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精品资料)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357309
  • 上传时间:2021-05-07
  • 格式:DOCX
  • 页数:138
  • 大小:2.2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精品资料)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精品资料 高中 精品 资料 高中物理 知识点 清单 非常 详细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 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 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x 即 v ,是矢量 t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

    2、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v 1定义式:a;单位是 m/s2. t 2物理意义: 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 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 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3、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 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 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 运动时间t0 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 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比较 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 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描述物体速度的变化,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是 意义 定义 式 方向,是状态量是过程量状态量 xvv v0 v 0a tvvv tt 单位m/sm/sm/s 2 决定 因素 由 v0、a、t 决定 由

    4、vat 知v 由 a 与 t 决定 F 由 m决 定 方向 与位移 x 同向,即物体 运动的方向 由 vv0或 a 的方向 决定 与v 的方向一致,由 F 的方 向决定,而与 v0、v 方向 无关 2.物体加、减速的判定 (1)当 a 与 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 加速 (2)当 a 与 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 小不变 (3)当 a 与 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 时,物体减速 物理思想用极限法求瞬时物理量 1极限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 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 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

    5、、直观,这就是极限思想方法 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 情况 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x (1)公式 v中当t0 时 v 是瞬时速度 t v (2)公式 a中当t0 时 a 是瞬时加速度 t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 1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v0t at2. 2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v2 v 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v0 vt 1平均速度公式:vv 2 2. 2位移差公式:xx2x1x3x2 xnxn1aT2. 可以推广到 xmxn(mn)aT2.

    6、 3初速 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 为: v1v2v3vn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2232n2. (3)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位移之比为: xxxxn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21)(3 2)(nn1) 三、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gt. 1 (2)位移公式:h gt2. 2 (3)速 度位移关系式:v2 2gh. 2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1)速度公式:vv0gt.

    7、1 (2)位移公式:hv0t gt2. 2 (3)速度位移关系式: v2v 2 v2 0 (4)上升的最大高度:h. 2g v0 (5)上升到最大高度用时:tg. 考点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1 1速度时间公式 vv0at、位移时间公式 xv0t at2、位移速度公式 v2v2 2 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均是矢量式,应用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符号,一般规定 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当 v00 时,一般以 a 的方向为正方向 3.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步骤 画过程 分析图 判断运 动性质 选取正 方向 选用公式 列方程 解方程

    8、 并讨论 4.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包含几个阶段,就要分段分析,各段交接处的 速度往往是联系各 段的纽带 对于刹车类问题,当车速度为零时,停止运动,其加速度也突变为零求解此类问题 应先判断车停下所用时间,再选择合适公式求解 物体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又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全程加速度不变, 可以将全程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应用基本公式求解 考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的应用 tv0vt 1推论公式主要是指:vv ,xaT2,式都是矢量式,在应用时要 2 2 注意 v0与 vt、x 与 a 的方向关 系 2式常与 xvt 结合使用,而式中 T 表示等时间隔,而不是运动 时间 考点三

    9、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为初速度为零、加速 度为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 (1)对称 性 时间 对称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 AC 所用时间 tAC和下降过程中从 CA 所用 时间 tCA相 等,同理 tABtBA. 速度对称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 A 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 A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2)多解性 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 阶段,造成双 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3.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分段法 上升过程:ag 的匀减速直线运 动 下降过程:自由落体运动 全程法 将上升和下降过程统一看成是初速度 v0

    10、向上,加速度 g 向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 vv0gt,hv0t gt2(向上为 正) 2 若 v0,物体上升,若 v0,物体在抛点上方,若 h0,物体在抛 点下方 物理思想用转换法求解多个物体的运动 在涉及多体问题和不能视为质点的研究对象问题时,应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转换研究 对象、研究角度,就会使问题清晰、简捷通常主要涉及以下两种转化形式: (1)将多体转化为单体:研究多物体在时间或空间上重复同样运动问题时,可用一个物体 的运动取代多个物体的运动 (2)将线状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质点运动:长度较大的物体在某些问题的研究中可转化为质 点的运动问题如求列车通过某个路标的时间,可转化为车尾(质点)

    11、通过与列车等长的位移 所经历的时间 第三节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1直线运动的 xt 图象 (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 度的方向 2直线运动的 vt 图象 (1)物理意义:反映了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 (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斜 率正负表示物体 加速度的方向 (3)“面积”的意义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若 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

    12、移 方向为负方向 (4).相同的图线在不同性质的运动图象中含义截然不同,下面我们做一全面比较(见下表). 二、 追及和相遇问题 1两类追及问题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2两类相遇问题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 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考点一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对运动图象的理解 (1)无论是 xt 图象还是 vt 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t 图象和 vt 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 图象和 v

