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精品资料)2018年高中地理学考大全.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335126
  • 上传时间:2021-05-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0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精品资料)2018年高中地理学考大全.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精品资料 高中 精品 资料 2018 年高 地理学 大全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资源描述:

    1、2018 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全 (根据湖南考试大纲编写,内部使用,不得外传) 编辑老师:班级:学生姓名: 必修一部分 考点 001:天体系统及层次 1、 天体:自然天体有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包括 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太空垃圾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恒星自身可以发光, 星云为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陨石和待发射的航天器不算天体。 2、 天体系统的层次:共四级,总星系包含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太阳系包含地月系。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为并列关系。 考点 002: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1、 八大行星距

    2、太阳由近及远排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 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有水、金、地、火,巨行星有木、土,远日行星有天王、海王。 3、 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同一平面)、近圆性(椭圆)。 4、 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5、 哈雷彗星运动特征:自东向西绕日公转,周期 76 年。 6、 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原因: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天体。 考点 003: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 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具有生命的行星。 2、 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有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大气

    3、(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温度适宜)。 考点 004:太阳辐射的概况 1、 概念: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 形式:紫外光(波长小于 0.4 微米,7%)、可见光(波长 0.4-0.76 微米,50%)、红外光(波 长大于 0.76 微米,43%)。 3、 太阳能的其它存在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4、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天气、日照时间。 5、 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最弱的地区是四川盆地(阴雨、 云雾多)。 6、 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热能源、维持地表温度、植物光合作用、水循环和大气运

    4、动的主要动力。 考点 00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外部大气分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 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 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它们的周期都为 11 年;太阳风是脱离太阳引力的高能带 电粒子流。 3、 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耀斑干扰电离层和地球磁场,引起短波通信中断和磁暴现象、 太阳风在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形成极光(夜晚可见) 考点 006: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1、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 速度:角速

    5、度除南极点和北极点为 0 外,其余都相等,约为 15/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点和北极点为 0. 3、 周期:1 恒星日为真正周期,自转 360 度,时长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 太阳日为生活周期,自转角度大于 360 度,时长为 24 小时整。 考点 007: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三个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1 2、 晨线与昏线:合称晨昏线或晨昏圈。随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变夜为昏线,由夜变昼为晨线。 3、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度数。昼半球大于 0 度,夜半球小于 0 度,晨昏线上各地等于 0 度。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

    6、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 12 时的太阳高度。其计算公式为 90-纬度差(所 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 地方时与区时:地方时是指每条经线各自的时间,东早西晚;区时是指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他 代表整个时区的常用时间。全球分为 24 个时区,区时换算采用东加西减的规律,若相加结果大于 24, 则减去 24,将日期加一天;若相减结果小于 0,则加上 24,将日期减一天。东 12 区比西 12 区快一 天, 但时间相同。 5、 日界线:由两条经线组成,一条为固定的 180经线,其东侧日期晚一天,其西侧日期快一天;另一 条为移动

    7、的 0 时经线,其东侧快一天,西侧慢一天。两条日界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0经线为 0 时时,全球平分为两个日期。 6、 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18 时,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 0 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 考点 00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1、 方向:自西向东 2、 轨道:椭圆,太阳位于其轨道的 一个焦点上 3、 速度:角速度平均每天约为 1,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 30 千米。两种速度都是近日点(1 月初)大于 远日点(7 月初)。 4、 周期:1 恒星年为真正周期,公转 360 度,时长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8、; 1 回归年为常用周期,公转角度小于 360 度,时长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 考点 00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共四个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五带。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 月 21(春分)至 6 月 22(夏至)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6 月 22 至 9 月 23(秋 分)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9 月 23 至 12 月 22(冬至)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12 月 22 至下 年 3 月 21 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3、 节气日判别:春分或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无极昼极夜。夏 至日太阳直

    9、射北回归线、北极圈极昼、南极圈极夜、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夜长 达到最大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极昼、北极圈极夜、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北半 球夜长达到最大值。 4、 昼夜长短判别: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 昼渐长,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 球时,越往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越往南昼越长。赤道上各地永远昼夜等长,且总是 地方时 6 时日出,18 时日落。 5、 五带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南北极圈内为南北寒带,极昼极夜的范围;回 归线与

