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练习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357789
  • 上传时间:2021-05-07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2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练习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年高 历史 全国卷 主观题 专项 练习 材料 分析 解析 下载 _热门考点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22022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全国卷材料分析题 【高考真题】【高考真题】 1.(2020 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 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 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 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70 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 ,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 年 10 月,两国外长 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

    2、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1993 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 ,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 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 ,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 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 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 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 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 年, 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 发展到了新的

    3、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 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9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6 分) 【答案】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 系正常化。 原因:50 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 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

    4、调整对中国 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 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 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 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 ,60 年 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 ,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 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联邦德

    5、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 , “1972 年 10 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 迅速升温” ,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 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切; 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 世纪 70 年代,材料一“随着中 苏关系日益紧张” ,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 “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 ,决 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 常化。 (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

    6、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 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业 “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 德国方面, 材料二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 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 ” , 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 “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 所学知识,1991 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 附于任何国家” ,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 ,可见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 化。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

    7、因素, 中德两国关系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中德两 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经贸往来密切, 推动两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德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因此要摒弃冷战思维,奉 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2.(2020 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永定河属海河水系,清初“水患频仍” 。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 ,直隶巡抚主 持治河,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竣工后,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下旨: “永定 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 ”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有近

    8、2 000 名河 兵常年修守。改名永定河后的 40 年内,下游浸溢、决口达 20 次。清中期以后,在永定河修 建 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但河道淤积严重, 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 据(清) 永定河续志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1951 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库。1957 年, 海河流域规划 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1963 年 11 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成立“根

    9、治海河”指挥 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 “根治海河”前期,每年用在水利建 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经不懈 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 (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 (15 分) 【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 和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

    10、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 制度优势。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清廷设立永定河道,总理永定河事务”得出社会专 门机构;由材料一“永定河工,照黄河岁修、抢修之例办理”得出建立岁修、抢修制度;由 材料一“改行河道,并在两岸筑堤防系统”得出改修河道,筑堤束水;由材料一“在永定河 修建 17 处减水坝,各减水坝下均开挖有减水引河”得出修减水坝和减水引河。第二小问效果, 由材料一“一段时期内不再洪水泛滥”得出取得

    11、了一定成就;由材料一“但河道淤积严重, 到清末已成墙上筑夹墙行水的形势”得出未根治水患。 (2)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得出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放在首位;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得 出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由材料二“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海河流域各地分别 成立根治海河指挥部,在工程实施中采取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 、 “骨干工程在用工与 治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由材 料二“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灾害,发展灌溉、航运、 发电、工业城市

    12、给水”得出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由材料二“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针”得 出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二“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 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年九荒的历史彻底改变”得出有效治理了水患;由材料的时间信息, 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得出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材料二“每年用在水利建设上的劳动力达百万以上。骨干工程在用工与治理顺序上实现了 各省市的团结协作”得出体现了制度优势。 3.(2020 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 殖建“城”

    13、 , “国人”居于城内, “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 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 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 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公元前 8 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 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 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 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

    14、片的农村地区, 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6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7 分) 【答案】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 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开

    15、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 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 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1)第一小问西周时期的都城特点,根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 子弟,拓殖建城 , 国人居于城内”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由材料一“都城必置 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得出建有宗庙和社稷;从材料一“他们都享有一定 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得出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依 据材料一“建高墙”得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二小问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人 民凭着对土

    16、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得出公民享有 参政权;由材料二“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 心”可知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从材料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 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得出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历史条件,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思考,据材料二“为数众多 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结合所学古希腊环海、多岛、多山的地理环境可知独特的 自然地理环境;由材料二“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结合所学雅 典工商业经济发达可知发达的贸易;从材料二“人

    17、民凭看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 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得出独立自治的传统。 (3)影响,据材料一“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 ”可知开发了边 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由材料一“ 国人居于城内, 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 定的政治权利”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材料一“ 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 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传 统中国主流思想得出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材料一“

    18、秦以后 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说明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 作用。 【高考模拟】【高考模拟】 1 (2022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形成了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 的基本格局。从救助方式来看,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而忽略受救者生存技能的 培育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 儒家大同世界。 摘编自周秋光 “扬弃”式演进: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重心在以苏州为中心的“