    13、t 图象的形状由 x 与 t、v 与 t 的函数关系决定 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xt 图象vt 图象 轴横轴为时间 t,纵轴为位移 x横轴为时间 t,纵轴为速度 v 线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表示速度表示加速度 面积无实际意义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纵截距表示初位置表示初速度 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 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 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考点二追及与相遇问题 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 (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

    14、的临界 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是解题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B 追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A:开始时,两 个物体相距 x0.若 vAvB时,xAx0 xB,则不能追上 (2)数学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 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 判别式进行讨论,若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 遇;若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3注意三类追及相遇情况 (1)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运动中 被追上还是停止运动

    15、后被追上 (2)若追赶者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一定要判断是在加速过程中追上还是匀速过 程 中追上 (3)判断是否追尾,是比较后面减速运动的物体与前面物体的速度相等的位置关系,而不 是比较减速到 0 时的位置关系 4.解题思路 分析物体 运动过程 画运动 示意图 找两物体 位移关系 列位移 方程 (2)解题技巧 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 “最多”、“至少”等,它们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方法技巧用图象法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1)两个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追

    16、及相遇问题,过程较为复杂如果两物体的加速度没 有给出具体的数值,并且两个加速度的大小也不相同,如果用公式法,运算量比较大,且过 程不够直观,若应用 vt 图象进行讨论,则会使问题简化 (2)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过程,利用图象的斜率、面积、交点等含义分别画出相应 图象,以便直观地得到结论 巧解直线运动六法 在解决直线运动的某些问题时,如 果用常规解法一般公式法,解答繁琐且易出错, 如果从另外角度入手,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简捷解答.下面便介绍几种处理直线运动的巧 法. 一、平均速度法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 v0 xv0vt 与末速度 v

    17、的平均值,也等于物体在 t 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 v .如 t2 2 果将这两个推论加以利用,可以使某些问题的求解更为简捷 二、逐差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连续相等的时间 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xxn1xnaT2, 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应优先考虑用xaT2求解 三、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 用初速度为零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比例关系求解 四、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 五、相对运动法 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 六、图象

    18、法 应用 vt 图象,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 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找出答案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 物体的运动情况 2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 3利用打点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 vt 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 二、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 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 复写纸片 三、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 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19、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 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实验装置见上图,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 稳地加速滑行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 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4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 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确定好计数始点,并标明 0、 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 0 点的距离 x,并记录填入表中. 位置编号012345 t/s x/ m v/(m s

    20、1) 5.计算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 x1、x2、x3、. 6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 1、2、 3、4、5 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 7增减所挂钩码数,再做两次实验 四、注意事项 1纸带、细绳要和 长木板平行 2释放小车前,应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3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实验后先断开电源,后取下纸 带 一、数据处理 1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判断: (1)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 T 内的位移分别为 x1、x2、x3、x4、,若xx2 x1x3x2x4x3则说明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xaT 2. (2)利用“平均速度法”

    21、确定多个点的瞬时速度,作出物体运动的 vt 图象若 vt 图 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说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求速度的方法: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n xnxn1 . 2T 3求加速度的两种方法: (1)逐差法:即根据 x4x1x5x2x6x33aT2(T 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 隔),求 x4x1x5x2x6x3 出 a1,a2,a3,再算出 a1、a2、a3的平均值 3T3T3T 222 x4x1x5x2x6x3 a1a2a31 () a 33 222 3T3T 3T x4x5x6x1 x2x3 ,即为物体的

    22、加速度 9T 2 xnxn1 (2)图象法: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利用 vn求出打各点时的瞬时速度, 2T 描点得 vt 图象,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误差分析 1纸带上计数点间距测量有偶然误差,故要多测几组数据,以尽量减小误差 2纸带运动时摩擦不均匀,打点不稳定引起测量误差,所以安装时纸带、细绳要与长 木板平行,同时选择符合要求的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 3用作图法作出的 vt 图象并不是一条直线为此在描点时最好用坐标纸,在纵、横 轴上选取合适的单位,用细铅笔认真描点 4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小车与滑轮碰撞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弃点

    23、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 6在坐标纸 上,纵、横轴选取合适的单位(避免所描点过密或过疏,而导致误差过大), 仔细描点连线,不能连成折线,应作一条平滑曲线,让各点尽量落到这条曲线上,落不到曲 线上的各点应均匀分布在曲线的两侧 第二章相互作用 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一、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 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 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二、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 用 2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相互接触; (2)发生