    10、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季节变化最明显。 6、 太阳直射点坐标:纬度由节气日决定,经度由地方时 12 时所在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度数决定。 7、 影子: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长度由太阳高度决定,可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太阳高度越大,影子 越短(太阳高度为 90时无影)。 8、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与地轴呈 66.5夹角;自转轨道平面称为赤道平面,与 地轴垂直;两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约为 23.5。黄赤交角的度数即为回归线的度数, 若变大,则地球的热带和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缩小。 9、 四季划分(北半球):345 月为春季,678 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

    11、12、1、2 月为冬 季。 考点 010: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1、 地震波:纵波速度快,可在固、液、气态介质中传播;横波速度慢,仅可在固体中传播。 2、 三个内部圈层:从外到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厚度不均,平均 17 千米,陆地大于海洋,高 原大于平原,上层为硅铝层(不连续,海底缺失),下层为硅镁层(连续);地幔为固态物质,分上 2 地幔和下地幔,其中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以下为软流层(岩浆发源地);地核厚度 最大,铁镍为主,分外核(液态)和内核(固态)。 3、 不连续面(分界面):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界面,横波、纵波速度都加快;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界 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

    12、突然下降。 考点 011:地球的外部圈层 1、 三个外部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它们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人类生存的有机统 一的自然环境。 2、 特征:大气圈厚度 2000-3000 千米,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密度越小,气温越低;水圈是连续但 不规 则的圈层,具有固、液、气三相变化,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 地表水和地下水。生物圈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不独占一个圈层,而是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和岩 石圈中,它是最活跃的圈层。 考点 012: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1、 地壳组成物质关系: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含量从大到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

    13、矿物:组成岩石圈的基本单元,具有固、液、气三态存在形式。有用矿物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 产。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最软的矿物是滑石,最硬的矿物是金刚石。花岗岩主要由 石英、长石、云母组成,石灰岩及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考点 013: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1、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火成岩)-分为喷出岩(有气孔,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和侵入岩(花岗 岩);沉积岩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煤);变质岩高温高压条件下 变质而成,主要有大理岩(石灰岩变质)、片麻岩(花岗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石英岩(砂岩变 质)。 2、 建筑材料:一般常用硬度较大

    14、的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变质岩(如大理岩)。 考点 014: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1、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岩石衰变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2、 范围: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 3、 原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但三类岩石都可形成岩浆;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但沉积岩 和变质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相互转化。 4、 转化过程:冷却凝固岩浆形成岩浆岩;重熔再生三类岩石形成岩浆;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变质岩。 考点 015:地质作用的分类 1、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都是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内力作用:来

    15、自地球内部(热能),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3、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016:板块构造考点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 块(含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南北二岛)、南极洲板块。各大板块以海沟(碰 撞,消亡边界)或海岭(张裂,生长边界)为分界线。赤道穿过全球六大板块。 2、 特征: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3、 塑造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的高原和山地,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16、(都由亚欧板 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如东亚岛弧(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 块碰撞),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 块碰撞)。板块张裂裂谷和海洋,如大西洋(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红海(印度洋 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4、 变化趋势:消亡边界-面积会缩小(如地中海、太平洋),海拔会升高(如青藏高原);生长边界面 积会增大(如红海、大西洋)。 3 考点 017: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17、、 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分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和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分为地垒(两侧 断裂下降,中间抬升的部位)和地堑(两侧断裂上升,中间下沉的部位)。 2、 应用: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构造(油气密度小于水)和隧道施工构造(符合力学原理,不 易塌陷,安全稳定,工程难度小,防止积水);向斜是地下水的储藏构造(水的密度大于油气,向低处 汇集);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构造(下渗量大,漏水,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3、 特征:背斜岩石中间老、两翼新,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而成谷地;向斜岩石中间新、 两翼老,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从而易沉积形成山地。地垒形成块状山地,

    18、如泰山、庐山、华 山等。地堑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 考点 018: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形成碎屑物,即风化壳,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 侵蚀作用:分为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雅丹地貌,如戈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如河流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喀斯特地貌等)、冰川侵蚀(高 山高纬地区,如冰斗、角峰、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加拿大的湖泊、阿 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湖泊等)。 3、 沉积作用:分为冰川沉积(颗粒不分粗细,杂乱无章)、流水沉积(上粗下细,出山口的冲积扇、河口