    19、江南”地区。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 年代之交,全国义赈中心逐渐从苏州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清末民初,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 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 上海渐成全国慈善中心。 1907 年 10 月 5 日的 时报 就说 “慈 善事业之发达,独盛于上海” 。1919 年申报有“沪上为慈善渊薮” 、上海是“全国慈善事 业之枢纽”的评论。为筹赈华北旱灾,1920 年 12 月,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 200 万元。 摘编自陶水木上海,中国近代的慈善中心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绩:慈善事业的法治体

    20、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 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慈善事业不仅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 残,灾害救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教育、 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 摘编自赵芮、常红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慈善事业成就令人瞩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慈善事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发达的原因。 (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 (5 分) 【答案】 (1)特点:多种慈善

    21、形态并存以临时性物资救助为主要救助方式;慈善带有明显 的伦理道德属性。 (6 分) 原因:古代中国各级政府、地方乡绅势力等多种政治力量参与救助;宗教团体的参与;传统 的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或答民本思想)的影响。 (8 分) (2)原因:近代上海工商业发达;近代上海交通和信息较发达;慈善团体多且活动频繁。 (6 分) (3)意义:增强了全民慈善意识;激发了社会活力;完善了社会治理机制;促进了社会全面 发展。 (1 点 2 分,3 点 5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可知,多种慈 善形态并存据材料一“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可知,以临时

    22、性物资救助为主要 救助方式;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可知,慈善带有明显的 伦理道德属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官办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 可知,这些慈善形态建立的背后反映了古代中国各级政府、地方乡绅势力等多种政治力量参 与救助;据材料一“宗教慈善”可知,宗教团体的参与;据材料一“宗族慈善”可知,传统 的宗法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 至儒家大同世界”可知,儒家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转移至开埠后的上海”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知识可知,成为通商口岸的上 海经济发展,工商业发达,吸引了慈善团体的创立;据所学

    2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知, 近代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上海交通和信息较发达;据材料二“一批具有全国 重要影响的慈善团体先后在上海创立”以及“上海几个重要慈善救济组织筹款即达 200 万元” 可知,上海慈善团体多且活动频繁。 (3)据材料三“慈善事业的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社会捐赠稳定增长、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志 愿服务遍地开花”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吸引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增强了全民慈善 意识;据材料三“还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知,激发了社会活力;据 材料三“还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知,完善了社会治理机制;据 材料三“还在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治理,促进

    24、等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可 知,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 2 (2022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 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 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 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 “诸生当 上报国恩,下立人品” 、 “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 。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 ,作为政 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 、 “笃家族以昭雍睦” 、 “和 乡

    25、党以息争讼” 、 “尚节俭以惜财用” 、 “黜异端以崇正学” 、 “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 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 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 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 ,建设“平民的道德” ,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 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 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 “要知

    26、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 特定的地方去寻求” 。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 本位。1919 年 4 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 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 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 “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并说明其时代价 值。 (13 分) 【答

    27、案】 (1)特点:统治者重视,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鼓励修身律已;等等。 (任答 3 点即可得 6 分) 原因: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程朱 理学趋于僵化。 (任答 3 点即可得 6 分) (2) 转变: 由注重宣扬封建纲常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 (或答从崇尚圣贤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 ; 由伦理知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由注重教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 (只要表述合理即可 得 6 分) 时代价值: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或有利于思想解放) ;推 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

    28、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有利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 (1 点 2 分,任答 4 点 7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 、 “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 碑规定” 、 “颁行十六条圣谕 ” 、 “再次申述颁行全国”和“不犯上作乱” 、 “当上报国恩” 、 “当学为忠臣清官”等信息可得,统治者重视,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目的;由材料一“孝 亲敬长” 、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 、 “明礼让以厚风俗”等可得,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由 材料一“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 、 “颁行十六条圣谕 ”

    29、等可得,学 校教育与社会教化相结合;由材料一“立人品” 、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 、 “明礼让以厚风 俗” 、 “尚节俭以惜财用”等可得,鼓励修身律已。第二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 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 强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原有社会秩序,使得道德教育变得更加必要;思想文化上, 重视道德教化的传统和程朱理学趋于僵化。 (2)第一小问转变,由材料一“孝亲敬长” 、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 、 “明礼让以厚风俗” 和材料二“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 、 “平民的道德” 、 “平民人格” 、 “养成健全 人格