    24、弹性形变 3方向:与 物体形变方向相反 三、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正 比 2表达式:Fkx. (1)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 N/m;k 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2)x 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 四、摩擦力 1产生: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 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 势 3大小:滑动摩擦力 FfFN,静摩擦力:0FfFfmax. 4方向:与 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5、 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 运动趋势 考点一弹力的分析与计算 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 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 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 在 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 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 向 3计算弹力大小的三

    26、种方法 (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 解 (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3)根据牛顿第 二定律进行求解 考点二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 1静摩 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1)假设法:利用假设法判 断的思维程序如下: (2)状态法:先判明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加速度的方向),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确定 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3)牛顿第三定律法: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 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 条件来判断其大小 (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

    27、,则 Ffma.若除 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 则 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 FfF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N为两接触面间的 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 方法技巧: (1)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 进行分析 (2)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是运动 的 (3)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摩擦力不一定阻碍

    28、物体 的运动, 即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考点三摩擦力突变问题的分析 1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 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 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 2常见类型 (1)静摩擦力因其他外 力的突变而突变 (2)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 物理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模型 三种模型轻杆轻绳轻弹簧 模型图示 形变特点只能发生微小形变 柔软,只能发生微小形 变,各处张力大小相等 既可伸长,也可压缩,各 处弹力大小相等 模 型 方向特点 不一定沿杆,可以是 任意方向 只能

    29、沿绳,指向绳收缩的 方向 一定沿弹簧轴线,与形变 方向相反 特 点 作用效果 特点 可提供拉力、推力只能提供拉力可以提供拉力、推力 大小突变 特点 可以发生突变可以发生突变一般不能发生突变 弹簧与橡皮筋的弹力特点: (1)弹簧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kx. (2)橡皮筋、弹簧的两端及中间各点的弹力大小相等 (3)弹簧既能受拉力,也能 受压力(沿弹簧轴线),而橡皮筋只能受拉力作用 (4)弹簧和橡皮筋中的弹力均不 能突变,但当将弹簧或橡皮筋剪断时,其弹力立即消失 第二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

    30、 个力 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 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3力的运算法则 (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连从而求出合 矢量的方法(如图所示) (2)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 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 程 2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 定则 3分解的方法 (1)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 解 (2)正交分解 三、矢量和 标量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

    31、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 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 (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 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 题的常用方法 2重要结论 (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 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 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 小于分力 3几种特殊情况下力的合成 (1)两分力 F1、F2互相垂直时(如图甲所示):F 合 F 2 2 F2 . F1 甲乙 (2)两分力大小相等时,即 F1F2F 时(如图 乙所示): F合2Fcos. 2 (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 120时,可得 F合

    32、F. 解答共点力的合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成力时,要正确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要视情况而定, 不能形成合力总大于分力的思维定势 (2)三个共点力合成时,其合力的最小值不一定等于两个较小力的和与第三个较大的力之 差 考点二力的两种分解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 (1)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 小 2正交分解法 (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 分解力为原

    33、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在动力学中,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 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 F1、F2、F3,求合力 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 x 轴、 y 轴分解 x 轴上的合力: FxFx1Fx2 Fx3 y 轴上的合力: FyFy1Fy2 Fy3 合力大小:FF 2 2 y 合力方向:与 x 轴夹角为,则 Fy tan . Fx 一般情况下,应用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时,应尽量使所求量(或未知量)“落”在坐标 轴上,这样解方程较简单,但在本题中,由于两个未知量 FAC和 FBC与竖直方向夹角已知, 所以坐标轴选取了沿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方法技巧辅助图法巧

    34、解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对力分解的唯一性判断、分力最小值的计算以及合力与分力夹角最大值的计算,当力的 大小不变方向改变时,通常采取作图法,优点是直观、简捷 第三节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 一、受力分析 1概念 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 力的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然后按接触面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 后分析已知力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Fx 合0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合0 或者 Fy 合0 三、平衡条件的几条重要推论 1二

    35、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 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 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考点一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确定分 析受力的物体,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 物体组成的系统 (2)隔离物体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而分析周围物体有 哪些对 它施加了力的作用 (3)画受力示意图边分析边将力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准确标出力的方向

    36、,标明各 力的符号 2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1)整体法和隔离法 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 用力; 研究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假设法 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或不存在的 假设,然后再 就该力存在与否对物体运动状态影响的不同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3.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 考点二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内容 合成法 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效果分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 解法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 正交分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将物体所受

    37、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 解法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 力的三对受三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 角形法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 考点三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 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 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 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 4.图解法分析动态平衡问题的步骤 (1)选某一状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根据平衡条 件画出平行四边形; (3)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再画出一 系列状态的平行