    19、 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平原)、风力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层)。 4、 规律:沙丘迎风坡的坡度缓,背风坡的坡度陡;喀斯特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降水较多的地区,主 要有溶洞、石林、峰林、地下暗河等地貌,如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瑶琳仙境、云贵高原崎岖地 形等;河流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 V 型谷,下游以流水沉积为主,形成 U 型谷;由于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河流偏向的一侧河岸侵蚀强,河水深,流速快,适宜建港口;另一侧沉积强,河水浅, 流速慢,河岸易与河心洲相连,适宜建居民区。冰川沉积一般形成 U 型谷。 考点 019: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主要有填海造陆(荷兰造陆比重最大、中国以澳门最为突出)

    20、和修建梯田(一般在丘陵区,可减轻水 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但坡度大于 20 度不宜修建梯田)。 考点 020: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1、 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特征: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 17-18 千米、中纬 12 千米、两极 8-9 千米)、气温随 海 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 100 米降低 0.6 摄氏度)、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中的固 体杂质和水汽几乎全部在对流层中)。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晴朗且 能见度好(适合飞机飞行)、含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气温随 海拔升高先递减后

    21、递增、航天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飞行的场所、含有电离层。 考点 02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三种削弱形式: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可见光几乎不能被 吸收);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有选择性(黎明和黄昏不因太阳位于地平线 以下而完全黑暗、晴朗天空呈蔚蓝色因蓝色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2、 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 辐射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考点 022: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1、 原理:大气吸收了大部分地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同时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

    22、大部分热量补偿回 地面。如冬季农田烧烟雾防冻。 2、 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 3、 昼夜温差:晴天大于阴雨、多云、大雾天气;陆地大于海洋。 考点 02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即太阳高度,为主要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被削弱少,地面吸收热量多, 地面辐射强。 4 2、 下垫面因素:即反射率因素。反射率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陆地反射率大于海洋, 裸地大于植被,新雪大于裸地。 3、 其他因素:天气状况、昼长时间、海拔高低等。 考点 024: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 根本动力:太阳辐射能 2、 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

    23、均 3、 原理:热地面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冷地面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 形成低压;在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4、 气压大小比较:垂直方向上看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水平面上看流向,箭头总是指向低压。 5、 天气状况: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压,一般指的是近地面气压。低压控制,阴雨、大风、多云等天气; 高压控制,晴朗天气。 考点 02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 根本动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直接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3、 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斜交(有一定夹角),受三个力的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24、力。 4、 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受两个力的作用,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5、 风的画法: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第二步画风(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基础上南左北右进行偏转,近地面偏一锐角,高空偏一直角);第三步画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第四步画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南左北右)。 考点 02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 1、四个气压带 (1)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空气上升,热力因素,气候湿热。 (2)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30 度附近,空气下沉,动力因素,气候干热。 (3)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 60 度附近,空气上升,动力因素,气候温湿。 (

    25、4)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 90 度附近,空气下沉,热力因素,气候干冷。 2、三个风带 (1)东北信风带:赤道与北纬 30 度之间,为东北风,干热风。 (2)中纬西风带:北纬 30 度与北纬 60 度之间,为西南风,温湿风。 (3)极地东风带:北纬 60 度与北纬 90 度之间,为东北风,干冷风。 3、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即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判别方法是依据赤道低气压 带的位置(完全在赤道以北,表明北半球为夏季;完全在赤道以南,表明为南半球夏季)。 考点 027: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1、 大气活动中心:1 月为蒙古高压(亚洲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

    26、7 月为印度 低压(亚洲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季风环流: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西北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干冷气流),夏季 东南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南亚冬季东北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 考点 028: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 1、 气团:冷气团气温低,气压高;暖气团气温高,气压低。 2、 锋面: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为准静止锋。 3、 相同点:冷气团都在锋面以下,暖气团都在锋面以上;过境时一般都出现降水天气;过境后天

