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写作素材:重温经典篇章感悟人生智慧 与经典同行 (46页).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届高考写作素材:重温经典篇章感悟人生智慧 与经典同行 (46页).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高考写作素材:重温经典篇章 感悟人生智慧 与经典同行 46页 2021 高考 写作 素材 重温 经典 篇章 感悟 人生 智慧 同行 46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重温经典篇章重温经典篇章感悟人生智慧感悟人生智慧 微经典微经典 与经典同行与经典同行 国学国学经典经典名句段赏析名句段赏析 目录目录 道德经道德经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诗诗经经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论论语语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周周易易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庄庄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礼礼记记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大大学学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中中庸庸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赏析吕氏春秋经典名句赏析 列列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管管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战国策战国策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淮南子淮南子 经典名
2、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墨墨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孟孟子子 经典名段赏析经典名段赏析 孟孟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荀荀子子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孙子兵法经典名句赏析 楚楚辞辞 经典名句赏析经典名句赏析 道德经经典名段赏析道德经经典名段赏析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 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 哲学著作。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命运行轨道的经典,是一部修身的经典,充满了古 代辩证思想,其对宇宙及人生奥秘的探
3、索充满了审美情趣,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归真的大 道,回归自性的经典。道德经是道法自然哲学。道法自然哲学是以科学为基本,以自 然为根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释】道,如果能用语言阐释出来,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用词汇概括完整,也 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以指天地初始;有,用以指万物本原。所以,要常从“无”中去 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有”和“无”这两 者同出一原,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得上玄妙、深远。但是它并非
4、一般的玄妙、深奥、而 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这是宇宙万物天地之奥妙的总门。 【读解】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这是两千年前老子提出的 唯物论观点。道和名,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这与 今天人们所说的哲学思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人类在“道” 和“名”的征途上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一理论,但是不 敢发表;伽利略为推广这一理论,在铁窗里渡过了余生;布鲁诺用身上的烈火来捍卫。今 天的人们都知道,宇宙不是围绕太阳转的,但
5、是如果没有伽利略的铁窗和布鲁诺身上的烈 火,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宙观。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zh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释】如果不崇尚贤才异能,那么就会使人民免除功名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 认为珍贵,那么就会使人民免去偷窃;看不到能容易滋生欲望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 乱。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意志削弱,使 人民身体强健。永远使人民无知无欲,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态 度治理天下,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6、【读解】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有德能的 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确立正确的治 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要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正 有德能的人不去毁谤他人推崇自己,而是让天下百姓不自以为聪明,不去追名逐利被欲望 牵着走。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人类终会走向最完美世界。人 们若能无为无欲,怎么会生出这么多的麻烦,郁闷,争斗,吵闹,甚至战争?老子用区区 百来个字,道尽了天下祸乱之源及止祸之路。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 而身
7、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释】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在久存, 是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运作生息的, 所以能长久。因此,圣人总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置于后,这样反而 能受到推崇和爱戴;总是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而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因 为他不自私,所以才能够成就他自己。 【读解】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 理想。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这说明对立着 的双方在互相转化。其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如大禹为人民治水,八年在 外三过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他为
8、天子。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身” “外其身”)和利己(“身先”“身存”)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 无私精神,有它积极的意义。“文革”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一个小小的农机厂当钳 工。身处逆境,他想的不是个人的遭际,而是国家的发展与未来。身材矮小的他就在上下 班的小路上完成了改革开放这一旷世宏伟蓝图的构想。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他的大公无私的宽阔胸怀,才成就了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 大。而今天,部分人往往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以功利心取代责任心,将来其必然自食其 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天下之所恶, 唯孤,寡,不毂g,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 而教人。 【译释】道唯“一”,唯“一”的道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和产生调和状态,阴阳二 气的调和状态产生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交冲涌荡而形成新的调和。人所厌恶 的就是“孤”、“寡”和“不毂”,而王公却以此来自称。所以有时减损它,它反而能有 所增益,有时增益它,它反而受到减损。所以别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 【读解】这里的“一”“二”“三”并不是具体数量,而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 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 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
10、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 “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 本、以下为基的。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所 以阴阳平衡之道才能顺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终极归宿。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 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释】 得宠和受辱都像受到惊吓, 重视重大的灾难, 像对身体的疾病一样。 什么叫做 “宠 辱若惊”呢?得宠是上好的事,受辱是卑下的事
11、。得宠辱令人不安;失宠辱也令人不安。 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说“贵大患若身?”我所以有大祸患,仍是由于我有自身, 如果没有这个自身我还有什么患祸呢?所以能以看重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 把天下寄付给他,能以爱自身的态度去管理国家的人,才可以把国家委托给他。 【读解】如果得失名利的心太重,受到宠爱和侮辱就惊恐害怕。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感到 惊慌失措呢?因为在常人的心目中,荣誉是高尚的,得到荣宠就觉得高兴,因而,怕失去 荣宠;你觉得屈辱是低下的,受到屈辱就觉得丢人,所以害怕受到屈辱。有大的祸害那是 我们没有忘记自己,如果忘记了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 天下人服
12、务,那么,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一个人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把生死都置 之度外,那么,一切宠辱、祸患都不足以动摇其心志,还管它是宠是辱?依然故我,平常 心便是了!最大的祸患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你的心胸也因此变得十分狭窄。无我才是 真我,无我才得自在,“自在”是克服一切“他在”的良方。忘掉自己的利害,忘掉自己 的面子,忘掉自己的身段,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大道氾氾f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释】大道泛溢啊,流遍左右。万物依靠它生存而不推辞,功成而不以为有功。滋养万 物却不主宰万物,
