是长在骨头里 融进血液中的,谁也征服不了。这样舒展的生命,这样壮美的人生,不能不让人大快大慰,大钦大敬。有 人说,项羽是因英雄而失败,刘邦是因成功而英雄。易中天说,项羽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 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有人说, “项羽们”用生命完美了国人心中的道德律,填补了因失败而空虚的情 感寄托,满足了集体性对生命的冷漠和对道德宗教般的狂热。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 1、“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这些反复在文中出现的话,往往隐伏着文 章的思路和情感所在,
7、再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句话也是如此。 2、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的笔墨, 这种笔法大开大合, 好处就是可以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 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爱国力量、反动势力、庸人、自己)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为纪念创设背景,渲 染气氛。 3、作为纪念性质的文章,此文堪称典范。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悼念祭奠死者、呼唤警醒庸人) ,其次 记述刘和珍君(追述生平事迹、先概写再详写遇难经过) ,揭示事件意义(劝诫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 。 4、作者没有采用全景式写法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而是采用“纪念刘和珍君”的方式来纪念“三一八” 惨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写镜
8、头式的写法,比全景式写法能更细致更深入更真切地反映惨案的各种情况, 比如请愿者的身份、形象,段政府的凶残暴烈,惨案之后人们如何深切地悼念逝者等。 5、社会参与与社会担当: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强调“社会参与” “社会责任” 。出于社会责任感,刘和 珍君等才会去“欣然请愿”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出于社会责任感,程毅志君才会正告鲁迅先生还是 为刘和珍君写一点文章罢;出于社会责任感,鲁迅先生才会再三撰文猛烈抨击中外杀人者、警醒庸人、慰 藉真的猛士;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毛泽东同志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倡导“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 ,艾青才会将赞美诗呈给保姆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9、,呈给千千万万苦难而善良的劳动人民,夏 衍才会做足两三个月的“夜工” ,经过深入调查考证,写下不为人所知的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章通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的“风神潇洒” “热心肠” 。先生的“热心肠”不仅表现在他 治学的认真严谨上(整整齐齐抄手稿) ,表现在他讲课的激情洋溢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涕四交流中张 口大笑) ,更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上(讲箜篌引想到戊戌变法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讲桃花扇想 到当下的“国破家亡” ,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到国家的“收复失地” ) 。先生的“热心肠”最终也影响 了学生梁实秋。 别了,不列颠利亚别了,不
10、列颠利亚 新闻采用了现实场景(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与历史背景(每一个仪式背后的历史内涵)有机融合的写 法,今昔对比,揭示了每一个仪式、每一个场景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概括了香港的百年沧桑史,暗含了今昔对比,在平实冷静的叙 述中暗含了欣喜,语言富有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文章开头一段描绘了布热金卡美好和平的景象,并采用“这真像一场噩梦” “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等 反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人间地狱”的强烈愤懑,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眼前的优美景象而忘记了过 去那段可怕的历史,这是一种“乐景哀情
11、”的写法。 2、本新闻突破了“零度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与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 的主要内容来写,是篇主观性很强的报道,可谓独辟蹊径,在被认为“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了大新 闻,宣扬了“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理念。 3、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种反讽的手法,表明任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 包身工包身工 1、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了主、副两条线索,也就是新闻事实加背景材料的写法。主线是新闻的事实材 料部分,以时间线索,叙述了包身工的一天;副线是新闻的背景材料部分,补充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来龙 去脉。这样主副线相交织,使得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
12、社会本质,相当于镜头与解说词的关系。 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 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就既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2、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段描写了包身工这个群体。既有 对这个群体概括性的叙述,全面表现,也有对芦柴棒、小福子、一个不知名的人的重点描述,全面而深入 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飞往太空的航程飞往太空的航程 飞往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 时、具体、生动地给予报
13、道的新闻体裁。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这篇通讯的 导语部分是前三段,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再具体说明“神五”的发射时间、地点和意义。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史的航程。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时,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才能逐渐培养对生活的敏感。 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索。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要发掘感动点、 关注细节,其次要提炼素材、发掘素材的意蕴,再次要整体构思、注意好详略。 记叙要选好角度记叙要选好角度 角度即视角,也就是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
14、叙对象。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真实自然, 但表现受限) ,第二称视角(亲切抒情,但必须配合第一人称一起存在) ,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灵活,但缺 乏亲切感) 。注意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时如果还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就叫“全知视角” ,如果没有人物心理 活动的刻画就叫“半知视角” 。三种视角可以综合应用。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就先用“你”直抒 对大堰河的深情,再用“她”客观地表现了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视角交换使用时要注意过渡和交 代。 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 社会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再加上“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预期,因此写人叙事上 就要写出一点波澜来。常见制造波澜