    27、气转晴; 雨区都位于冷气团一侧;水汽都来源于暖气团。 4、 不同点:冷锋移动快,雨区窄,降水持续时间短(暴雨);雨区在锋后;其前方为暖气团。暖锋移动慢, 雨区宽,降水时间长(连续性降水);雨区在锋前;其前方为冷气团。 考点 029: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5 1、 锋面判别方法:冷锋冷气团箭头笔直向前,迫使暖气团上升;暖锋冷气团箭头后转,暖气团主动 爬升。 2、 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判别方法:闭合等压线低压中心为气旋,闭合等压线高压中心为反气旋,气 旋和锋面同时存在形成锋面气旋(中纬度最常见,雨雪和风力更大)。 3、 天气:冷锋我国主要降水形式,过境时阴雨、大风或雨雪天气,过境后天气转晴、

    28、气压上升、气温 下降;暖锋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转晴,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准静止锋长时间阴雨连 绵天气;气旋阴雨;反气旋晴朗。 4、 实例:冷锋天气我国北方暴雨、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准 静止锋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梅雨(6 月)、云贵高原冬季天无三日晴;气旋台风;反气 旋长江中下游伏旱(7 月)、秋高气爽。 5、 气流运动:气旋垂直方向上上升,水平方向上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反气旋垂 直方向上下沉,水平方向上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6、 等压线: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向高气压凸出为低压槽(阴雨天气),向低气压凸出为高压脊(

    29、晴朗天 气)。锋面只能在低压槽部位形成,不能在高压脊部位形成。在锋面气旋中,左侧总为冷锋,右侧总为 暖锋。 考点 030: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地理意义 1、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 过程:水的固、液、气三相变化周而复始。 3、 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跨区域最广)、陆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最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体最多)。 4、 主要环节:蒸发(植物为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5、 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陆地淡水资源得到更新和补充、促进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维持全 球热量平衡。 6、 人类影响水循环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如调水工程、水库等)。 考点

    30、031: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1、 按性质分为暖流(低纬流向高纬,高温区流向低温区)和寒流(高纬流向低纬,低温区流向高温区)。 2、 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海 区为中心,仅限北半球)逆时针,东暖西寒;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冬逆,皆为暖流;北半球西 风漂流为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环绕地球一圈,原因海陆分 布)。 3、 世界主要洋流:太平洋中-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 千岛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大西洋中南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 大西洋暖流、加那

    31、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南印度洋 厄加勒斯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考点 03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 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易形成渔场(冷海水上泛,营养物质多,鱼类饵料丰富)。世界四 大渔场中,属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 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海流交汇);属于上升流形成的渔 场是秘鲁渔场。 3、 影响海洋污染:加快海水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4、 影响航运:顺流使航速加快,逆流使航

    32、速减慢;寒流沿岸易形成大雾天气,影响航行安全。 考点 03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包括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人类圈等。 考点 03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含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 制约的,从而形成有机统一的转入地理环境整体。 6 2、 整体性的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如破坏植被, 会加重水土流失);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而且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如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

    33、 考点 03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1、 土壤: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由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的碎屑物,即风化壳,是形成土壤 的物质基础,含量最大)、水分(过多则缺氧)、空气(过多则缺水)、有机质(来源于生物,土壤肥力 高低的标志)组成。 2、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气候湿热地区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肥力低(如亚热带红壤 呈酸性,肥力低;东北平原黑土肥力高);干旱区荒漠土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地形 陡坡土壤薄,肥力低;平原土壤深厚,肥力高;迎风坡水分条件好于背风坡;阳坡水分条件差于阴 坡,但光热条件好于阴坡。人类活动合理的活动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34、如增施有机肥),不合理地活 动会降低土壤质量(如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考点 036: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为主导因素。自然带随纬度变化、向纬线延伸,又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 如我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2、 经度地带分异:水分为主导因素。自然带随经度变化、向经线延伸,又称干湿度地带分异或从沿海到 内陆地域分异。如我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3、 垂直地带分异:由水分和热量共同作用,分布在山地。自然带随海拔变化、大致沿等高线延伸,又称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如喜

    35、马拉雅山脉南坡,自山麓到山顶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 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地衣、冰川。 4、 非地带性分异:又称地方性分异,从整个自然环境而言没有地带性和规律性。如沙漠中的绿洲、东非 高原上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南美大陆南部的巴塔哥尼亚荒漠、澳大利亚东北热带雨林、马达加斯加 岛东部的热带雨林等。 附注:南半球无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 考点 037: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1、 热带雨林带: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控制,砖红壤。 2、 热带草原带:南北纬 10-20 度大陆中西部,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夏,雨季)和信风带(冬, 旱季)交替控制,燥红壤。 3、