13、却永无欲求,这可以称作“小”。万物归附于它,它却不主宰万物,这 可以称之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读解】大道从不推辞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的自然使命,使万物各得所需,各应其性。万 物虽然感念其伟大,而“道”却自认为这是自身应该做到的,所以才是真正的伟大。有道 德的人要学“水”的特性,“善利万物而不争”,你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就可以有包容 而宽阔的胸怀!拥有一颗谦卑之心,这才是你成功的根本。人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像大道 那样无私无欲,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实现伟大梦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
14、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释】上善之人(圣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情愿处在大 家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几乎接近于“道”。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性善于保持 深沉虚静;与仁人志士结交,言谈善于真诚守信;治理国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 事,行动时把握好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才能毫无怨咎。 【读解】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 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 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 无所不利。它避高趋
15、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 涤污淖。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做人 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如“滴水穿石”, 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启迪我们一 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 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16、,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 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释】行“无为”之为,做“无事”之事,品“无味”之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 德报怨,解决困难的事从其容易处入手,做大事从其细微处做起。天下难事必然从容易开 始,天下大事必然从细微处开始,因此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因而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一 定很少守信,常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把一切都看得很难,所 以始终没有困难。 【读解】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静得住的人,成就了大事也感到是平淡的,与常事没有什么 不同。所以才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而有的人修为不够,一有成就便自以为是,凌 驾于人。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
17、做大事一定得格外重视,做小事也得仔细。一件小事是 小,但是众多的小事也会把人难倒,所以小事也不小。甚至有时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 小小的失误而一时失足以至于千古恨。做事得又重大体又重细节,大而小,小而大,那才 能完美。完美了也不能自以为是,所以才能一直的完美。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於 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li土。百仞之高, 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 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
18、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释】安稳时容易把持,没出现征兆时容易谋划。事物松脆容易散落,微小容易流散。 做事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治乱要赶在混乱发生之前。 合抱粗的大树, 生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起于一筐一筐的土;千里之远的行程,始于脚下第一步。有为者招致失败, 执着者将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所以也没有失败,不执着什么,所以也不丢失。人们做 事,常常在几乎临近成功时失败。如果最后还能像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遭遇败事了。 所以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不稀贵难得的财货,学人所不学的,从众人走过头的路上 回转过来,此辅助万物任顺自然,而不敢枉加干涉有所作为。 【读解】成大事者不拘小
19、节,须从小事做起。处世的经验有些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获得, 而有些不用亲身经历也可以获得。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亲身经历才能获得,那待人生经验 丰富的那一天恐怕自己已是碰的头破血流,有心成事也无力回天了。那如何能尽量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那就要达到“悟”的人生境界了。做事常要未雨绸缪,成功往 往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成大事的人先是从小事做起,然后成为一个事业者,最后成为 一个事业家。干事业一定得谨慎,讲究完美,那样才能经时间磨炼而不磨灭。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 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
20、释】诚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诚实。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知道的人并不渊博, 渊博的人不知道。圣人不积私,竭尽全力助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量多施与别人,自 己反而更丰富。上天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危害万物,人的法则也应是助人而不争。 【读解】道法自然,自然规律无穷无尽。天地是常向着完美的方向运作,天地不以自生而 存在,却以为众生提供生存之道而存在。 万物之灵以人所现是因天地有大爱, 道中有大爱。 精通处世之道,精明处世之理,以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 社会。使其事迹长久留于世,事业经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大自然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只讲 奉献,从不索取,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去加害
21、自然界按照自然规律生存发展的所有生物。圣 人做事为人的原则,也像大自然为人处世一样,只是默默地奉献,从来都不与人争长短。 那么我们这些求道的人,该如何呢?惟不争尔!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 乐推而弗猒yn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舆争。 【译释】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因而能成为百川之 最。所以圣人想要统治人民,必须以言词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也必须把一己之身摆 在后面。因此,圣人在前领导而人民并不感到有妨害,处于统治地位而人民并不
22、感觉受到 压迫。于是天下人乐于推崇他而不厌恶他。难道不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与 他相争。 【读解】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 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 象征人的包容大度。老子是在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 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与孔孟和儒家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 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 损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
23、 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 【译释】上天的法则,就像一张拉开的弓,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些。有富 余就把它减少些,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所以,上天的法则是减损富余的而补给不足;而 社会的法则那就不是这样了,剥削不足者用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 有有“道”的人吗?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自居。 【读解】这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他以“天之道”与“人之道”做对比,主张“人之道”应 该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 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 “损有余而补不
24、足”。“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 念,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这是道德经 所有的人民性的一面,是其精粹所在。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释】不出门户,就知道天下事,不望窗外,就能明见天道。他出走极远,他知道的就 极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就能知道,不望察就能明了,不有所为就能成就。 【读解】“不出户,知天下”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社会发展和天道进化的规律,见微 知著,通晓天下之事。所谓一个人一个世界,人若能知道自己的世界,就能推断出整个世 界,认识自我其实
25、也是认识世界。因此,认识自我的人,可以认识天下。推己及人,以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为不窥牖,见天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为了认识天道, 理清社会发展规律,学会顺天道而行。若是你已经悟得天道,自然无需行万里路,读万卷 书了。做人最大的成功,便是能用一种至高的理性去判断你所见的事物,去指引你如何做 事。无为而无所不为,依着天道法则理性去做,这样似乎什么都没做,却能成就大业。当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事物发展进化发展的规律之后,他可以通过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知晓 天下事的走向,从而不出户而知天下,便是这个理了。老子给我们描述展示了圣人心境的 成就和生活状态! 诗经经典名段赏析诗经经典名段赏析 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