15、的手法有:扣人心弦悬念法、节外生枝误会法、出奇制胜巧合法、出 人意料陡转法、曲径通幽抑扬法、烘云托月铺垫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 不能哗众取宠。 朗诵朗诵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朗诵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演性。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二)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二)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 ,再写“荷塘上的月色” ,这样主 景和副
16、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 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 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 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 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
17、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 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 :既写出 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 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 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
18、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 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 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 散文真味。 故都的秋中第 12 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 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 (色之清淡,人之清
19、闲) , “静” (环境、心境的宁静) , “悲凉” (颠沛流离、饱尝风霜 的心境之秋的折射) ,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 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 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 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 “江南,秋也是有的;但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20、,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从语言看,动词 “凋” “来” “显” 、形容词“慢” “润” “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 节奏的作用,而且“慢” “润” “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 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囚绿记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 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 “颇不宁静”是情线; 故都的秋 “清、静” 是物线, “悲凉”是情线; 囚绿记 “绿”是物线, “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
21、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 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 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植物 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 氓氓 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恋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的离歌,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军谣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是 直陈其事,多带有排比性的叙事,如氓中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决绝的叙述, 采薇中的“薇亦作止” 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的叙述; “比兴
22、”往往是“甲像乙,甲亦引出乙” ,比如“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既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也用斑鸠贪吃桑葚引出下边女子对不幸婚姻的叙述。采用 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可避免平铺直叙,也有暗示作用,让线索似断实连,还有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可 激发联想,鲜明形象,丰富意蕴。 采薇采薇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思乡之苦和爱国之情纠结在一起的戍卒形象。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既强化了 戍卒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也一咏三叹,使行文富有旋律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情景交融,形象蕴藉:离别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 仿佛亲人难舍的手,前途未卜,我心伤悲,是乐景哀情;回来时,大雪
23、纷飞,路阻且长,饥渴难当,百感 交集,家事难料,步履踉跄,是哀景哀情。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还构成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其 悲。 离骚离骚 1、抒情主人公因抱有“鸷鸟不群” “方圜不同” “异道不安”的理念, “九死未悔” “溘死不为” “体解未变” 地“好修” ,好美德与美政(蕙纕、揽茝、修服、步兰皋、驰椒树、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 缤纷、芳菲菲) ,而他遭逢的时俗却是“工巧” “改错” “追曲” “周容” ,群小(众女)又“嫉” “谣诼”他, 君主(灵修)又“浩荡”而“不察” ,因此他只有“离骚”了,只能“独穷困乎此时也” 。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
24、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君” 。对于屈原抱石沉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脆弱,或主张他隐忍待发,楚材晋用,应该 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尚节操只有在君王能帮他 力排众议下才能得以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又不想随波逐流的话,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们的死继承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1、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变为“牛郎织女” ,变 为“双飞蝴蝶” ,变为“相鸣孔雀” ,变为“血泪沈园” ,这些深入人心
25、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会采用一 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的收尾,能为文章增添亮色,说明美好终将会战胜邪恶,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 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 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赏析:从服饰到容颜到姿态作了夸张性渲染 性地铺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兰芝的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她想将最美的形象留给丈夫,也想向婆婆 暗示自己的无辜与坚强,同时为下文众多的人提亲也作下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开头采用“芙蓉” “兰草”等意象衬托出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