    36、 热带季雨林带:南北纬 10-20 度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砖红壤。 4、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副高或信风带控制,荒漠土。 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 25-35 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红壤。 6、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 30-40 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副高(夏,干燥)和西风带(冬,湿 润)交替控制,褐土。 7、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两种情况,一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只分布在东亚(即北纬 35-55 度亚欧大陆东 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棕壤;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南北纬 40-60 度大陆西岸

    37、,常年受西风带控 制,棕壤。 8、 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中纬度大陆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前者黑钙土, 后者荒漠土。 9、 亚寒带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半球北纬 50-70 度地区(东岸至 70 度,西岸因受暖流影响可延伸至 70 度以上),副极地低气压控制,灰化土。 10、苔原带(属寒带):只分布在北半球北纬 70-80 度,寒带苔原气候,极地东风带控制,冰沼土。 11、冰原带(属寒带):南北纬 80-90 度,寒带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未发育土壤。 7 2018 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大全 (根据湖南考试大纲编写,内部使用,不得外传) 考点 038:地形对聚落

    38、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聚落:分为乡村聚落(规模小、交通线路单一、第一产业为主)和城市聚落(规模大、交通方式多样、 第二三产业为主)。乡村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对乡村发展起着辐射带动作用。 2、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平原聚落规模大,呈团聚型、棋盘式分布,人口数量大且集中;山地丘陵聚 落规模小,沿河或交通线路分布,相对分散呈带状,人口数量少。 3、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平原交通线路密集,交通方式多样,网络状,建设成本低;山区交 通线路稀疏,交通方式单一,“之”字形,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4、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经济实力等)。如青藏铁路的冻

    39、土、南昆铁路 的喀斯特地貌、京九铁路跨越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 考点 039: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全球气候变化的三个时期:地质时期距今 1 万年前,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但 总体上温暖期长,寒冷期短,新时代以湿润期为主;历史时期近 1 万年以来,温暖期北极冰盖消 失,寒冷期欧洲农作物歉收;近现代时期近一两百年以来,总的而言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全 球变暖),导致全球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变化显著(北半球中 高纬度和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2、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利用气候资源的难度加大、加剧自然灾害、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生

    40、物灭绝)、 影响农业生产、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多(厄尔尼诺、旱涝等)、扩大某些疫病流行而危害人体健康。 3、 树木年轮的指示含义:年轮宽度大,表明树木生长快,为温暖湿润的年份;年轮宽度小,表明树木生 长慢,为寒冷干旱年份。 考点 040: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分类: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 汐能;非可再生资源主要为矿产资源和核能,如煤、铁、石油、天然气、各有色金属矿等。 考点 041: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利用(以煤炭为例):木柴时代18

    41、 世纪中期前(产业革命前),主要能源为木柴和水力;煤炭时代 20 世纪初,主要能源为煤炭,如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都形成了煤炭和 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石油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石油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 新能源时代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时代。 2、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依赖性大;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工业布 局有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材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地位上升, 自然资源对经济和产业布局影响弱化。 考点 042: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发生在自然界的造成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

    42、事件。 2、 分类:主要有四类,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崩塌、土地荒漠化)、气象灾害(洪 涝、干旱、寒潮、台风、沙尘暴、龙卷风、干热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咸潮)、生物 灾害(虫灾、鼠害、森林火灾)。 3、 我国危害最大、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干旱。 考点 043:中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1、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华南地区4、5 月份(春夏之交)江淮地区6、7 月份华北和东北地区 7、8 月份 东南沿海台风8、9 月份 2、 洪涝频发原因:季风气候显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东部地区地形 平坦、低洼,排水不畅等。 8 必修二部分 考点 044:

    43、人口自然增长及影响因素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为某年出生人口与原总人口的比值,死亡率为某年死亡人口 与原总人口的比值)。 2、 影响因素:多样,如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因素(文化教育水平、医疗条件、婚育观念、 宗教信仰、国家人口政策等)。其中,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考点 045: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1、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过渡型)、低-地-低模式(现代型)。 2、 分布:高-高-低模式目前少见,只分布在非洲个别国家及原始部落;高-低-高模式主要分布在发展中 国家;三低模式主要分布在发达