    30、,发展共和精神”等可得,由注重宣扬封建纲常向追求民主共和转变(或答从崇尚圣贤 向实现平民人格转变) ;由材料一“孝亲敬长” 、 “敦孝弟(悌)以重人伦” 、 “明礼让以厚风俗” 和材料二“教育即生活”以及“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可得,由伦理知 识本位向社会生活本位转变;由材料一“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和 材料二“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等对比可得,由注重教化向尊重儿童自主转变。第 二小问价值,可以从对民国初年和对今天这个时代的价值两个角度来看。对民国初年的时代 价值可以从思想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就是思想文化上,冲击 了封建思想统

    31、治地位,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或有利于思想解放)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的深入开展;社会角度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教育上,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对今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其价值就是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答为社会 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 3 (2022广西梧州高中毕业班 3 月联考41)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 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 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

    32、释,在 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 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 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 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 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沙龙兴起于 15 世纪的欧洲,在当时指的是装扮艺术品的房间。16 世纪末传入法国,最初指的 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17 世纪初,第一 个真正意义上的

    33、沙龙开始出现, 这就是德 朗布依埃夫人的蓝色沙龙。 17 世纪后期到 18 世纪, 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罗兰夫人的沙龙,这个 沙龙被誉为“吉伦特派的灵魂” 。18 世纪时,沙龙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兴起了众多各式各样 的沙龙。诸如乔芙林夫人的哲学沙龙、莱斯比纳丝小姐的百科全书派沙龙以及内克夫人的政 治沙龙等。 据李国强启蒙时代:法国沙龙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 (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沙龙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2 分) 【答案】 (1)历史原因:康乾盛世经济繁荣;

    34、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 化政策 (既倡导学术, 又推行文字狱) ; 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 (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 ;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 3 点得 6 分,答 4 点得 7 分) 学术贡献: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 保存了文化遗产;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 进步。 (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得 6 分) (2)特点: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由贵族倡导发起;内容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 沙龙文化形式多样。 (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得 6 分) 影响:有利于文

    35、学艺术的发展;传播了启蒙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 (每点 2 分,共 6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历史原因,据材料一“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形成了 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结合所学康雍乾时期处于康乾盛世,可知经济上康乾盛世经济繁 荣;政治上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文化上清朝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既倡导学术,又推 行文字狱)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影响;材料一“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结合所学顾炎武的主要思想可知,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 推动) 。第二小问学术贡献,据材料一“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 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

    36、,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可知把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 峰;从材料一“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可知对古代文献典籍 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丰富和保存了文化遗产;由材料一“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 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可知推动学风的转变,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由材料一“形 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 可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进步。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6 世纪末传入法国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 艺术的场所”可知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由材料二“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可知由 贵族倡导发起;从材料

    37、二“最初指的是卢佛尔宫的画廊,后逐渐演变为聊天、玩纸牌和谈论 文学与艺术的场所”可知内容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由材料二“这一时期兴起了 众多各式各样的沙龙”可知沙龙文化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逐渐演变为聊天、 玩纸牌和谈论文学与艺术的场所”可推出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传播了启蒙思想;据材料 二“沙龙的话题由文学艺术转变为政治性的话题”可知推动了社会变革。 4 (2022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 11 月教学质量测评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25 分) 材料一 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一方 面,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

    38、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盛衰;另一方面,学 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 人心,至关重要。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专门培养科 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类科技和军事学堂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商埠 或各省省会,如福州船政学堂(1866 年) 、天津电报学堂(1879 年) 、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0 年) 、天津武备学堂(1885 年) 、广东陆师学堂(1886 年) 、广东水师学堂(1887 年) 、南京水 师学堂(1890 年)

    39、 、湖北自强学堂(1893 年)等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 见 。10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10 月 12 日,国务院正式予 以批转。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 ,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 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摘编自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前期学校教育的目的。 (6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办洋务学堂和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 (1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

    40、国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启示。 (5 分) 【答案】 (1)目的:为科举取士服务,培养人才;传承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教化民众。 (6 分) (2)开办洋务学堂的意义: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近代化人 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保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4 点即可得 8 分) 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取得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和 科学的原则;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社会 阶层流动和社会稳定(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6 分) (3)启示:发展教育应坚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

    41、教育方向;发展教育应与时俱进、借鉴先 进教育模式;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 点。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得 5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 (1)由材料一“学校为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承担王朝储才养士的职责,关系人才 盛衰”可得,为科举取士服务,培养人才;由材料一“学校又是典礼教化的重要场所以及学 政、学官整饬士习士风的机构,引导士林风习,端正世道人心”可得,传承社会伦理道德规 范,教化民众。 (2)第一小问开办洋务学堂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有开办新式学堂的举措, 所以这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由材料二“相继开