    38、四边形; (4)判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考点四隔离法和整 体法在多体平衡中的应用 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 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 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 隔离法 平衡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解决动态平衡、临界与极值问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步骤 解析法 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 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 图解法 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变化 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求解平衡问

    39、题的四种特殊方法 求解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合成与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图解法、整体与隔离法,前面 对这几种方法的应用涉及较多,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四种其他方法. 一、对称法 某些物理问题本身没有表现出对称性,但经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转化, 把不具对称性 的问题转化为具有对称性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开繁琐的推导,迅速地解决问题 二、相似三角形法 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画出其中任意两个力 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 值反向的平行四边形中,可能有力三角形与题设图中的几何三角形相似,进而得到对应边成 比例的关系式,根据此式便可确定未知量 三、正弦定理法 三力平衡时,三力合力为零三个力可构成一个封

    40、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 关系,则可由正弦定理列式求解 四、三力汇交原理 物体受三个共面非平行外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 系 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 二、实验原理 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 生的弹力和外力 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 将铁架台放在桌面 上(固定好),将弹簧的一端固定于铁架台的横梁上,让其自然下垂,在靠近弹簧处将刻度尺(最 小分度为 1 mm)固定

    41、于铁架台上,并用重垂线检查刻度尺是否竖直 2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 l0,即原长 3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 m1的钩码,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 l1,记录 m1和 l1,填入自己设 计的表格中 4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量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 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 度 l2、l3、l4、l5,并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 x1、x2、x3、x4、x5. 钩码 个数 长度伸长量 x 钩码质 量 m 弹力 F 0l0 1l1x1l1l0m1F1 2l2x2l2l0m2F2 3l3x3l3l0m3F3 , 一、数据处理 1列表法 将测得的 F、x 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可以发现弹力 F

    42、与弹簧伸长量 x 的比值在 误差允 许范围内是相等的 2图象法 以弹簧伸长量 x 为横坐标,弹力 F 为纵坐标,描出 F、x 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 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二、误差分析 1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 2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三、注意事项 1每次增减钩码测量有 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及钩码不上下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 否则,弹簧弹力有可能与钩码重力不相等 2弹簧下端增加钩码时,注意不要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3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 l0、实际总长 l 及伸长量 x 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 三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

    43、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当,不可过大,也不可 过小 5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画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 应是折线,而应是光滑的曲线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 边形定则 2培养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 能力 二、实验原理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 F1、F2与另外一个力 F产 生相同的效果,看 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 合力 F 与 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 三、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 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2

    44、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 两个 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点伸 长到某一位置 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 O 点的位置及此时两 细绳的方向 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O,记下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一、数据处理 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 O 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 力计的拉力 F1和 F2的图示,并以 F1和 F2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 过 O 点画平行四 边形的对

    45、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 F 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的图示 3比较 F 与 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测力计调 零后互钩对拉, 读数相同 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 O 位置一定要相同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 60100之间为宜 4实验时弹簧测力计应与木板平行,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在合力不 超过量程及橡皮条弹性限度的前提下,拉力的数值尽量大些 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

    46、便于确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细绳套的方向画直线,应在 细绳套末端用铅笔画一个点,去掉细绳套后,再将所标点与 O 点连接,即可确定力的方向 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取标度,使所作 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三、误差分析 1弹簧测力 计本身的误差 2读数误 差和作图误差 3两分力 F1、F2间的夹角越大,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得出的合力 F 的误 差F 也 越大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 2意义 (1)揭示了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

    47、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 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量度: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 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 受力情 况无关 三、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 线 上 2表达式:FF. 特别提示:(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 上,各自产生的效果,不会相互抵消 (2)作

    48、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了惯性的 概念 2揭示了力的本质 3揭示 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1)牛顿第一定律并非实验定律它是以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 归纳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的大小无 关,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也无关 考点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 “三同、三异、三无关” (1)“三同”:大小相同;性质相 同;变化情况相同 (2)“三异”:方向不同;受力物体不同;产生效果不 同 (3)“三无关”:与物体的种类无关;与物体的

    49、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和其他 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 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 受力物体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 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不同 点 依赖关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 叠加性 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求合力,合力为零 力的性质一定是同性质的力性质不一定相同 相同 点 大小、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者一定等大反向,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当待求的某个力不容 易求时,可先求它的反作用力,再反过来求待求力如求压力时,可先求

    50、支持力在许多问 题中,摩擦力的求解亦是如此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两类动力学问题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 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F ma. 3适用范 围 (1)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 况 二、两类动力学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 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 况 特别提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加速度的“桥梁”作用, 将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精品资料)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5730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