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教案(PPT版)10 小石潭记.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2021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教案(PPT版)10 小石潭记.ppt》由用户(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教案PPT版10 小石潭记 2020 2021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 年级 下册 同步 教案 PPT 10 下载 _八年级下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0 10 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第第1 1课时课时 第第2 2课时课时 第第1 1课时课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文化名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古代文化名人。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的内心十分郁闷,因此, 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 记”,他就是记”,他就是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柳宗元。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评 价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价柳宗元:“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 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今天,就 让我们一同走近柳宗
2、元,走进他的让我们一同走近柳宗元,走进他的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柳宗元(柳宗元(773773819819),字子厚,河东),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 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 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其作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其作 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有 柳河东集柳河东集。
3、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篁竹(篁竹(hunghung) 珮环(珮环(pipi) 清冽(清冽(lili) 坻(坻(chch) 嵁(嵁(knkn) 参差(参差(cn ccn c) 佁然(佁然(yy) 俶尔(俶尔(chch) 翕忽(翕忽(xx) 寂寥(寂寥(liolio) 悄怆(悄怆(qioqio) 幽邃(幽邃(susu)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并积累词汇。并积累词汇。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
4、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崔氏二小生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今义:戏曲中 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介词,把)(介词,把) 卷石底以出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连词,相当于“而”) 以以 水尤清冽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形容词,凄清) 清清 以其境过清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介词,因为)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
5、语,(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西) 下见小潭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心乐之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为乐)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倒装句:倒装句: 如鸣珮环如鸣珮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 珮环鸣”)珮环鸣”) 全石以为底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 “以全石为底”)“以全石为底”) 初读课文初读课文 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这里的“记”本文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这里的“记”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是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
6、里是用 来记游,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来记游,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句。 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 过及其周边景物的。过及其周边景物的。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表明游踪变化的词语:从小丘西 行行下见小潭下见小潭潭中潭中潭西南而望潭西南而望坐潭坐潭 上上记之而去。记之而去。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 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 小丘到篁竹,由篁竹
7、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 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 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 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 其周边景物的特点。其周边景物的特点。 补充:“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补充:“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 (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 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柳宗
8、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 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特的地位,他也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 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风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风 景如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景如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小石潭那如 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画的世界,一起去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第第2 2课时课时 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找出课文中写小石潭的水的句子。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尤清冽。全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
9、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 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朗读这些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水”的特点。 清。清。 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的?用了什么手法?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闻水声,如鸣珮环”,用比喻的修辞手闻水声,如鸣珮环”,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将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发出的声音,写出了法,将水声比作珮环撞击发出的声音,写出了 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水尤清冽”从视觉上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水尤清冽”从视觉上 直接写了水的清。“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直接写了水的清。“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
10、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这是从侧面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这是从侧面 写出了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写出了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也是从侧面 写水清。作者只描写了游鱼、阳光、影子这几写水清。作者只描写了游鱼、阳光、影子这几 个具体景物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个具体景物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 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 在写水清。在写水清。 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选择你小石潭的其他景物也都各具特色,选
11、择你 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分享。感兴趣的一处景物进行分享。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赏析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赏析方法: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 朗读相关的语句;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物朗读相关的语句;抓住重点字词品味景物 特点;分析描写方法。特点;分析描写方法。 再读课文再读课文 (1 1)小石潭的鱼“乐”:作者采用动、静)小石潭的鱼“乐”:作者采用动、静 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相结合的手法,先描绘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 化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化的手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 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佁然不动”,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