    42、办了一些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可得, 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由材料二“专门培养科技、工程、制造和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 得,培养了近代化人才;由材料二“科学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对比清代前期的学堂,可得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教授与传统的四书五经不同的知识,这冲击了传统教育体制, 也保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第二小问恢复高考制度的意义,由材料三“ 关于一九七七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和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等内容可知,恢复高考意味着取得 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胜利;由材料三“进行文化考试” 、 “择优录取”等信息可得,重新确 立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和科学的原则;由材料三“高中毕业生可

    43、以直接报考” 、 “实行德、 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可得,激发了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高考制度本身的角 度思考,可知恢复高考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和社会 稳定。 (3)由三则材料所述的教育发展经历可得,发展教育应坚持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教育方向; 由材料二中洋务运动时期开办新式学堂可得,发展教育应与时俱进、借鉴先进教育模式;由 所学科教兴国的战略及世界各国重视教育的相关知识可得,发展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 选择,教育改革应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5 (2020辽宁丹东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

    44、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 人协调说” ,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 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有这 种裁成辅相的功能。汉、宋以降, 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 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 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但希腊哲人更擅长于将“天”自然作为外在于

    45、人类的、独立的 认识对象,形成较为发达的自然哲学。这种人与自然分离的精神到了近代有了更大的张扬, 更多的思想家致力于讨论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培根,他提出了著 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康德哲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并且突出地提出了“人是 自然的立法者”这一思想;黑格尔以“绝对唯心主义”的荒诞形式,把绝对理性不但视为全 部自然界的主人,甚至把自然界看成是“精神”的“外化”的结果,这样, “理性”或“精神” 就成了自然界的“创世主” 。 摘编自韩俊李尚明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看人与自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在文明起源阶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

    46、主 要异同。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张扬古希腊文 化的原因及影响。 (8 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文明史观解读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异同,可以 得出哪些认识?(5 分) 【答案】 (1)相同点: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分。 任意一点 2 分) 不同点:中国:主张“天人合一” ;以自然界为主体,更敬畏自然;侧重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 基础上,有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工辅助地宜) (或追求天人调谐) 。 西方:主张“天人相分” ;以人为主体,更鲜明的“人文主义” ;更侧重于

    47、充分调动人的主观 能动性认识并改造自然(或强调斗争性) 。 (10 分。中西方各 5 分,每点 2 分,3 点 5 分。其 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10 分) (2)原因:西方近代文明兴起、发展。 (2 分) (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文艺复 兴及启蒙运动弘扬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等)影响:使 西方社会有较强的竞争、进取意识(或有利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 有促进作用(或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工业的发展等) 。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易造成生态失衡、 环境污染等。 (6 分。每点 2 分) (3)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在文明起

    48、源阶段中西方认识存在异同,是文明的阶段性及 文明多元性的体现;近代西方与古代中国认知的不同,更多体现出文明的时代性差异;中西 认知各有利弊;文明交融借鉴的必要性;重视文明的时代性,也要尊重文明的多元性等等。 (5 分。任意 3 点 5 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5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材料一“先秦中国思想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 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 ”和材料二“古希腊虽有天人和谐说”等信息可得在东西方文明 起源阶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据材料一“人既应遵 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材料二“以人为主体来认识客观

    49、自然世界的本来面 目和客观规律”等信息可得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包含“天人和谐”的思想; 都一定程度认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小问不同点,据材料一“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 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但只有国君、圣人、大人才 有这种裁成辅相的功能”等信息可得,中国主张“天人合一” ;以自然界为主体,更敬畏自然; 侧重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工辅助地宜) (或追求 天人调谐) 。根据材料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要用主客二分式来处理,以人为 主体来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从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可

    50、得, 西方主张“天人相分” ;以人为主体,更鲜明的“人文主义” ;更侧重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 动性认识并改造自然(或强调斗争性) 。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培根” 、 “康德”和“黑格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 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科学进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民主政治建立等 方面分析可得西方近代文明兴起、发展;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文艺复兴及启 蒙运动弘扬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确立等。第二小问影响, 据材料二“知识就是力量”可得使西方社会有较强的竞争、进取意识(或有利于调动人的主 观能动性) ;对近代西方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或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练习1-全国卷材料分析题(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5778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