    44、国家和发达地区。 3、 实例: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某些国家出现负增长(德国、俄罗斯);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中国 东部沿海地区已为现代型,整体上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大)。 4、 衡量高低标准:出生率 1.5-2%,死亡率 1-1.5%,自然增长率 1-1.5%,低于这些区间为低率, 高于这 些区间为高率。 5、 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发展中国家增长过快,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就业困难,应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不足,应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附注:中国目前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增加劳动力,应对社会老

    45、龄化。 考点 046: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如出国留学和务工、民工潮、去外地就读等,但旅游、出国 考察、探亲访友、朝山拜佛等短时间的人口流动不算迁移。 2、 分类:国际迁移(国家到国家)和国内迁移(国家内部地方到地方)。 3、 迁移方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目前主要迁移方向是乡村到城市;发达国家目前主要迁移方 向是城市到乡村。 4、 现代社会人口迁移规模大、范围广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考点 04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如环境难民、美国东北老年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等。 2、 经济因素:现代人口迁移的主导因

    46、素,如民工潮、因工程建设的移民等。 3、 政治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和战争,如战争难民、解放后的中国移民支边等。 4、 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婚育家庭、宗教信仰等引起的人口迁移。 考点 048: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 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某国家或地区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 征,即临界性(实际人口若超过人口容量会引起环境恶化)、警戒性(实际人口应低于人口容量)、相 对性(随社会发展人口容量会变化;面积相同的地区人口容量并不相同)。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类, 正相关因素(资源、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教育水平等)和负相关因素(消费水平

    47、、自然 灾害等)。 2、 人口合理容量: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某地区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 环境承载力:相当于人口容量,一旦超过环境承载力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会引起环境恶化。 考点 049:地域文化与人口 1、 地域文化:指的是某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现象。 2、 对人口的影响:外国文化初婚年龄小,加快了人口增长;晚婚、不婚、不育、婚姻关系不稳定降 低了出生率;大多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不反对人口增殖。中国文化婚育观念变化(早婚早育到晚 婚晚育,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迁移观念的变化(从 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考点

    48、 050:城市区位分析 9 1、 自然地理区位:指城市与河流、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如怀化位于雪峰山下, 上海为长江口和东海沿海,广州位于珠江口和南海沿岸,岳阳位于洞庭湖畔,天津位于渤海沿岸,苏 州和无锡位于太湖沿岸等。 2、 社会经济区位:指城市与其他城市、大学、科研机构、旅游胜地、交通线、港口、企业、农业基地等 社会经济事物的位置关系,如怀化位于湘黔铁路、焦柳铁路和渝怀铁路的交会处,上海位于京沪铁路 与沪杭铁路交会处,广州靠近港澳经济特区和东南亚,岳阳靠近省会城市长沙,天津靠近首都北京, 苏州和无锡靠近上海等。 考点 051:城市土地利用 1、概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

    49、土地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 2、分类:可分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绿地、交通设施用地等。 3、意义:可以反映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和功能的地域差异。 考点 052: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 城市功能分区:三大基本功能区是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位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工业区(城市 外缘或交通干线两侧)、商业区(市中心或街道交会口)。 2、 中心商务区:CBD,又称中心商业区,位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的事业核心地区,建筑物最为高大稠 密(底层为零售),地价最高,人流量昼夜差别大(昼多夜少),交通便捷,商业、服务业、金融、贸 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 3、 空间结构:三大类型,同心圆模式

    50、、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4、 工业防止污染布局原则:污染大气(水泥厂、酿造厂)应布局在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或垂 直郊外;污染水资源(印染厂、造纸厂、皮革厂、电镀厂)应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染大气和水(化工 厂、炼油厂)需防止两种污染;污染大气且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火电厂、钢铁厂)既要防止大气污染, 还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地和农田。 考点 053:中心地理论 1、 中心地含义: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2、 中心地等级:自低到高依次为集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 中心地理论:等级越高,个数越少;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等级越高, 数量越少;等级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精品资料)2018年高中地理学考大全.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33512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