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精品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 文档编号:1339101
  • 上传时间:2021-05-03
  • 格式:PDF
  • 页数:8
  • 大小:477.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精品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pdf》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精品资料 高中 精品 资料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处室资料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 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 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 )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 季风区。( 2 ) 异: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 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

    2、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 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 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 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 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 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

    3、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 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1 ) 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 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 2 ) 农业社会: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 供了天然水道。 随

    4、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历 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优越的气候条件 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 3 )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耕 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今天作为全国“ 粮 仓” 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 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 、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

    5、称, 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 、遥感:( R S )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 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 关键装置) 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 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 财力,提高效率。 3 、全球定位系统:( G P S ) 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 1 )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 G P 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 备部分 G P S信号接收机。( 2 ) 特点:为

    6、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 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 时性。 4 、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 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 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 G I S与 R S相结合) 5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 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 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

    7、价。 6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 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 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 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 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和中部( 内蒙古境内) 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 新疆境内

    8、) 是山脉和盆地相间 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 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 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 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 要水源。 4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 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5 、

    9、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起决定性作用) ( 1 )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A .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 . 由于人类活 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 ) 主要表现:过度 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6 、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原因是由于耕 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 地表聚集而形成。 7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 时代 原因 影响范围 古代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 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 人口

    10、压力,管理失误 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8 、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 1 ) 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A .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 2 ) 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 碱( 盐碱) 、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 ) 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 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 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 ) 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 林、 牧用地之间的关

    11、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5 ) 我国荒 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 治理等。 9 、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 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 程。 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众多生态作用和 环保功效,如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 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被称为大自然的总 调度室。 2 、现存的原

    12、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它们或因地广人 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其中亚马孙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但现在世界森 林面积减小的趋势仍在加剧,尤其热带原始林是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 3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 1 5 - 2 5 度。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 亚地区。 4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 球气候;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世界生物基因 宝库:地球生物进化史中

    13、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5 、热带雨林系统的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 生产力高。 6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7 、亚马孙雨林开发:2 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开发规模小,没 有太大的影响;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1 9 7 0年,巴西政府 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迁都巴西 利亚、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并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8 、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破坏严重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

    14、山西省为例 1 、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 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 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 、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 附加值。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山西省 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 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

    15、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 级。 5 、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工业 三废的治理。 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 、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 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 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2 、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 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 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分水界) 。 3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

    16、最长、水 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4 、河流开发要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组成部分 重要性 保护重点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 植被生态保护 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 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 5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 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 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

    17、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 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6 、 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 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 人口较少, 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1 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 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2 0世纪 3 0 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已经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 、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 T V A ,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 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 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8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

    18、“ 工业走廊” 的原因: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 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 、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 1 ) 范围: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 2 ) 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 3 ) 地理条件分析: A . 气候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 业的生产品种、 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 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19、B . 地形、 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一般来说, 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东北西部高原地 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周围山地环绕, 森林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高。 C . 社会、经济条件: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交通 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 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 和大农业的发展。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 松嫩平原

    20、、三江平 原、辽河平原) 地区;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 的河谷盆地;小麦( 以春小麦为主) 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玉米:吉 林省北部地区,这里已经形成了我国最著名的“ 玉米带”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 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 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 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如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 和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的东北红牛。 3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

    21、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 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4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 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 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 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 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以森林保 育为核心,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2、。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 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 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 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 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 9 7 9 1 9 9 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主 要优势:劳动力资源

    23、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 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1 9 9 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 导产业;主要优势: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 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要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 长相对较快,原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 加值相对较高。 4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 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

    24、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 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 的规模迅速扩大。 5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 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城市 建设相对落后,如“ 城中村” 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 主的村落,是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 发展的隐患,对策: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 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水质性缺水) 、 噪声污染、耕地锐

    25、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 、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 煤南运等。 2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 )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 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 )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 往往不匹配。 3 、西气东输工程:( 1 ) 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 ) 目标

    26、市场:长江三角洲;( 3 ) 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 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沿 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西部能源丰富,但 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 ) 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 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 优势。( 3 )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7、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 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 四大气区) 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 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 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 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 、西气东输的影响:( 1 ) 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 ) 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 紧张状况; 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 加快基础设施

    28、建设;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 ) 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 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 ) 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 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 、 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 、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 利润。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 、影响产业转移的

    29、因素:劳动力因素:由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 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 包括政 府) 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 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 交易成本。市场因素: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 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 新的市场。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 格、环境污染 4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 转移国) 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 转移对象 国)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使各国 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 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可 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 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精品资料)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39101.html
    四川三人行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