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测试题(含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部编)统编版高中政治选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测试题(含答案).doc》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统编 高中政治 选修 逻辑 思维 第三 单元 运用 辩证 方法 测试 答案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检测卷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50 分) 1近年来,山东省着力摒弃“唯 GDP”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不能在发展中输掉未来, 这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从科学思维角度看,山东省这一发展思路主要体现了() A任何事物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2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在作战谋划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战场上的因素,又要考虑到 场外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战斗员的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精神面貌,又要考虑到天气、道路、 风俗等因素,从整体上辩证地把握。整体性辩证思维
2、的主要特点是() A在对立中把握统一B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C在事物的发展中把握事物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必须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的依据在于() A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B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C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D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421 世纪的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痛楚南极冰 盖的冰山融化速度加快,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猛烈,
3、极端恶 劣天气越来越频繁大自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 向“高碳”的人类说“不”! 从科学思维 的角度看,气候变暖现象说明() 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人和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的, 人们若不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 就会受到大自然 的惩罚我们不仅要重视事物的现象、 过程之间的联系, 也要重视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联系沙尘暴现象从反面表明了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AB CD 5长期以来,人们只认识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具有质的差别,但这 是为什么,却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才发现,色的不同来源于光,光的不同取决于电磁波的长 短。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定性分析法B定
4、量分析法 C因果分析法D功能分析法 6依据血细胞中红细胞所含 A、B 凝集原的不同,血液大致分为 A 型、B 型、O 型、 AB 型。人们认识血液的思维方法属于() A分析的方法B综合的方法 C聚合思维方法D逆向思维方法 7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结果的原因是() A认识对象的复杂性 B认识过分地局限在问题的“点”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现象 C认识途径不合理 D认识能力不够 8人有会说话、有理想、能生产、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和生产关系之中等属性,通过 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明确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 A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分析 B单纯的分析 C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5、 D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才揭示了资 本主义的规律性,建立起一个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说明() A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B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C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逻辑中介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重要形式 10马克思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 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再现。”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A思维过程中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从具体到抽象,要么从抽象到具体 B思维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从感性具体到
6、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C抽象和具体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目的是获得感性认识 11运用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现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 律。这种方法的起点和中间环节分别是() A抽象思维具体B感性具体抽象 C抽象感性具体D感性具体思维具体 12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总是有人想制造出“永动机”。这种行为() A是一种追求真理、按规律办事的典范 B是一种以错误理论为指导的盲目实践活动 C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3我国的国徽图案中,五颗红星寓意民族大团结,天安门寓意中央人民政府,齿轮和 麦穗寓意我国工农联盟的
7、国家性质。此国徽设计在思维过程中属于() A感性具体 B思维抽象 C思维具体 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4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的具体感觉与 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们对过去、 现在和未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因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上述结论的产生过程主要体现了() A分析基础上的综合B综合指导下的分析 C单纯的分析D纯粹的综合 15“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需要综合考察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 从思维角度看体现了() A整体性思维B动态性思维 C形而上学思维D辩证思维 16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坚持以人为本
8、,统筹兼顾,使灾后重建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说明() 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 但并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 也不排斥 相对的静态性 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 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辩证思 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东西,决不轻信和盲从 AB CD 在对沙尘暴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们认定,人为破坏是首要原因。风力、气温、降水等 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因素,土壤表层沙化是主要原因。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为了暂时的经济 利益而滥垦、滥牧、滥伐,严重破坏了土壤表层,造成了土壤表层沙化。据此回答 1718 题。 17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滥垦、滥牧
9、、滥伐,造成巨大危害。这一事实说明在思维方 法方面应() A坚持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B坚持动态性的辩证思维 C坚持联系的观点 D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18在对沙尘暴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是()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和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19“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 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天空。”这段话体现的 思维方法是() A逆向思维B局部思维 C辩证思维D形而上学思维 20贵州省抓住机遇紧紧抓住自身特色,突出旅游主题形象,加大宣
10、传促销力度,大力 发展特色旅游,促进地区发展。抓住自身特色,发展特色旅游运用的思维方法主要是() A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 B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C把旅游业从其他产业中分解出来 D从人民的愿望出发 21在音乐艺术中,旋律是多种音乐因素的综合体。由此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 A体现了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融入了对事物本质的分析与把握 C渗透了系统综合的思想 D加进了合理的想象 22 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发生思想的飞跃, 取得富有 成效的认识成果。 “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下列对于“分析”的认 识中正确的是() 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 才可能进行正
11、确的综合只要对事物进行分析, 就 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分析不是单纯的“分”, 它与综合密不可分分析方法如果不当, 就不能真正地认 识事物 AB CD 23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该是 () 某一认识领域里最复杂、 最高级的概念它能以“胚芽”的形式, 包含整个世界的 一切矛盾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是认识深化的环节, 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 的桥梁 AB CD 24在走向思维具体的过程中,既是认识深化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 桥梁是() A某一认识领域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B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C思维飞跃的终点 D随着认识的深化,起点中
展开阅读全文